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精神

第十二章 精神

中医究竟有没有解剖?我相信是有的。《灵枢·经水》里有一段话讲医学知识的来源: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天高地广,我们没办法测量,但人就不一样了:长不过八尺,活的时候可以度量皮肉、切循经脉,死了可以分解剖析、观察研究,五脏结实与脆弱,六腑大小与长短,能容纳多少水谷,以及血脉长短、起止、清浊,受气多少,十二经气血的比例,都能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治以针灸,根据观察、解剖得到的知识调和经气,必能心手相应、药到病除。所以,中医知识也来源于观察、实践,怎么能说没有解剖呢?

然而,既然有解剖,那为什么根据同样的观察结果,却与西医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了:任何解剖构造都是物质、功能、调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调节也有实体性;医学知识不仅要从实践中探寻而得,还必须放在哲学体系中加以理解。所以,当我们说“心主神明”的时候,是将功能、物质、调节融合在一起的,是把皮层意识,器官知觉,高级神经活动,延髓、脊髓神经传导与调节,心脏输出、肺系呼吸等等过程综合在一起的。我们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们尽管在物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在哲学上都能体现出“神明”这个范畴的真义。一句话,中医的精神学说也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的特色,在很多方面与西医是不同的。

天地阴阳,人在气交,男女交媾,生命的活动方式与能力潜藏其中、固定下来,是为我之精。所以,精是得自先天遗传的内在规定性,是中枢性、整体性的调节模式和能力。精调节的对象既有外周,也有中枢,不仅针对生理过程,也针对心理过程。脑为精之府,但生命活动的既定模式以不同方式也藏于每个细胞、每种组织、每个脏器、每个系统……自上而下,自内而外,自大而小,无所不在,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名为精系,而脑精-外周之间相对独立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构成了轴系。精通过轴系,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古人将此过程称为出窍,将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称为神气,且与精系相对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名为神系。所以,神就是细胞、组织、脏器、系统在精气调节下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与力量。内在规定为精,外在表现为神;精为神之守,神为精之使,神将精的旨意宣布内外、协和四方;精神一物两名,不可分离,分离则死。

精神是调节生命活动的,活动所及,分为中枢-外周调节、中枢-中枢调节两大领域。中枢-外周之间的调节,又称轴系调节,或反馈调节。中枢内部不同组织、不同功能单位、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我称为交互作用。与中枢-外周轴系调节类似,中枢-中枢交互作用也有个动态平衡问题。最简单的交互构造,由两个功能单位和相关外周构成,即:单位A-单位B-相关躯体C。单位A、单位B可处于中枢的不同层级、不同功能区域,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是事先规定好的:或来自先天遗传,或来自后天发展,而交互作用的结果则是形成了一个综合效应;换言之,两个功能单位之间是综合-分析的关系,单位-上传单位B的刺激信号,能够按照事先规定好的交互作用方式进行同一化处理——建构于既有的结构——从而归纳出一个综合信号,并以此综合信号作为进一步调节的启动刺激。

这种假设承认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比如,视觉系统感受到三个物体,这个刺激在视觉中枢形成注意中心,另一个功能单位,比如数理中枢,依据先天的规定,迅速做出一个计数综合“三”,并将此信号扩散开,引起情绪、行为方面的连锁反应——因为“三”此时只是外在刺激的主要信息,同时存在的可能还有诸如“苹果”这样的信息,必须同步做出反应,而这类反应的依据,同样得自先天精神。当然,这个交互过程是可以发展的。例如,当外在刺激在数量上远多于三个个体的时候,只靠先天数感就不可能完成计数任务了。这个时候,在原始文化中,一般会将三以下的数一一数出,而对三以上的数概称之为“多”。然而,就在数三以下的数的过程中,或许就能建立起一种原则,比如拿着手指去和三、二、一配对,并且将这一原则推广开,拿着五个,或十个手指去和物体配对,从而构建起基数系统。这个“对应原则”就是对先天精神调节方式的发展,虽然很常识,但毕竟扩大了先天数感的适用范围,获得了新的综合方式,能自由地应付十以下的计数任务了。自然,人类的探索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在数千年反复不断的数数的过程中,还会发展出新的综合原则。比如,有十个数,就叫一个十;有两个十,就叫二十;有三个十,就叫三十……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样的新原则:零散的数字能综合为完整的数字,只要照着“逢十进一”去做就行了!从先天本能,到后天常识,再到知识、能力、素养……数制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也是遵循这个路径完成的,个体社会化程度与聪明才智,也集中地体现在识记、理解、运用、评价综合原则上;同时,个体在这个进程中还会发展出两种关系,一种是个体对自然、社会的适应,一种是对自身精神的适应。这两种适应关系,使个体精神面对内外困扰时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然而,事有常,也有变。在这一精神发育进程中,出错的概率也很大。例如,提供分析信息的单位A,它传来的信息,相对于个体而言,可能事先就准备好了综合原则,也可能根本没有综合原则,可能与现有的综合原则并不冲突,也可能是矛盾的。在前一种情况中会出现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中,如果是可以同一的信息,当然能让负责综合的单位B得出同一综合,但当信息并不同一,矛盾又不可忽略时,单位B将无法得出同一综合,结果不是放弃综合,就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综合原则。然而,在极端情况下,上传信息不能忽视,内在矛盾不能回避,新的综合原则遍寻无着,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容纳矛盾,导致综合过程的碎片化、分裂化,片面地处理信息,产生精神分裂。

我们假设的精神交互过程是这样的:两个功能单位,提供分析信号的A,它所产生的刺激信号激起了负责综合的功能单位B的响应,得到综合信号后,再传递出去,激活其他功能单位,其和谐无病的状态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是可处理、可协调、可适应的,对每一个功能单位来说,传递而来的信号,都不得作为不良刺激而触发不能适应的应激,由此产生的中枢或外周效应,都能循其恒度,而总的结果,一定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若非如此,就会导致精神调节混乱,甚至产生错误调节,乃至于无法实现调节,发展成精神病证。精神交互作用的可处理,即循其恒度的正常调节;可协调,即正常调节失衡后,代偿机制能查漏补缺,纠正偏失;可适应,即调节虽有失常,但可容忍,能消弭,若不能适应,则失代偿,无法消弭,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精神疾病。

在原始文化中,精神犹如祖先、神灵,是一切变化背后的终极原因;心君代天巡狩,执行精神旨意,就像是上天的儿子。脉宗气奉养精神,精神通过中枢-外周轴系调节脉宗气,靶效应以呼吸、心搏的强弱变化表现出来。脑是耗氧、耗血大户,安静时也要消耗心输出总量的15%、全身供氧量的20%以上。可以说,五脏六腑日夜不停地工作,最主要的就是为了生产物质精华,交给脉宗气运化,奉养精神,确保心脑供给,维持生命体征。

颈内静脉压接近右心房血压,所以决定脑血流量的主要是颈动脉压,即脉宗气。脑血供系统有较强的自调节能力,当灌注压在80~10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在60~14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时,仅靠自身系统调节就能使血流量维持恒定;当灌注压降至60毫米汞柱以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系统调节上限时,脑血流量才会产生显著变化。脑血流量的局部调节主要由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分压的变化决定:血CO2分压升高,刺激脑微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过度通气,CO2呼出过多,血CO2分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令人头晕。此外,脑组织物质能量代谢也会影响血供,代谢加强,H+、K+、腺苷等代谢产物增多、氧浓度降低,可刺激脑微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总之,脉宗气所主导的呼吸、心搏、电解质的变化,都能直接影响脑血流量,刺激精气自我调节。

经典认为,督脉、太阳循脊而上,入络脑中,能开阖大气,护卫中枢,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而以阴阳跷维为使;大脑总体上是多阳少阴,如日象天,为清阳之府,同时也说明,外三焦水津卫气对滋养脑髓、支持大脑调节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脑血流量主要靠脉宗气运化营卫,所以它多阳少阴。脑静脉管壁薄,无静脉瓣,回流主要靠高位势能,而极为特殊之处在于它有强大的专门的缓冲构造,这是卫气所以能护卫中枢,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的关键。脉宗气要随时应付内外刺激,回流压力不时变化,而大脑要维持相对稳定的血供,必须借助强大的缓冲机制,否则静脉压升高,脑静脉回流不利,可直接导致颅内压增高,令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电解质紊乱,神经传导异常。脑毛细血管网平时也是大量开放的,没有其他器官毛细血管收缩-舒张的交替变化,唯有缺氧才能令其舒张。在大脑,游行髓质内部的深静脉与维络皮质表面的浅静脉,它们之间不是直接吻合的,而是都汇入脑硬膜静脉窦,通过这些特殊构造的、连续的隧洞空隙,缓冲剧烈变化的静脉压,再汇入颈内静脉,回流上腔。不仅如此,硬膜静脉窦还通过蛛网膜颗粒等构造回收脑脊液,汇入静脉系,而充满脑室、脑池、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其实正是中枢的组织液、淋巴液,性属外三焦水津卫气,能有效缓冲静脉压、稳定内环境、调和营卫平衡。脑脊液更新速度极快,正常储量只有150毫升左右,但每日生成多达800毫升,而且还有等量的脑脊液回流静脉,维持恒定。脑脊液保护大脑,缓冲刺激,使大脑漂浮其中,质量减轻至不足50克,回流由蛛网膜颗粒与硬膜静脉窦之间的压差调和,蛛网膜这边压力大,脑脊液回流静脉增加,静脉窦这边压力大,蛛网膜颗粒重吸收增强,这一机制对调节颅内压、缓解脑水肿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在血-脑,以及脑-血之间还有特殊的屏障机制,使大分子物质很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而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对葡萄糖、氨基酸的通透性也比较高。这类屏障是脑组织特有的缓冲构造,性质上如膜系,能滤过有害物质,保护脑组织,维持理化环境的稳定,使神经元冲动不受离子浓度的干扰,循环中的活性物质也不易进入脑组织,祸乱中枢。只是在某些部位,如第三脑室周围、延髓后缘区等,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活性物质较易渗入,而当脑组织遭受缺氧、损伤等刺激时,毛细血管通透性也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也比较容易进入。这是一种修复、保护措施,也是脑损伤的途径之一。

古有三部九侯诊法,其实至上之焦又何尝不能分作天地人三部。大体上,精神天气指大脑皮层,精神地气由延髓、脊髓,诸感官、神经、腺体构成,中脑身在气交,负责交通、转枢,为精神人气,整个构造如阳明-少阳-太阴,或太阳-少阴-厥阴,又仿佛任督-冲带-阴阳跷维。精神杂合阴阳,皮层能开能阖,延髓-脊髓诸外周构造性秉阴阳,而相当于少阳、少阴转枢系统的中脑,既能转阳为阴,又能转阴为阳。中脑介于皮层、延髓之间,丘脑-垂体是体液调节中枢,延髓是神经调节中枢,中脑如户枢,关闭生理过程、往皮层上去就是心理世界,关闭心理过程、往延髓下来就是生理世界。皮层诸交互中心所产生的信号,必假道于中脑才能传递外周,出窍为神,转化为生理活动;外周刺激信号,必须通过中脑的选择和传递,才能送达相应皮层投射区,唤醒皮层,引起注意,转化为心理信号。没有中脑的选择、传递、转换,无生命的理化信号就不能循度转化为可意识的心理信号,而精神志意信号也不能循度转化为纯粹的理化信号,中脑在心身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少阳转运化为生化、少阴转生化为运化,是顺接、转枢心身过程的通衢大道、户枢机关。中脑是由脉宗气直接奉养的,凡血氧供给不足、电解质失衡,上腔回流障碍,必先祸乱中脑,使其组织失养,颅内压改变,内环境紊乱,神经传导障碍,网状结构功能异常,兴奋-抑制转化失衡,中枢交互过程紊乱,进而引起外周神经-体液调节逆乱,或抑制,或亢进,甚至肌张力改变,肌肉动,角弓反张,神昏谵语,舌强不能言,目直不可视,耳聋不可听,三焦不通,营卫不交,或寒或热,变证蜂起。若病理改变反映于命门原气,则任督二脉阴阳失和,带脉不宁,冲脉不平,或厥或逆,阴阳跷维不能治理十二经,或病不孕不育,或病抑郁、癫狂,脏器紧张敏感,稍触即病,虚损难复,不可遏制。

精神病证,或起于先天不足,或由于后天损伤,共同的病理基础无非两个:一个是虚损,一个是风证。精神病证都有一个虚损的病理基础,中枢调节衰微,外周调节失敏,阴阳不足。中枢虽有强大的缓冲、保护、代偿机制,外周病变一般不会对精神造成严重伤害,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先天不足,或应激猛烈,或营卫极虚,使得精神严重失养,保护、缓冲、代偿机制失效,也难免损伤组织,令精神调节能力不足,模式紊乱。所以,精神不病则已,病则必入虚损。在中医病理,风证是以组织紧张敏感为核心,或兴奋,或抑制,善行数变、易激惹,长期、持续存在的病理改变。精气风证其实是一大类精神病证的总称,表现为精神持续紧张敏感,皮层兴奋-抑制、情绪激越-沉静、网状结构觉醒-睡眠、轴系调节紧张-松弛等转枢过程失衡,中枢交互作用失代偿,其实是所有精神病证的基础。所以,精神病证粗分也就两类:中枢-外周轴系调节紊乱算一类,中枢交互作用障碍是另一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轴系调节混乱必有中枢交互作用不利的病因,交互过程逆乱也多起于外周病证,精神病证通常总是中外皆病。

脉宗气奉养精神,督脉入络脑中,髓液滋养大脑,卫气护卫中枢,阳气弛张则脉宗气回流不利,髓液不足则精神失养,于是神气或出而不归,或出入无常,遂变生大病。

肌张力亢进,肢体抽搐,古称瘈疭。瘈者,狂犬也;疭者,病也。瘈疭,是一种像狂犬病那样的剧烈抽搐,意识丧失,两目直视,牙关紧闭,二便失禁,甚至昏迷的重病。然而,这只是此类病证中很特殊的一种情况,根据病症特点不同,这类病变又称为痉或痓,或麻木不仁。

瘈疭,或痉,或麻木不仁,这类病证的病理其实一样,而且前后相继,互为因果,病理改变集中在两个方面:从肌张力降低、瘫软,到频频抽搐、痉挛,乃至于肌张力亢进,肢体僵硬,不能被动活动;同时,肌肤感觉异常,或非痛非痒,如虫行,按之不止,搔之益甚,或肌肤如木,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医学准绳》认为,麻属痰属虚,木属湿痰死血,所以肌肤麻木,总属病理产物淤积三焦,肌肤失养,神经传导阻滞引起,而肌肉动、颤抖、抽搐的病理改变恰与麻木相反,是内外三焦营卫空虚,神经调控亢进、异常,肌张力改变引起的。麻木、抽搐,或因有形之邪致病,或因无形失养致病,总属三焦营卫空虚、组织失养病变。《金匮要略》以为,痉病是因发汗太多而致,分刚痉、柔痉,这其实正是抽搐、麻木的分别之处。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

既无汗,又无小便,外三焦卫气水津枯竭,一无所有,内三焦气上冲胸、牙关紧闭而不得语,中枢系统紧张拘急,结果就是抽搐,这是刚痉。与此相反,柔痉是有汗的,身体重着,肢节拘挛,内外三焦病理产物淤积,组织失养,结果就是麻木。痉病还有一种类型,病证特点是发热、脉沉而细,这就不仅是三焦营卫空乏,或有形病邪淤积了,更有厥逆、循坏衰竭的趋势,所以难治。

肌肉抽搐、麻木与电解质代谢障碍关系密切。为什么会产生肌张力降低,或肌张力亢进,或肌肤感觉异常呢?三焦营卫交换、灌注、循行不利是病理基础,电解质代谢紊乱,特别是钠、钾离子代谢紊乱是直接原因。

体液主要由水、电解质、低分子有机物、高分子蛋白质组成,总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的水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的水液约占体重的20%,后者包括内三焦的约占体重5%的血浆,外三焦的约占体重15%的组织间液。细胞置身外三焦,组织间液环绕周围。细胞内的电解质主要是钾离子,细胞外的电解质主要是钠离子,它们主导着肌肉细胞的动作电位,决定着肌肉伸缩的兴奋性;钾离子性质属阴,钠离子性质属阳,钾离子过多则肌肉兴奋性不足,钠离子过多则肌肉兴奋性有余,此为常也。

外三焦水津不足、内三焦津液减少,若减少不足500毫升,通过醛固醇系统激活、抗利尿激素分泌,肾系加强水钠重吸收就可以得到补偿,若超过1000毫升,且交感神经调节无效,就会导致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头晕目眩,肌肉抽搐,循环衰竭。若钠离子相对增多,外三焦水津不足,醛固酮系统激活,则口渴,小便短赤,细胞内液外渗,脑细胞脱水,烦燥、嗜睡,昏迷,肌肉抽搐。所以,刚痉抽搐,总属阳气亢盛,亡血失精,汗泄无度,内外三焦空虚所致。

若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醛固醇分泌减少,尿液清长频数,或大汗出、大呕吐、腹泻不止,钠离子流失,血容不足,则轻者体位变化或排尿即可导致低血压,头昏晕厥,重者四肢厥冷,汗出如珠,病成阳脱。不仅如此,低血钠更可导致许多复杂的变证:低血钠早期,渗透压感受器抑制,口不渴,不欲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系水钠重吸收减弱,尿频清稀,一派虚寒;若持续不解,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上盛下衰,乃至于心气竭尽,脉微欲绝,则病成四逆汤证;交感亢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剧增,肾系拘急不得泄浊,水钠潴留,外三焦淤积,钠离子因水液淤积而相对不足,水津逆入细胞,则细胞水肿、坏死,甚至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膜紧张拘急,头痛、恶心、呕吐,肌肉动、震颤,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意识昏沉、记忆力下降、嗜睡、昏迷,病成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真武汤证。

水钠潴留,或水钠丢失,均能严重影响钾离子分布、去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证。

钾离子分布,细胞内约占98%,细胞外只有2%。细胞凭借膜上的Na+—K+—ATP酶泵平衡内外离子,维持生存环境,膜外钠离子浓度变化,膜内钾离子必然随之而变。膜外钾离子不足,则神经、肌肉兴奋性、张力不足,四肢无力,肌肉细胞坏死,横纹肌溶解,舒血管反应失敏,糖原合成减少,能量不足,细胞内钠离子升高。如平滑肌张力下降,肠蠕动减弱,则腹胀、恶心、呕吐、厌食,甚至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如呼吸肌麻痹,心肌兴奋性增高,自动除极加快,传导性降低,心肌损伤,收缩性不足,则导致多种心律失常;如肾系集合管、远曲小管损伤,抗利尿激素调节失敏,水钠重吸收能力不足,则多尿、夜尿,尿液清长。膜外钾离子有余,肌肉兴奋性太过,则骨骼肌先兴奋后抑制,轻者肌肉兴奋性增高,肌肉震颤、刺痛,手足感觉异常,重者肌肉兴奋性降低,极度倦怠,动作迟钝、嗜睡,四末厥冷,肌肉麻痹;如呼吸困难,心肌初则兴奋性增高,继之降低,甚至毫无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去极化迟缓,心率减慢,心律失常,乃至停搏。

精神调节持续紧张是以中脑组织损伤,皮层兴奋-抑制转枢不利,网状结构功能紊乱,中枢调节易激惹,外周反应亢进为特征的神经障碍,具体病证包括情绪性神经障碍、癫痫、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失调、应激适应不良、紧张型分裂症,等等。

情绪性神经障碍,或表现为抑郁,或表现为狂躁,同时伴有躯体病症。如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且与情境不相称为特征,从紧张、易激惹,到高兴、愉快,直至欣喜若狂,可出现幻觉、妄想。病患不能集中或随境转移注意,言语增多、加快,思维奔逸,意念飘忽,自我评价夸大,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性欲亢进,不断改变计划,行事鲁莽。如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且与情境不相称为特征,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伴有木僵,也会出现幻觉、妄想。病患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极度疲乏,自我评价过低,常自责,或内疚,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睡眠障碍,或食欲下降,性欲淡漠。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症集中于外周,以木僵、紧张状态交替出现为特征,精神分裂不突出。这种病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交感持续激越,精神高度紧张,津液回流不利,上焦脉宗气亢进,至上之焦回流障碍,脑组织失养,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传导障碍是主要的病理改变。病证初起,病患精神萎靡,倦怠,无食欲,少兴趣,继之发生木僵,呆立呆坐,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呼之不应,推之不动,或肌张力亢进,伴幻觉、妄想;随后出现紧张,患者激动异常,行为暴烈,伤人毁物,持续几十分钟、几小时,甚至几日,然后又进入了木僵状态。

癫痫是常见的精神病证,表现十分复杂:强直-阵挛性发作,以突发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抽搐为特征,常伴舌咬伤、尿失禁、窒息;失神性发作,以突发动作中止,两目凝视,呼之不应为特征;强直性发作,以全身或双侧肌肉持续抽搐,身体固定为紧张姿势为特征;肌阵挛发作,以突发肌肉快速、短促收缩为特征,仿佛遭受电击;失张力发作,以肌张力丧失,突然倒地为特征;复杂部分性发作,以突然动作停止,两眼发直,呼之不应,不跌倒,面色无改变为特征,可伴不自主、无意识动作,如舔唇、咂嘴、咀嚼、吞咽、摸索、擦脸、拍手、无目的走动、自言自语等,过后不能回忆。

经典对情绪性神经障碍、癫痫都有生动的描述。

《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呕吐沃沫。”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癫疾开始时,先不高兴,头重痛,眼直视红赤,极度抽搐,缓解后烦心。癫疾发作后,发出啼叫,伴随喘息、悸动;或先有角弓反张,后有脊痛。足少阴癫病,两腮牙齿各俞穴,以及分肉都会胀满、骨骼僵硬,汗出烦闷,呕唾痰涎;足厥阴巅病,身体拘急蜷缩,脉大;手少阴癫疾,突然倒地,四肢松懈不用。

狂病开始时,先自悲伤、喜忘事、爱发火、多恐惧,忧愁、饥饿常为直接触发原因。狂病发作后,不眠不饥,自高贤,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尊贵,乱骂人,日夜不休。肾之狂,狂喜、害怕、狂笑、好歌乐,日夜不休,乃大恐惧所致。肝之狂,幻视幻听,时时惊叫,气衰神怯所致。心之狂,多食,妄见鬼神,常窃喜,大喜所致。

癫,失阳神也;狂,失阴神也。癫疾似狂,阴阳神尽失,所以为死证。今天看,癫痫的病理基础是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异常、神经胶质细胞病变导致的兴奋-抑制失衡。离子通道决定兴奋性调节,蛋白质异常,离子代谢障碍则神经兴奋性提高。神经胶质细胞代谢物质能量,滋养神经元,稳定钾离子浓度,调节活性物质,促进突触形成,增强传递过程,一旦病变则损伤神经元,引起传递异常。神经兴奋-抑制传递是平衡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抑制性神经递质必少;抑制性神经递质过多,兴奋性神经递质必少,结果神经传递兴奋-抑制失衡,必然引起癫痫性放电。

神经衰弱以中枢-躯体功能衰弱为特征,发展缓慢,可追溯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等刺激源。患者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常感生活困难重重,难以应付;易兴奋,回忆、联想增多,但指向性思维困难,对声光敏感;肌肉痛,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多梦、醒后疲乏,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月经紊乱。

睡眠障碍,或失眠,或嗜睡,都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病证,病理改变也比较复杂。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人为什么睡不着?水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别循着自己的道路运化。卫气流动迅疾凌厉,行于四肢、肉分、皮肤之间,白天周行于阳系,夜晚从足少阴进入阴系,行于五脏六腑。今病邪客居脏腑卫气不能进入阴系,只得流行于阳系,阳跷脉盛,令人目不得瞑而汗出。所以,五脏六腑遭受病邪刺激,紧张应激,卫气不得回归是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阴阳跷脉交通、规范十二经,为冲脉之使,内阳外阴绕络眼目。卫气不能从足少阴进入阴系则阳系盛,阳系盛则阳跷脉满,所以目不瞑。卫气滞留阴系则阴跷脉满,不能从足厥阴流注足太阳、手太阴,所以视物昏花、目闭不开。这是冲脉虚损引起的失眠。

《灵枢·大惑论》: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胃肠肌张力不足而松弛,卫气久留不出,不能散布皮肤,阴浊不去,肌肉收缩无力,倦怠懒动。卫气久留胃肠之中,太阳、督脉、目系、脑髓失养,阴浊淤积,则嗜卧多睡。胃肠紧张,卫气不能久留,迅疾散布皮肤,肌肉收缩有力,则精神兴奋不眠。原来还挺精神,突然嗜睡,这是邪气留滞上焦,脉宗气不通,又多食饮,卫气滞留胃肠,不能奉养至上之焦,所以猝然嗜卧。所以,脾胃、脉宗气虚实影响卫气出入,令人嗜睡,或失眠,此类失眠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脉宗气常保和柔,不急不缓,奉养精神,中枢调节浪静风平,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自然无风证之忧。然而,阳气者烦劳则张,若内外刺激不绝,精气紧张、易激惹,神气游行不定,出入无常,脉宗气难以保证正常循行,上下腔回流障碍,脑组织失养损伤,内源刺激滞留不去,外源刺激无力抵御,病久不愈,中枢调节疲惫,外周调节失敏,中枢兴奋-抑制过程转枢不利,欲阴不能阴,欲阳不能阳,则必病精气风证。下丘脑维护机体自稳态,整合动机、情绪,网状组织(睡眠、清醒)、丘脑(痛觉)、边缘系统(情绪、嗅觉)、延髓(血压、心率)活动,结合感觉信息,平衡机体状态,在中枢交互作用、皮层兴奋-抑制、中枢-外周反馈调节等许多方面,都有整合信息,维护平衡的作用,用传统术语说,就是能转枢阴阳。然而,中脑,包括下丘脑,是中枢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外周病变,特别是脉宗气功能亢进,很容易造成中脑损伤,神经传递异常,兴奋-抑制过程转枢不利,病成精气风证:多阳少阴则情绪不稳,焦燥易怒,紧张恐惧,敏感多疑,心悸失眠,短气乏力,记忆减退,注意难以集中,反应迟钝,饮食无味,腹胀恶心,呃逆,胃烧灼,喜叹息,咽喉不利,头痛、头昏、头晕,胸痞,眼球憋胀,眼睛干涩,视物模糊,面部憋胀不舒,项背僵硬,四肢麻木,周身疼痛,感觉异常,手足心热,潮热,自汗;多阴少阳则陈寒痼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冷汗常出,少气懒言,畏寒肢冷,手足无力,头晕失眠,记忆减退,常觉委屈,莫名啼哭,抑郁悲观,了无生趣,浑身难受。

中枢-外周轴系调节障碍还有一种以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精神障碍为主,同时存在外周躯体病症的类型,也叫神经症。病患常有一定人格基础,发病诱因多为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损伤,自认也相对完整。

如恐惧,患者对某种对象、处境过分惧怕,明知没必要,但不能遏制,常伴焦虑,主要有场所恐惧、社交恐惧、特定恐惧等类别。如焦虑,病患情绪焦虑,但常常缺乏明确对象、具体内容,就是整天提心吊胆,肌肉紧张。躯体形式障碍是以持久担心、深信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症,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有的以胃肠不适为主,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等,有的以异常皮肤感觉为主,瘙痒、烧灼、刺痛、麻木、酸痛等。疑病症患者总是怀疑自己身患重病,紧张焦虑,不断跑医院、做检查,越疑越信,越信越疑,久久不解,乃至抑郁。自主神经紊乱的神经症,以自主神经兴奋为背景,同时伴有躯体病症,如在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自觉躯体疼痛、烧灼、沉重、紧束、肿胀。还有一些无法分类的神经症,主要局限在躯体特定部位或过程:如梅核气,患者自觉咽喉有物哽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如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儿童拒食、偏食、异食,等等。

精出窍则为神。中枢-外周轴系调节失常,其病变核心就在于神气逆乱。心神逆乱则心功亢进、精神兴奋;阴神逆乱则沉郁寡欢、悲伤欲哭;阳神逆乱则烦躁不安、失眠郁怒;意神逆乱则妄想执念、狐疑不决;志神逆乱则丧失理智,幻觉盲从。

《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

脏腑、经络、孔窍这个基本构造,决定了营卫必交合、游行、出入于孔窍:肺气通鼻,心气通舌,肝气通目,脾气通口,肾气通耳。所以,五脏阴阳冲和则官窍自然无病,鼻能知香臭,舌能辨五味,目能分五色,口能尝五谷,耳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功能、感觉异常。脏腑为表里。病邪刺激六腑则阳系不和,气盛聚集;阳系气盛,阴系不和则瘀血;瘀血刺激,则阴系气盛。阴系、阳系气盛,躯体、孔窍紧张敏感,奇怪生矣。

视物障碍是典型的孔窍病。

《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心有所喜、有所恶,突然迷惑,这是因为精气逆乱,看错了,所以迷惑,回过神来就恢复了。轻的叫迷,重的叫惑。所以,错视是视觉与理解不相协调,综合过程为喜恶所强化,交互过程错乱所致。心有所喜则心神兴奋,有所恶则抑郁,心神持续紧张,颅内压增高,目系失养,交互作用因喜恶强化而不能循度综合,视觉与理解不协于常理,于是就产生了误视。

五脏六腑奉养精神,诸气皆上注于目:肾精气集中在瞳仁,肝精气集中在黑眼,心精气集中在左右目眦发出的血络,肺精气集中在眼白,脾精气集中在眼睑。五脏精气集中在一起,在眼后结束为目系,络入脑中,出项而连属太阳、督脉。若邪中于项,身体虚弱,则病邪循目系入脑,就会引起头晕。头晕又使目系拘急,目系拘急又导致目眩。眼之五脏精气被邪气困扰,精神离散不能集中,就会出现幻视、双视。眼睛是五脏六腑精华灌注的地方,气血魂魄恒常出入,所以能反映神气盛衰。若心神过劳,魂魄离散,则志意紊乱,视物不清,两目昏花无神;瞳仁、黑眼属阴系,白眼、血络属阳系,阴阳两系冲和才能使眼神华彩焕然,否则必然昏花混浊,目无光彩;目系连属心系,为心神之使,心神错乱,则目系不转,直视翻转;若突然看到异常景象,魂魄、精神就会散乱不能凝聚,所以迷惑。

《灵枢·大惑论》: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善饥而不能食属胃窍病,病因是脾热胃寒。脾热则逆于胃,胃热则消谷善饥;脾热则不能虚,胃寒则不能实,所以善饥而不嗜食。脾胃病久虚损,营卫不生,脉宗气无源,精神失养,精气-脾胃轴系调节紊乱,多生怪病,或嗜异食,或失眠、善忘,或妄想,或耳鸣、失音,在外周则卫气虚弱,营气郁热,多病疮痈,或顽固性皮肤病。

《灵枢·口问》:“人之嚏者,何气使然?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嚏是鼻窍病。阳气充盛,满于心主,出于鼻,所以打喷嚏——寒气收束上呼吸道,脉宗气充盛逆上驱除之,所以喷嚏。

《灵枢·口问》:“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叹息是咽窍病。忧愁、思虑则心系拘急,心系拘急则肺系气道收缩,气道收缩则呼吸不畅,所以要用力叹息使之伸展舒出。

《灵枢·口问》:“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涎下是津窍病。饮食入胃则胃热,胃热则活动增强,胃气充实注于任脉、阴维,廉泉大开,所以流涎。

《灵枢·口问》:“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

啮舌是舌窍病。诸经脉逆上,标本不一,足少阴经气逆上令人咬舌,足少阳经气逆上令人咬颊,足阳明经气逆上令人咬唇。

《灵枢·口问》:“人之亸者,何气使然?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亸,当作掸,倦怠无力也,属筋膜病。胃气不实则十二经空虚,筋脉无力;筋脉无力,又兼房事太过,筋骨失养不能纠正,所以倦怠无力。

《灵枢·口问》:“人之唏者,何气使然?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唏是喉窍、目窍病。阴盛阳虚,肺气虚寒冲逆,心气不足而迟缓,所以悲伤、哽咽而无泪。

《灵枢·口问》:“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泣涕是心窍、目窍、肺窍、鼻窍病。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藏神;目系为心气所灌注,是上液的出口;口鼻是气息出入的门户,为肺气所灌注。所以,心感到悲哀、忧愁而神气动,心动则五脏六腑都要加强生化、运化。心主感受到了心神的调节,就会决开上液之道,令眼泪流出;肺系感受到了心神的调节,就会决开口鼻,让鼻涕流出。液是灌注、滋养空窍的,若哭泣不止,鼻涕、眼泪流泄太多,就会使液枯竭,不能灌注、滋养目系,导致目盲。这就叫夺精。

《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鸣是耳窍宗脉病。耳聚集了手足少阳、太阳、手阳明五经的阳气,就像五脉的宗主。胃气虚,则耳宗脉虚,耳中溜脉自然不足,经气枯竭不能荣,所以耳鸣。

《灵枢·口问》:“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欠是精神转枢、阴阳跷脉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若阴气盛于下,阳气未尽,阳气欲使卫气上,阴气欲使卫气下,阴阳第次相引,卫气欲循度上下而不能,所以屡屡哈欠。直到阳气尽了,阴气占据优势,才能睡觉。等到明晨阴气尽了,阳气复盛,人也就清醒了。

神经症病理,既有精气风证基础,又有诸孔窍神气出入不利、营卫不交具体病变。如恐惧、焦虑、抑郁、狂躁、强迫、疑惑等,或兴奋有余、抑制不足,或抑制有余、兴奋不足,精气风证明显,神气出入异常,显然与网状结构转枢不利有关,且辐射于情绪、视听、躯体中枢,甚至影响皮层综合。如神经衰弱,既有一个长期、持续紧张敏感的风证基础,又有诸孔窍调节失敏、神气出入无常的具体病变,不仅易兴奋、易激惹,而且易疲劳、易抑制。病患心情紧张、精神兴奋,同时又意志消沉,不断反复回忆、联想,漫无目的,精力无法集中,对声光敏感,肌肉紧张、酸痛,入睡困难、多梦,疲倦不堪,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凡病邪袭扰之处,正气必然不足,更加精气虚损,神气调节不利,则诸孔窍之病生矣。神气出入目窍不利,则视物不清,甚至失明,或直视转睛,乃至于幻视;出入耳窍不利,则耳聋、耳鸣,甚至重听失聪,或听觉敏感,不能忍受纤毫噪声,甚至幻听;出入皮肤孔窍不利,则触觉、温度觉异常,或畏寒,或怕热,或自汗,或无汗,或虫蚁爬行,或木僵而不知痛痒;出入咽喉、舌窍不利,则吞咽困难,乃至于沙哑失音,或谵语,甚至神昏,或郑声,或弄舌,或口噤;出入鼻窍不利,则不闻香臭,或时时流涕、喷嚏;出入前后二阴不利,则或遗尿,或癃闭,或泄泻,或便秘;出入性腺轴不利,则或阳痿,或性欲亢进,或遗精、精液质量下降,或持续遗泻不止,或梦交,或性行为异常,或月经不调,或不育不孕;出入网状结构不利,则或失眠,或昏睡,皮层或兴奋,或抑制,注意力或超敏,或涣散,甚至昏迷,肌肉活动或紧张,或松弛;出入中脑不利,则或强直、抽搐,甚至癫痫,或瘫软不用,或头痛、眩晕、呕吐……诸躯体病症,再附加上情绪体验、认知障碍、人格改变,这就构成了神经症。

痴呆是脑组织损伤引起的综合精神病征。痴是精气调节水平低下;呆是适应不良,不能胜任日常生活,完成一般任务。呆,古人又称之为癫,多出于先天。患者自幼发病,发育畸形,头小头短,眼裂窄,舌体肥大,成年后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词不达意,记忆力差,智商不及平均水平,生活不能自理,喜怒无常,对危险、伤害了无意识。痴多生于后天,患者认知能力低下,记忆力衰退,语言障碍,理解、书写困难,甚至失语,不能执行简单意念活动,社会适应能力丧失;非认知功能衰退,如空间感知障碍,平衡能力丧失,经常跌倒,言语模糊不清,如判断力、预见力丧失,或高估自己,或低估危险;人格改变明显,如前额叶萎缩患者常不讲卫生,不修边幅,言语污秽,行动攻击,从事无意义活动,处理问题不当,无道德底线;精神兴奋-抑制、心理-生理转枢不利,焦虑,抑郁,易激惹,甚至出现幻觉、妄想。

皮层,或皮层下损伤引起的痴呆,典型的如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帕金森病、亨廷顿病。严重脑组织损伤,如脑积水、脑梗死、脑炎、艾滋病、梅毒、脑占位性病变、成瘾和非成瘾药物损伤,以及肝、肾、肺性脑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妊娠中毒等,都可能导致痴呆:最初只是遗忘,继之精气调节紊乱,思维、判断力低下,情感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差,甚至人格改变,失语、肢体动作不遂,最后不能完成简单任务,社会适应能力完全丧失,卧床不起,四肢强直,瘫痪,终因器官衰竭而死。

善忘,特别是短期记忆丧失,是痴呆病的典型症状,病理复杂,但有时候起于外周病变。

《灵枢·大惑论》:“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即脉宗气不足,脑髓失养,胃肠紧张,营卫滞留于下,久病虚损,气血不能上朝,这是善忘的外周病理之一。所以,善忘的核心病变是脑髓失养,但有虚实不同:虚损,脉宗气不足,营卫滞留下焦,气血不得上朝,这是善忘虚证;瘀血阻滞,经络不通,营卫回流不利,脑髓失养,这是善忘实证。

善忘,其实是一大类精神病证的总括,核心病理是脑组织失养,细胞变性,中枢交互过程不完整,环节缺失,不能生成综合信号,构成记忆回路。

脑功能单位有分析性的,有综合性的。分析性的功能单位提供信息,综合性的功能单位,根据分析信息和事先贮存的综合规定,完成综合,得到一个综合信息,再将此信息扩散到其它功能单位,或反馈给分析单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响应。所以,所谓先天之精,实际上就是长期进化形成的、由遗传肯定下来的、按不同层级分布的综合-分析构造。新生儿拥有整套的、得自遗传的综合-分析构造,其中的综合规定完全是先天的本能,而智慧的发展也体现在综合规定的质量递增,以及不同单位、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综合-分析单位的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如视觉-计数,这是一个先天构造,其中的综合规定是本能数感。当个体掌握了对应这个新的综合规定后,就等于在先天构造的基础上,另外创建了一条新的侧支通路,对于相同的视觉对象,也就新增了一条综合规定的路径,个体不仅能用本能处理对象,也可以用后天发展起来的原则处理对象,而且随着原则质量的递增,对同一对象的处理,势必要联系到更加广泛、深入的领域,不仅有情绪体验,动作技能,而且有社会适应,语言表达,不仅日益上升到皮层顶端,而且深入到外周,扩展到社会……个人的智慧也必然随之而增长。

但是,若先天之精存在综合-分析构造数量、种类缺失,或结构残破,或严重断层,则必然导致问题处理适应不良,病成先天性痴呆。如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这可能是网状组织先天不全、皮层兴奋-抑制、心理-生理转枢失调,功能单位联络不畅所致;如不知好歹,这可能是社会适应中枢功能单位先天缺失,或感觉中枢与社会适应中枢之间先天断层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无法辨别事物的社会意义,或感觉系统虽能完整感知事物,但由于感觉系统与社会适应中枢之间缺少综合规定,以至于无法彼此沟通,不能产生具有社会适应意义的综合,好歹不分,善恶不辨。比如笑脸能引起社会适应中枢的积极响应,儿童本能地将笑脸综合为友善之类,从而使这一综合具有社会适应价值。但是,先天呆癫者,虽能完整感知对象的面部信息,却无法解读其社会意义,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分析单位缺失则无法采集信息,综合单位缺失就不能处理信息,综合规定缺失,则即使有完整的信息采集,也不能得到综合信息。如学习外语,对没有任何经验的学习者,一个语句无异于一连串乱码,只是一些声音刺激,根本不能完成综合,除非他脑中事先存储了相关的综合单位,能够与意义系统联系起来,甚至与情绪体验、价值判断、生活经验、行为意志等功能单位联系起来,否则整句话就毫无意义,他也不可能对这句话进行恰当的、合乎社会规范的处理。什么是记忆?从综合-分析的观点看,所谓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新建一个综合-分析构造,就是理解形成的过程。如果综合-分析构造已然建立,则从分析端开始,激活综合端,这就是再认,从综合端开始,激活分析端,这就是回忆。所以,再认总是心不由己的,回忆则可能自主选择,而经常重复、不断扩散综合信息,就成了巩固记忆的有效手段。痴呆最早出现的病症就是记忆障碍,而且主要表现为工作记忆障碍,长时记忆反不受影响,为什么?-原因是,在综合-分析交互关系建立的过程中,痴呆证患者由于组织损伤,短时综合-分析系统难以建立,长时综合-分析单元犹然残存,这就造成了痴呆性记忆障碍。

大脑是一个层级构造,这是由进化决定的。上下层级之间联络缺失,不同功能单位之间联系断绝,中枢兴奋-抑制、心理-生理转枢失调,则即使能获得综合信息,也不能有效扩散,适应情境、任务。综合规定太过本能,综合规定与任务不相匹配,则不能胜任复杂任务。如只依靠先天数感就不能完成“三”以上的计数,只用常识,就不能完成“十”以上的计数,只有掌握了数制,才能完成高级计数任务。脑组织损伤,即使能获得正确综合,但综合结果不能扩散于高级中枢,心里虽然明白,但就是不能给出适应性响应。如前额叶退行性病变,当萎缩达到一定程度后,患者虽智力正常,但人格改变,不能有效扩散综合信息,生理-心理、兴奋-抑制转枢失恒,处理问题毫无道德底线,社会适应不良。

中脑是调节视觉、听觉、运动、姿势等生命活动的皮层下中枢。正常时,大脑皮质的相关信号先进入中脑功能单位,再经延髓、脊髓传出扩散,引起各种躯体反应。中脑组织损伤,则即使皮层能形成正确综合,也不能循度扩散,引出正确反应。基底核包括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丘脑下核,与皮层、丘脑、脑干相连,能调节自主运动,参与意识、记忆、情感、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活动,是一个兼管身心的功能单位。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基底核的尾核、黑质、苍白球,由它传导的信息,能激发好奇、探究、运动、觅食等行为,不足时则不饮不食、不言不语、呆坐不动、刺激反应不能,甚至木僵。黑质通过边缘系统参与情绪调节,通过中脑-大脑皮质参与认知,甚至思维,通过下丘脑-垂体参与体液调节,它的缺席,必然引起情绪低落、认知障碍、外周异常。胆碱能神经元参与睡眠、运动、攻击行为,对学习、记忆有重要调节作用。5-羟色胺系统功能亢进可引起认知-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紊乱三联征:精神激越、焦虑、轻躁,意识模糊、昏睡,发热、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腹泻,瞳孔扩大,心动过速,共济失调,反射亢进,肌肉强直、震颤,不能静坐,牙关紧闭,乃至发生肌阵挛,智力、体力发育障碍。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可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决定应激适应能力,或抑郁易感性;应激引发的抑郁,或表现为易激惹,或表现为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参与调节情绪、觉醒-睡眠,对适应性、抑郁易感有重要作用。所以,中脑能将上传信号扩散至皮层,又能将皮层下传信号扩散到外周,类似于少阳、少阴转枢系统,对心理-生理、兴奋-抑制、觉醒-睡眠、快乐-抑郁、行动-安静、注意-多动等过程均有平衡转枢作用,是一个兼管身心、专职转枢、交通上下、扩散综合信号的功能单位。中脑组织损伤,神经递质缺失,或异常,必然造成综合障碍。如帕金森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引起的;同时,非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元病变,如基底核胆碱能神经元,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脑干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脑干、脊髓、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损伤,也会对综合扩散过程产生严重影响,病成痴呆。

神为精之使。神不出窍,或出入无度,或模式混乱,则精气调节必然逆乱。何以故?原因无非两类:首先是先天精气残缺,其次是后天脑组织失养,组织变性、坏死、变形。先天精气残缺,作为使者的神气,秉承错误旨意,自然不能交通上下,协和四方。外周病变,脑供给不良、回流不利,至上之焦内环境恶化,电解质紊乱,细胞坏死、变性,组织变形,自然不能正确处理、有效综合、循度扩散信息,激起适应性反应。中脑组织直接交通外周,脉宗气病变首先祸及中脑。交感亢进,脉宗气激越,脑供给太过,若上腔回流艰难,则外有发热、面浮肿,内有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内环境恶化,组织失养,头痛、呕吐、视物不清。下腔生化不利、回流艰难,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心搏、呼吸必然加强:初起之时,尚能激发中枢反馈调节,强化心肺功能,重新分配血液,保障心脑正常血供;病久不愈,外周调节失敏,脑组织奉养无源,供给不足,代谢产物、病理产物、内毒素淤积,电解质紊乱,脑室压力、稳定性改变,头痛眼花、意识不清,组织失养损伤。大脑有若干缓冲、保护、代偿机制,甚至有专门的血-脑屏障,但这些机制与屏障并非铁板一块,丘脑附近第三脑室周边的通透性就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至上之焦日积月累的环境恶化过程中,以此为中心,可逐步将损伤扩展至周围组织。第三脑室前有视交叉、垂体,上有丘脑、下丘脑,后有中脑导水管、松果体,正是交通、传导综合信号,平衡电解质,维护脑环境稳定,调节中枢转枢过程,影响视、听、记忆、节律、情绪、肌张力、动作、平衡,整合触觉、温度觉、痛觉的重要构造。这个部位压力剧增,组织病变,不仅躯体,高级中枢综合过程也会发生异常,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神昏,记忆衰退、情绪不稳、躁动违拗等病症。丘脑下部受压,则多尿、体温上升,乃至嗜睡、阳萎、月经不调,病变持续不解,则耳鸣、听力减退、运动失衡、肌张力异常、步态蹒跚。如长期、持续紧张应激,精神转枢不利,内环境恶化,中脑黑质损伤,多巴胺递质减少,中枢兴奋性、外周肌张力异常,则导致帕金森病。

以精神调节模式紊乱为特点的精神病证,可名之为调节性精神证,包括综合信息投射错误、模式错谬等不同类型。

精神分裂症是以综合信息错误投射为主要病变的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发展缓慢,经年累月,反复加重,主要有偏执分裂、青春分裂两个类型。病患智能无明显下降,常出现言语性幻听,思维松弛破裂,逻辑倒错,内容单调贫乏,言语不连贯,或有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有时思想被插入、撤走、播散,思绪中断,或强制;常觉得自己被他人控制,多妄想知觉,或妄想心境,情感明显淡漠,精神紧张,行为怪异或愚蠢,意志减退或缺乏,无自知力,社会适应严重障碍,不能交流。

精气风证是综合信息错误投射的病理基础,而错误综合一旦形成,必将导致精神交互过程的破裂,病成精神分裂证。人格、遗传等因素可造成某些精神构造紧张敏感,处于易激惹的风证病态,刺激效应常被放大,综合信息容易误投,如果不断强化,就会形成固定的、错误的综合投射,丧失自认而精神分裂。如情感误投,精神要处理悲伤事件,则综合信息应投射到感受悲伤的情绪中枢去,若由于感受欣快的情绪中枢恒常处于易激惹状态,就可能误投,将悲伤误认作欣快。再如语言误投,语句认读完成后会产生一个综合信息,它应被投射到相应的意义单元才会产生符合逻辑的响应,否则即使每一个功能单元都是健全的,交互作用也是完整的,结果也将是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偏执分裂所以形成,最初原因可能就是投射区敏感、易激惹,最后导致了综合信息的扩散、投射异常。精神构造紧张敏感,无关紧要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综合信息很容易被投射到敏感区域,从而产生适应错误的响应,且在长期隐蔽的强化过程中,逐步清稀肯定,以至于任何综合信息,甚至纯碎生理性的综合信息,也被错误扩散、投射,造成精神交互过程与社会适应的分裂。综合信息错误投射的区域或涉及思维,或涉及感觉,特别是听觉-语言中枢。听觉传入路线长,又经过中脑转枢构造,在中脑风证病态下极易被强化,加之病发隐蔽,所以幻听常逐步产生,进行性加重。开始幻觉到的声音数量少、内容简单,以后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直到病患自认丧失,意志、行为、情感、思维都被幻听、妄想所左右,坚信不疑,甚至与并不存在的对象进行交流,竭力抗争,最后完全相信了幻觉中的世界,病成精神分裂。

人格变态是交互模式错谬导致的精神障碍。病患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倾向性错误,如在态度、性格、特征、习惯等方面的一贯性的错谬倾向。人格变态有很多类型,如癔症,偏执,习惯性冲动,病理性赌博、纵火、偷窃,性别、性取向、性角色、性偏好异常,等等。在内外刺激下,意识、情感、躯体反应出现倾向性错谬,即俗称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癔,心意病也,即意识在倾向性方面犯了错误。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癔症多起病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病患有极强的表现欲、体验欲,在突然遭受内外强烈刺激,不能有效综合、协调内心冲突时,选择性地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反应,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状态朦胧,仿佛做梦,如同醉酒,可伴有突然情感爆发,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或戏剧化表演等有助于自己摆脱困境,发泄压抑情绪,获取他人同情或注意,取得支持和补偿的反应。

人格障碍表现为病患在处理问题时一贯地偏离常识和社会规范,虽无智能问题,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常病发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成年后或有减轻。偏执人格障碍是以猜疑、偏执为特点的行为适应不良。病患对挫折、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伤害不能容忍,耿耿于怀;多疑,容易误解他人,产生敌意或轻视,毫无必要的好勇斗狠;过度自负和自我中心化,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常将外在事件解释为阴谋,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错谬为特点。病患性格内向,表情呆板,情感冷淡,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缺乏愉快感,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行为怪异,对性不感兴趣。此外,焦虑性人格障碍以紧张敏感,缺乏安全感、自卑为特征;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将重要责任,自己的希望、需要寄托于他人,过分服从他人意志,常感无能无助。

从发病特点看,癔症常有遗传、人格基础,多在青春期、更年期、妊娠期、月经期等精神高度紧张之时发病,所以病理基础不离精气风证。从病证特点看,癔症与整体综合有关,不涉及具体分析-综合内容,其综合处理倾向于逃离困境、发泄紧张情绪,是精神为消弭紧张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且在多次有效缓解困境之后,逐步形成固定而错谬的综合倾向。从病理机制看,额叶是大脑最高的综合构造,能将下级各类综合-分析的结果整合在一起,从而做出有社会适应价值的反应。所以,癔症病理改变很可能与额叶的病态激活、强化有关。癔症的精神性病症常由强烈情感触发,躯体病症多由暗示、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原因决定了以后的发病特点,以后的发病其实是首次发病的翻版,而再次发病时也不需要很强烈的刺激,仅凭联想、回忆应激事件,或接触类似事物就可触发……这些规律性的特点,都指向了额叶综合倾向的错谬。

早已证实,前额叶损伤是人格障碍的首要原因。一般认为,前额叶虽然不是任何精神活动的专门投射区,但它负责最重要的整体综合。前额叶与大脑各区域、各中枢,如顶叶、枕叶、颞叶、丘脑、脑干等都有交互通道,能将各功能单位上传的综合信息再综合,协调各种精神活动,使高级精神活动具有觉察性、指向性、目的性、逻辑性、创造性,经前额叶加工过的信息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可自控的,在精神系统中能明确定位,与其他信息和谐共存。如前额叶-丘脑这个构造就可以综合觉察,使精神活动在被意识的情况下展开。工作记忆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当下被意识到的记忆,其质量决定了精神调节的效能。前额叶退行性病变首先表现出来的病症就是工作记忆的质量下降。所以,前额叶能综合信息,纠正错误,制订计划,如果损伤,则不能集中注意于观察、思考,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工作记忆质量下降、健忘,行动、反应迟缓,性格偏执、孤僻,情绪不稳,喜怒无常,自私,缺乏怜悯和责任,甚至不诚实,无道德底线。

临床常见的前额叶损伤、人格障碍精神病证可分三个类型:亢奋型以人格改变为主,行为放纵,轻浮、躁狂而无欣快感,抑郁型以抑郁为主,但无悲痛、病态偏见,混合型则亢奋-抑郁交替出现,或同时存在。所以,无论是躯体疾病导致的人格偏离,还是精神障碍引起的人格改变,都有一个基础的精气风证背景,未必有器质性病变,但额叶的某些区域必定敏感、易激惹,从而使上传信息不可避免地被此优势区域所综合,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结果,额叶只能进行有残缺的综合,不能正确协调信息间的关系,整个精神调节失去了系统性,行为举止、处理问题出现矛盾和偏差。最终,经额叶综合后的行为、情感、认知、问题解决表现出偏执、强迫、冲动的倾向,而在一些精神高度紧张,如赌博、纵火、偷窃、性行为等活动中,就非常容易激活、强化额叶的某些区域,使综合倾向发生错谬。

天地阴阳,人在气交,从道理上讲,原本不应有精神病证、外周病证的区别,只是我们在分析病理时,必须有所侧重,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所以才把原本完整的病证分开了而已。

如男女精气病,虽偏属生殖系统,但其实是完全的心身疾病。经典认为,脾系不得隐曲则精华不生,津液回流不利,脉宗气紧张代偿,卫气不和。营气不足,卫气不和则冲脉不平而空虚,胞宫失养,脉宗气亢进则大气逆上厥下,任脉不治则胞宫瘀血不通,督脉失调则不能规范孕育活动。女子怀孕的条件是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属精气,任脉治阴系,冲脉滋养胞宫。若冲脉充盛,任脉清通,督脉规范、温煦胞宫,天癸应时而下,土肥水美,气候温暖,种子优良,则何愁稼穑不生?若冲脉无源,任脉不治,胞宫瘀血不通,督脉不能规范、温煦胞宫,土地贫瘠,气候寒冷,种子质量低劣,则稼穑何以生长?若交感太过,肝系拘急,盆腔回流不利,营气瘀热渗出,则病崩漏;若营气瘀阻,卫气虚寒,营卫或通或不通,则月事不调,或血下黑紫,或血下清淡,经期前后不定;若营气瘀热,卫气虚寒淤积,胞宫失养,炎性反应,则病带下,或赤或白;若肝系拘急,回流不利,冲脉不治,胞宫失养,冲气逆上,则病闭经、倒经;若外三焦卫气循行不利,内三焦营气充盛,再遭受内外不良刺激,营卫厥逆,不荣于胞宫,精气调节衰微,寒厥病态不能及时纠正,则病肠蕈、石瘕。

精出肾窍则为肾神气,肾气出命门则为原气。原气以督脉为使,在男子能循度生化精液,规范性行为,平衡三焦水火,交通心肾,在女子能温煦胞宫,规范孕育,安和胎儿。肾气阴阳不平,三焦有火无水,则病遗精、小便短赤,甚至尿血,膀胱肿瘤;小便短赤,循环不足,肠系必然强化水津吸收,大便干结难下,则病生痔疮,甚至肠道肿瘤;若营气瘀热,卫气虚寒,三焦不通,湿热聚集下焦,大便黏腻,则小便短黄,甚至癃闭难出,若精索拘急迂曲,睾丸失养,则无子不育、遗精;若肾气旺盛,竭泽而渔,肾气、奇经阴阳俱虚,则小便清长,乃至遗尿、阳痿;若肾气不调,小便清冷,大便飧泻,营卫不生,冲脉无源,天寒地冻,种子不发,则精子质量下降,甚至无精。

再如,青少年心身发育不全,精神病证高发,病症所及,很难区分内外。如儿童多动症,以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为特征。病患学习活动易分心,对外在刺激探究过度,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出错率高,不爱惜东西,做事凭兴趣,不能持久,与之交谈则心不在焉,似听非听,难于静坐,上课时常做小动作,玩东西,讲悄悄话,好插嘴,过分喧闹,干扰他人,行为过火,登高爬梯,好冒险。如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突发的、不随意的异常肌肉运动,或发声,分为简单、复杂两类:眨眼、斜颈、耸肩、扮鬼脸属简单运动抽动;蹦、跳、打自己属复杂运动抽动;清喉声、吼叫、吸鼻属简单发声抽动;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属复杂发声抽动。各种抽动在短时内可被意志控制,在应激情况下加重,在睡眠时减轻。如青少年品行障碍以反复持久出现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性品行为特点。病患好斗、霸道,残忍对待动物、他人,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经常发怒、对抗、挑衅。如儿童选择性缄默症起病于童年早期,在学校,或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语,在其他环境中言谈自如,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违抗等情绪。如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以长期社交障碍为特征,如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或明显矛盾,常伴有情绪紊乱等病症。此外,还有不少特发于童年期的精神障碍,如情绪障碍、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等,都有完全的心身疾病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完成,精神常紧张敏感,反应多偏激、强烈,精神构造上下层级之间不协调,特别是额叶功能不完备,对来自下级构造的冲动不能完善综合,很容易出现综合错谬。从发育看,在青少年早期,皮层下的结构早已完成,但高级皮层,特别是前额叶,在青年期最后阶段才能臻于完善,精神上下层级之间,特别是额叶与其他功能单位之间会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功能差,这就使青少年更容易罹患精神病证。所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一般病理基础,多与精气风证、综合信息错误扩散、投射有关,性质上完全是一种特殊构造导致的全心身疾病,只有心身同治才能取得理想疗效——但这又何尝不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原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