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己的途径与德行要求

第二节 “君子”修己的途径与德行要求

《穷达以时》强调的是君子应敦于反己。郭店竹书《语丛(一)》则肯定了人的地位。其文曰:

夫(天)生百物,人为贵。【18】[540]

《性自命出》云:

凡人虽有眚(性)……【1】眚(性)自命出,命【2】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眚(性)……【3】[541]

由《性自命出》可知,“性”包括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礼乐”等外物的激发而相互融合,最终达到“贵”“善”“美”的境界。“情生于性”,“性”需要通过“心”的感受来表现,但“心无定志”,常常受到“物”“悦”“习”的影响。因此,“教”是修养“心”的必要方式。[542]《性自命出》又曰:

养眚(性)【11】者,习也……【12】[543]

要想解决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上解决是否有成为“君子”的可能,然后才是具体途径问题。楚竹书对于这两个问题均有所论及。

能否成为“君子”,是指“君子”能否通过学习与日常坚持达到立身目的。“君子”的修养途径则涉及“人性论”的问题。春秋战国诸子探讨人性论问题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宣扬自身的立身处世原则与政治思想。郭店竹书《性自命出》、上博竹书《性情论》均有相关论述。如上博竹书《性情论》曰:

凡好恶,眚(性)也。所好、恶,物也。善不善,眚(性)也。【4】所善所不善,势也……【5】[544]

[凡好]【2】[恶,眚(性)也。所]好、恶,物也。善不善,眚(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3】[545]

简文明确指出,“性”中有善的部分,也有不善的部分。郭店竹书《性自命出》则云:

凡人虽有眚(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1】奠。喜怒(哀)悲之(气),眚(性)也。及其现于外,则物取之……【2】[546]

既然“性”中之善与不善皆可能发展,那么,君子应致力于摒弃“性”中不善之部分,保留“性”中善之部分。

一、“君子”修己的目标

郭店竹书《五行》《缁衣》《成之闻之》均涉及“君子”修己的内容,其中《五行》阐述的四种“君子”精神,似可视为“君子”修己的目标。[547]

(一)“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

《五行》曰:

五行皆型(形)于内而时行【6】之,谓之君子。【7】[548]

这是对“君子”最明确的界定。“型(形)于内而时行之”,讲的是道德唯有感悟于心,才能落实为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皆”与“时”一强调“型(形)于内”的全面性,一强调“时行之”的持续性。所行的内容即“五行”。《五行》云:

五行:仁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之行,不型(形)

于内胃(谓)之行。义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之【1】行,不型(形)于内胃(谓)之行。豊(礼)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胃(谓)之【2】行。智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胃(谓)之行。圣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3】之行,不型(形)于内胃(谓)之惪(德)之行。【4】[549]

由简文可知,“德之行”和“行”的根本区别是:仁、义、礼、智、圣是否“形于内”。如果“形于内”,那么就是“德之行”。如果“不形于内”,那么就是“行”。因此,“君子”不仅要有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有由衷的践行态度。

(二)“为善有终”“为德无终”

《五行》云:

君子之为善也,又(有)与始,又(有)与冬(终)也;君子之为德也,【18】又(有)与始,无与冬(终)也。【19】

何者为善?何者为德?

惪(德)之行五,和胃(谓)之惪(德);四行和,胃(谓)之善。善,人【4】道也。惪(德),天道也。[550]

按照“德之行”的说法,四“行”可以称作“善之行”。“德之行”有五,而“善之行”仅四。《五行》继言:

金圣(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19】道也。惪(德),天道也。唯有惪(德)者,肰(然)句(后)能金圣(声)而玉晨(振)之。【20】

先善后圣,方能成德,故为善是君子成德之基。五行和之德包含了四行和之善,四行和之“行”和五行和之“行”,讲的都是形于内的德之行。而成德的关键在于:

善弗为亡近,惪(德)弗【7】之(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察,思不伥(长)不型(形)。不型(形)不安,不安不药(乐),不药(乐)【8】亡惪(德)。【9】[551]

“善弗为亡近,德弗志不成”,强调的是君子为善必须以真心实践为起点,君子为德必须从对德行的认同与坚持开始。成德的关键,在于“不乐无德”。德存于人的内心,透过实践方能显现于外,但是成德的关键不在外显的德行,而是内在心境的提升与转化。君子唯有发自内心为德,才能有形于内的德行;安乐的修养心境,是成德的突出表现。因此,君子体悟道德,不会半途而废;君子通过持续为善行德,不断提升心境,来达到安乐成德的理想境界。[552]

(三)“集大成”与“能进之”

君子成德的重点有二,即以“进之”为工夫,以“大成”为目标。《五行》云:

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42】

“集大成”是君子行德的目标,“进之”是君子行德的过程。所谓的“进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心境。君子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心境,才能最终达到“君子的境界”;否则,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境地。所谓的“集大成”,是指把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和谐为一。君子是能够把五种“德行”和谐为一并以时践行的人,故称“君子”“集大成”。如何“进之”?《五行》给出的答案是:

目而智(知)之,胃(谓)之进之;喻而智(知)之,胃(谓)之进之;辟(譬)而智(知)之,胃(谓)之进之;【47】几而智(知)之,天也。【48】[553]

“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辟而知之”“几而知之”等,都是“进之”的方法,而“知之”的内容就是“君子道”。“进之”的方法中,“几而知之”是最高的境界,故被称作“天”。

“进之”的方法虽然有多种,但均离不开“心”的作用。《五行》曰: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如(诺),莫敢不如(诺);【45】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和则同,同则善。【46】[554]

《五行》认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德”的境界要通过“心”来达到,仁、智、圣等“德行”也都要靠“心”“思”来达到。[555]

(四)“慎独”

《五行》认为,君子是能把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和谐为一并以时践行的人。通过“心”的作用达到“君子”境界的过程,《五行》称之为“慎独”。其文曰:

“淑人君子,其义(仪)(一)也”。能为(一),肰(然)句(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蜀(独)也。【16】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沱(池)其羽”,肰(然)句(后)能至哀,君子慎其【17】蜀(独)也。【18】[556]

“能为一”,方能成为君子;而君子是“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的人,故“能为一”就是指能把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和谐为一。“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是说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的外在形式,而专注于内心的真情。

“慎独”是先秦文献中常见的概念,《大学》《中庸》把“慎独”解释为“独处”,是古代比较常见的解释。朱熹在注解《大学》时,一方面把“慎独”解释为“独处”,另一方面又提出“己独知之者”,强调为善要内外如一。在《中庸》中,“慎独”大都与“性”有关,指内在的修养。《五行》的“慎独”与《中庸》的“慎独”相似,二者虽然一个讲“心”,一个讲“性”,但均可视作纯内在的修养方式。

综上所述,《五行》所谓的“君子”修己,是一种纯内在的修养方式。君子是能够把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和谐为一并以时践行的人,而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和谐状态被称为“德”。“德”作为“天道”的表现,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五行》称为“君子”。如何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在《五行》看来,除要“为德无终”“能进之”以外,还要靠“慎独”。[557]

二、“君子”修己的要求

楚竹书对于“君子”修己有着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是“君子”德行的具体体现。楚竹书提出的诸多“君子”修己途径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学习传统”“礼仪规范”“亲近益友”“恒心毅力”四种。[558]

(一)学习传统文化

“诗”“书”等典籍作为贵族教育子弟之教材,构成了贵族共同的文化背景。郭店竹书《语丛(一)》将“易”“诗”“春秋”“礼”“乐”并称。其文曰: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36】也。【37】

“诗”,所以会古含(今)之恃(志)【38】也者。【39】

“春秋”,所以会古含(今)之【40】事也。【41】

“礼”,交之行述也。【42】

“乐”,或生或教者也。【43】[559]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可见,学习传统典籍是君子立身的基本途径。如上博竹书《季庚子问于孔子》云:

孔子曰:“丘闻之。孟子吴(余)曰:‘夫书者,以著君子之德也;【6】夫诗也者,以志君子之志;夫仪者,以斤(谨)君子之行也。君子涉之,小人观之,君子敬成其德,小人晦昧……’”【7】[560]

简文认为,学习传统典籍可以使人砥砺德行、行为得体。李锐先生等对信阳长台关古佚书的重新编联,亦可见“六艺”与君子之道的关系:

毋(母)教之七岁……(X.1-38;S.28)

□,学书三岁,学言三岁,学射与御[□岁](X.1-3;S.29)君子之道,必若五谷之全,三……(X.1-5;S.8)

(二)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德行的养成除了要学习传统文化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如郭店竹书《语丛(一)》云:

有仁有智,有义有礼。【16】[561]

《语丛(三)》亦云:

(义),宜也。(爱),仁【35】也。(义),处之也。礼,行之【36】也。【37】[562]

《语丛(一)》《语丛(三)》均将“礼”“义”并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563]《语丛(一)(三)》中的“义”应读为“仪”。言、视、听、动等所依据之标准为“礼”;“仪”是礼的外在形式。上博竹书《君子为礼》中有一段与《论语·颜渊》近似的简文。其文云:

(颜)囦(渊)侍于夫子,夫子曰:“回,君子为礼,以依于仁。”(颜)囦(渊)作而答曰:“回不敏,弗能少居。”夫子曰:“坐,吾语汝。言之而不义,【1】口勿言也;视之而不义,目勿视也;听之而不义,耳勿听也;动而不义,身毋动焉。”(颜)囦(渊)退,数日不出……[问]【2】之曰:“吾子何其瘠也?”曰:“然,吾新闻言于夫子,欲行之不能,欲去之而不可,吾是以瘠也。”……【3】[564]

《君子为礼》中的“义”也应读为“仪”。简文阐述了言行得体的重要性,并借颜渊之口道出了实践所学的困难。此外,《君子为礼》还提出了一些“君子”仪态方面的具体规范,如:

凡色毋忧、毋佻、毋作、毋(谣)、毋【5】俛视、毋侧(眱);凡目毋游,定视是求。毋钦、毋去,声之疾徐,称其众寡。【6】肩毋废毋(痌),身毋偃毋倩(欠),行毋(眡)毋(摇),足毋坠毋高。【7】[565]

内有德操而外显威仪,是“君子”理想人格的体现。[566]曹建墩先生据上博竹书《天子建州》的记载指出,战国时期,威仪之学在儒门演变为容礼之学,儒门后学向人心、性情追寻容礼的情感依据,并从此角度阐发容礼对个人的成德意义,强调内在德性与外在礼容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容礼成为君子修身成德之方式和教化百姓的工具。[567]

(三)亲近仁人益友

君子在“修己”的过程中所交往的人,足以影响自身的人格,故君子特别重视朋友的品格。如上博竹书《缁衣》云:

子曰:“惟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21】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恶也有方,此以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诗》云:‘君子好逑。’”……【22】

子曰:“私惠不怀德,君子不自(留)焉。”【21】

子曰:“(轻)㡭(绝)贫贱,而重㡭(绝)富贵,则

(好)仁不【22】坚,而恶恶不着也。人惟曰不利,吾弗信之矣。《(诗)》云:“朋(友)攸㘝(摄),(摄)以威仪。”……【23】[568]

除了重视朋友的品德外,君子择友时还重视所交往之人是否与自己志同道合。如上博竹书《从政》云:

闻之曰:“君子之相(就)也,不必在近(昵)乐。”【甲13】[569]

(四)坚持长期实践

“君子”修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备恒心、毅力是实现“君子”修己目标的必要条件。如上博竹书《从政》云:

闻之曰:“行在己而名在人,名难争也,【甲18】(敦)行不(倦),(持)善不厌,虽世不识,必或知之,是故【甲12】君子(强)行以(待)名之至也。君子闻善言,以改其【乙5】言;见善行,纳其身焉,可胃(学)矣。”【甲11】[570]

简文认为,君子在日常生活中闻善言、见善行后,能自觉践行并扩充推广,就是一种修身的过程。简文所谓的“强行”,即指“努力实践”。上博竹书《天子建州》也云:

不讳所不学于师者三:(强)行、忠(谋)、信言,此所不学于师也。【甲13】[571]

简文指出,“强行”为弟子无法学于师长者。究其原因在于,老师只能教授弟子知识层面的东西,而弟子能否实践老师所授,则与个人的恒心和毅力有关。上博竹书《弟子问》亦云:

子曰:“予!汝能(慎)始与终,其善矣,为君子乎?”【11】[572]

孔子对宰予能否做到慎始慎终的怀疑,亦反映出孔子对恒心、毅力的重视。

三、“君子”修己的德行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对“君子”人格的阐释是:

《梂(樛)木》,福斯在君子,不[亦能(怡)乎?]【12】[573]

晁福林先生提出,《樛木》是劝诫贵族子弟积极奋进的诗篇。儒家认为,在社会结构开始动荡变迁的春秋时代,“君子”唯有付出艰辛的努力,并及时抓住机遇,才能图谋发展。晁福林先生将孔子所论的君子人格概述为“悌”“严以律己”“谨慎恭敬”“纯朴厚重”“宽容待人”等。[574]笔者拟再补充两点:

(一)坦诚相待

上博竹书《性情论》云:

凡人情为可兑(悦)也。句(苟)以其情,唯(虽)(过)

不恶;不以【21】[其]情,唯(虽)难不贵。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22】[575]

简文指出,个人之言行举止若是发自真心,则虽有过错,仍不致令人感到厌恶。郭店竹书《缁衣》亦云:

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3】可頪(类)而(志)也,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4】弋(忒)。”《尹(诰)》云:“惟尹(伊)允及汤,咸有一德。”……【5】[576]

简文认为,君臣之间若是坦诚相待,就不会相互猜忌,从而做到“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

(二)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涵。郭店竹书《缁衣》云:

可言【30】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则民言不(危)行,行不(危)【31】言。[577]

上博竹书《从政》亦云:

闻之曰:“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甲11】[578]

“君子”除要言行一致外,还要言必行,行必果。郭店竹书《缁衣》云:

句(苟)有车,必见其轼;句(苟)有衣,必见其㡀(敝);人句(苟)有言,必闻其声;句(苟)有行,必见其城(成)。【40正】[579]

简文认为,“君子”应言必行,行必果。[580]上博竹书《弟子问》亦云:

言行相(近),肰(然)后君子。【12】[581]

郭店竹书《缁衣》亦云:

子曰:言从行之,则行不可慝。故君子(顾)言而【34】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35】[582]

可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均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