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传世典籍与注释
(一)十三经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
[清]俞樾:《群经评议》,《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
屈万里:《诗经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宋]卫湜:《礼记集说》,《景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清]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中华书局,2013。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
(二)史著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汉]赵晔撰,[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清]马骕撰,王利器整理:《绎史》,中华书局,2002。
[清]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三)诸子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
[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2001。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傅亚庶:《孔丛子校释》,中华书局,2011。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
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
许富宏:《慎子集注集校》,中华书局,2013。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
(四)字书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五)其他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2012。
[宋]洪兴祖注,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鸾、方进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中华书局,2014。
[宋]王应麟撰,张三夕、杨毅点校:《汉制考·汉书艺文志考证》,中华书局,2011。
[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
[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徐鼒:《读书杂释》,中华书局,1997。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清]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
二、简牍帛书著录、集释与综述
(一)简牍帛书著录与概述
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9。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蔡葛陵楚简》,大象出版社,2004。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
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201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
李零:《子弹库帛书》,文物出版社,2017。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83。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捌),中西书局,2010—2018。
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西书局,2019。
饶宗颐、曾宪通编著:《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
商承祚主编:《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一):郭店楚墓竹书》,文物出版社,2011。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二):葛陵、长台关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13。
[美]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
(二)简牍帛书集释
[澳]巴纳:《楚帛书——翻译和笺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73。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侯乃峰:《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7。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李学勤等:《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刘传宾:《郭店竹简文本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彭裕商、吴毅强:《郭店楚简老子集释》,巴蜀书社,2011。
苏建洲等:《清华二〈系年〉集解》,(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3。
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徐在国:《楚帛书诂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詹鄞鑫:《楚简集释长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国楚简集释长编”结项报告,2004。
(三)简牍帛书文字编
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黄德宽:《古汉字字形表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守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壹—叁)》,中西书局,2014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肆—陆)》,中西书局,2018。
刘信芳:《楚简帛通假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饶宗颐:《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张显成:《楚简帛逐字索引(附原文及校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四)简牍帛书综述
[日]横田恭三著:《中国古代简牍综览》,张建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陈伟:《楚简册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高敏:《简牍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邬文玲:《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
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李均明:《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2003。
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文物出版社,2009。
廖名春等:《写在简帛上的文明:长江流域的简牍和帛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骈宇骞、段书安:《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资料篇、论著目录篇》,(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
骈宇骞:《简帛文献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
王红星:《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文物出版社,2007。
王子今、赵宏亮:《简牍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
赵超:《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郑有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博物馆编:《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
三、工具书与考古报告
(一)工具书
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中华书局,1997。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987。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
(二)考古报告
[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第一卷)》,巫新华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考古大事记》,文物出版社,1984。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编:《河南信阳楚墓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墓》,中华书局,199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考古漫步》,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荆门博物馆编:《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四、研究专著与论文集
(一)研究专著
[美]艾兰著:《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余佳译,商务印书馆,2010。
[美]艾兰著:《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蔡雨钱译,商务印书馆,2016。
[美]顾史考:《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美]顾史考:《上博等楚简战国逸书纵横览》,中西书局,2018。
[日]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
[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の新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1。
[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儒教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3。
[日]浅野裕一:《古代思想史と郭店楚简》,(东京)汲古书院,2005。
[日]浅野裕一:《上博楚简与先秦思想》,(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
[日]浅野裕一:《战国楚简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日]汤浅邦弘:《上博楚简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7。
[日]汤浅邦弘:《战国楚简与秦简之思想史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
[日]汤浅邦弘著:《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白雨田译,东方出版中心,2017。
[日]西山尚志:《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以]尤锐著:《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孙英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英]鲁惟一著:《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王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蔡先金:《简帛文学研究》,学习出版社,2017。
曹峰:《楚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研究》,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
曹峰:《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曹峰:《上博楚简思想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
曹峰:《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曹建墩:《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
晁福林:《上博简〈诗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晁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陈慧、廖名春、李锐:《天·人·性:读郭店楚简与上博竹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陈剑:《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陈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陈丽桂:《近四十年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3。
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出土文献视野下荀子与儒家经典生成研究》,(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
高华平:《楚简文字与先秦思想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高华平:《先秦诸子与楚国诸子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万维:《先秦儒法关系研究:殷周思想的对立性继承及流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郭静云:《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郭梨华:《出土文献与先秦儒道哲学》,(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
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
侯文华:《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中华书局,2017。
侯文学等:《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叙事比较研究》,中西书局,2015。
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文物出版社,2013。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贾连翔:《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为中心》,中西书局,2015。
蒋伯潜:《诸子通考》,岳麓书社,2010。
孔庆典:《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以简帛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李佳:《〈国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
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齐鲁书社,1987。
李锐:《人物、文本、年代: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李锐:《同文与族本——新出简帛与古书形成研究》,中西书局,2017。
李锐:《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李守奎:《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5。
李守奎等:《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中西书局,2015。
李松儒:《清华简〈系年〉集释》,中西书局,2015。
李松儒:《战国简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笑岩:《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
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林志鹏:《战国诸子评述辑证——以〈庄子·天下〉为主要线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刘光胜:《出土文献与〈曾子〉十篇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刘光胜:《清华简〈系年〉与〈竹书纪年〉比较研究》,中西书局,2015。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刘娇:《言公与剿说——从出土简帛古籍看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线装书局,2012。
刘信芳:《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刘信芳:《简帛〈五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人民出版社,200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马楠:《清华简〈系年〉辑证》,中西书局,2015。
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
欧阳祯人:《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庞朴:《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庞朴:《文化一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濮茅左:《新出土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钱穆:《晚学盲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书局,2009。
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中华书局,2014。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6。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
沈长云主编:《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学术史考察》,(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宋立林:《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孙飞燕:《清华简〈系年〉初探》,中西书局,2015。
谭宝刚:《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巴蜀书社,2009。
王博:《简帛思想文献论集》,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
王中江:《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王中江:《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魏衍华:《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孔子思想与先秦社会互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谢君直:《郭店楚简儒家哲学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
谢耀亭:《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科学出版社,2011。
徐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
徐文武:《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许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杨博:《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杨朝明:《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
杨华等:《楚国礼仪制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张怀通:《〈逸周书〉新研》,中华书局,2013。
张舜徽:《张舜徽集: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朱心怡:《天之道与人之道:郭店楚简儒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二)简帛研究论集
[美]艾兰、[英]魏克彬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3。
[美]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
[日]郭店楚简研究会编:《楚地出土资料と中国古代文化》,(东京)汲古书院,2007。
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蔡先金、张兵编:《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第三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国际)论文集》,齐鲁书社,2013。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陈致:《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杜勇主编:《叩问三代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上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中西书局,2018。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中西书局,2018。
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江林昌等:《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中西书局,2017。
李学勤、林庆彰等:《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重构》,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
李宗焜:《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
刘笑敢、郑吉雄、梁涛:《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东方出版社,2019。
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6辑《简帛文献与新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罗运环主编:《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牛鹏涛、苏辉主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科学出版社,2018。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简研究(第1辑)》,中西书局,201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编:《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李学勤先生八十寿诞纪念论文集》,中西书局,2016。
汤漳平:《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王子今等主编:《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谢维扬、赵争主编:《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研究:“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5。
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杨荣祥、胡敕瑞主编:《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姚小鸥主编:《清华简与先秦经学文献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五、研究论文(含专书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及网络发表之论文)
(一)研究论文(含专书论文、会议论文)
[韩]李承律:《出土文字资料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载权仁翰等编:《东亚资料学的可能性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韩]李承律:《上博楚简〈鬼神之明〉鬼神论与墨家世界观研究》,《文史哲》2011年第2期。
[韩]柳镛宾:《“汤武之德”与帛书〈衷〉篇的君子形象》,《人文杂志》2017年第9期。
[韩]吴万钟:《〈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之启示》,载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美]艾兰:《楚竹书〈子羔〉与早期儒家思想的性质》,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日]福田哲之:《上博楚简〈内礼〉的文献性质》,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日]冈本光生:《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与〈墨子·公孟〉所见两段对话》,载任守景主编:《墨子研究论丛(八)》,齐鲁书社,2009。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日]林巳奈夫:《长沙出土战国帛书考补正》,《东方学报》1966年3月。
[日]浅野裕一:《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与〈墨子〉明鬼论》,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日]森和:《试论子弹库楚帛书群中月名与楚历的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
[日]汤浅邦弘:《上博楚简〈三德〉的天人相关思想》,载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日]武内义雄:《老子原始》,载江侠庵编著:《先秦经籍考》中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日]西山尚志:《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所属学派问题》,载任守景主编:《墨子研究论丛(八)》,齐鲁书社,2009。
[日]西山尚志:《上博楚简〈郑子家丧〉中的墨家思想》,载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研究(第9辑)》,泰山出版社,2010。
[日]佐藤将之:《战国时代“忠信”概念的发展与王道思想的形成》,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6辑《简帛文献与新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白奚:《郭店儒简与战国黄老思想》,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白奚:《学术发展史视野下的先秦黄老之学》,《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曹道衡:《庾信〈哀江南赋〉四解》,《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
曹峰:《〈恒先〉研究述评——兼论〈恒先〉今后研究的方法》,《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曹峰:《〈鲁邦大旱〉初探》,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文史哲》2007年第5期。
曹峰:《出土文献视野下的黄老道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曹峰:《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曹峰:《从〈逸周书·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结构》,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曹峰:《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6辑《简帛文献与新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曹峰:《上博楚简〈凡物流形〉的文本结构与思想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曹峰:《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曹建墩:《两周社会崇尚威仪之风的兴衰及其观念之演进》,《中州学刊》2018年第11期。
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墨子〉佚文》,《文物》2006年第7期。
曾振宇:《从出土文献再论荀子“天”论哲学性质》,《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晁福林:《“君民同构”:孔子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上博简和郭店简〈缁衣〉篇的启示》,《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孔子的君子观》,《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晁福林:《早期儒家政治理念中的“止民淫”与“见(现)民欲”——简本〈礼记·缁衣〉“上人疑”章补释》,《文史哲》2013年第1期。
晁福林:《诸子·王官·学统:诸子起源再认识》,《史学月刊》2014年第10期。
陈建梁:《〈世本〉析论》,《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联问题小议》,《文物》2003年第5期。
陈剑:《上博竹书〈仲弓〉篇新编释文》,载氏著:《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和编联问题》,载氏著:《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陈侃理:《上博楚简〈鲁邦大旱〉的思想史坐标》,《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6期。
陈来:《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陈林、乐爱国:《荀子“天人关系”辨正》,《管子学刊》2012年第4期。
陈梦家:《战国楚帛书考》,《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陈民镇:《〈系年〉“故志”说——清华简〈系年〉性质及撰作背景刍议》,《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陈民镇:《齐长城新研: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若干问题》,《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3期。
陈民镇:《清华简〈心是谓中〉首章心论的内涵与性质》,《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陈桐生:《论孔子政治思想的真实内涵——“雍也可使南面”发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陈伟:《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的文献学考察》,《史林》2013年第1期。
陈颖飞:《楚悼王初期的大战与楚封君——清华简〈系年〉札记之一》,《文史知识》2012年第5期。
陈颖飞:《论清华简〈子犯子余〉的几个问题》,《文物》2017年第6期。
程元敏:《〈礼记·中庸、坊记、缁衣〉非出于〈子思子〉考》,载王国璎主编:《张以仁先生七十秩寿庆论文集》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9。
崔存明:《天人相参:中国文化的智慧》,《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
崔仁义:《荆门楚墓出土的〈老子〉初探》,《荆门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邓骏捷:《“诸子出于王官”说与汉家学术话语》,《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邓佩玲:《谈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学派问题》,《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
丁四新:《春秋战国时期“忠”观念的演进——以儒家文献为主线,兼论忠孝、忠信与忠恕观念》,载吴根友主编:《学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丁四新:《论楚简〈鬼神〉篇的鬼神观及其学派归属》,载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丁四新:《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东方朔:《“无君子则天地不理”——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邯郸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楚帛书甲篇解读兼谈中国神话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董珊:《读清华简〈系年〉》,载氏著:《简帛文献考释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方铭:《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
冯国超:《郭店楚墓竹简研究述评(下)》,《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冯胜君:《有关战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讨论》,载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
冯时:《〈郑子家丧〉与〈铎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
冯时:《六经为教与儒学的形成——论孔子正〈诗〉与〈诗〉教之重建》,《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付林鹏:《乐仪之教与周代的君子威仪》,《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傅荣贤:《简帛文献与我国早期图书和图书馆的基本面貌》,《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
高华平、李璇:《由楚地出土简帛文献看“六经”在楚国的传播》,《文献》2015年第4期。
高华平:《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补说》,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研究会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葛志毅:《论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之源起》,《河北学刊》2013年第6期。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载氏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郭丹:《从郭店楚简看先秦时期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郭梨华:《〈亘先〉及先秦道家哲学论题探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载氏著:《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
郭齐勇:《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比较》,载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郭齐勇:《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对话与故事》,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韩德民:《荀子“制天命”说新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韩高年:《春秋教育制度与文章文体的研习与传承》,《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韩高年:《子产生平、辞令及思想新探——以清华简〈子产〉〈良臣〉等为中心》,《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
韩巍:《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载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韩巍:《西汉竹书〈周驯〉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韩伟涛:《出土文献中的“君子”新义》,《寻根》2018年第5期。
侯文学、李明丽:《清华简〈系年〉的叙事体例、核心与理念》,《华夏文化论坛》2012年第2期。
胡发贵:《试论孔子君子人格的要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华仲麐:《诸子与诸子学》,《孔孟月刊》1984年第12期。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14年第6期。
黄德宽:《略论新出战国楚简〈诗经〉异文及其价值》,《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黄德宽:《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先秦“小说”——略说清华简对先秦文学研究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黄国辉:《重论上博简〈昭王毁室〉的文本与思想》,《历史研究》
2017年第4期。
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贾海生:《上博简〈内礼〉发覆》,《人文论丛》2014年第2期。
姜广辉:《“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光明日报》2009年6月8日。
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
姜广辉:《〈保训〉疑伪新证五则》,《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姜勇:《从〈论语〉的“界限”看孔子遗说的分类编纂——兼及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史证价值》,《孔子研究》2019年第1期。
金景芳:《战国四家五子思想论略——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1期。
孔德立:《郭店楚简所见子思的修身思想》,《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
孔德立:《子思五行说的来源》,《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
匡钊:《简书〈性自命出〉中“道四术”探析》,《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
匡钊:《早期儒家的德目划分》,《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
李翠叶、尚学锋:《“孔子遗说”的记纂与儒家杂记类文献的文体功能》,《孔子研究》2016年第3期。
李存山:《“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复议》,载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存山:《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李存山:《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教科书——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
李福建:《〈荀子〉之“子弓”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证——兼谈儒学之弓荀学派与思孟学派的分歧》,《孔子研究》2013年第3期。
李刚:《〈太一生水〉新探——论〈太一生水〉在老子和黄老之学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李加武、欧阳祯人:《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李健胜:《“子思之儒”著述辨正》,《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李健胜:《出土简牍所见“亲亲相隐”观念的形成及其权力属性——兼谈法律儒家化问题》,载邬文玲、戴卫红主编:《简帛研究2019(春夏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李景林、王觅泉:《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6期。
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的为政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所反映的儒墨交融》,《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李零:《重归古典——兼说胡适、冯友兰异同》,载氏著:《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李零:《楚帛书的再认识》,载氏著:《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李零:《楚帛书与“式图”》,《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李零:《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李零:《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作时代和作者的重议》,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7辑)》,中华书局,1979。
李零:《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从最近发表的上博楚简〈容成氏〉、公盨和虞逑诸器想到的》,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14辑)》,商务印书馆,2003。
李零:《说“黄老”》,载氏著:《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李零:《先秦诸子的思想地图——读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载氏著:《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李锐、卢坤:《信阳长台关楚简索隐》,《华夏考古》2016年第3期。
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李锐:《对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判定的思索》,《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
李锐:《郭店楚墓竹书学派判定研究述评》,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李锐:《论上博简〈鬼神之明〉篇的学派性质——兼说对文献学派属性判定的误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李锐:《由清华简〈系年〉谈战国初楚史年代的问题》,《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李锐:《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李锐:《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李若晖:《“儒墨”连及与墨家消亡的时间》,载氏著:《思想与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李守奎:《〈越公其事〉与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及故事流传》,《文物》2017年第6期。
李守奎:《〈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丧礼用语与相关的礼制问题》,《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的伊尹》,《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李天虹:《从〈性自命出〉谈孔子与诗、书、礼、乐》,《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李笑岩:《论先秦黄老之学“内圣治心”理论》,《国学学刊》2016年第2期。
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载氏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李学勤:《〈筮法〉〈别卦〉与〈算表〉》,《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14日。
李学勤:《初识清华简》,载氏著:《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
李学勤:《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载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研究(第2辑)》,齐鲁书社,2003。
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学勤:《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中国历史人物》2002年第1期。
李学勤:《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意义》,载氏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学勤:《孔孟之间和老庄之间》,载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李学勤:《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李学勤:《清华简〈厚父〉与〈孟子〉引〈书〉》,《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文物》2013年第8期。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李学勤:《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5日。
李学勤:《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李学勤:《试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残片》,《文物》1992年第11期。
李学勤:《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文物》2006年第9期。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李学勤:《谈楚简〈慎子〉》,《中国文化》2007年第2期。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载国际儒联学术编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李学勤:《信阳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战国竹书》,《光明日报》1957年11月27日。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李学勤:《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文物》2016年第3期。
李学勤:《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载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
李裕民:《郭店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李源澄:《儒墨道法四家学术之比较》,《学术世界》1935年第5期。
李玥凝:《秦简“君子子”含义初探》,《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李泽厚:《初读郭店楚简印象记要》,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李振宏:《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连劭名:《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宇宙论》,《文物》1991年第12期。
连秀丽:《楚铭所见儒家道德对楚文化的影响》,《北方论丛》2011年第4期。
梁静:《上博楚简〈从政〉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4期。
梁静:《上博楚简〈内礼〉研究》,《文献》2012年第4期。
梁静:《上博楚简〈仲弓〉篇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1期。
梁静:《上博楚简〈子贡〉篇研究》,《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4期。
梁涛:《〈唐虞之道〉研读》,《国学学刊》2014年第2期。
梁涛:《〈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哲学研究》
2013年第12期。
梁涛:《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梁涛:《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光明日报》2000年9月15日。
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梁涛:《清华简〈厚父〉与中国古代“民主”说》,《哲学研究》2018年第11期。
梁涛:《荀子“天人之分”辨正》,《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梁涛:《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6辑《简帛文献与新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梁韦弦:《郭店简、上博简中的禅让学说与中国古史上的禅让制》,《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期。
廖名春:《“六经”次序探源》,《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廖名春:《郭店楚简与〈诗经〉》,《文学前沿》2000年第1期。
廖名春:《郭店简〈六德〉篇新读》,《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廖名春:《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廖名春:《清华简〈系年〉管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的作者和作年——兼论子羔也可能传〈诗〉》,《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廖名春:《上博楚竹书〈鲁司寇寄言游于逡楚〉篇考辨》,《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4期。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林启屏:《心性与性情:先秦儒学思想中的“人”》,《文史哲》2011年第6期。
林素清:《上博四〈内礼〉篇重探》,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林素英:《〈六德〉研读》,《国学学刊》2014年第2期。
林志鹏:《仲弓任季氏宰小考》,《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刘冬颖:《出土文献与先秦时期的楚地儒家传〈诗〉》,《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刘冬颖:《上博简〈民之父母〉与孔子的“君子”观念》,《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
刘冬颖:《上博简〈中弓〉与早期儒学传承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刘光胜:《“儒分为八”与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刘光胜:《〈大学〉成书问题新探——兼谈朱熹怀疑〈曾子〉十篇真实性的内在思想根源》,《文史哲》2012年第3期。
刘光胜:《〈性自命出〉“两重境界”说》,《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刘光胜:《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传播》,《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刘光胜:《德刑分途:春秋时期破解礼崩乐坏困局的不同路径——
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考察》,《孔子研究》2019年第1期。
刘光胜:《孔孟之间儒家天人之学的转进》,《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刘光胜:《同源异途:清华简〈书〉类文献与儒家〈尚书〉系统的学术分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刘光胜:《先秦学派的判断标准与郭店儒简学术思想的重新定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刘国忠:《清华简〈治邦之道〉初探》,《文物》2018年第9期。
刘九勇:《早期儒家秩序观中理想与现实的“二重奏”》,《北方论丛》2017年第3期。
刘乃寅:《中国历史编纂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
刘奇:《〈吕氏春秋〉君子观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刘全志:《论清华简〈系年〉的性质》,《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
刘全志:《清华简〈系年〉“王子定”及相关史事》,《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刘信芳:《简帛〈五行〉核心内容及思想性质》,《学术界》2014年第6期。
刘信芳:《竹书〈鲍叔牙〉与〈管子〉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献》2007年第1期。
刘绪义:《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云梦学刊》2010年第2期。
刘重来:《略论先秦诸子典籍的史学价值》,《文献》1998年第4期。
刘祖信:《郭店一号墓概述》,载[美]艾兰、[英]魏克彬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3。
龙永芳:《湖北荆门发现一枚遗漏的“郭店楚简”》,《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3日。
罗恭:《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修建》,《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罗新慧:《从郭店楚简看孔、孟之间的儒学变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罗新慧:《孔子的历史观、入仕观及其它——从上博楚竹书〈仲弓〉篇谈起》,《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罗新慧:《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齐鲁学刊》2009年第4期。
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
罗新慧:《周代威仪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罗运环:《清华简〈系年〉体裁及相关问题新探》,《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马楠:《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与郑国早期史事》,《文物》2016年第3期。
蒙文通:《略论黄老学》,载氏著:《先秦诸子与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牛新房:《楚竹书〈容成氏〉补议》,《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4期。
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彭国翔:《从出土文献看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连贯性——郭店与上博儒家文献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彭林:《儒、道两家的性情论与天道观——从郭店楚简看儒、道性情同异》,载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2002—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彭裕商:《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骈宇骞:《出土典籍分类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载氏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商务印书馆,2001。
乔治忠、童杰:《〈世本〉成书年代问题考论》,《史学集刊》2010年第5期。
邱德修:《从上博、郭店楚简看战国儒墨之交流》,载《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委会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载氏著:《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饶宗颐:《由尊卢氏谈到上海竹书(二)的〈容成氏〉——兼论其与墨家关系及其它问题》,载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九州学林(第十一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6。
任继愈:《郭店竹简与楚文化》,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任继愈:《先秦哲学无“六家”——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文汇报》1963年5月21日。
任蜜林:《论竹简〈五行〉的君子思想》,载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
商志:《记商承祚教授藏长沙子弹库楚国残帛书》,《文物》1992年第11期。
沈建华:《初读清华简〈心是谓中〉》,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第13辑)》,中西书局,2018。
石群勇:《〈诗经〉君子观探析》,《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
石小力:《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上古礼乐制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史树青:《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宋立林:《〈缪和〉〈昭力〉与孔子易教》,《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
宋立林:《楚简〈尊德义〉与孔门教化政治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宋立林:《上博简〈君子为礼〉与颜氏之儒》,《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4期。
宋立林:《由新出简帛〈忠信之道〉〈从政〉看子张与子思之师承关系》,《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宋立林:《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现代哲学》2012年第3期。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载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孙沛阳:《简册背划线初探》,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谭宝刚:《近十年来国内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王博:《〈诗〉学与心性学的开展》,《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兼论其与通行本〈老子〉的关系》,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王锷:《战国楚简的发现和〈礼记〉研究的反思》,《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3期。
王红霞:《上博简〈鬼神之明〉学派考辨——兼论鬼神研究中的思维定式问题》,《孔子研究》2016年第1期。
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
王晖:《试论〈吴问〉的成文年代及其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王晖:《智、圣之辨与早期儒家的认知观》,《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1期。
王连龙:《慈利楚简〈大武〉校读六则》,《考古》2012年第3期。
王沛:《〈论语〉法观念的再认识:结合出土文献的考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王齐洲:《“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王启发:《历史的记忆与形而上之道及早期儒家的政治伦理——以郭店楚简儒家类文献为中心》,《晋阳学刊》2017年第6期。
王青:《论上博简〈容成氏〉篇的性质与学派归属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王淑琴、曾振宇:《“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友朋观互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王永平:《郭店楚简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载氏著:《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魏衍华:《出土文献所见战国时期儒学的传布》,《现代哲学》2011年第5期。
吴根友:《“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载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吴龙辉:《〈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吴默闻:《治世之道与君子之德——〈礼记·缁衣〉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湖湘论坛》2011年第2期。
夏大兆、黄德宽:《关于清华简〈尹至〉〈尹诰〉的形成和性质——从伊尹传说在先秦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的流变考察》,《文史》2014年第3辑。
肖芸晓:《试论清华竹书伊尹三篇的关联》,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载王曰美主编:《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
萧毅:《九店竹书探研》,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谢耀亭、石敏:《君子治世:从郭店简〈缁衣〉看子思学派的政治思想》,《山西档案》2014年第6期。
谢耀亭:《耳目与圣智——出土材料所见的思想传统》,《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辛德勇:《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文史》2010年第1辑。
熊铁基:《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黄老道家的形成问题》,《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期。
徐华:《上博简〈鬼神之明〉疑为〈董子〉佚文》,《文献》2008年第2期。
徐少华:《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徐少华:《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徐少华:《论竹书〈君子为礼〉的思想内涵与特征》,《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徐在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诗序与异文》,《文物》
2017年第9期。
许抗生:《初读郭店竹简〈老子〉》,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许兆昌、齐丹丹:《试论清华简〈系年〉的编纂特点》,《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
许兆昌:《从清华简〈系年〉看纪事本末体的早期发展》,载杜勇主编:《叩问三代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上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许兆昌:《从仲弓四问看战国早期儒家的政治关注》,《史学月刊》2010年第9期。
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载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
薛柏成:《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与墨家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杨博:《裁繁御简:〈系年〉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杨博:《楚简帛史学价值刍议》,《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
杨博:《论楚竹书与〈荀子〉思想的互摄——以古史人物活动事迹为切入点》,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第5辑)》,中西书局,2014。
杨博:《论史料解读的差异性——由楚竹书灾异文献中的旱灾母题入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杨博:《清华简〈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年第3期。
杨博:《试论新出“语”类文献的史学价值——借鉴史料批判研究模式的讨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
杨博:《新出文献战国文本的叙述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5期。
杨博:《邢台葛家庄玄鏐戈考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杨博:《战国楚竹书与儒家“理想社会”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杨博:《战国早期的“四战之地”:清华简〈系年〉所记战国史事》,《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
杨朝明:《从孔子弟子到孟、荀异途——由上博竹书〈中弓〉思考孔门学术分别》,《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
杨朝明:《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杨栋:《从上博简看慎子的“君人之道”》,《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杨隽:《“君子知乐”与周代贵族的艺术修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杨泽生:《长台关竹书的学派性质新探》,《文史》2001年第4期。
姚小鸥、陈潇:《先秦君子风范与〈曹风·鸤鸠〉篇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叶国良:《战国楚简中的“曲礼”论述》,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叶树勋:《上博楚简〈凡物流形〉的鬼神观探究》,《周易研究》2011年第3期。
尤学工:《先秦史官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4期。
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劄九则》,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载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余英时:《儒家的“君子”理想》,载氏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袁宝泉、陈智贤:《谈〈诗经〉中的“君子”》,载氏著:《诗经探微》,花城出版社,1987。
张宝林:《〈诗经〉君子考论》,载夏传才主编:《诗经研究丛刊(第24辑)》,学苑出版社,2013。
张春海:《清华简〈系年〉或有助填补周代研究空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2日。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海波:《从上博简孔子言论看孔子“君子观”》,《唐都学刊》2016年第4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安徽史学》2012年第1期。
张阳:《先秦“故”体探析——由上博简中的“故”字句式谈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张铮:《湖南慈利出土楚简内容辨析》,《求索》2007年第6期。
张正明:《从考古资料看屈原在世时的楚国》,《贵州文史丛刊》
1998年第5期。
赵光贤:《〈左传〉编撰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0年第1集、1981年第2集。
赵平安:《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
郑吉雄:《试论子思遗说》,《文史哲》2013年第2期。
郑杰文:《论战国墨家学派发展的四个阶段》,《周易研究》2011年第3期。
周凤五:《读上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周凤五:《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载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载《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委会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周淑萍:《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朱东润:《国风出自民间论质疑》,载氏著:《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凤瀚:《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朱凤瀚:《新发现古文字资料对先秦史研究的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24日。
朱金发:《〈诗经〉“威仪”说》,《中州学刊》2017年第5期。
朱渊清:《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载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二)学位论文
曹方向:《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3。
柴永昌:《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2014。
常佩雨:《上博简孔子言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文学院,2012。
陈成吒:《先秦老学考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
陈冬:《先秦儒法思想继承改造考——韩非对儒家思想之继承与改造》,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
段丽丽:《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6。
冯雅仙:《郭店儒简治国之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
郭晨晖:《上博简〈凡物流形〉所见宇宙观及鬼神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
胡兰江:《七十子考》,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2。
黄武智:《上博楚简“礼记类”文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2009。
蒋金金:《〈郭店楚简〉中儒家修身思想文献整理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集美大学文学院,2018。
李培志:《〈黄帝书〉与简帛〈老子〉思想渊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
梁静:《上博楚简儒籍考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
刘承:《上博楚简与先秦儒家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6。
刘建明:《清华简〈系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吕方:《先秦时代的“君子”与“小人”》,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
石磊:《先秦至汉儒家天论新探》,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2012。
苏晓威:《出土道家文献典籍考》,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
孙德华:《子思学派考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10。
孙希国:《简帛文献〈五行〉篇与思孟学派》,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12。
卫云亮:《楚国儒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
吴建国:《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吴劲雄:《郭店楚简与诸子研究新视野》,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5。
肖芸晓:《清华简简册制度考察》,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5。
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
杨凡:《观念与名分——以〈论语〉为中心试论孔子的君子思想》,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16。
张永祥:《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
赵鹏璞:《战国政治地理格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8。
周学熙:《先秦君子观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6。
朱玲丽:《秦统治思想新探——以简牍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5。
(三)网络论文
[美]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上半篇试探》,复旦网,2009年8月24日。
[日]井上亘:《〈内豊〉篇与〈昔者君老〉篇的编联问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16日。
[日]浅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结构》,简帛网,2009年1月23日。
[日]浅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结构新解》,简帛网,2009年2月2日。
[日]浅野裕一:《上博楚简〈凡物流形〉之整体结构》,复旦网,2009年9月15日。
[日]浅野裕一:《上博楚简〈王居〉之复原与解释》,复旦网,2011年10月21日。
陈剑:《〈清华简(伍)〉与旧说互证两则》,复旦网,2015年4月14日。
陈剑:《〈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陈伟:《不禁想起〈铎氏微〉——读清华简〈系年〉随想》,简帛网,2011年12月19日。
陈伟:《读〈清华竹简(伍)〉札记(续)》,简帛网,2015年4月12日。
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董珊:《上博简〈艸茅之外〉的再理解》,微信公众号“先秦秦汉史”,2019年7月28日。
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子道饿〉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1日。
何有祖:《慈利楚简试读》,简帛网,2005年11月27日。
何有祖:《慈利竹书与今本〈吴语〉试勘》,简帛网,2005年12月26日。
李松儒:《香港中文大学藏战国简的归属》,复旦网,2010年6月7日。
林志鹏:《读上博简第九册〈卜书〉札记》,简帛网,2013年3月11日。
刘刚:《清华叁〈良臣〉为具有晋系文字风格的抄本补证》,复旦网,2013年1月10日。
清华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清华网,2015年4月8日。
史党社:《读上博简〈容成氏〉小记》,简帛研究网,2006年3月6日。
肖毅:《慈利竹书〈国语·吴语〉初探》,简帛网,200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