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叶而知天下秋

第十六章 观一叶而知天下秋

看病之难,难在识证。识证之难,难在从纷繁杂错、真伪难辨、似是而非的乱象中梳理出线索,证明病证的存在。还需从病邪、病位、病性几个方面刻画病理改变的特殊性,为确立治疗原则、方法,制定方案,选择药物奠定思想基础。为此,除了以心会心、循求线索之外,还必须坚持系统观点,有目的地收集病症资料,系统地分析、解释病症,惟其如此,方能找到并证实病证,抓住病机,治愈疾病。

系统地分析、解释病症,找到、证实某种病理改变的确实存在,进而找到、证实病证根本,抓住病机,这个过程叫辨证。比较而言,以心会心还多少有些感性,辨证则讲究条理性,求其所必中。辨证必须依据某种理论,最好是一种涵盖足够广的、关于疾病发展时相性的理论。用这样的理论系统地分析、解释病症,证明病理,找到病本和病机。所以,辨证其实是一种思想工具,凭借这种工具,帮助我们认识、治疗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辨证的鼻祖。他依据《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首倡六经脉症并治,将辨证、治疗冶为一炉。照这个体系,我们首先要在诊病的基础上,将病症归在某经或数经名下,然后再根据具体病症,找到适切的方证,如此一来,连治法、方药都有了,所以叫辨证论治。如何将病症归于某经名下呢?首先要看六经脉症纲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孤立地看,这些条文之间没什么联系,但《伤寒论》用“传变”这个概念解释了病证发展的规律,通过“病传”将六经纲领联系起来。所谓传变,即这一系统病变,传变为另一系统病变,而每个系统的病变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病症。具体函义有三:首先,一系抗病的利则一系病;其次,先启动外周抗病机制,再依次启动内在深层抗病机制,从隐性应激转变为显性应激;深层抗病机制对浅层抗病机制有支持作用,抗病及支持不利,则深层抗病机制病。比如,外周水系抗病不利,则恶寒无汗、脉紧,是为麻黄汤证;但阳明是支持太阳的,支持不利,发汗不彻,则转属阳明;少阳是支持太阳、阳明的,支持不利则往来寒热;太阴是支持阳明的,支持不利,津液不足则口渴,不恶寒,反实热;少阴又是支持太阳的,支持不利则发热、脉反沉;厥阴不是支持少阳的,支持不利则躁而复烦,烦而复躁……遵循这样的思索,按图索骥。

找到那些标志性的病症,不就能把某种病症归属于某经了吗。那么,病传的实质是什么呢?病传,其实是机体应激各阶段特征性的病症变化,反映的是机体应激的时相规律和隐显变化,也是六经脉症之间内在的联系线索。我们看一下应激各时相特征性病症变化。

应激初起,交感-肾上腺髓质主导:

水系:肌肉酸痛、恶寒发热。

气系:脉数、身热、口渴、汗出。

阳系转枢系统:脉弦、胸胁苦满、寒热往来。

应激相持阶段,垂体-肾上腺皮质主导:

血系:脉滑、舌红绛,或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

火系:脉细数、舌绛、暮夜发热、头痛眩晕、心烦失眠。

阴系转枢系统:脉微细、但欲寐,或躁狂、肌张力亢进。

应激后期,调节衰微、失敏:

脉虚数、面苍白、尿少、焦躁,或脉微欲绝、冷汗出、发绀、神昏。

显然,应激时相规律与六经脉症有较高的吻合度;病传规律、六经脉症,可以看做是应激各时相的特征性病变:

水系应激——太阳病

气系应激——阳明病

阳系转枢系统应激——少阳病

血系应激——阳明、少阳病

火系应激——三阳合病

阴系转枢系统应激——少阴、厥阴病

应激后期——脱闭证

这些特征性的病变,既标志着应激时相的不同,也标志着病证传变的去向,若有基础病,或合并出现,那就是数经合病。

除《热论》《伤寒论》外,经典对应激时相规律还有不同的描述。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

风邪刺激是百病的发端。当病在皮毛时,则毫毛竖立、恶寒发热;若深入一层,痹阻三焦,则麻痹不仁、肿胀;若治疗不愈,传于肺,则咳嗽气逆;若治疗不愈,传于肝,则胁痛呕吐;若治疗不愈,传于脾,则腹中热、烦心、黄疸;若治疗不愈,传于肾,则少腹积热而痛、小便混浊;若治疗不愈,传于精神,则筋脉牵引、拘急而抽搐。这是一个从皮毛到经脉,从经脉到五脏,按五脏相克规律,次第传变的过程。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豚,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在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

风雨冷湿伤人始于皮肤,然后循经络步步深入,直到病传于奇经、筋膜,病成积聚。这是循经传变的过程:起皮肤经脉,入皮肤、肌肉络脉;再入经脉,循经入脏;再循经入俞,走四肢、腰脊;再入冲脉奇经,循冲脉入胃肠;再出胃肠之外、筋膜之间,结于经络,病发积聚;此后,或著孙络,或著经脉,或著脏腑之俞,或著奇经,或著筋膜,或著肠胃筋膜、连属宗筋,邪气循经络扩散失去了约束,所生病祸,不可胜论。

《素问·玉机真藏论》《灵枢·百病始生》与《素问·热论》《伤寒论》都讲了六经传变,在病始发于皮肤这一点上意见一致,此后传变就不同了,究竟谁对?《素问·玉机真藏论》传变在病入肺系时是个关键,此后一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地传了下去;《灵枢·百病始生》从皮肤,到络脉,到经脉,传至俞穴时是个关键,由此病传筋骨,再传奇经,再到胃肠内外,流散募原、宗筋,病成积聚,从经到络,从络到经,从外在内,从上到下,一路传变不离三焦。总起来,《素问·热论》《伤寒论》,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素问·玉机真藏论》仿佛代表了三种传变类型:《素问·玉机真藏论》侧重讲五脏传变,《灵枢·百病始生》侧重讲经络传变,《素问·热病》《伤寒论》则经络、脏腑传变冶为一炉,综合论述。如此,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治伤寒用六经辨证,治温病用卫气营血辨证,但叶天士说,它们其实是一样的,为什么?

《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卫即气,营即血,营卫流行即成经脉,连属脏腑,属脏者成六阴经,属腑者成六阳经,阴阳六经与营卫气血,一物两名而已;经脉言其循行,营卫言其内容,虽各有侧重,但辨证实无不同,诊断不能迥异。所以,言营卫就是言六经,言六经就是言营卫,卫气营血与阴阳六经辨证,概可名之为营卫六经诊。

总之,凡外感病,不论是伤寒,还是温病,按六经营卫辨证总是不错的,它们依据的理论都是应激时相规律。我们循着这个规律,就能系统地分析、解释病症资料,归纳总结出病理改变,找到病证根本和病机。如心烦一症,在应激各阶段都可能出现,孤立地看,谁能断定它的病证价值?但是,如果从应激时相看,那就不同了:在病发初期出现,它就属于大青龙汤证,在少阳病,它就属于小柴胡汤证,在厥阴病,它就属于乌梅丸证;反过来,有了心烦一症,假如还在应激初起阶段,我们就可以判断、证明出现了大青龙汤证,再进一步,就知道存在里有郁热、外有深寒这个病本了。

人体作为有机巨系统,是由一个个小系统构成的。这些小系统,或构成表里关系,或构成标本关系,或构成守使关系,或构成主次关系,总之是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可统称为标本关系。

经脉,凡生化为本、运化为标,走里为本、走表为标。如手太阴肺经,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这是走里为本;从肺系出腋下,循手臂出寸口、鱼际至大指端,这是走表为标。手足阴阳经,阴经为本、阳经为标,如肺经为本、大肠经为标,余可类推。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走阳经,主运化为标,行于阴则走五脏、诸阴经,主生化为本。胃气杂合阴阳,胃气之阳、胃之大络出脉宗气,主运化为标,胃气之阴生长胃气,主生化为本。

五脏能满不能实,六腑能实不能满,六腑生化精微注于五脏,变化而出,合乎四季阴阳变化,所以五脏为本,六腑为标;五脏制定政策,六腑负责执行,五脏为守,六腑为使,诸守为本,诸使为标,脏腑所以互为标本,究竟何时为本为标,应时应事而区别。如脾生化精华、奉养心君,心主温煦脾系、主宰脾系运化,就生化而言,脾系为本、心君为标,就运化而言,心君、心主为本,脾系为标。脏腑十二官,心为君主,神明出焉,主不安则十二官危,而余十一脏皆决于胆。所以,心君为神明之主,胆府为三焦决断之主,心胆统治为本,其余脏腑为心君之使而受制于胆,皆为标。

经脉、脏腑之表里、主次、守使虽是客观存在的,但正常时标本差异并不显著。但是,若机体患病,正气不足、调节失敏,标本差异就会特别显著,这时病理意义十分重要,标本辨证的价值就特别大了。

什么叫标本辨证?标本辨证就是依据脏腑与经脉表里、主次、守使、标本关系,结合正气不足、调节失敏的情势,推断系统病变,明确病证,证实病本,掌握病机的过程。标本辨证的基础,一个是客观存在的标本关系,一个是正气不足、调节失敏的当下情势。正气不足、调节失敏则必生厥逆,厥逆生寒热,寒热生拘急、肿胀。所以,虚实、厥逆、寒热、拘急与肿胀是标本辨证重点考察的内容。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原来还能滋养皮肤肌肉,卫外以为固,开阖大气,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当外感病邪,营卫应激时,现在只能集中起来抵御病邪,生化、运化障碍而正气不足,若病久不愈则卫气萧索、营气瘀热,邪气循经结于孙络,干犯奇经,泛滥胃肠之外、膜系之间,祸连宗筋,病生积聚大病。所以,阳气之损,损于不能清净而失其所。如果因为受寒,加之欲望如枢、起居如惊,就会浮越不归,或因为受暑,大汗津伤,肌肤炎热如火,或因为受湿而不能驱除,筋膜或拘急,或痿软,或生化不利,精华不足,病生肿胀、四肢痿软,于是阳气就衰竭了。阳气的特点是烦劳则张。如意欲无穷、情志激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房劳无度,则阳气激越,虚竭五津,于是阴损及阳,正气不足,调节失敏,阴阳不足。若阳气弛张,精血不能守,再碰上气候寒热异常,则病厥逆煎迫,目盲不可视,耳聋不可听;若情志激越、大怒不制,外周收缩,血瘀于上,则病卒中,如筋伤则瘈疭不收、半身不遂,如筋伤则痿软,形质不容,病生偏枯。阴阳不足,外受风邪,表里不和,若汗出受湿则病疮疖、汗疹,若湿热淤积则病生痈疽,若疲劳汗出、感受风气,寒则病生酒渣鼻,热则病生痤疮。所以,阳气是唯有清净才能养神,唯有柔和才能养筋骨。阳气弛张、开阖不定、表里招引,侵犯督脉则病生大偻;沉陷血脉则病为阴疽;结滞肌肤,营气不顺,郁结肌肉则病生痈肿;扰乱经气,从俞穴逼迫精神则病生畏惧惊骇;汗出不彻,形质虚弱,俞穴封闭则病发寒热。总之,就外感邪气而言,因阳气浮越而产生的风证是百病的初始,如果清净则腠理固密,阳气不浮,自然正不受邪、邪不为祸,正气不虚,阴阳和调。

阳气主宰免疫,卫外以为固,多因外邪袭扰而损;阴气变化五精、守护阳气,应对突然,多因内伤而损。阴不能守则血脉周流急迫,淤积至上之焦而狂躁;阳不能使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只有阴阳和谐,筋脉才能和柔,骨髓才能坚固,气血才能顺从,表里才能调和,纵有邪气也不能为祸;不能和调阴阳,先病于内,则病邪必能为祸。若肝气多风则风证肆虐,五精亡失,如内风盘旋,又复饱食,则筋脉松弛、泄利脓血,病患痔疮;如饮酒过度,则气逆喘咳;如勉强入房,则损伤肾气、脊椎高骨。所以,古人讲:“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损伤,调节必然失敏,有病难愈。若阴阳不足、调节不利,又触犯风气,则初病寒热,久病难解。“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风气,交替损伤五脏,而阴气滋生,根本在五味滋养,管理在五脏,损伤在五脏过用。所以,肝气太过,脾气乃绝;肾气太过,骨髓损伤,肌肉枯槁,心气抑郁;心气太过,喘息烦满,肾水消烁;饮食不节,脾胃过用,则脾胃气虚;肺系过用,筋脉松弛,精神颓败。所以,阴阳并损,正气不足,调节不利,阳盛则身热、反无汗郁热,呼吸急迫,不能仰息,齿干心烦,胸腹痞满,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反汗出身冷,四肢寒厥。

阴阳不足,调节不利,经脉必生厥逆。

《灵枢·卫气》:“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素问·五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经脉,阴经为里,阳经为标;生化、走里为本,运化、走表为标。调节不利,经脉上下,标本厥逆,下盛则上虚,下虚则上盛。阴虚不能守,阳气运化有余,逆上不归则足寒,阳虚不能使,阴气生化有余,逆下不上则足热;阳气厥于上则头晕目眩,阴气厥于上则瘀热头痛。

头痛巅疾,下逆上厥,病在足少阴、足太阳,甚至祸及督脉;视物不清、震颤不定、目昏耳聋,下厥上逆,病在足少阳、足厥阴,甚至祸及任脉;腹满胀、心下痞满,上逆下厥,病在足太阴、足阳明,甚至祸及冲脉;咳嗽逆气,胸寒腹热,病在手阳明、手太阴,病甚则祸及阳维;心烦,头痛,心痛,胸热腹寒,病在手太阳、手少阴,病甚则祸及阴维。

脏腑功能,即特定的生化、运化能力,能力不足则为虚,能力有余则为实。脏腑虚实分两类:无实邪刺激下的虚实病变,有实邪刺激下的虚实病变,前者是因为脏器功能失调,后者是因为脏器抗病应激时表现出的功能强弱。无实邪刺激的五脏虚实变化之所以是病态的,是因为其生化、运化不合四季阴阳恒度。如,心主是输出血液、推动循环的,实则输出太多,虚则输出太少,都属病态。输出不足,周身脏器、系统处于紧张状态,固然不宜;输出太多,则扰乱脏腑生化、运化第次、节律,五脏气争,六腑失序不洁,同样是祸。所以,输出多少,若不合恒度就都是病态。这种病态,与实邪无关,是调节失常引起的。自然,调节不利也是内源刺激,而且脏腑生化、运化失常,也会产生有形实邪,但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脏腑功能有了虚实变化,彼此关系必然紊乱。五脏功在能守,六腑功在能使,守使不平,则病生厥逆。

《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之能在于规范六腑生化。若胸腹气盛,说话声音发闷,这就是五脏被湿浊困阻了,导致胃气满溢;若声音微弱,或者郑声,这就是五脏虚损了,心气衰竭;若不盖衣被,谵语妄言,这就是五脏神气错乱了,脉宗气失去了恒度;若脾胃不能循度更虚更实,大便泄利不止,这就是肾气不能约束魄门了;若小便不禁,这就是肾气不能升清,膀胱一味泄浊了。所以,六腑生化,得到五脏规范,就能活下去,不能规范就会死亡。

脏腑虚实有变、守使关系逆乱,则必生寒热。通常,虚则寒,实则热。但是,脏腑寒热,不仅是功能异常的反映,还与病邪刺激有关,既是调节失常,也是一种应激状态。

《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热,含义复杂,生化、运化太过为热,代谢亢进为热,调节有阳无阴为热,病邪刺激致热,而脏腑之热,多指功能太过,且以祸及子母、所克为突出表现。热争,即脏腑交争、对抗而发热,比一脏一腑之发热更为酷烈。肝热,小便黄,这是祸及其母;腹痛多卧,这是祸及所胜;身热,这是祸及其子。肝、心、胃、脾热争,则狂言、惊悸、胁满痛、手足躁扰。

《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心热,先不乐,这是祸及心主;数日热,这是肺热、脾胃热、肝热。诸脏腑皆热之时,突然心痛,烦闷,多呕,头痛面赤,无汗,这是脏腑热争。

《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脾热,先头重、颊痛,祸及胃;烦心,祸及其母;颜青,木盛克土。热争,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颌痛。

《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肺热,先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祸及其母。热争则喘咳,胸膺背痛,不得深呼吸,头痛汗出而寒战。

《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肾热,先腰痛腿酸,消渴,身热,祸及其子、所胜。热争则项痛而强,腿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讲六腑病多杂寒热。如大肠病则肠鸣、如刀割一样痛,稍受寒气就会腹泻,脐周痛,不能长久站立;胃病则腹胀满,胃脘心下痛,支撑两胁,令膈、咽之间不通,食饮不下;小肠病则小腹痛,腰脊牵引睾丸痛;三焦病则腹中气满,小腹坚硬,小便不利,窘迫难受,水液滞留,泛溢皮肤则为水,淤留腹中则为胀;膀胱病则小腹肿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能;胆病则常叹息,口苦,呕吐胆汁,心慌,像是害怕被抓,常觉咽喉中有东西梗塞,总是咳嗽、吐痰。六腑病,尤其要重视三焦、膀胱、胆病。三焦病表现为不得小便、腹满、水肿;膀胱病表现为小便不得;胆病表现为太息、咽干、口苦、呕吐,常恐人捕之。所以三焦、膀胱、胆三经病,皆能祸乱三焦水火,扰乱经气,且经络相通,一经病变,他经也必然被祸。

脏腑功能衰竭为极虚之证,经典名之为脱闭之证。

《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五脏气绝,目系就会拘急反转,视觉就会昏乱,这是精神志意先死的危象。六腑气绝,阴阳就会分离,阳气失去阴气约束,就会使人绝汗流泻而死。

机体调节,上有精神调和心君、脏腑,下有命门调和三焦、经脉。经脉标本病变,主要是原气不足,奇经虚损不治,三焦水火不平,经脉生化、运化不协,表里出入不利,三焦上下不和,孔窍营卫不通。命门原气不足,奇经不能治理十二经,三焦水火不平,则上下表里不和,经脉本厥则标逆,本逆则标厥,表厥则里逆,表逆则里厥。经脉不得奇经缓冲、补益,纠错能力不足,所以本虚则本病,标虚则标病,标本先后由此而分,病势缓急不同、轻重不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实则逆治,虚则从治由此而别。所以,原气不足,阴阳不相顺接,则必生厥逆。如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而手足厥,这是原气虚寒、本厥标逆,所以手足逆冷,咽喉反痛。再如厥阴病,热深厥深,这是原气不足、本逆标厥,所以交感兴奋、代谢旺盛而发热,手足反冷。

心君为十二官之主,与脾系、肾系、肝系之间都有同盟关系。心君以心主、胆为使,宣布王命,转枢阴阳,决断三焦,协和四方。肺系-大肠-肾系,心主-胃系-小肠,心君-肝-胆,特别是脉宗气-胃气之间皆能构成标本关系。若心君不调,心主不堪为使,胆府失职,不能决断三焦,则脏腑标本逆乱,必生厥逆、寒热。

饮食不节,情志抑郁,劳伤脾气,中州败坏,精华不能奉养心君,久病则心神、心主不调,心主-胃系-小肠同盟不和,则病生小建中汤证,上虚下陷、表里不足则病生补中益气汤证表示为或虚劳,阳涩阴弦,里急,心悸,衄血,腹痛,梦遗,四肢酸困,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不任风寒,脉大无力;或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作,动则气短,久泻脱肛,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证,李东垣说其病机是“阴火逆上”。阴火自何而来?脾胃因饮食而伤,水谷精华不生,原气因情志而伤,虚损不调。原气不足,脾寒飧泻,水谷尽成糟粕,营卫无源,心脑缺血,脉宗气紧张代偿,所以心火独盛。这种心火源于阴系不足,并非阳系有余,故名阴火。可见,脾胃三焦是标,原气是本;脾胃三焦是本,脉宗气是标,原气-脾胃三焦一系,脾胃三焦-脉宗气一系,本厥则标逆,本逆则标厥。所以,本有原气不足、阴寒逆上,则标有脾胃虚寒、营卫不生而厥;本有脾胃虚寒而厥,标有脉宗气兴奋而逆。进而言之,脾厥则胃逆,小肠厥则心逆,肾厥则膀胱逆,冲脉厥则胸背逆,皆可谓之阴火逆上。病患脾厥,脉宗气过用损伤,于是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脾厥胃逆,所以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反之,胃厥则脾逆,所以不任风寒,脉大无力,内脏下垂,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号称用了甘温除热法,其实张仲景早就创立了小建中汤,不仅治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也能治心悸,虚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甚至衄血。诸气不足,皆能发热,所谓功能性发热,本质上是一种紧张代偿风证病态,且一定会伴有脏腑厥逆病变。

肾系升清泌浊、膀胱变化津液、大肠吸收水津,三者共同生化水津,水津回流肺系,肺系监测水津盛衰,制定节律,调和电解质,启动精神调节,于是上有心神调节心主输出,脉宗气随呼吸而出入,胆府疏浚三焦,下有肾气调和肾系升清泌浊、原气平衡三焦水火、经脉流行。若外感病邪,脉宗气应激,而精神、原气尚能调和,则三焦有开无阖,脉浮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若神气不虚、原气虚,水津生化不利,心脑失养,脉宗气紧张代偿,三焦上阖下开、水过于火,则口渴,小便频数,夜尿繁多。若神气虚、原气不虚,脉宗气虚弱,三焦上开下阖,湿热淤积,则小便癃闭,久则肾系过用损伤。若神气、原气皆虚,上有脉宗气虚弱、三焦上开下阖,二便不利,病生水肿;上有脉宗气兴奋、三焦有阖无开,二便不利。如真武汤证既有上下调节不利的基础,又有三焦虚寒不开的病机,小便无源,肌肉失养,所以太阳病,汗出热不解,依旧发热、心下悸,头眩,肌肉动,站立不稳,或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小便反不利,所以要温煦命门,疏浚三焦。金匮肾气丸证,或脚气上逆、少腹不仁,或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倚息不得溺。再如肾气丸这个方子一般认为是温阳利水的,却不知正是治上实下虚,三焦上阖下开的。三焦上阖下开则逆于上、厥于下,下有足胫水肿、小便不利、腰痛、少腹拘急、小便频数、夜尿繁多,上有消渴,甚至烦热、倚息不得卧,所以要温煦命门,调和上下,疏浚三焦。

心君-肝-胆厥逆最为常见。若神气、原气不虚,交感兴奋,肝代谢旺盛,门脉拘急不通,三焦有阖无开,则精神失养,心神亢奋,脉宗气紧张代偿,则上下皆逆而表里不和;副交感兴奋则三焦有开无阖,心脑失养,脉宗气兴奋,上逆下厥,手足烦热。若神气不虚、原气虚,交感兴奋则三焦上阖下开,上厥下逆,副交感兴奋则三焦有开无阖,上逆下厥,陈寒痼冷。若原气不虚、神气虚,交感兴奋则三焦上开下阖,逆气冲咽喉,副交感兴奋则三焦有开无阖,呕吐、泻利。若神气、原气皆虚,交感兴奋则静而复烦,副交感兴奋则烦而复静。如乌梅丸证,上有郁热,下有陈寒,心烦止而复来,久利久泻,所以必须温煦五脏,补益气血,调和上下。再如吴茱萸汤证,上下陈寒,或呕吐而头痛,或呕吐下利,手足逆冷,发作欲死。吴茱萸善能温暖厥阴、少阴、阳明,又能降逆止呕,一般常辅之以人参、生姜、防风、细辛之属以增强其温煦、疏浚作用。

脏腑病变,常按照相克关系,第次相传,使辨证有路可循,治疗有法可依,能减少盲目性。

《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肾病少腹腰脊痛,三日背膂筋痛酸,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肢痛。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

所谓病传,如心病而痛,传于肺而咳嗽,再传肝而胁支满,再传脾而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肺病咳喘,传于肝则胁支满痛,再传脾则身重体痛,再传胃则胀满。肝病头痛目眩、胁支满,传于脾则身痛体重,再传胃则胀满,再传肾则腰脊、少腹痛、胫骨酸。脾病身痛体重,传于胃则胀满,再传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骨酸,再传膀胱则背脊筋痛、小便闭。肾病少腹、脊背痛,再传膀胱则背脊筋痛、小便闭,再传胃则腹胀,再传肝则两胁支满。胃病胀满,传于肾则少腹、腰脊痛、骨酸痛,再传膀胱则背脊筋痛、小便闭,再传脾则身体重。膀胱病而小便闭,再传肾则少腹胀、腰脊痛、骨酸痛,再传胃则腹胀,再传脾则身体痛。所以,病传的规律是第次传于己胜者,待传至己所不胜者时,便是死期。

三焦微循环本无阴阳区别,由于特定地连属脏腑,循行经脉而有了阴阳之分。心肺居上焦,奉养精神,手经主运化而为阳系,肝肾居下焦,奉养心脑,足经主生化而为阴系。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走阳经,行于阴则走五脏。所以,一般而言,足经为本,手经为标;分而言之,昼则阳经为本、阴经为标,如胃经为本、脾经则为标;夜则阴经为本、阳经为标,如脾经为本、则胃经为标。正气不足、调节不利,阴系、阳系标本不和,阴阳不平、卫气逆乱,阳经、阴经厥逆生矣。《素问·调经论》云:

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虚实何以病成?气血相并,阴阳偏颇,或卫气逆乱,或营气逆经,气血离开其所,虚实生矣。营气逆于阴系、卫气逆于阳系则病惊狂;营气逆于阳系、卫气逆于阴系则病热中;营气逆于心、卫气逆于肾则心烦郁怒;营气逆于肾、卫气逆于心则失神善忘。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营气逆于阴系,卫气逆于阳系,气血都离开了它原来的居所,然则,哪里是实,哪里是虚?血气寒则凝涩不流,热则消散而去。阳系寒则营气来并,血虚而气实;阴系寒则气来并,气虚而血实。所以,卫气并于阴系是由于无血,营气并于阳系是由于无气。经脉空虚,孙络贮藏之血气输出经脉,则经脉充盛而实。如,营卫并走至上之焦则病发大厥暴死,只有营卫返回其所才能复生。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风雨之伤人奈何?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寒湿之伤人奈何?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疾病,或生于阳系,或生于阴系。生于阳系的病,是因为外感六淫,生于阴系的病,是因为内伤饮食、起居、情志。外感寒热,病邪先客居皮肤,再传于孙脉,孙脉失去正气则病入络脉,络脉失去正气则病入经脉。在经脉,病邪与营卫混杂,客居分肉、腠理之间,经脉硬而大,所以实。外感寒湿,皮肤拘急、肌肉坚硬、营气流行迟滞、卫气去而不返,分肉、腠理之间卫气不足,所以虚。

阴之生实奈何?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阴之生虚奈何?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阴系也有虚实。在阴系,愤怒不能调节,则营气逆上,上逆则下虚,下虚则卫气并,所以下实。在阳系,喜则气下,悲则气消,卫气空虚,又伤于寒饮食,寒气充满,营气凝涩,卫气消散,所以上虚。

阴系、阳系虚实是因为营卫失其恒度、离开它应该待的地方,进入它不该来的处所而造成的。营卫离开了它的居所,偏居一隅,这就是厥逆。营卫厥逆则虚实杂错,虚实杂错必生寒热。《素问·调经论》云: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阳盛生外热奈何?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阴盛生内寒奈何?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阳虚则外寒,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盛则内寒,何以故?阳气出于上焦运化,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袭扰,上焦运化不利,不能有力支持阳气,所以寒战。若上焦运化本来就不通达滑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得泄越而出,热气郁闭,则生外热。劳倦太过,形体、营卫衰少,兼水谷精华生化乏力,上焦得不到有力支持,下焦也不通达,热气只得郁结胃中,熏燎于胸,所以内热。长此以往,下焦寒气日益累积,逆上冲胸,上焦久已虚寒,运化不能,寒气郁结不得下泄,剩余的温暖之气去而不返,寒气独留,营气流行迟滞,血脉不通,脉虽充盈但流动艰涩,成为中寒。所以,寒热皆取决于脉宗气运化,而脉宗气出胃气之阳,又必须得到胃气之阴的支持。若外邪袭扰,或脉宗气自身不足,卫气不能抵御寒气则外寒,热气郁闭皮下则外热;劳倦太过、形气衰少,急需水谷精华滋养,但胃气生化之力不足,既不能支持脉宗气代偿,也不能疏浚三焦生化道路,甚至下焦寒气逆上也不能流泄,于是热气郁结胃中则内热,寒气郁结胸中则中寒。总之,阴阳表里寒热是脉宗气-胃气同盟关系失常导致的病理表现,基础在于水谷精华多少、脉宗气调节能力强弱。脉宗气出胃之大络,生于胃气之阴,胃气为本,脉宗气为标,标本不协,变生寒热。

阳系主运化,阴系主生化。然而,阴系生化还必须能转枢为阳系运化,阳系运化也必须能转枢为阴系生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营卫周流,大气升降,这个过程叫阴阳转枢,是由少阳、少阴主导的,卫气负责具体执行的。

营气周流,一日一夜行五十周,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生命之节律、盛衰由此而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昼循阳跷、出目眦,开启诸阳经,周行二十五周,同时少阳决断三焦,关闭阳明、开启太阴,阳转为阴,大气肃降;入夜则从足少阴,开启诸阴经,循阴维、任脉上行,系于眼目之下,同时周流五脏二十五周,而少阴作强,关闭厥阴、开启太阳,顺接进入阳跷的卫气,出目眦,阴转为阳,大气升腾,再次开始一日的循行。卫气开启诸阳经,阳经运化;开启诸阴经,阴经生化;开启阳经,少阳转阳明运化为太阴生化;开启阴经,少阴转厥阴生化为太阳运化。所以,阴阳转枢,离不开卫气上下循行,离不开少阳决断三焦、少阴作强,离不开五脏和洽,离不开阳明顺接太阴,厥阴顺接太阳,阳跷、阴维、督脉、任脉治理。若病邪刺激,五脏不和,三焦不通,正气不足,奇经不治,则少阳、少阴转枢障碍,病祸三焦,结滞孙络,阴阳节律、大气升降逆乱,寒热不平,百病生矣!

少阳证是运化转枢病。少阳胆府,决断三焦,转枢阴阳。病邪袭扰,交感兴奋,卫气运化增强,营气流行迟滞,微血管收缩拘急,灌注不良,流行不利,三焦不通,这是主要的病理改变。所以,邪中风府入项,扰乱目系则目眩;交感兴奋、运化太过则汗出、口苦、咽干;卫气流行、转枢不利则寒热如虐、善太息、马刀侠瘿;三焦不通则面如蒙尘、体无膏泽,胸胁及少阳经行一线疼痛,不能反侧,总属交感兴奋,三焦不通,卫气流行、转枢不利。与此相关,小柴胡汤证原有血系瘀热基础,如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口渴,如多汗、恶风,头痛耳聋,胁下痛,不可转侧,如热入血室发寒热,暮则谵语、昼如常人等,其交感兴奋,卫气流行、转枢不利显然严重于少阳证。何以故?因为肝系应激总在阳经之后,不仅有卫气转枢、运化不利,而且血系内热瘀积。诚如张仲景所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故使呕也。”气虚是因为应激有日、堪堪不支,血弱是血系应激初起、渐露端倪。在这种条件下,复感风寒,应激反应就分外猛烈,卫气流行、转枢不利则往来寒热;三焦瘀阻不通以两胁之下、脾胃之间为甚,但涉及甚广,如心烦,胸中烦,口渴或不渴而身有微热,或咳,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甚至胁下痞硬。比较而言,少阳证只是小柴胡汤证的轻证,初起不过口苦、咽干、目眩,稍重则脉弦急、头晕、往来寒热,而小柴胡汤证初起就比较严重,甚至祸及三阳运化,脉浮大,但欲睡,闭目则汗出。更进一步,少阳证、小柴胡汤证也要区别于厥阴病。厥阴病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证属虚损,厥逆病理明显。对这种病,张仲景说是从结胸变成了脏结,结胸只是三焦不通、胸胁痞满,卫气流行、转枢不利,脏结则是脏腑生化、运化结滞,三焦不通,上逆下厥,所以厥阴病必须温煦五脏,补益气血,疏浚三焦,治用乌梅丸。总之,内伤外感令少阳、厥阴应激,交感兴奋,卫气流行、转枢不利,三焦不通,甚至病久虚损,脏腑功能衰弱,上逆下厥,造成了阳系运化转枢不利病证。

少阴证是生化转枢病。卫气从足少阴入阴系,少阴作强,协调厥阴、太阳,关闭生化,转入运化,开启阳跷,于是卫气出目眦,大气升腾,开始新的营卫循行。若病邪袭扰,卫气留恋上焦,或五脏病变,卫气循行不利,或少阴不足、阴阳不平,甚至奇经不治,则厥阴不能顺接太阳,卫气不能开启阳跷,生化不能顺接运化,病祸生矣。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初病就是发热脉沉,机体虽处于应激状态,但脉沉,生化不足以支持运化,所以必须用附子、细辛温煦心肾,用麻黄疏解风寒、疏浚水系。再如黄连阿胶汤证,外感应激,营气不能和调五脏、洒陈六腑,于是五脏气争,卫气不能周流五脏,滞留于外,阳跷脉满,失眠不寐,必须用黄连、阿胶清肃南北,黄芩、芍药清肃血系,用鸡子黄贯通三焦,安和精神。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病属少阴作强不能、生化不能支持运化,若强发汗鼓动运化,则下有泄利不止,上有循环衰竭,更加大汗出,则病成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证、通脉四逆汤证。下利不止是生化厥于下,循环衰竭是运化厥于上,胃气阴阳接续不良而分离,脉绝病危。所以,必须用附子、干姜温煦上下,甘草调和于中,疏浚三焦,接续阴阳。少阴作强不能,奇经不治,则生化难以转为运化,厥阴不阖、太阳不开,下热上寒,则呕吐、头痛,甚至三焦不通,呕吐下利,手足厥冷,发作欲死,遂病成吴茱萸汤证、四逆散证;若阳跷不开,则昏睡不醒;若下热太过,则病成承气汤证;若下利不止,心脑失养,心主代偿,复感风寒,则病成麻黄升麻汤证、猪肤汤证,等等;若大肠失代偿,不能调和水津,则病成桃花汤证;若大肠犹能代偿,但肾系虚寒,升清不能,三焦不通,症见下利,腹痛、小便不利,浮肿,四肢沉重疼痛厥冷,心悸动,头目眩晕,筋肉动,站立不稳,咳喘呕逆,则病成真武汤证。总之,少阴病变的核心是作强不利,生化不支持运化,卫气不得顺畅周行五脏、阴系,接续阳系,严重影响了营气周流、卫气出入,扰乱了大气升降、生命节律。

那么,怎样判断阴阳两系不足或有余呢?

《灵枢·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外格。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内关。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天地阴阳,左升右降,营卫周流,每一周期都是有始有终、始终接续的,所以叫终始。看营卫始终,以经脉周流为纲纪,从人迎脉看阳经,从寸口脉看阴经,比较阴阳,判断有余不足,这是基本方法。若人迎、寸口上下相应,顺应四时变化,六脉没有结动,阴系阳系标本能守能使,寒热、形肉、气血相称,这就是无病平人。盛,在这里是比较之词,即谁比谁更盛。人迎体现阳经运化,稍盛于寸口脉,这是少阳病,再盛就是太阳病,又胜就是阳明病,极盛那就是格阳了。寸口体现阴经生化,稍盛于人迎,就是厥阴病,再盛就是少阴病,又盛就是太阴病,极盛那就是关阴了。人迎、寸口都达到极盛,病名关格。关格之阴阳虽盛,但阳不能等齐于天,阴不能等齐于地,阴阳不能交流而分离,所以必死。假如人迎、寸口脉皆小,不称其尺寸,这就是少气,阴阳都不足。像这种情况,温阳则竭阴,泻阴则脱阳,只能服以甘和滋养之药,不能服用过寒过热之药,也不能针灸,否则治病不愈反伤五脏。

标本辨证,往小了说可断定一经病变,往大了说可断定阴阳两系病变,虽然在正气不足、调节失敏的情况下最切实用,但我们也可以见微知著,推而广之,应用范围是不可限量的。

如标本辨证可以与三焦四部相结合,扩展应用范围。人身上下,最上为脑髓之府、主精神调节,脉宗气居上焦、主运化营卫,胃脾、肝胆居中焦,主生化水谷精华、决断三焦,肾膀胱大肠居下焦,生化水津,变化阴阳,平衡三焦水火。三焦四部,心脑是核心,中焦、下焦供奉心君,而脉宗气为精神之使,同时担负奉养精神之责,此为基本框架。围绕这个基本结构,经脉流行上下,孔窍交通内外,三焦维络组织脏器,骨为干,脉为营,肉为墙,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所以,脉宗气-精神标本不协,则五官、头面、感觉、自主运动、精神、心、肺、胃之大络诸病生矣;脉宗气-中焦-下焦标本不协,下不能奉上则心、肺、膈肌、胸背、上肢、皮肤诸病生矣,上不能治下则肝、胆、脾、胃、胸腹诸病生矣。胃、食道、胸胁并属脉宗气、中下焦;三焦微循环并属精神、脉宗气、中下焦;肾、膀胱、前后二阴、胞宫、精室、少腹、腰脊、背部、颈项、下肢等并属下焦。这虽然只是一个粗糙的勾勒,但对锁定病位、明确病理,无疑是有帮助的。

如神昏谵语,《伤寒论》以下都认作阳明腑实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神昏就是意识不清,谵语就是胡言乱语,古人认为,这是大热熏蒸所致。但从精气调节看,意识不清是因网状组织与皮层之间连属关系厥断引起的,谵语是语言中枢与额叶关系障碍引起的。意识不清,又称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障碍、活动减少、言语不连贯,理解判断障碍,可伴错觉、幻觉、躁动、精神错乱,多因急性严重刺激导致交感亢进而引起;此外,交感持续兴奋、皮层兴奋性过高导致的意识模糊、知觉障碍,名为谵妄。交感极度兴奋,可使脉宗气亢进,至上之焦静脉回流不利,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失养,交互过程错乱,网状组织抑制,皮层兴奋-抑制转枢失衡,是一种瘀血、郁热病变。若只是郁热、皮层兴奋,则独语如见鬼状;若郁热,并有瘀血,则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至于治法,当然要清降脉宗气,促进静脉回流,恢复至上之焦脑组织正常生存环境了,所以要用承气汤肃降胃气;胃气一降,三焦通畅,脉宗气不得不降。

视物不清、迎风落泪、目眩,一向被认为是肝风内旋引起的。《灵枢·口问》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悲哀时,鼻涕、眼泪一块儿流个不停是为什么?心是五脏六腑之主,能藏神;目系为诸脉所灌注,是上液的出口;口鼻是气息出入的门户。所以,心感到悲哀、忧愁就会引动神气,心动则五脏六腑都要加强活动,灌注目系,决开液道,使眼泪流出。液有滋养五官的作用。若哭泣不止而液枯,不能滋养目系,就会导致目盲。

人悲哀、忧愁能引动心神,从而让五脏六腑都动员起来,这个描述与今天中枢调节过程高度同一,所谓五脏六腑动员不就是交感兴奋吗?今天看,所谓肝风内旋其实就是交感兴奋、代谢旺盛。由于交感兴奋,血管拘急收缩,肝系回流不利,导致脉宗气紧张代偿,脑静脉回流不利,脑脊液循环障碍、吸收减少,颅内压增高,刺激视神经,引发视盘水肿,轻者目眩、迎风落泪、视物不清,重者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导致失明。颅内压由脑脊液静水压决定,而脑脊液静水压又受血压、呼吸影响,即受脉宗气影响,但主要是受颈静脉压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各节段压力不一,越接近静脉窦,压力越低,从而形成脑脊液-静脉之间的交换循环。由于脉宗气亢进,上腔回流障碍,颈静脉压升高,脑脊液回流不利,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盘水肿。所以,目眩、视物不清、迎风落泪,甚至头痛、呕吐、肌张力异常,肝风内旋只是一个外周原因,精气调节失常才是直接、主要的病因。张仲景讲过不少精气病证,如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热入血室、失眠、痉病等,也例举过不少精气病症,如善忘、头痛、狂躁、谵语、郑声、口噤、直视、失音、耳聋等,这些病证或病症,都有一个或数个外周病因,可以认为是由外周病变引发的中枢调节障碍,在治疗时也应针对外周病变制定方案。

再如,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具体如:上焦手太阴肺病则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而咳;手厥阴心包病则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红绛;中焦足阳明胃病则但热不寒、汗出、口渴、脉大;足太阴脾病则发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下焦足少阴肾病则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足厥阴肝病则热深厥深,心中憺憺大动,手足蠕动、抽搐。和叶天士一样,吴鞠通也信“守心不受邪”之说,以为心有病皆由心主代之。其实,偏于心功则属心主,偏于调节则属心君,都是心脏功能的一部分,为了给手少阳三焦配对,硬是一分为二,并将脉宗气病变的中枢效应,归于心神,这才埋下了后世议论纷纭的种子。看三焦辨证,心包病证多属精气病变,舌謇肢厥也是中枢障碍引起的躯体病变,只有舌红绛属心功病症。中焦只局限于脾胃病显然不妥,不仅于理不合,而且也与临床实践不符。肝木犯脾就是典型的中焦病,从《内经》时代的“二阳之病发心脾”,到叶天士的“肝风内旋”,无不将病位定于中焦。中焦病少了肝胆,不仅有很大一部分病证没了着落,而且大部分营气病都不能解释,中焦辨证也就很难成立了。虽也有下焦肝病,特别是带下、崩漏、痔疮、癃闭、臌胀、积聚、癥瘕、痿证、历节、风湿等,但三焦辨证所举下焦病,其实都是由精气调节失常引起的躯体病症,虽初起于营气亢进,但神气出入不利毕竟是直接病因,理应归于精气病,且少阴病心烦不寐,厥阴病手足蠕动、抽搐,更是典型的中枢病变引发的外周病症。

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一个物质、功能、调节异常、关系不断演化的过程。疾病发生后,脏腑生化、运化不利,物质精华代谢先受其祸,五精与五气之间关系异常。根据五精与五气之间关系的改变,可以判断病证,证实病本,把握病机,这个思路与方法,可称为五精辨证。

五精即水津、津液、血液、髓液、精液;五精对应五气,即卫气、胃气、营气、筋气、神气。津液的前身是水谷精华,所以水谷五味与津液可以不分。胃气综合了运化、生化,而营卫出于水谷精华,所以津液与胃气构成守使关系。髓液是流注骨空、筋膜的营养物质,滋润筋膜,涵养骨髓,滋养脑髓,筋膜坚固,骨属灵活,骨骼强壮,脑髓充实,则筋骨强劲,劲力焕发,所以名之曰筋气。精液出于先天,养于后天,是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物质基础,精神调节的中介,对应的运化之气为神气,表现为先天的、整体的、中枢性的生命恒度与气象。五精与五气一物两名。卫气生化,名水津;水津运化,名卫气。胃气生化,名津液;津液运化,名胃气。营气生化,名血液;血液运化,名营气。筋气生化,名髓液;髓液运化,名筋气。神气生化,名精液;精液运化,名神气。五精为守,五气为使。五精不守,五气逆乱;五气不使,五精浊变。五精、五气守使不平,则病生百端。

五精是如何耗竭的呢?

心君主神气,目为心神出入之窍,面色是心气集中的地方。所以悲哀,则肺之阴神动而流泪。泪出于肾,而肾主志。平时不流泪是因为肾不失志,能约束;若肾失志不能约束阴神,就会悲伤落泪。肾主水,水养志,心主火,火养神,正常时水火冲和,神志清明,不正常时水火不和,神志不明,不能约束就要流泪了。所以,心悲即志悲。心肾之精共凑于目,心肾皆悲,阴神上入于心,下潜于肾,智识不能约束心神,肾失志不能约束水精,所以泪下。鼻涕属脑,脑为髓海,髓液养骨。骨属于肾,肾志约束髓液而上传于脑。肾志不传,脑失智识约束,阴神主宰精神,泪水、鼻涕一起流淌。所以,泪水、鼻涕就像兄弟,一死俱死,一生俱生,肾志失,则涕泪俱下。或有欲哭不能,哭而泪少,且无鼻涕的。哭而无泪是因为阴神不在肾,不哭而流泪是因为阴神不在心。若肾志失,逆冲心脑,与心神共凑于目,则阴神失去智识,涕泪俱下矣。阳气厥逆则目无所见,是因为阳气厥逆于上,阴气走并于下。阳气在上则心火独盛,阴气在下则足寒,甚至腹胀、水肿。肾之一水,不能克制心肝二火,眼睛失去了冲和之气,就看不见了。这就像迎风落泪,风中于目,阳神独守,心火灼目,所以落泪,又好比一定先要有风气雷电,然后才能下雨一样。

《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水液吸收后,别走上焦,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水津,进入循环、留于体内的是津液。水津、津液因机体不同状态而施用,其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天热衣厚、感觉温热则化为汗,这是正常的;若寒气滞留分肉,水津凝聚,令肌肉关节疼痛,这就不正常了。天寒衣薄、感觉寒冷,腠理闭,泻出不能、升清不利则化为尿,这是正常的;若病邪干犯,三焦闭塞不通,水液淤积,或肿胀肌肤,或滞留下焦、小便癃闭,或凝聚肠道、泄利不止,这就不正常了。五脏,心为君主,耳为心听,目为心视,肺为心之相傅,肝为心之将军,脾为心之卫士,肾为心治水,五脏水精皆上奉心君,流注耳目,这是正常的。若心君失神,相傅不辅,将军叛乱,卫士失职,三焦水火不平,经水断绝,这就不正常了。如,心君感到悲伤,脉宗气逆上,心系拘急,肺叶高举,但脉宗气不能常上不下,必须有节奏地时上时下,如果能上不能下就会咳嗽、泪出,这就是不正常地竭尽水津。再说津液,若中焦热郁,胃肠张力增加、蠕动有力,善能消谷,吸收了大量津液,胃肠胀满宽厚而气逆,水液随之而出,所以唾涎;若中焦虚寒,水液下流,则腹胀痛,泄利不止。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的津液代谢方式,虚竭水谷精华而已。津液流注筋膜、骨属、骨空化为一种膏状液体,能滋养筋膜、骨髓、脑髓,下注阴股,润滑关节,若调节不利,病发厥逆,则髓液逆流阴股,骨腔精髓虚少,不能滋养腰背则腰背痛、小腿酸,髓海空虚则头晕眩冒,视物昏花,耳鸣,胫酸,嗜卧。总之,水津、津液代谢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正常施用,营卫循度运化,自然无病,不正常施用,必然耗竭五精,逆乱五气。《素问·调经论》云:

神有余不足何如?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精液失守,心神病变,实则丧失神志,虚则悲伤。笑,就是喜;喜,就是鼓;鼓为春分之音,所以象征肝气升腾,代谢旺盛。所以,笑不休,不是大笑不止,而是肝火亢进,浮越出表,神识不清,精神迷乱。

气有余不足奈何?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水津失守,肺气病变,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鼻息不利、短气。肺主肃降,藏阴神。肺气有余,流连盛夏,不能肃降,所以咳喘、逆气;肺气不足,在秋犹冬,不能宣发,所以鼻息不通、气短。

血有余不足奈何?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津液失守,肝气病变,血气充盛,阳神施威,在春犹夏,所以愤怒;血气虚少,阳神畏惧,在春犹冬,所以恐惧。肝代谢津液,生化血液,变化阳神,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形有余不足奈何?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水谷失守,脾气病变,有余则腹胀,小便不利,不足则四肢痿软不用。脾为水谷大源,生长胃气,变化意。脾气有余,有意无志,有升无降,所以腹胀满,大小便不利;脾气不足,有志无意,有降无升,所以四肢不用。

志有余不足奈何?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三焦水火不平,肾气病变,实则腹胀、飧泻,不足则厥。肾气有余,智识不明,有冬无夏,有水无火,所以腹胀、飧泻;肾气不足,智识昏乱,有夏无冬,有火无水,所以上逆下厥。

《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血气精神是奉养、周全性命的;经脉是流行气血,运转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卫气是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肥厚腠理,开合大气的;意志是驾驭精神,驯服魂魄,适应寒温,调节喜怒的。所以,营气冲和则经脉流行无碍,阴阳调和,筋骨强健,关节滑利;卫气冲和则肌肉舒展滑利,皮肤和柔,腠理紧密坚实;意志冲和则精神不乱,魂魄不散,悲伤、愤怒、幽怨得以调和,五脏不受情志损伤;适应寒温则六腑顺利生化水谷精微,不病风痹,筋骨、肢节无病。反之,血液失守,则营气流行障碍,阴阳不和,筋骨痿软,关节伸屈不利;水津失守,卫气不能滋养肌肉、和柔皮肤、肥厚腠理;精液失守,则精神逆乱,魂魄消散,情志激越,脏腑损伤;营卫不和,内生寒热,外受病邪,则六腑精华不生,病生风痹,筋骨痿软,关节不利。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脱者,消肉臞也。肌肉消瘦太甚,以至于脱形,这就是脱。脱是五精亡失太过的病态。精脱则耳聋,因为耳聚五阳,少阴开窍于耳,督脉空虚则耳聋。气脱则目不明,因为目系属心,脉宗气不足,营卫不足则眼花,视物不清,甚至失明。水津脱则腠理能开不能阖、汗漏不止;髓液脱则关节伸屈不利,面色无华,脑髓不足,小腿酸痛,时时耳鸣。血脱则面色苍白,黯无光泽,脉道空虚。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各常主其部分,决定该部分之生理、病理,都以五谷精粹和胃作为大海,言外之意,六气都以胃气为根本。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府是体现五精恒度的组织。五精在内,五气在外,五精虚竭,五气必衰。所以,头颈是体现精液恒度的,头倾、眼睛不灵活了,那就是神气竭尽了;背是体现津液、水津恒度的,背肩弯曲不直,那就是营卫衰竭了;腰也是体现精液恒度的,转动不灵,那就是肾气衰竭了;膝盖是体现髓液恒度的,伸曲不能,走路佝偻,那就是筋气衰竭了;骨也是体现髓液恒度的,不能久立,走路震颤摇摆,那就是筋气不足了。

脑为精之府,精出窍即为神:出心窍为心神,出肺窍为阴神,出肝窍为阳神,出脾窍为意,出肾窍为志,出命门为原气,出耳目为听觉、视觉,出舌窍为言语、咀嚼、吞咽、味觉,出鼻窍为嗅觉,出肌肤为痛觉、触觉、温度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出前后二阴则通调二便……所谓出窍,就是作为精气之使的神气对机体、脏器、组织活动的调节。所以,精液不足,神气或虚而不调,或逆乱无度,或太过成风。

《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五脏生化、运化血、脉、营、气、精。五气逆乱,脱离五脏节制,则精气亡失,魂魄飞扬,志意恍惚,智虑去身。何以故?

阳气循度运化,这是德;阴气循度生化,守护阳气,这是气。阴阳冲和,就化生出了我之精气。与生俱来的阴阳精华叫做精;阴精、阳精相抱,叫做神。神气往来,偏于阳者为魂,偏于阴者为魄。阴阳之神相抱冲和,使心能够洞悉万物:当它对某物思虑时,就是意;对某物有智识时,就是志;根据智识而推演万物时,就是思;根据万物的变化而有所希望时,就是虑;根据所虑而处理物与我的关系时,就体现出了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善于调节情绪而安居,节制阴阳偏颇而调和刚柔,这样才能长生久视。

所以,欲望太过则伤神,伤神则肾精不固,恐惧遗精;得而复失、悲哀太过则伤中,伤中则神绝而死;心气过用则神气涣散,不能潜藏;忧愁则伤肺,气闭而流行障碍;大怒伤肝,令人神迷;恐惧伤肾,令人神气波动、怯弱而无法潜藏。具体而言,欲望太过则伤心神,病患恐惧遗精,痈疽、消瘦。忧愁不解则伤脾,病患倦怠烦乱,四肢不举。悲哀痛中则伤肝,病患狂妄不径,行为不当,阴囊缩,筋脉拘挛,两胁痛,骨痿。心气过用则伤肺,病患癫狂,目中无人。盛怒伤肾,病患智识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记忆障碍,腰脊不可俯仰。所以,五精损伤,则五气逆乱:肝藏血,阳神居之,血气虚则恐惧,血气实则怒;脾藏营,意虑居之,胃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胃气实则腹胀,小便不利;心藏血脉,诸神宗主,血气虚则悲伤,血气实则神识迷乱;肺藏气,阴神所居,气不足则鼻塞短气,气实则喘咳、胸闷、逆气;肾藏精,智识居之,肾精不足则厥,肾气实则水肿,五脏不安。

病理四纲指病邪、厥逆、拘急、虚损,是理解、描述病证的纲目。通过六经辨证,能知道病邪内外、性质、强弱、变化,通过标本辨证,能知道病变类型、性质,通过五精辨证,能知道精气虚实。当我们把病理四纲所涉及的事实综合起来,就能得到针对某一具体病变的描述,这种描述是适切于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的。中医辨证方法还在不断发展中,如三焦四部辨证可用于确定病位,脏腑六系辨证有助于判定病机,等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一定还会有更好、更切实用的辨证方法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