独木不成林

第五章 独木不成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诸公子与田忌马的脚力大体相当,为什么一比就败?很简单,他们没有系统观念!把两个东西放在一块儿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它们都不自由了,有了主次差别,有了无数牵扯,谁也离不开谁。其次,它们都降级了,在它们头上有了一个更高的综合。最后,它们都安定下来了,因为孤立看,个体仿佛就是一切,联系起来看,各自的作用、价值、意义才能清晰地呈现出来。你不能将某匹马放在一群马中衡量,又不能将一群马放在一个更高的观念下估量,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生命体无疑是个系统,而且极富特色:它不断自主更新,维持动态平衡,保证综合效能;通过自调节机制,协调关系,有层次地构成系统,有秩序地发挥作用。用系统的观点看脏腑、经脉,甚至整个人体,这是中医的优良传统,但有两个问题先要弄明白。

首先,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并不完全对等。在中医,心君、心主加起来才是西医的心脏,其中心君专指中枢对心脏的调节之能,心主专指心脏输出、循环之能。在中医,脾主要是小肠,它不仅是个消化器官,作为心君之使,还能监测水谷生化质量,而免疫系统的那个脾,其实属于卫气。中医的肾,不只是泌尿系统的,还是内分泌系统的,更是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在外周的一个代理。中医的胃很复杂,上半部属呼吸、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下半部才属消化系统。中医的胆是奇恒之府,不仅有消化之能,而且还有中枢性的开阖三焦微循环的重要功能。西医的结肠在中医属肾系,能代偿调节水津吸收,脾系生化的精华、糟粕由此别回肠,渗膀胱,升清泌浊。还有一些组织脏器中西医名称不同,如中医叫心包络的组织,其实包括了冠状动脉循环,中医所谓的孔窍,如心窍等,有一大部分是神经-体液调节的靶组织、靶器官。中医所谓的脑更倾向于中枢-外周轴系构造,如脑-肺系主阴神,脑-肝系主阳神,脑-心系主神明,脑--脾系主意念,脑-肾系主智识,等等。当然,最主要的,中医的三焦经脉系统在西医叫微循环,它连属脏腑,沟通表里,贯通上下,滋养组织,实现脏腑功能,调虚实,处百病,决生死。其次,中医讲的脏腑其实都是一个系统:说心,其实是说心系;说胆,其实是说胆系……以此类推。脏系是把一脏一腑、每脏每腑都当系统看;脏腑系,则是以脏为主、以腑为辅,以经脉连络的组织为外围,内有所司,外有所合,内外表里紧密结合构成的功能单位。如肺-大肠这个系统,肺为主,大肠为辅,这是核心,连属肺、大肠的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是它的连属经脉,手太阴、手阳明经循行之所,如前胸、肩前、颈、颊、鼻旁,以及相关皮部、络脉、经别、经筋、关窍,如呼吸道、咽喉、鼻腔、汗孔、俞穴等,是这一系统的功能投射区,把这些东西都综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肺-大肠系,或简称肺系。总之,我们要想从中医或西医的角度理解对方,首先要弄清楚各自说的是什么,有时争来争去,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人们常说五脏六腑,但其实是六脏系、六腑系、六脏腑系,因为脏里面多了个心主,腑里面有个三焦,总为十二系,又称十二官;同时,脏系之间还能通过相使关系构成小系统,原则是“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相,就是省视。失,甲骨文从示从止,形声兼会意,表示祭祀不合规范,放逸不伦,漫不经心,引申为过失。相使,即相视为使,说的是脏系之间怎样彼此监测、相互为使。相失,就是十二官之间要守使相辅,不得错看妄作。具体说,就是脏腑间要有正确的守使关系,五脏间要有相生相克关系,六腑间要有相辅相成关系。

脏腑之间是守使关系,对这一点,我们只需比较一下脏腑的功能就清楚了。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守,就是守官,即规范管理行为。使,就是使令,即交通四方,宣布王命,协和万邦。一般说,五脏是制定政策的,六腑是负责执行的,但这要区别运化、生化:对心肺来说,相使才是它们的天职;对肝肾来说,相守才是它们的责任。

具体说,心君落实精神调节,靠什么?靠小肠生化的水谷精化,用营气流行去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反过来,小肠生化的质量,既是激起心神调节的信号,也是心君调节的对象。肺是观察生命浮沉、规定生命盛衰和节律,辅佐心君治理天下的,它观察什么,又如何判断呢?要观察大肠水津的吸收,从大肠收集的情报、排泄的糟粕做出判断,借卫气宣降去治理大气盛衰与节律;反过来,大肠的水津吸收也是肺系重点调节的对象。心主乃心君之使,负责出使四方,宣布王命,协和万邦,靠什么?靠三焦流行营卫;反过来,组织灌注不良,三焦营卫不通,必然激起心主反射性亢进,反躬自责。心君、肺系、心主皆居上焦而主运化,性质属阳,小肠、大肠居中下焦而主生化,性质属阴,三焦为通衢大道。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守,心君、肺系所主导的营卫流行,必须在小肠精华、大肠水津规范之下才能相使,而小肠精华、大肠水津生化的质量,既是刺激心肺制定政策、变化盛衰的依据,也是它们尽力调和的对象;同时,三焦组织灌流的质量,既是刺激心主不断变化输出、循行的强弱与节律的信号,同时也是心肺运化营卫、落实功能的条件。总之,运化之阳因生化之阴而相使,生化之阴据运化之阳而相守;手经脏系,是以脏为阳、腑为阴的。

肝是负责应付危难的,计划、准备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要靠胆决断三焦,转枢阴阳,供给代谢底物。三焦断绝,津液无源,代谢底物匮乏,肝欲阳而胆欲阴,肝将军就算是手眼通天,制订了周密的计划,那也是枉然;三焦通畅,津液泛溢,代谢底物充足,肝欲阴而胆欲阳,肝将军汝能安卧否?虽然,胆汁是肝细胞合成的,胆囊血供也归肝系,中枢神经对肝胆的调节是同步的,但体液调节对肝胆并非一视同仁。肝胆相照,听着美好,其实脆弱,稍有不协,肝将军焦躁如火、怒气冲天,那也解决不了问题。脾系负责分清泌浊,生化水谷精微,准备工作谁来做?要靠胃系受纳腐熟,输运初级消化物做好准备工作。肾是负责转阴为阳、转阳为阴,率领小伙伴走向春天的,靠什么转枢?靠膀胱泌浊、结肠代偿,平衡水火:阴盛阳虚则多排尿、少排便,尿去阳升;阳盛阴虚则少排尿、多排便,便去阴生,所谓“肾为前后关”。肝、肾、脾三系皆居中下焦而主生化,性质属阴,胆府、膀胱、胃系主运化,性质属阳。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胃系、膀胱运化要看脾系、肝系生化的脸色行事,而胆府决断三焦,又是肝系代谢、回流津液的前提条件,是脾系、肾系实现其功能的通衢大道。一言以蔽之,胃系、膀胱运化因脾肾生化而相使,脾系、肾系生化据胃系、膀胱运化而相守;足经脏系,是以腑为阳,脏为阴的。

脏腑关系中,以脾胃关系最复杂,也最难理解。

古人说的腑,首先是地气所生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都是精神之使,能出使四方,宣布王命,协和万邦,行使治理之权,性如五脏。再就是天气所生之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们受纳风气雨露,为五脏所规范。所以,五脏属阴,阴为阳之守;六腑属阳,阳为阴之使。五脏变化精神魂魄而规范六腑,六腑奉献水谷精微、输运糟粕而配合五脏。所以,脏腑守使关系协和才能相使,厥逆离合,必然相失。但是,如上所言只是一般情况,放在脾胃这儿不准确,也不合适。那怎么说才准确、合适呢?用虚实、阴阳、升降去说。

首先,什么叫实?“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水谷所在为实,水谷离去为虚。所以,胃受纳为实,腐熟为虚;脾分清为实,泌浊为虚。脾胃运动,上虚则下实,上实则下虚,虚实更替,第次推进,从口腔到魄门,第次而下。其次,脾胃皆居中焦,但胃偏上属阳,脾偏下属阴,阴阳异位。说脾是脏,但干的是腑的活儿;说脾是腑,却住在至阴之界。说胃是腑,但干的是脏的活儿;说胃是脏,却住在至阳之界。胃系属阳,倾向于升;脾系属阴,倾向于降。然而,实则气升,升则主外;虚则气降,降则主内。胃虽属阳,却有肃降之能;脾虽属阴,却有运化之责。为什么脾病而四肢不用?因为组织、脏器都是从胃气哪儿获得滋养之气的,但这个滋养之气它自己是过不去的,必得借道脾系才能行其津液。如果脾病了,道路不通,筋骨肌肉得不到胃气滋养,日益枯萎,那最后就只有偏废不用了。所以脾不主时,为什么?脾系生化水谷精华,说它不主时,其实是一年四季都要生产水谷精华,一刻也不能停,没水谷生命就结束了。这就是说,脾系必须时刻开放道路,永远处在运化状态,随时准备流行津液。脾之大络,名大包,能管全身血络,道理不就在这儿吗?总之,说脾胃是守使关系既不准确,也不合适,它们应该是阴阳、虚实、升降的关系。

五脏间的关系是相克相生。生者,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有创造、萌发之义。克者,任也,负荷、肃杀之义。五脏生克,一方面是能让对方未曾有过的生化、运化活动萌发出来,另一方面是承受、肃杀对方已有的生化、运化活动,两方面综合在一起,才是五脏间的正常关系。五脏生克,其实源于庞大的原始分类系统,即五行生克。和所有原始分类系统一样,五行生克不仅是事物分类的法则,也是规范相互关系的框架,更是个体寻找归宿的地图。但是,《内经》时代的五行生克已经剥离了原始神性,以古典面目出现,只涉及阴阳之性,不论其出身贵贱、图腾意味,而对我们来说,五脏间的生克关系才是最值得关心的。

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筋生心,怒伤肝,辛胜酸

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血生脾,喜伤心,咸胜苦

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肉生肺,思伤脾,酸胜甘

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皮毛生肾,忧伤肺,苦胜辛

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髓生肝,恐伤肾,甘胜咸

何谓生?生化之谓生,从无到有是也。何谓克?运化之谓克,从有到无是也。天生地长,阴阳交合,生成五行。如,天气为风,则地气为木,木可以助长风气。天地间的这种配合,落实下来,就产生了生化活动,化生五味。五种生化形式,在人体中,由于五脏之气的助长,就生成了筋、血、肉、皮毛、髓五种实体。五种实体,得到五脏之气的助长,就产生了五种情志。五种情志,对于不同的脏器,太过了就会伤害它,而作为运化,若走到了反面就能克制它。比如怒,对于肝来说就是太过了,所以怒能伤肝;而辛作为运化,若走到了肝气的反面就能克制它,所以辛能胜酸。五脏生克也有一个中正冲和的标准,即生克制化,意思是五脏生克,因制而化。制者,裁也,裁而合度,所以是规范之义;化者,教行也,所以是按规矩行事。这就是说,五脏唯有彼此规范,生克合度,才能正常生化、运化。所以,五脏生化、运化太过或不及都是害,必生大病,只有循度彼此规范、滋生才能壮大生命。

六腑间的关系主要是顺接,即相互扶助、相互成就。

胃系-小肠-大肠顺接

结肠-膀胱-三焦顺接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顺接

脾胃在中医叫后天之本,十分重要,它们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更虚更实。更,交替之谓。实,富也,从宀从贯;贯,就是钱串子,家里有一串一串的钱,当然很富有。金钱充实,财多富足,这叫实。所以,胃以能受纳、脾以能分清为实。虚,即墟,人去屋留,这叫墟。所以,胃以能腐熟、脾以能泌浊为虚。胃虚则脾实,胃实则脾虚,胃之受纳与脾之泌浊顺接,胃之腐熟与脾之分清顺接,这个关系才是正常的。脾胃更虚更实,密切配合,顺利交接,相辅相成,才能正常生化水谷精微,出入精华、糟粕,升降大气。

小肠位在中焦,生化水谷精华,大肠位在下焦,吸收水津、泌下糟粕。胃与小肠是更实更虚的关系,小肠与大肠也是更虚更实、上下顺接的关系。进一步而言,结肠吸收水津,膀胱泌下湿浊,三焦流行水火,在三焦、结肠、膀胱之间同样存在更虚更实,阴阳顺接的问题。更进一步说,胆为中正之官,决断三焦,对六腑生化、运化的影响更加显著。胆汁不排,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不能顺接,六腑推送次第必然逆乱,三焦清浊混杂,溃溃如坏洲矣!要之,六腑性质是欲实先虚,欲虚先实,欲降先升,欲升先降,欲出先入,欲入先出,唯有更虚更实、升降出入顺接才能正常生化水谷精微,不能顺利交接,秩序紊乱,清浊混杂,精微不生,化源空虚,就会激起五脏气争,生克关系逆乱,或厥或逆,或离或合。

十二官之间正常的关系是相使,不正常的关系是相失,但整体看也有贵贱主次之分。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十二官的首脑是心君,它是生命运化之始。在心君统治下,气血周流合乎四季阴阳之恒度,诸脏腑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明。心君治理,或阴或阳,阴则如月,阳则如日,阴阳不测,这就是神。心君神明,抑强扶弱,扶危救困,脏腑安静;心失神明,阴阳不伦,诸脏腑不安而恐惧,不堪为心君之使,身必大伤。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六节藏象论》讲了一大通脏腑常识之后,突然来了一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什么意思呢?取者,捕取也。古时打仗,抓了战俘,割取左耳以记功。捕有使之顺伏之义,割取左耳这种野蛮行径,也是为了识别、驯服敌人,使之听从的。十一脏围攻胆,欲使之驯服、听从,如何使之驯服、听从?要靠胆决断三焦,约束营卫,转变阴阳。比如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这几个脏器,因为都有生化精微之能,所以叫仓廪之本,营养之源,能运化糟粕,转化滋味,出入水谷,以口唇四周、肌肉为合。它们要想正常发挥功用,就必须让胆听从它们的诉求,决开三焦,运化营卫,将阳经运化转枢为阴经生化。要是胆不理会它们的请求,营卫专注在其他地方,阳经没有关闭,阴经没有打开,那怎么能生产水谷精微呢?同样道理,比如心君,它是生命根本,神气居所,颜面、血脉为其所合,性属阳中太阳,如夏天般酷烈,它要想正常履行职责,必须要求胆决开三焦,供给营卫,转阴为阳,要是没有胆在物质、机制两方面的支持,即便贵如心君,也只能是无所作为。总之,胆既能决断三焦、节制营卫,又能转化阴阳,令阴经,或阳经进入状态,像个法官一样俯瞰天下,中正执法,十一脏欲求正常实现其功能,无不取决于胆。总之,尽管五脏六腑都很重要,但比较起来,犹以心君、胆府最为要紧,它们一个是运化之神,一个是三焦水闸的主管;心君无神,生命立刻停息,中正败坏,天下大乱!

脏腑间的相使,五脏间的生克,六腑间的顺接,这些关系的存在使脏腑、五脏、六腑结成了一个个系统,已经十分复杂了,但它们还只是中层组织,比起生命巨系统来说还是太简单了,甚至不及在它们之上的高阶系统——脏腑六系。

什么叫脏腑六系?脏腑,及其外围经脉构成了脏系,这是最基层的组织;脏系之间通过相使、贵贱关系构成中层组织,互为表里,各显其能;数个脏系结合在一起,围绕水、气、血、火、精、神的生化、运化构成了生命体之下的高阶构造,这就是脏腑六系,分别叫水系、气系、血系、火系、精系、神系,凡生命之神奇,于兹毕现!

水系是脏腑六系的第一系,主水津的生化、卫气的运化。这个系统是个环路:水饮入胃,脾系散精,回流肺系,输出心主;心神调节,心主输出,灌注肾系,大肠代偿,升清泌浊,回流肺系,渗下膀胱,是为水津生化。心主输出,灌输肺系,流散皮毛,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是为水津走表之运化;心主输出,灌注血脉,循行脏腑,流行经脉,散于络脉,毛脉合精,五经并行,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是为水津走里之运化。水津运化,即为卫气。水系循行,起癫顶,络耳目,下颈项,出畜门,连目系,入络脑中,循脊背,属肾,络膀胱;复起肾,上注肺,出喉咙,注于心,交肩上,出咽,下膈,抵胃,下行连小肠;上有肺系贯注于心,下有小肠连属大肠,构成环路。

人身五精,每一精的变化都包含了生化、运化前后两个阶段。水津生化有两个途径:一是脾系新生,二是肾系回收,它们统归于肺系,再输出心脏。在心神调节下,水津由心主输出表里,是为水津运化,也即卫气循行。

人体水液代谢,粗略分有三个环节。水液摄入:口腔唾液腺每日分泌水液1000~1500毫升,消化系统外分泌腺分泌水液,胃2000毫升/日,胰1500毫升/日,肝500毫升/日,小肠1500毫升/日,此外,每人每日尚需饮入至少2000毫升水才能充分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吸收水津:小肠每日吸收约8500毫升,结肠每日吸收约400毫升左右。排出水液:结肠泌下直肠每日约100毫升左右,皮肤蒸发、汗出每日约500毫升左右,肺呼吸每日消耗300毫升左右,肾-膀胱排出终尿1000~1500毫升/日。总起来算,成人每日水液进入约9000毫升,吸收约8900毫升,排出约2400毫升,留存循环系统、人体各处的水津大致是6600毫升,多了必然淤积,少了显然不够。

水饮入胃,脾系散精,回流肺系,输出心主,这本是津液生化的主要途径。小肠是津液生化的主体,吸收的水津原只用于物质交换,且吸收、分泌相当,对水津代谢影响甚微。但是,小肠生化的津液进入肝脏,合成物质精微,回流肺系,化赤为血之后,必须溶于水津,周行于内三焦经隧,构成营气的绝大部分,能从内三焦直接渗出外三焦,是强大的水津后备军团。由于肝系、静脉系贮藏了人体88%以上的循环血液,所以这一部分津液的回收、生化、回流对水津代谢的影响就不只是一星半点了,而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肝系合成蛋白质的多少,决定了内三焦胶体渗透压的高低,对内外三焦物质交换有主导作用。阳气不足,静脉回流减弱,肝代谢低迷,蛋白质合成减少,内三焦胶体渗透压降低,水津渗出外三焦,外三焦水多气少,卫气怠惰;阳气有余,肝代谢旺盛,内三焦胶体渗透压升高,外三焦水津回渗内三焦,外三焦水少气多,卫气充盛。进而言之,心主输出,推动营气循行,而小肠循行相对被动,无法自主输布津液,严重依赖营气循行效能。若心主亢进,营气循行效能激增,血流加速,肠道温燥,则即使小肠消化不良也必无充足水液泌下结肠,令结肠代偿不及,肾系负担加重,循环血容不足,大便干燥,小便短涩,大气浮越,卫气弛张;若心主不足,营气循行效能下降,血流缓慢,肠道湿润,则即使小肠吸收充分也必定水液淤积,津液不生,回流减少,要是再碰上小肠有病吸收不充分,三焦不通,结肠吸收不及,代谢产物淤积肠道,化为痰饮,精华、糟粕混杂,水系不得别回肠、渗膀胱,则必然大便溏泄,小便或数或难,外周营养不良,四末不温,短气乏力,大气低迷,卫气萧索。

所以,在一定范围之内,营卫之间是有一个自调节机制的,可以彼此代偿。如“荣四末”是营气的一个重要功能。经典认为,四肢属胃气所营,乃阴阳交合之所,其总体性质属阳,说营气荣四末,无异于说营气能荣养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大失血则无汗,大汗出则无血,何以故?其实,在三焦微循环,水津、津液并无本质区别,所不同者,一个在脉内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属津液营气,一个在脉外构成组织液的主要成分,属水津卫气,内外三焦之间水津可以自由交换,或回渗,或渗出,时时代偿,往来不休。内三焦水津属血液,外三焦水津为汗水之源。若失血太过,内三焦水津亡失,则外三焦水津必定回渗,水津匮乏,自然亡血无汗;若大汗淋漓,外三焦水津亡失太过,则内三焦水津必定渗出,血容不足,自然汗出无血。因是之故,古人常不区分水津、津液,并总结出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经验。

总之,心主输出,营气循行,小肠生化固然属于津液生化的主要途径,但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水液代谢,祸及水津生化;水津生化不利,欲求卫气运化无过,不可得矣!

心神调节,心主输出,灌注肾系,大肠代偿,升清泌浊,回流肺系,渗下膀胱,排出尿液,这是水津生化的主渠道。

肾脏血供,直接受血于腹主动脉,过流量惊人,自调节功能也十分强大,它这是要干什么?很明确,用古人的话说是作强,用今天的话说是调节血压、血容、体温,清洁血液,平衡电解质,稳定组织细胞生存内环境。腹主动脉直接供给肾脏,给予的不仅是丰沛的血液营气,同时也把来自心神、心主的压力信号传递给了它。心阳太过,营气亢进,血压激增,则肾脏少排尿、多回流,使回流相对加强,血容扩张,进而汗出热散,从而缓解心脑紧张,降低了血压;心阳衰微,营气低迷,血压降低,则肾脏多排尿、少回流,使回流相对弱化,血容相对减少,血压升高,从而刺激心脑紧张,提高体温。心主灌注肾系,滤过解毒,重新吸收水津,回流肺系,谓之升清;原尿泌下膀胱,终尿排出体外,谓之泄浊。肾系升清泌浊主要受神经调控。肾系血供、膀胱上端、输尿管由交感神经控制,下端逼尿肌、括约肌由副交感神经控制,所以有没有尿,交感神经说了算,尿出尿不出,副交感神经说了算。交感兴奋,肾系小动脉收缩,滤过减少,膀胱、输尿管拘急,终尿减少,小便短赤、淋涩;副交感兴奋,肾系小动脉舒张,滤过增加,输尿管、膀胱下端逼尿肌、括约肌舒张,终尿增多,小便清长。所以,升清有余、泄浊不足,大气肃降;升清不足,泄浊有余,大气升腾。由肃降而升腾,要增加排尿量;由升腾而肃降,要减少排尿量。排尿量增加,淹没沙洲的洪水退去,干燥可居,三焦火过于水,高高在上的都城一派繁荣;排尿量减少,洪水重又吞没沙洲,一片汪洋,三焦水过于火,都城愁云惨淡,这就是——作强!

但是,神经调节对肾系作强只有常规、短期效应,血压的长期稳定,还得中枢体液调节说了算。抗利尿激素为下丘脑-垂体分泌,以饮水不足、水肿、呕吐、腹泻、腹水、渗出、出血、出汗等血容暴减因素为刺激源,信号感受器分布在肺系大血管、颈动脉、主动脉,即集中于脉宗气范围,中枢响应组织是下丘脑-垂体系统,响应效应是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靶效应是肾系加强水钠重吸收,扩张血容,升高血压,浓缩尿液,令人口渴、小便短赤。但是,抗利尿激素系统的调节是阳性、单向的,三焦水少气多了它才会出手,水多气少它是不管的,那谁来管呢?这就是心房钠尿肽-交感-醛固酮系统的事情了。心房钠尿肽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在血容变化、心房牵张、压力改变时分泌,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在血容变化、水液淤积时分泌,它们两个一上一下,一南一北,相辅相成。外三焦水液淤积,交感抑制,卫气不足,心房钠尿肽分泌太过,肾系水钠吸收减少,小便清长,则交感-醛固酮系统启动;外三焦水津不足,交感兴奋,卫气弛张,醛固酮分泌太过,肾系水钠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小便短赤,则心房钠尿肽系统启动,上则火中有水,下则水中有火,共同维持三焦水火平衡。因此,阳气不足,回流迟滞,输出减少,循环乏力,营卫滞留远端,或肠道渗透压降低,水多火少,则交感--醛固酮系统启动,加强水钠吸收,浓缩尿液,扩张血容,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阳气太过,回流加速,输出增多,循环有力,血容扩张,营卫充溢心脑,血压飙升,肠道渗透压升高,水少火多,则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抑制水钠吸收,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减少血容。

无论是动脉血灌注,还是静脉血回流,肾脏的单位过血量都十分惊人,这不是它吃苦耐劳,而是血液中通常会淤积大量代谢产物,其中许多废物必从肾系-膀胱随尿液排出,特别是电解质的平衡主要也由肾脏完成,而电解质环境的稳定,又是外三焦组织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所以,肾脏清洁血液十分重要,一刻也不得停息。同时,血压循度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对肾功正常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肾脏有强大的自调节能力,血压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保持血流稳定,滤过效能不减,但毕竟过流量太大了,天长日久,难免损伤组织。所以,为肾系配备代偿调节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大肠每日吸收约400毫升水津,直接进入循环,回流肺系,汇入脉宗气,弥补肾系之不足。小肠、结肠水液分泌由交感-副交感神经调控,吸收却依赖于渗透压变化。三焦、血脉水津多少、动静脉压力高低作为内源刺激,信号可上传中枢,启动调节机制,副交感兴奋则水液淤积,大便溏泄,交感兴奋则水液干涸,大便干燥。小肠对钠离子、氯离子的主动吸收所形成的渗透压梯度是吸收水津的主要动力。小肠、结肠向肠内分泌钠离子、氯离子增多,或吸收减少,水津随之泌出增多,吸收减少,水液淤积肠道,大便溏泄;分泌钠离子、氯离子减少,或吸收增多,水津也会随之泌出减少,吸收增多。十二指肠、空肠上部,水液由肠内进入循环,同时水津也从循环泌入肠道,出入总量虽多,但大致平衡,主要用于物质交换。回肠以下,肠内进入循环的水津激增,远过于循环回渗肠内的水液,所以肠系对水液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回肠以下的结肠,这个机制,对调节血容、血压就有了直接的意义。“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不可思议!

钠离子、氯离子在小肠、结肠、肾系对水津代谢的效用是不同的。在小肠、结肠,钠离子、氯离子在肠道的聚集可促进水津泌出,在肾系聚集则促进水液吸收。所以,钠离子、氯离子对小肠、结肠,以及对肾系水津代谢的效应正好相反,有一种此消彼长的拮抗关系:肾系吸收增多,则小肠、结肠吸收减少;肾系吸收减少,则小肠、结肠吸收增多。更重要的是,小肠吸收水液主要是用于交换物质,满足津液代谢之需,结肠则单纯地吸收水液,直接进入循环,平衡肾系升清泌浊。肾系吸收减少,则结肠吸收增多,小便清长,大便干结;肾系吸收增多,则结肠吸收减少,小便短赤,大便稀溏。所以,最后决定大便燥湿、小便多少的,既有小肠、结肠的神经调控和渗透压变化,又有肾系的神经调控和离子平衡,而结肠对肾系的升清泌浊直接构成了代偿调节关系。

不管是来自脾系,还是来自肾系的水津,它们的最终归宿都是肺系。在肺系它们又将经历一番磨砺,才能成为合格的水津,输出心脏,在心神调节下,由心主输出,灌注血脉,循行脏腑,流行经脉,散于络脉,这就属于卫气运化的范围了。

肺是相傅,它这个宰相要辅佐谁呢?当然是心这个君主了。心脏输出,推动血液循环,外周血液都要回流右心,输送至肺,经肺相傅清洁血液,交换气体,监测血压,规定节律之后,再输出左心,由心主泵出。肺既要接收上下腔静脉回流,又要交通内外,交换气体,内外病邪,首先犯肺,所以肺气必须具有卫气功能,卫外以为固;同时又要像肾系一样,平衡电解质,维护内环境。所以,古人说:“肺为华盖”,有护佑心君之能,是言不虚也。肺系大血管,包括颈动脉,主动脉,均分布有血压感受器,它们是肺相傅的“眼睛”。血压升高,交感亢进,则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呼吸加深加快,分泌黏稠痰液;血压降低,副交感兴奋,则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变浅变慢,分泌多量清稀痰液。所以,肺相傅相看了半天要干什么?就是要决定呼吸频率、深浅的;而呼吸频率、深浅力度的改变,直接决定了大脑氧供和电解质环境,激起中枢对心主的调节,于是由肺系输出心脏的血量必然改变,由心主输出血脉、脏腑、三焦经络的营卫之气也必然随之增减。与此同时,肺系呼吸深快,心主输出必多,营卫充溢至上之焦,泛滥肌肤,遂使中枢打开汗孔,排汗泄热。因是之故,肺相傅呼吸浅慢,则大气肃降,由夏变秋,呼吸深快,则大气升腾,由秋变夏。肺系依据血压,规定呼吸频率、深浅,从而决定心主输出多少,三焦营卫盛衰,大气升降,汗孔开阖,表里交通,所以有相傅之责,治节之能,能疏浚水道,限制或促进脾系、肾系回流,土生金,金生水。

所以,心主是血液输出的闸门,肺系是血液回流的闸门,君相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若肺病,右心的血送不上去,或者肺罢工了,不给左心输出血液,那心这个君主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心力衰竭是必然的。所以,心这个君主的功业能做到多大,和肺这个宰相干得好赖密切相关。肺这个宰相虽不能让一个庸才成为伟大的君主,但足以让一个伟大的君主堕落为昏君。若心神有出无入,心主输出、循环加强,则肺系必然随之扩张支气管,加强呼吸,满负荷通气,分泌黏稠痰液,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组织损伤;若心神有入无出,心主输出、循环减弱,肺输出艰难,则肺系一方面收缩支气管,减少通气,分泌清稀痰液,另一方面因心脑缺氧、中枢兴奋,进一步引起组织紧张、输出艰难,而且不管心神有出无入,还是有入无出,肺系作为外周回流的终极闸门都会造成上下腔回流困难,最终也难逃心肺衰竭,水津、卫气流行艰难,生化、运化俱废,水系阴阳离绝,动态平衡打破。

所以,肾系升清泌浊、结肠调节代偿,吸收的水津最终都要回流肺系,接受肺系对血容、血压、体温的侦测,宣散汗液,调节体温,控制血容、血压,平衡电解质,输出心系,从而决定了水系在上焦的回流阻力、输出势能。肾系吸收水津,结肠代偿调节,直接调控二便排泄,从而决定了水系在下焦的输出阻力、回流势能。上焦回流阻力小,下焦回流势能大,必然有利于水津回流;上焦输出势能大,下焦输出阻力小,必然有利于水津输出。水津输出无碍,回流充沛,则水系循环顺畅,大气周流,一路绿灯。所以,肺系、肾-大肠系就像两个闸门,一上一下,更虚更实,顺利交接,调控着水系的上下周流。由此可见,对于水系循环来说,脾系、肾-结肠系是生化之源,肺系是重要的调节枢纽,而心主是水津流行、散布三焦的关键。

心主输出,无非一上一下,一表一里:灌输肺系,流散皮毛,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是为卫气走表,循行上焦、至上之焦;灌注血脉,循行脏腑,流行经脉,散于络脉,毛脉合精,五经并行,是为卫气走里,循行中焦、下焦。天枢以上诸经脉,在天属阳,所以卫气走上焦、至上之焦,循行于表,是流溢于手经六脉、足经三阳;天枢以下诸经脉,在地属阴,所以卫气走中焦、下焦,循行于里,乃泛滥于足经六脉、手经三阳。因是之故,卫气循巅顶,沿脊背下行,属肾络膀胱,又从肾上输于肺,这是主要的循行路径,上则走上焦、至上之焦主运化,下则走中焦、下焦主生化。上巅顶,络耳目,走颈项,出畜门,连目系,络脑中,这是卫气主要的上行道路。上巅顶、络脑中,这是卫气交合五阳、足厥阴,滋养脑髓的构造;走颈项、出畜门则交手太阴,连目系则交手少阴,连耳目则交阴阳维脉、任脉、足阳明、足少阳;出喉咙,随呼吸而宣降,则汇入脉宗气;上肩,出咽,贯膈,抵胃,连属小肠,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则交诸手经、足阳明;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则转枢阴阳,交手足少阳、手足少阴。

总之,只生成水津还远远不够,没有实际效用的、不守规矩的水津不过是乱臣贼子;有生化、有运化,有守有使,有调节规范、代偿缓冲,能维护系统稳定、动态平衡的水津才是真正的水津,或真正的卫气。

气系是脏腑六系的第二系,主生化水谷精华,生成脉宗气。水谷精华的生化有两个途径,一是水谷入胃,下输于脾,分清泌浊,一是外周上下回流,两路统归肺系,输出心系,随呼吸而出入,生成脉宗气。所以气系起面部,属胃,络脾,又起脾,连肺,注于心,交通联络则起缺盆,属肺,络大肠,上环口唇,下连气冲,后属督脉。

水谷精华还不是津液,更不是营气,而是津液的代谢底物,本来是为肝系准备的,但作为人身之气,与大气之宗脉、宗气休戚相关,单独构成了一系。水谷生化,始于胃系受纳腐熟,形成初级消化物,为脾系消化、吸收做好准备,继之以脾系分清泌浊,分离物质精华,吸收入血,排出代谢废物;同时,游溢外周组织细胞、外三焦组织液、内三焦津液中的水谷精华,随经流散,泌入络脉,渗灌血脉,游走脏腑,回流肺系,成为重要的来源之一。

水谷入胃,下输于脾,分清泌浊,这主要是讲脾系的生化过程。脾的功能,其实就是小肠的功能,曰化物,曰泌出,曰受盛。容纳初级消化物,分别出精华、糟粕,让水谷原来的性质发生改变,这叫化物;吸收精华,泌下糟粕,这叫泌出;奉养心脑,滋长组织,谏议心君,拾遗补缺,纠正偏失,这叫受盛。所以,分清泌浊,不只是生产代谢底物,其奉养精神,滋长组织,出入水谷,升降大气,通畅三焦,调和阴阳才是更要紧的工作。消化系统的运动方式很特别,水谷刺激并不能够令整个系统紧张起来,而是刺激局部紧张,同时舒张下段,所以是第次推进的。交感兴奋,肌张力增强,分泌减少,吸收增多,消化道呈现为收缩;迷走兴奋,蠕动加强,分泌增多,吸收减少,消化道呈现为舒张。所以,当食物刺激、交感主导时,消化道倾向于横向扩张,脾胃之气倾向于升腾,有利于吸收;迷走主导时,消化道倾向于纵向下行,脾胃之气倾向于肃降,有利于消化。不难理解,只有紧张-松弛、升腾-肃降、湿润-干燥、进食-排泄、消化-吸收交替进行,上下接续,第次推进,阴阳平衡,才能确保脾胃生化顺利进行。所以,在食物刺激、神经调节下,口腔咀嚼、食道推送是为胃受纳腐熟创造条件的,胃受纳腐熟是为小肠分清泌浊创造条件的,小肠分清泌浊是为结肠吸收水津创造条件的,结肠吸收水津是为直肠泌下糟粕创造条件的。上一环节消化不充分,压力就会推移到下一环节;下一环节吸收不充分,压力就会逆传上一环节。上下虚实不得顺接,大气升降、水谷出入必乱。所以,交感兴奋,胃肠张力增强,蠕动停滞,吸收增多,分泌减少,胆汁不排,三焦有断无决,交通断绝,脾胃不得顺接,大气有升无降,水谷能入难出;迷走兴奋,胃肠张力减弱,蠕动增强,分泌增多,吸收减少,胆汁排泄,三焦有决无断,糟粕、精华潴留肠道,脾胃清浊混杂,大气有降无升,水谷能出难入。唯有脾胃阴阳交替,更虚更实,第次推进,上下顺接,才能循度生化水谷精微,泌下糟粕,出入水谷,升降大气,中州砥定,四海清平!

脾系分清泌浊,水谷精华吸收,其滋养温煦之能,谓之脾气,或称中气,但遗憾的是,脾气不能自我成就,就算是生产、吸收了再多的水谷精华,也不能自主上奉心君,滋养精神,化身为气,必须借助心主输出、循环之气,才能供给肝系,回流肺系,灌输心系,周遍全身。没有心神调节,心主输出,精华、糟粕只能潴留肠道成为病理性淤积,化为痰饮水湿,根本无法实现其滋长组织之能。因是之故,唯有心主输出、循环强健,才能温煦小肠,输运代谢产物,滋养四肢肌肉。所以,心主与三焦相表里,脾气就是心气,治脾就是治心,加强心主、肠系之间的灌注、输运、交通,令营卫流动、三焦通畅,便是补脾。进一步言之,所谓脾统血,这其实也不是脾的功能。气虚出血是因为心神调节衰微,心主循环乏力,微循环阻滞,血液渗出络脉所致。与其说脾有统血之能,不如说心神有统血之能;与其说脾之大络主诸血络,不如说心神主诸血络。所以,四君子汤号称补脾祖方,但人参补精气、心气,白术、茯苓通调阳明、太阴,甘草交合胃气,哪有什么专门补脾之药。关键在于,脾气是以心气为核心的,火能生土,心主功能健旺,脾气自然不虚。

心主输出,其实是脉宗气功能的集中体现。胃气分别中脘,胃之大络出脉宗气,它穿膈、络肺主呼吸,出喉咙、贯心脉接受精神调节,随呼吸出入而循治节。所以,脉宗气容纳了所有生化之气以为基础,综合了所有运化之气以为动力,滋养上焦心肺、至上之焦精神,在心神调制、肺系治节下,由心主输出,出入孔窍,灌注血脉,行走五脏六腑,流行经脉,游溢络脉;同时,肾气出命门,走三焦,治理经脉,任督子午,天枢上下,经气周流,日夜不息,如环无端。所以,水谷精华、外周精微虽不能直接用于脉宗气,但作为脉宗气的基础,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信号:脾胃代谢顺遂,水谷精华充盛,脉宗气得到充足供给,则精微留滞外周,外之皮肤、肌肉、四末,里之脏腑、血脉、经络,上之精神,下之肾精,都能得到充分滋养;脾胃代谢逆乱,水谷精华不生,脉宗气源泉枯竭,则精微分解回流,外之皮肤、肌肉、四末,里之脏腑、血脉、经络,上之精神,下之肾精,尽皆失养。不仅如此,胃系夹在心主、脾系之间,其受纳腐熟之能,更要取决于脾系与心系的和调。脾系不能虚,则胃系不能实,脾系不能实,则胃系不能虚;同时,心系运化不及,则胃系不能实,心系运化太过,则胃系不能虚。所以,脾系生化过于心主运化,胃系逆上,逆上则不能实;脾系生化不及心主运化,则胃系陷下,陷下则不能虚;脾系生化、心主运化皆不及,胃系停滞,水谷不消;脾系生化、心主运化皆太过,胃系活跃,消谷善饥。脾胃生化水谷精华,其最终归宿是奉养心君、精神,这是核心目的。若代谢底物不足,则必使中枢加强调节,肝代谢亢进,脉宗气紧张代偿,外周物质精华分解、回流加强,大气升腾;若代谢底物充盛,则必使精神和洽,肝代谢安和,脉宗气通顺,肌肉孔窍,脏腑三焦尽皆周全,表里交合,大气肃降。总之,脉宗气-胃系-脾系-外周构成了一个小系统,彼此间有一个微妙的制衡关系,相互促进,彼此代偿,相辅相成,命曰同盟。

脾胃生化水谷精微,脉宗气利用水谷精微,荣华见于颜面,所以气系运化,起面部,属胃络脾,复从脾,上连肺系,注心,这是它的主要的路径,生化水谷精粹;环口唇、下气冲,交冲脉、阳明,行督脉、太阳,这是它的外周路径。

气系循行,别起缺盆,属肺,络大肠,前走冲脉,后属督脉,这条路径对调和气系循行有举足轻重的价值。肺系既是诸回流的终点,又是诸输出的起点,相看生命盛衰,接受精神调制,规定生命节律,制约脉宗气盛衰,它的观察点,不只是肺系大血管、颈动脉、主动脉这些反映营气盛衰的感受器,更有大肠这个反映卫气盛衰的驿站。若迷走兴奋,大肠湿浊,营卫不足,肺系就制定增强生命节律的呼吸方案,上传精神,令心神出窍,心主加强输出、循行;若交感兴奋,大肠干燥,营卫充盛,肺系就制定减弱生命节律的呼吸方案,上报精神,令心神出窍,心主减弱输出、循行。于是营卫和恰,脾胃更虚更实,上焦顺接中焦,中焦顺接下焦,三焦通畅,中州安和。

奇经同源,俱出肾下。任脉出会阴,循腹里,并阳明而上行,交于颃颡,渗诸阳,灌诸阴;督脉络前后阴器,夹脊上行,入颈项、出畜门、络目系,上巅顶、入络脑中。任督二脉通过冲脉治理阴阳诸经,沟通上下,交合表里,分极子午,转枢昼夜寒暑。所以,原气如炉火,三焦如盛水之锅。无炉火则水不能煮熟食物,也不能化为蒸汽,锅中之水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生化停滞;炉火太旺则锅中水干,食物焦糊,化源干枯,水津不朝。所以,气系虚实,穷则必责之于冲脉、督脉;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治则必交通三焦、平衡水火。

所以,只是水谷充盛、营卫循行还不够,还要奇经治理经脉,疏浚三焦,沟通上下表里,令营卫前走冲脉、阳明,后走督脉、太阳,入络脑中,上奉精神,温煦三焦,顺接上下表里。于是,内之脏腑、血脉、筋骨、脑髓,外之皮肤、肌肉、孔窍化源不绝,督脉规范前后二阴,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任脉渗诸阳,灌诸阴,冲脉络满,十二经营卫周流,如环无端,合乎四季五脏阴阳变化之恒度,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拥有了真正的气系。

血系是脏腑六系的第三系,主津液回流、血液运化。津液回流有两条道路:脾系分清泌浊,肝系代谢,以及肝系回收所属静脉血,两路津液汇入肝静脉,回流肺系,化赤为血,再输出心脏;在脉宗气运化下奉养心脑,流行内外表里,循度周流,以应天地纲纪,这是血液运化的过程,即营气循行。血系循行起下肢,入腹里,属脾,络胃,过膈,上注于肺,属心包,连心,入咽,至舌,连目系,络脑;复起胸中,属肺,络大肠;肺、胃连属胸中,大肠连属小肠。

什么是津液?津,水渡也,就是渡口,这是泛指。津字,古文从舟从淮,即淮水上的渡口。古时江淮为南北分界,这里的渡口有交通要冲的意思。液,意思是气液,其字从彡从肀从血。彡即如毛之饰,肀是执笔书写。这种气液可不得了,它能渗透最细微的组织间隙,还会书写。总起来,津液这种东西是一种液体,它在南北分界处出现,交通上下,能到达组织细密处,还有智慧。人身南北,显然中焦,在这里有一种液体,交通上下,无所不至,有规范之能。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当然,它就是血浆。

血液的组成,今天说,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红细胞输运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白细胞构成免疫屏障,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血浆占比约55%,主要成分是水,内含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它像一条传送带,送去代谢底物,运出代谢废物。津液出于物质精华,物质精华生于水谷。小肠消化、吸收,生化水谷精华,供给肝系,这只是津液的原始形态;肝系代谢、贮藏起来的物质精微,以及全部外周静脉血,这是津液的贮藏形式;肝系将贮藏形式的津液输出血脉,回流肺系,这才是真正的流动的津液。在肺系,津液被进一步处理,经过侦测、清洁、缓冲,化赤为血,规定节律,这才形成了血液。血液输出心系,奉养心脑,流行上下表里,协和四方,其物质、功能、调节的综合才是营气,即运化的血液。所以,血液的前身是津液,而在某些情形下,古人是不分津液、血液的。

那么,血又是什么?“血,祭所荐牲血也。”祭祀中奉献给神灵的牺牲之血,它象征生命力;有生命力的物质精微才是血,它天生就有奉养心脑、象征生命的特性。所以,中医所谓的血,既是奉养心脑的物质形态的血,又是循环周流的不断运动的血,更是反映中枢、系统、局部调节作用的血,是物质、功能、调节三位一体的综合。没有实际效能的血,不算真正的血,生化、运化不合乎阴阳恒度的血,不是真正的血,失去规范,不能循度滋长组织、周流上下的血,不是真正的血,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是根本不同的。在西方传统中,所谓存在必须得有一个实体,离开实体不能谈存在;在传统哲学,不仅肯定实体存在,对功能、调节性存在也认为有其实在意义。这就是玄的概念,你能感觉到它的作用,但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同样是万物之源、众妙之门,不能否认其存在性。因是之故,中医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也不是一个概念,不一定是血细胞数量不足、品质低劣才是血虚,凡津液不足,循环不利,调节失常都属血虚。

津液的来源,一是新生的,经脾系分清泌浊,肝系代谢合成,释放入血,回流肺系,二是回收来的外周静脉血。为什么上腔、肾系回流不在其中呢?上腔回流归脉宗气系统,天枢以上,运化主之,肾系升清泌浊,生化水津,从功能上讲,不属津液。因此,肝系回流,及经肝系回收的静脉血的回流,这才是津液之大源。

《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如毛纷披之脉,自然是指三焦微循环络脉,即静脉血贮藏之所。由络脉系统汇入经脉,再流注血脉、脏腑,这是静脉回流的一般情形。所以,凡阴经,皆从手足而走头胸,意义何在?阴经主生化,阳经主运化;足经主生化,手经主运化。阴经从手足而走头胸,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回流静脉血。这样的津液,回流肺系,化赤为血,再灌注脏腑,则脏腑精神必定圣明;流散四方而变化,其变化必定浮沉合度,轻重合宜。这样的冲和之气在气口形成寸脉,比较之下,生死立判。

静脉回流之血,不是肝系新生的津液,而是尚可回收利用的、有待评估、清洁的贫养津液,其中还包括了旧有的和骨髓中新生的血细胞。津液既来自肝系的生产、补充,也来自静脉血库。静脉血进入肝门后,交合肝代谢生化的新生津液,回流肺系,这条通道,就是津液回流之路。所以,血系循行,起足下,入腹里,属脾,络胃,过膈,上注于肺,这个构造就代表了肝系生化、回收静脉血,回流肺系的过程。

肝系回流分肝体内部回流和肝体外部回流。内部回流主要指肝代谢、分解糖原释放入血,回流肺系,外部回流即著名的肝门脉系统的回流。肝系起足下,盆腔、腹腔静脉血多汇入肝门脉系统,肝系、静脉系贮存了占比88%以上的循环血液,可见容量之大。

肝系回流起于下肢,这意味着骨髓新生的血细胞也将被带入循环,回流肺系。中医虽没有血细胞概念,但对于骨髓却有自己的认识。

《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真,从匕。匕,相与比叙也。比是无差别,叙是有次第,所以匕可引申为化;同时,匕又是古人取食之物,即勺子。所以,真这个字的意思是变化而有次第;同时,它这个化,是祖先、神灵取用了祭祀供奉之后的化,反映了精神调节之能。“藏真下于肾”,即脏腑的调节之力下属于肾,而肾的变化,从骨髓生化血细胞、滋养骨骼,交通上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代表着精神圣明的调节。如此一来,血液回流就不仅仅是奉养心脑,滋长精神了,而是实现精神调节的一种手段。简言之,精神调节,既体现在骨髓生化血细胞上,也体现在血液运化上,所以周流的营气才能体现天地纲纪。

神经调节对肝内回流的影响不是很大:交感兴奋糖原分解入血,同时胆囊、胆管抑制,胰岛减少分泌,升高血糖,红细胞计数增加,胃肠道运动、分泌抑制,副交感兴奋甚至对肝内回流没有影响,只是相关的,如胆囊、胆管舒张,胰岛分泌增多,血糖降低体现了副交感调控的作用。然而,神经调节对肝外回流影响太大了。交感兴奋,肝代谢旺盛,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循环,血液流变性质改变,回流阻力必然增大;同时,肝门脉收缩,肝系所属,如食管、胃、胆、脾、肠系、胸腹诸膜系等诸脏器、诸组织静脉系统回流尽皆受阻,致使津液无源,心脑供给匮乏,是一种源泉不竭、但回流困难的状态。这种状态,作为内源刺激,可激起迷走神经中枢兴奋,缓和肝代谢,舒张静脉,改善微循环。但在病理条件下,如应激太过,或持续紧张,就会导致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肝火逆上。此时,若肾精不衰,肾气阴阳冲和,犹能拨乱反正;若肾精不足,肾气阴阳不平,甚至阴虚阳亢,不能纠正病态,则精神兴奋,情志愤怒,内风盘旋,血压飙升,甚至大厥卒中。副交感兴奋,肝代谢低迷,肝门脉舒张,肝系所属,特别是胆、胃肠道皆处于兴奋状态,活动增强,分泌增多,蠕动加快,湿浊聚积,反而不利于物质精微的生产,是一个能回流、但源泉不足的状态。由此可见,神经调节及时、精准但时效短,体液调节缓慢、宽泛但时效长,在对肝系回流的调控中,神经对运化的调节效用更广泛、更深刻,体液调节才是生化之主。

肝系回血,兼有回流新生津液、外周津液的双重机制,对循环血量、血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肝系回血障碍,所属之食管、横膈、胃下部、脾、胆、肝、肠系、胸腹膜系,无不瘀阻受祸,血容必然不足,质量必然下降,严重时,即便开放侧支循环也无济于事,而最需要血氧的心脑系统首先严重失养。脉宗气因心脑供给不足而紧张代偿,中枢神经系统因严重失养而强烈应激,头晕、头痛、目眩、呕吐,甚至神昏,肌张力亢进,抽搐强直,舌不能言,目不能视,耳不能闻,诸窍不通。所以,肝系回血,包括免疫、解毒、清洁血液,回收、利用、生化津液,调和血凝,维持血液流变性质,对于维持循环血量,保证血液质量,有效供给心脑都是十分重要的。

血系循行,从肺系“连心包,入咽,至舌,连目系,络脑”,这是津液运化,奉养心脑、滋长精神的构造,也是脉宗气出入游行的路径。舌咽是吞咽、发声、呼吸的器官,为精神之使;目系属心,是主管视觉的三焦系组织,精神出入游行之所。血液奉养心脑、滋长精神,意味着有供给脉宗气、脑组织,支持言语、饮食、呼吸、视听的功用。精是什么?精是得自遗传的,中枢性的,整体的调节模式与能力。血液奉养脉宗气,进而奉养精神,令人能够呼吸、言语、吞咽、观察,这是脑精调制血系,神气出入诸窍而使之表现出智识的过程。

《灵枢·营气》:“营气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散于胸中;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营气循行,主要的路径有三条:从肝注肺,循喉咙,入颃颡,斡旋于畜门;上巅顶,下颈项,循脊,下尻,注足少阴;从肾注心,散于胸中,交通南北,水火既济。从肝注肺,这是津液回流之路,循喉咙、入颃颡,则营气交于足少阴、冲脉、任脉。巅顶有百会,这是营气交合手足三阳、督脉之所。颈项有风府,卫气从风府出畜门,连目系,入络脑中,这是营气交合足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的路径。循脊,下尻,注足少阴,这是营气交合督脉、足太阳之路。肾属足少阴,心属手少阴,胸中属脉宗气,营气从肾注心,散胸中,这是营气贯通南北,交济水火的构造,体现的正是津液交通南北,无所不至,维护天地纲纪之能。

古人以为,头面孔窍皆精气游行出入交合之所。目系、畜门、风府相连,卫气出焉,营气游行。阳明、冲脉、任脉、阴阳跷脉围络眼目,阳跷脉盛、卫气出则张目,阴跷脉盛、卫气入则目暝。耳属手太阳、足少阳,肾精不足,耳聋无所闻。咽通地气,喉通天气,营气循喉咙,入颃颡,出入畜门,冲脉出颃颡,渗诸阳、灌诸阴,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手少阴挟咽、系目系,喉咙为肺系之窍,舌头为心系之窍,颃颡、咽喉、舌头乃精神所系,营卫大会之所,手足交合之地。厥阴绕唇内,阳明、任脉、冲脉环绕唇口,脉宗气上属心肺,下属胃之大络,阳明主表,太阴主里,中焦营气顺交下焦卫气,气冲属阳明,冲脉、原气出焉,因是之故,必得冲脉、阳明营卫交合,厥阴、少阳,少阴、太阳转枢接续,水火交济,则内三焦一线不能通畅,营卫不能相交,上下表里不能顺接。

从津液到血液,从肝系到脉宗气,从脉宗气到脑髓、感官,血系完成了它的主要工作。然而,要维持这个大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在血系循行有着强大的调节支持。

“起胸中,属肺,络大肠”,这是血系交合水系,交通营卫的构造。起胸中,即起于脉宗气。属肺,络大肠,即脉宗气灌输肺系,下络大肠。近年来,脑-肠轴系概念越来越清晰。大量研究指出,胃肠病患者之肠道菌群,在结构、数量、分布等方面与常人差异显著,而应激、焦虑、抑郁可增加肠道通透性,降低免疫力,改变肠道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构、分布,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也会导致类似结果。有理由假设,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肠道菌群能构成系统调节轴系,名为脑-肠轴系。在这个系统中,肠道微生物,以及肠道分泌、蠕动,黏膜通透性变化作为内源刺激能诱发中枢反馈调节。肠黏膜密布神经网络,被称为“肠脑”“第二大脑”,而5-羟色胺作为神经介质不仅参与肠道分泌,蠕动调节,疼痛感知,同时也是情绪、认知调控的重要因子。所以,血系深入水系,不仅有温煦、滋养组织的作用,而且能通畅三焦,交合营卫,调和阴阳,升降大气,促进水谷生化。在微循环,营行脉中,卫流脉外,津液从内三焦溢出外三焦,才能接触细胞,滋长组织,发挥实际作用。所以,营卫交合,津液才能缓冲、补益、调和水津,生成组织液,支持卫气,水津才能回渗内三焦,补益、调和津液,优化血流变性质,以气代血。这个机制,对维持三焦营卫运化,通畅内外表里,保证水火平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血系,上有肺胃相连,下有大小肠相贯,这是胃气支持,奇静脉调节,气水联手,综合调节血系的构造。肺胃血脉连属,肺气属胃气之阳,土能生金。胃气不足,能虚不能实,脉宗气有肃降而无升发,肺气必然不足;胃气有余,能实不能虚,脉宗气有升发而无肃降,肺气必然有余。肺胃升降相随、寒温相关,以心主为使,主宰血系供给、回流心脑之效能。奇静脉沟通上下腔静脉系,对主要静脉回血有极为重要的辅助代偿作用,本身也是支气管营养性循环的主要通道。奇静脉之于血系、肺气的作用,正如奇经之于十二经的作用:河水盛大,注入湖泊,则不致于水漫河堤;河水枯竭,湖泊回馈,则不致于河道干涸。所以,奇静脉能有效地缓冲、补益血系,滋养肺系,当肝系回血障碍,津液不足,肺系出入节律失常,在一定范围内,“以奇静脉为代表之一的冲脉系统能维持津液供给,稳定呼吸节律,保证心脑供给。结肠吸收水津、泄下糟粕,则能逆调小肠,顺接中焦,气水交合。结肠吸收不利,大便干结,则小肠气逆不下,泄浊不能;大便溏泄,则气陷水系,精微不生。于是,三焦水气不调,中焦不得顺接下焦,上下不通,表里不和,津液无源,血系不得循行,肌肉失养;反之,大肠顺接小肠,则三焦气水和调,上下表里和洽,津液充盛,血系循行畅行无阻,肌肉充实,腠理固密。总之,津液回流、血液运化,不仅需要交通肺-大肠系,交合营卫,而且需要胃气和调、支持肺系,不仅需要冲脉治理滋养肺系,规范节律,而且需要三焦水气和调,上下表里通畅。

火系是脏腑六系的第四系,主管津液生化。津液的来源有二,皆与肝系相关,所以津液生化也有两个途径:肝系代谢和上腔静脉回流。火系循行,起足下,绕阴器,过胞宫,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中;走胁肋,上咽,环唇内,过鼻咽,连目系,至巅顶,会督脉;复起肺中,络大肠,连小肠。

什么是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火能让人发热,像喝了烈酒,浑身发烫。火,古音毁,转声为喜。《说文》“火,燬也”,这是转注。心主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个喜可不是喜欢,乐也不是笑,而是击鼓祭春,祈求暖气,生长万物,和洽阴阳。为什么上腔回流属火系,不是血系?上腔回流是脉宗气奉养心脑的基础,回流不畅,营气循行阻力剧增,直接决定了心脑供给效能。所以,与其说这一部分津液是用来生化血液的,不如说是规范、调控营气运化的,与肝系回流的津液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宜乎不同。再者,从现象上说,上腔回流亢盛,意味着脉宗气紧张,精神亢奋,交感活跃,至上之焦、上焦,甚至全身发热发烫,一派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的“上火”状态。因此,将上腔回流归于火系不是很合适的吗?简言之,上腔回流直接关系着脉宗气的活跃程度,对于津液生化反而贡献不大,所以应归火系,不属血系。

火系的主要工作是生化津液,这是由肝肾两系携手合作完成的。起足下,绕阴器,过胞宫,属肝,络胆,夹胃,注胸中,这是火系归肝,接受肾气调节,游走命门三焦,转枢阴阳,温煦胃气,生长脉宗气的构造。这个构造与血系相近,但是强调奇经调节,是火系的主要结构。那么,火从哪儿来呢?

火系生化,起足下,绕阴器,过胞宫,这是什么意思?足下属少阴肾,起足下,意味着火系之源在肾。这是哪一部分肾呢?绕阴器,过胞宫,唯督脉能“男子藏精,女子系胞”。所以,这里的肾不是泌尿系的肾功,而是以性腺轴为代表的肾精。今天看,肾上腺素使基础代谢率增高,肝分解糖原剧增,导致高血糖,促使脂肪分解,导致高血脂;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脂肪分解,能有效提高基础代谢率。皮质醇与去甲肾上腺素促进分解,使人肌肉消瘦、血糖升高,同时强化脂肪合成,令人食欲增加,体重上升,性欲减退,极度疲劳,导致胰岛释放增加,骨质酥松,免疫低下,尿液浓缩。肾上腺雄激素促进外生殖器、第二性征发育成熟,更要紧的是,令肝系合成氨基酸,进而促进骨骼、肌肉生长。所以,火系的种子是肾精,就津液生化而言,体液调节的效能远大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主生化,神经调节主运化,是言不虚也。

火系“属肝”,这是什么意思?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中焦起胃中脘、上焦之下,它所付与的气,能做三件事: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泌糟粕,当然是指中焦推动糟粕泌下,化其精微,意思是变化其中富于生命力的细微物质,这些都好理解,那蒸津液又是什么意思呢?古时点灯要用蒸薪。蒸是细的草木,薪是粗的木头,引申开,蒸就是分析粗木为细的灯芯,所谓“析麻中干也”。移诸医理,蒸津液,就是将物质分析为细细的燃烧的灯芯。“冬祭曰蒸。”冬季祭天的仪式叫做蒸,意思是,在冬季的严寒中,物质分析为很细的津液,燃烧照亮滋养精神、心君,这就叫蒸津液。显然,这是指肝系代谢、分解糖原的过程。肾乃作强之官,它在冬天里燃起火苗,越烧越旺;肝主蒸津液,它分解物质精华,驱散严冬,温暖大地。冬至一阳生,肝系在肾系照亮的严冬里,点燃细微的灯火,把严冬带入暖春。所以,准确地说,蒸津液当指肝寻常的代谢活动,即基础代谢。它排除了运动、情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只管生成最低的维持生命的物质能量,是一种基本的、底色的火。基础代谢率在10%~15%之间徘徊时影响不大,超过20%上下限就是病理性的,或陈寒痼冷,或燥热难捱。如甲减时,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平均值20%~40%,甲亢时,高出正常平均值25%~80%;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则基础代谢率不足,必病阳虚无火。另一方面,肝系主管将军之事。将军之事,计划谋略,扶危救困。肝将军应付危机,办法无非是两个:一是加强分解、回收,一是加强回流。肾精出肾窍即为肾气,调和于肝系即表现为肝火,或称阳神,又叫藏魂。肾上腺系统的调节,提高了基础代谢率,强化了物质能量代谢,将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回流肺系,输入循环,为机体应付危机提供保障。当此之时,周身上下就像燃烧火焰,又像痛饮了烈酒。反过来,如肾气衰微,肝系无火,新的津液生化不能,旧的津液瘀滞外周,回流障碍,肺系津液无源,通气量不足,心系输出乏力,心脑严重缺血缺氧,必然激起中枢强烈反应,脉宗气紧张代偿。若持续不解,中枢调节能力下降,组织调节丧失敏感,就会病入虚损,陈寒痼冷,有冬无春,了无生气。

上腔回流可谓君火,是机体另一个重要的火源。至上之焦有延髓呼吸、心搏中枢,其地位、性质皆似命门,为神气之源;胃气综合了营卫生化、运化,犹如大后方;肺系如侦查、参谋机关,负责将情报、方案上传大脑总指挥部;心主如作战部队,根据肺系情报、方案和延髓的命令,派出相应的营卫力量,解决特定的问题。所以,上腔回流不仅性属营卫运化,而且能直接反映心脑供给状态,由此决定了肺系情报、方案的具体内容。回流不足,交感兴奋,情绪亢进,心率加速,收缩有力,心搏加强,血压上升,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呼吸加深加快,鼻腔、泪腺、唾液腺血管收缩、分泌抑制,鼻、咽、口腔干燥,口苦,内脏、皮肤、外生殖器血管收缩,肾系缺血而尿浓缩,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面部血管扩张,面红目赤;回流有余,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情绪抑郁敏感、忧虑悲伤,焦急则二便频数,悲伤则流泪,惊吓则心率减慢,忧虑则消化液分泌增加,心率降低,收缩无力,心搏减弱,血压降低,软脑膜动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浅慢,流涕、流泪、舌润,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而多尿。上腔回流属运化,以神经调节为主,但具体到火系,体液调节也同样重要,如肾上腺素系统兴奋,心排血量增加、支气管扩张、中枢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能显著升高血压,皮质醇与去甲肾上腺素配合共同维持动脉张力、血压和神经兴奋。所以,上下之火性质是一样的,都以中枢兴奋、心主亢进、呼吸深快、血压升高为特点。所不同者,心火以营卫循行增强、效能提高为特点,肝火以代谢增强为侧重;心火主要出于神经调节,及时、精准、短暂,肝火主要出于体液调节,迟缓、宽泛、长效。

火系“属肝”之后,要“络胆,夹胃,注胸中”,这是什么意思?手足六经,天枢以上,为天属阳主运化,天枢以下,为地属阴主生化。足少阳胆能决断三焦,转枢阴阳,将足经生化转枢为手经运化。胆主管中正,有一部分功能属交感调节,兴奋时能收缩微动脉、后微动脉、微静脉等微血管,减小口径,衰减过流,降低血压,或扩张口径,增加过流,升高血压。肝胆相照,就神经调节而言,肝胆是统一的。交感兴奋,肝代谢增强,同时肝门脉收缩,三焦关闭,肝系集中于肝体内津液回流,遂使脉宗气活跃,大气升腾,手经运化之能加强;副交感兴奋,肝代谢不变,肝门脉舒张,三焦开放,遂使脉宗气兴奋性降低,大气肃降,足经生化之力加强。因是之故,肝系生火,一定要借助胆系转枢阴阳、开放三焦才能上输脉宗气,没有胆府的决断中正,即便是肝将军也必无所作为。进而言之,肝系生火,上输脉宗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夹胃,注胸中。”夹者,辅也;辅佐、扶持之义。夹,甲骨文作“”,像两个小人扶掖着一个大人;《左传》“夹辅成王”,这是用本义。什么意思?胃气之阳名胃之大络,出脉宗气,而火能生土。夹胃,不过是说,肝系之火可辅助胃气之阳,也即辅佐、扶助脉宗气。因是之故,火有助于强化心主输出,温养心气,增强肺气,奉献精神。显然,这才是火系应尽的职责。

火系循行“走胁肋,上咽,环唇内,过鼻咽,连目系,至颠顶,会督脉”,这是它运化营卫,发挥实际效能的途径。诸膜系、诸孔窍皆精气游行出入之所,也是火系表现的舞台。胁肋属膜系,居身侧,属足少阳,回流归肝肺两系。肝系火盛,肺系郁闭,胆阖三焦,大气有升无降,胁肋流行必难,疼痛胀闷。咽通地气,为诸阴经维络,连属冲任,鼻咽乃颃颡所在,厥阴所主,冲任灌渗。所以,咽喉、鼻腔营卫交合,水火温润,自然无病,三焦火过于水,必然干燥,甚至吐血、衄血。口唇外属冲任、脾胃,内属脾胃,任冲脾胃不和,唇干口燥,髭须不生。目系属心,连属脉宗气,入络脑中,为营气所主;颠顶百会,诸阳所在,督脉、足厥阴交合之所,为卫气所主,若营卫交合,渗诸阳,灌诸阴,则心脑安和,精神圣明,耳聪目明,内无焦灼,外邪不侵;若营卫不平,交合不利,则必然心脑失养,精神逆乱,耳目多病,心如煎迫,溃溃如坏都矣!“阴精上承者寿,阳火下陷者危。”至上之焦无阴精则折寿,无阳火则倾危,必得水火和谐,不能清静安和,这个道理是极深刻的。

火系循行需要肺-大肠-小肠系统的辅助调节。大肠为传道之官,小肠是受盛之官,一个生化水津,供给水系,一个生化津液,供给气系,肺系通过监测水津、津液生产,规定呼吸频率、回流力度,调和心主输出,从而控制火系运化盛衰,即“酷热”的程度。肺系如血液循环的一道闸口,回流障碍,则不但外周回流无比艰难,最终也会导致心力衰竭,连输出都成了问题。然而,肺系能排泄汗液、降低体温,直接缓和火系盛衰,调节回流阻力、循环势能,加强水津重吸收,改善血流变性质,缓解小肠泄浊压力,疏浚三焦,顺接上下表里。水津、津液正常生化,下焦顺接中焦,这是保证三焦道路通畅的前提,也是火系燃烧,温煦内外的必要条件。三焦水过于火,痰瘀积聚,则津液代谢无源,火系回流障碍,运化道路不通,心脑反而供给不足,脉宗气亢奋;三焦火过于水,水津、津液消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火系运化失守,逆乱无制。进而言之,火系太盛,外三焦水津不足,电解质因失水而浓度升高,细胞脱水,内三焦血流变性质改变,瘀阻不通,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大气有升无降,上下腔回流阻力增大,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甚至肌张力亢进,角弓反张;火系不足,外三焦水液淤积,电解质因多水而稀释,细胞水肿,内三焦空虚,心脑供给不足,脉宗气代偿,上热下寒。

脏腑六系之水、气、血、火四系,其中水津及其运化构成了卫气,血液及其运化构成了营气。营卫流行三焦,与脏腑、功能、血脉综合为十二条干流,以及无数交通、缓冲、补益干流的分支,这样一个大构造,即经脉系统。经脉系统以天枢为界,天枢以上为天属阳主运化,天枢以下为地属阴主生化;相应的,十二经脉,手经六脉、足经三阳主运化,足经六脉、手经三阴主生化。生化、运化往来不已,生、长、壮、老、已出焉,生命节律、盛衰也尽在其中矣!然物极必反,运化至极必变生化,生化至极必变运化。生化、运化转枢,叫做阴阳转枢;主导阴阳转枢的构造,便是手足少阳、手足少阴。

少阳负责转运化为生化,其构造起胸中心主,向下贯通脾胃;复起于足,过阴毛、胁肋,属胆,络肝,入胸中,合心主;辅助调节,上起目外眦、入耳,下缺盆,经目系、胸中连属心主、少阳,下则大小肠贯通。

心主为臣使之官,唯心君之命是从。起心主、贯脾胃,其实就是心主运化营卫、温通三焦。胆经走身侧,凡足侧,腿侧、胁肋、腹胸之侧尽皆络属,虽主要流行于外周三焦,但能贯通上下,出入表里之间。什么叫表里?往大处说,动脉循环为表,静脉回流为里;往小处说,微循环内三焦营气流行属里,外三焦卫气流行属表。所以,所谓出入表里之间,就是说微循环,以及微循环所属的膜系,都属少阳管辖。所以,从运化看,心主温煦三焦,运化营卫,升降大气,顺接上下,胃系出入、脾系物质交换、结肠水津吸收必然活跃,从生化看,胆收缩或舒张三焦微血管,控制三焦过流,增强或减弱外三焦物质交换,促进或削弱胆-心交通,是为少阳决断。中心三焦物质交换活跃,大气升腾,手经六脉、足经三阳尽皆运化;外周三焦物质交换活跃,体温升高,回流加速,足经六脉、手经三阳尽皆生化,心-胆交通加强;反之,心主不温,中心三焦物质交换低迷,大气肃降,手经六脉、足经三阴尽皆生化,外周物质交换低迷,体温降低,回流减少,足经六脉、手经三阴尽皆运化,心-胆交通断绝。所以,手足少阳的辅助系统也主要是辅助沟通表里,疏浚道路。如从目眦、入耳,下缺盆这个构造是足经连手经;经目系、胸中连属心主、少阳这个构造,是手经连足经,大小肠贯通的意义是疏浚三焦,顺接上下。

少阴负责转生化为运化,其构造起足下,循内踝,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复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复起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辅助调节,上合于咽、喉、舌、目系,中合于肺系、心系,下合于小肠、肾系。

肾是作强之官,能使阳气越来越旺、同时阴气越来越弱,也能使阴气越来越旺、同时阳气越来越弱,此消彼长,最后阴阳冲和。起足,循内踝,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这是少阴回流肾系、主管水系运化的途径,所以是转秋为冬;复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这是少阴主管肝系代谢的途径,所以化冬为春。心为君主,起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主管营卫运化。肾系作强,加强回流,肺系清肃,心君安和,输出减少,小肠物质交换低迷,大气肃降,足经六脉、手经三阴尽皆生化;肾系作强,减少回流,肺系宣腾,心君不安,输出增多,小肠物质交换活跃,大气升腾,手经六脉、足经三阳尽皆运化。肾系作强,肝代谢增强,肺系呼吸深快,喉咙、舌本营卫充盛,神气游行,手经六脉、足经三阳尽皆运化;肾系作强,肝代谢低迷,肺系呼吸浅慢,喉咙、舌本营卫虚少,神气不出,足经六脉、手经三阴尽皆生化。所以,足少阴转枢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转枢水系生化、运化而变化阴阳,一个是转枢火系生化、运化而变化阴阳,综合起来,必使三焦水火冲和。所以,心藏神,肾藏精,虽然都能集中体现中枢神经调节效能,但对象不同:心神的靶器官是五脏六腑,肾精的靶组织是是三焦。所以,少阴转枢的辅助系统也以三焦营卫交合为主:上合于咽、喉、舌、目系,中合于肺系、心系,下合于小肠、肾系。咽喉、舌目交合则神气出焉,心肺交合,则胃气之阳出焉,小肠、肾系交合,则胃气之阴出焉。因是之故,心肾南北,水火交济,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平衡胃气,游走神气。

少阳、少阴是如何实现其转枢之能的呢?《灵枢·根结》《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之: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阴系、阳系生化、运化转枢,犹如出入门户。在阳系,太阳能打开门户,开启阳系运化,阳明能关闭门户,结束阳系运化,少阳能转枢阴阳,关闭阳明、打开太阴,转阳系运化为阴系生化;在阴系,太阴能打开门户,开启阴系生化,厥阴能关闭门户,结束阴系生化,少阴转枢阴阳,关闭厥阴、打开太阳,转阴系生化为阳系运化。所以,少阳、少阴作为门户枢纽,体量不大,居处偏狭,却能开能阖,转枢阴阳,令三焦通畅,上下表里顺接,营卫交合。

那么,少阳又何以能够转阳为阴、转运化为生化呢?

肝系合成、分泌胆汁,胆囊贮藏、排泄胆汁,胆汁能促进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吸收,刺激小肠、结肠蠕动,有轻微的致泄作用,胆本身也能将大量水液注入肠道。交感亢进,胆汁合成减少,胆囊拘急,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汁不排或少排,淤积浓缩而成结石,肝组织损伤,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血液逆流,淤积皮肤而成黄疸,肠道张力、吸收增强,蠕动、分泌减弱,代谢底物、水津耗损严重,特别是三焦微血管收缩,过流迟缓,血流变性质改变,营气难行;同时肝门脉收缩,静脉回流障碍,脉宗气供给无源,紧张代偿。于是三焦不通,痰瘀聚集,组织损伤,有夏无秋,大气升腾,口苦、咽干、目眩。在这种状态下,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循环,门静脉、肝内感受器将刺激信号沿迷走神经上传下丘脑、网状结构,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兴奋,于是肝系又开始加强胆汁合成、分泌,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加强收缩,胆汁再度排放,肠道松弛,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吸收减少,糟粕排出,大便通泻,三焦通畅,特别是微血管舒张,过流顺畅,心脑得到充足供给,心主输出前阻力减小,循环通畅,原来紧张的交感神经、脉宗气得以松弛,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大气肃降,清秋萧杀矣!交感兴奋,肝系代谢增强,大气升腾,这对于阳明、太阴来说,胃气运化之阳过于生化之阴,阳明不能关闭、太阴不能打开,所以运化不能转枢为生化;迷走兴奋,肝代谢低迷,大气肃降,这对于阳明、太阴来说,胃气生化之阴过于运化之阳,阳明不能打开、太阴不能关闭,清浊杂处不分,胃肠张力不足,虚实不能更替,生化不能转枢为运化。所以,少阳转枢不利,则阳明、太阴开阖不利,上下不接,表里不通,唯有少阳应时应事决断三焦,才能使生化顺接运化,转枢阴阳,升降大气,通畅上下,交合表里,实现中正之能。

进而言之,手厥阴心主为臣使之官,秉承心君旨意,有节律地输出血液,推动循环,手少阳为手厥阴之使,心主必假三焦道路,才能交通四方,协和上下。心主输出、循行加强或减弱,中心三焦必然同步增强肌张力、减少分泌,或加强蠕动、分泌,一决一断,酷似足厥阴、足少阳行径。于是足少阳胆能开阖足阳明、足太阴,疏浚气系,手少阳能开阖手阳明、手太阴,顺接水系,手足少阳密切配合,就能从水气两个方面转运化为生化,通畅三焦上下表里,交合营卫,升降大气。如此这般,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少阳转枢。

少阴何以能够转阳为阴、转运化为生化呢?

精出肾窍即为肾气。肾气循度调和肝系,原气循度调和三焦,督脉、任脉治理阴阳诸经,变化于带脉,交合为冲脉,于是肝系得以代谢回流,脾系得以分清泌浊,肾系得以升清泌浊,三焦通畅,水火平衡,营卫生化,奉养心脑,充实跷维,滋长组织,升降大气,此为常也。若肾气不平,阳盛阴虚,肝代谢旺盛、回流障碍,脾系消烁津液,肾系升清过于泌浊,则厥阴、太阳有开无阖,有运化、无生化;阴盛阳虚,肝代谢、回流低迷,脾系清浊杂处,肾系升清不及泌浊,则厥阴、太阳有阖无开,有生化、无运化。原气不和,若督脉无阳,任脉虚寒,则小肠张力不足、分泌增多,水湿淤积,结肠水聚,大便溏泄,肾系升清不及泌浊,小便清长,三焦有水无火,冲脉不能缓冲阴浊、增益阳气,冲气逆上,呕吐清涎,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昼则安静,暮则烦躁,有冬无夏,不能转阴为阳矣!若督脉无阴,阳气鸱张,任脉枯热,血气逆上,则小肠张力增加、分泌减少,痰饮郁积,血流变性质改变,回流艰难,结肠干涸,大便干结,肾系升清过于泌浊,小便淋涩,三焦有火无水,冲脉不能缓冲壮火、增益阴气,奔突冲逆,内结七疝,带下瘕聚,心脑失养,脉宗气弛张,焦躁、失眠、心悸、头晕、善忘、抑郁,有夏无秋,不能转阳为阴矣!所以,肾气、原气虚损,阴阳不平,则厥阴、太阳开阖不利,三焦上下不得顺接,表里不和,营卫不交。

进而言之,足太阳循脊而上,出颈项、畜门交手太阴,出目系交手少阴,从巅顶、目系入络脑中,足厥阴穿膈,注肺,循喉咙,入颃颡,游行畜门交手太阴,出目系交手少阴,上巅顶,下颈项,循脊,下尻交督脉、太阳,从肾注心,散胸中,交通南北。所以,水津生化出足少阴,运化出手少阴,津液生化出足厥阴,运化出手厥阴,手足少阴顺接,则水火交济,手足厥阴顺接,则营卫交合,于是三焦通畅,厥阴、太阳应时应事开阖,生化转枢为运化矣。且足少阴循度生化水津,手少阴循度运化卫气,则结肠调节代偿、肾系升清泌浊协和,三焦通畅,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心肾顺接,水火交济,表里寒温,合乎四季阴阳之恒度矣!足厥阴循度生化津液,手厥阴循度运化营气,则心脑供给充足,营卫交合上下表里,和调五脏,洒陈六腑,上下升降,合乎五脏阴阳之恒度矣!所以,少阴能开阖足厥阴、足太阳,顺接厥阴、太阳,从水火转生化为运化,手少阴能开阖手厥阴、手太阳,顺接厥阴、太阳,从火水转运化为生化,手足少阴密切配合,就能转枢水火两系生化、运化,协和三焦水火,疏浚上下,协调表里,交合营卫,升降大气。如此这般,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少阴转枢。

《太素》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可以教我们认识阴阳转枢。

“肾何以主水?答曰:肾者至阴也。阴者盛水也,肾者少阴,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问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答曰:肾者胃之关闭,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肾为什么能主水?肾是阴系之极。阴系是主管容纳、奉献水津的,属少阴,即冬季的水流别支。它的根本在肾,末梢在肺,都能聚积水液。那肾为什么能潴留水液而生病呢?肾能关闭胃气的门户。假如关闭不利,就会滞留水液,而肺有样学样,也会跟着聚集水液,上下水液泛溢皮肤,就病成水肿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肾为至阴,那心就是至阳。至阴则无阳,所以肾为运化之终;至阳则无阴,所以心为生化之终。因此,脾为生化之始,肝为生化之枢,心为生化之终;肺为运化之始,胃气为运化之枢,肾为运化之终。水谷精华生于脾,津液代谢回流于肝,血液成于肺而终于心;水津卫气生于肺,输出运化于胃气,流散三焦而终于肾。肾系作强,脾系、肝系生化,寒冬变为暖春,回流肺系而终于心,暖春变为暑夏,生化变为运化,是为少阴转枢;肺系治节,心主输出,盛夏变为清秋,胃气运化,流散三焦而终于肾,清秋变为寒冬,运化变为生化,是为少阳转枢。所以,脾系、肝系、肺系、心系不协调,则津液聚为痰饮,生化不得转枢为运化;肺系、胃气、三焦、肾系不协调,水津留为水肿,运化不得转枢为生化。这是大气升降、阴阳转枢的一般情形。

所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日一夜行五十周而大会于手太阴,这不是白说的,因为它是生命之律。一日之内,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走到阳之极的位置就兴起,走到阴之极的位置就返回,兴起则走表,返回则走里。所以,卫气在正午行至阳极之位时叫重阳,阴气在夜半行至阴极之位时叫重阴;夜半之时,阴气盛大,阴极转阳,此后逐渐衰落,到平旦之时阴气衰至谷底而阳气兴起,到了日中阳气盛大,阳极转阴,此后逐渐衰落,到夜晚之时,阳气衰至谷底而阴气始发,行至夜半之时,天人阴气大会,万民皆卧,这叫合阴,此后又回到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轨道。如此这般,周流不已,同一于天地纲纪,既是大气升降图,又是经脉流注路径图,更是营卫周流路线图、阴阳转枢示意图。

当阴系经脉流注到肝经关闭阴系、太阳打开阳系之时,有一个构造:从肺,上循喉咙,入颃颡,究畜门,别走额上,行颠下项,循脊至骶,是为督脉;然后络阴器,上过阴毛,入脐中,循腹里,入缺盆,注肺中,是为任脉,遂复出大会于手太阴——调和三焦水火,平衡阴阳,让生化、运化的转枢,回归恒度。这个构造,是任督转枢、子午分割,属于中枢,归为精神,在脏腑六系则是第五、第六系。

神系、精系是脏腑六系的第五、第六系,为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及其外周之使的总和。传统上,神主要包括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五种脏神,喜、悲、怒、忧、恐五种情志,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以及诸轴系调节之气,精主要有脑髓、肾精、生殖之精,以及诸精神-体液调节之精粹。

精神两系是至高的中枢调节系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于外周的中枢-外周反馈调节系统,即中枢-外周轴系;一类是偏于中枢内部的实现交互作用的轴系。第一类轴系,如性腺轴就是个典型,主要由脑精-天癸-任脉-冲脉-性器官组成,调节过程十分复杂。中枢内部实现交互作用的构造不仅极多,而且还能不断生成、更新,不断联合扩张,如皮层与网状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额叶与感觉-运动中枢之间的交互作用,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交互作用等等。中枢不同层级之间广泛存在的交互作用,将大脑整合为一个自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层级网络,而不同层级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中枢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潜能,表现出种种精神活动。

中枢内部的交互作用,首先有下丘脑-垂体类型的,它们能直接改变外周状态,并根据外周刺激信号改变自身状态。丘脑下部有三条调节通道:下丘脑-脑干-脊髓植物神经中枢-外周脏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神经垂体-循环,下丘脑-神经激素-腺垂体-外周腺体-靶组织、靶器官。通过这些途径,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摄食、水和电解质平衡、血压、内分泌、情绪、生物节律等重要生命活动(详见附表1、附表2、附表3)。下丘脑-垂体激素的分泌一般是爆发式的,两次分泌之间有短暂的休止,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分泌遵从昼夜节律,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遵从近月节律,这是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治,而体温、血压、激素循环水平、情绪等外周效应反过来又能激发下丘脑-垂体作出调整。其次是网状组织-皮层类型的,如同检查站,能转枢刺激,交通上下,协和四方,让中枢、外周做出合适的反应。网状组织,又称网状结构,是脑干内部一种灰、白质混合,细胞、纤维杂处的组织,从脊髓一直延伸到丘脑,呈手指状分布。网状结构分上行系统、下行系统。上行系统能激活意识,维持觉醒,保证皮层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对注意有直接影响。下行系统调节肌张力,能加强或弱化肌肉活动。来自脊髓的感觉信号,经网状组织过滤,输送到脑的特定部位,同时唤醒皮层。没有网状组织的参与,大脑就不会选择,也不能指定特定结构处理信息,并指挥肌肉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在皮层-脑结构-网状组织-外周肌肉之间,特别是皮层-网状组织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当皮层抑制,或没有处在清醒状态时,网状组织就唤醒皮层,将特定的选择出来的信息交付脑组织,引起注意;反之,当皮层过度兴奋,注意过度敏感,网状组织即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以减少皮层损伤。第三种交互类型是我的一种假设:中枢A-B交互系统。构造A、B分别处于中枢的不同层级,两者之间是综合-分析的关系;也就是说,构造B能对构造A上传的刺激进行同一化处理,从而归纳出一个意义,而外周通常可以忽略。这就存在两种可能:构造A提供的信息可能是同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当信息是同一的,矛盾可以忽略,则构造B就可以得出同一归纳;当信息并非同一,矛盾不可忽略,构造B将无法得出同一归纳,结果不是放弃,就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综合构造C;但在极端情况下,上传信息不能忽视、矛盾不能回避、新的综合又无法实现,那就只能容纳矛盾,导致精神分裂。从中医学理法讲,前两种状态是冲和的,后一种状态是阴阳偏颇的,冲和的交互作用符合负阴抱阳之道,而偏颇的交互作用,打破了中正协和的脑精调节,表现为病态的交互过程,同时在外周呈现出精神病症。

中枢轴系调节不是一步完成的。组织局部、轴系内部也有调节功能,分别称作局部调节和系统调节。微循环系统就存在灵敏的局部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对血流变化有一个自调节机制。中枢调节肾功这是决定性的,但肾系本身也有自主调节能力,当血容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系依然能维持正常的升清泌浊功能,保持血压、血容稳定。中枢对心主的调节,最初只是加快搏动频率,然后才是增强搏动力度,最后才是加强代谢,调节血脉-三焦形态,重新分配血液,而且是先保证骨骼肌、心脑血供,减少脾、肾、肝等内脏血供,不行了再进一步减少骨骼肌血供,只保证心脑供给。同时,轴系调节也必先起于局部调节,再继之以系统调节,最后才是中枢调节。组织、脏器对调节的反应敏度也有一个渐变过程,最初组织、脏器受体极多,局部、系统调节效能显著,能很快纠正病态;继之受体减少,组织、脏器不能通过局部、系统调节而改变,演进为全身性的阴阳偏颇;最后受体耗尽,组织、脏器对中枢调节不再敏感,同时中枢调节也竭尽了全力,遂病入虚损。总之,精神二系不可分离,它们都是得自遗传的、中枢性的、整体性的调节模式与能力,是规范、执行生命恒度的构造,得之则昌,失之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