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书中的“君子”修己

第三章 楚竹书中的“君子”修己

任继愈先生曾就郭店楚简的内容评道:“(郭店楚)竹简的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再过约百年即秦汉统一,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历史,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的前夕,各地区先知先觉的思想家、有识之士,都在自己的地区为统一天下构画蓝图。竹简也反映了这一统一天下的理想……这一时期各国各学派都有他们的设想,方法不同,目标则一致。”[492]战国诸子均意识到,无论何种学说,如在“政治上无所用,其学必不长久”。[493]正如《汉书·艺文志》所云: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是故“法家者流……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清人王先谦亦指出,法家严刑峻法的目的,实在于“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此则重典之用而张弛之宜”。这与孟子所言的“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所主张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荀子所提倡的“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等,均“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李零先生曾经以郭店儒家简为例指出:“它(儒家)对‘天’的关心,主要还是作为政治命运的关心;它对‘人’的关心,也主要是作为政治动物的关心。”[494]因此,笔者以“政治思想”来指代楚竹书中所反映的先秦思想。

刘泽华先生在研究先秦政治思想时曾提出注重“共识”的研究手法,“注意那些共同的资源、共同的话题,不拘泥于、纠缠于学派具体的判定区分,将研究对象本身作更为细化的分析”。[495]近年来,在出土文献的刺激下,一些西方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如美国学者齐思敏和戴梅可认为,“汉代以前及西汉的思想家们,跟后期非常严格的、标准的模式相比,本质上似乎都属于‘杂家’”。[496]刘泽华先生的学生、以色列学者尤锐(Yuri Pines)在研究战国时期的思想动态时,关注的是战国诸子的共同遗产,强调的是战国诸子共同关注和普遍认识的理念,从而界定出战国诸子共同关注的话语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战国时期思想变迁的模式。[497]

就目前所出土的战国楚竹书文献而言,战国诸子出于“致治”目的而对共通“母题”的讨论,均呈现出思想多元、兼容并包的局面,这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氛围也是多元的,文献流传为战国诸子提供了共通资源,而对读者(使用者)而言,学派性并非其所关注的重点。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埋藏时段集中于公元前300年前后的楚竹书,对于推究战国诸子的政治思想至关重要。按照“六家”“九流十派”的标准,楚竹书“子”类文献以儒家为主,道家为辅,并兼及墨家、法家、兵家及纵横家等。[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