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看到李勇教授新著《呈像的镜子: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比较》,眼前不禁一亮,新生代学者的关怀视野与研究范式,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自《上海文学》1979年第3期率先在祖国大陆推出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的《爱国奖券——台湾轶事》,并同期发表大陆学者张葆辛的《聂华苓二三事》,由此拉开大陆学界台湾文学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台湾文学研究走过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并且经历了从台湾文学到台港澳文学,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的新学科格局建构。其研究阵容,也从沿海深入内地渐趋遍地开花,由边缘返向中心愈发成为一种显学。而专业研究的队伍,经由老一代学者披荆斩棘的学术拓荒,中年学者艰苦执着的追寻探索,如今令人欣喜地看到新生代学者不断崛起的研究姿态。缕缕不绝的学术薪火传递,昭示着这个学科领域充满希望的明天。
与前代学者那种拓荒型的研究相比,近年来不断加盟台湾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人,面对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碰撞的社会氛围,享有互联网时代的资讯便捷,拥有学科资源积累与不断发展的学界优势,具备高学历训练的科研资质和理论自觉;因而,在学术出发伊始,相对较少于早年台港澳文学研究者所遭遇的“身份质疑”和现实困扰。他们方向明确,全力以赴,更专注于选定某种研究制高点的学术出击,在更加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埋头耕耘,迎来学术丰收。作为“80后”青年学者的李勇,从陈映真个案研究的深度发掘,到海峡两岸文学比较研究的视野拓展,他进入台湾文学领域的路向踪迹与研究成绩,与许多年轻的学界朋友一道,是以新的学术高度,见证了台湾文学研究队伍代际更替、后浪奔涌的发展态势。
选择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比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就李勇而言,一是基于攻读硕博研究生期间对乡村叙事的持续关注与学术积累,二是出自于对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问题和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敏感,三是与他有心于两岸文学比较研究的学术志趣直接相关。以“台湾20世纪70年代前后”和“大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叙事作为切入点,李勇首先锁定现代化演进、社会转型、乡村变迁的特定背景,突出了文学研究的时代性和当下意义。以当代中国、海峡两岸展开乡村叙事考察的学术视野,跃出了执于“大陆”抑或“台湾”的单向度考察,更具有文学研究的整合意义。
比较研究视角自始至终的贯穿,特别是对两岸乡村叙事差异性的探讨,成为李勇新著的亮点。这种两岸比较,无论是对彼此乡村叙事文学传统的溯源,还是对其创作形态的差异性辨析,全部深入到作家和文本的世界里展开,并将文学比较与海峡两岸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考察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开阔的社会认知视野与坚实的文学批评基础。诸如,选择具有典型创作意义的大陆乡土作家贾平凹,与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台湾作家的乡村叙事作为比较对象,以两岸对照的方式,从作家情感的迷惘/忧愤,文学观念的游移/坚守,书写立场的“观念”焦虑/“小人物悲悯”,创作方法的“呈现”/“分析”,以及两岸乡村叙事在鲜活感性与理性品质方面所发生的“美学的吊诡”,通过个案作家的创作比较来透视群体文学现象,提出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学术新见。与此同时,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延伸出大陆乡村叙事“无边现实主义”的多元艺术形态,诸如高建群、田中禾、贾平凹融合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莫言、余华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乔叶小说中发生异变的现实主义,等等;由此对比台湾乡村叙事的“批判现实主义”面貌,更凸显其创作所带有的典型的“左翼风”。探究上述情形的实质,正如李勇所说:“这里显现着海峡两岸作家某种深在的精神差异。这种差异不再只是来自时代,还更来自脚下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所生长出的文化性格、人文(文学)传统。”
李勇新著以“呈像的镜子”来点题,包含了多重意蕴。不仅仅是乡村变迁真相的呈现和还原,亦有透视与穿越的反省力量。两岸作家的乡村叙事,如同那面照亮时代和生活的文学之镜,它直面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脉动、城乡变迁以及问题症结,在特定的大时代氛围中,为现代化进程中曾经的和正在发生的乡村阵痛与历史动态,为那些世代农民在土地上的留守与出走,那些乡村景象的新变与消逝,留下一幕幕真实的生活映像。不仅如此,李勇执着追寻的,是穿越纷繁的文坛世相与文人的精神世界,多方面映射出两岸作家在乡村叙事语境中复杂的文化人格与时代表情。那些或充满乡土依恋的情感投掷,或秉持左翼精神的人文关怀,或坚守现实主义的当下批判,或反观现代化的理性沉思,或在乡村急剧变迁面前焦虑、困惑、彷徨、失衡的无力感……凡此种种,正是我们当下文坛、作家乃至每个人在转型期社会变迁中感同身受的心理过程,是我们与所生活时代关系的种种理解和阐释,它无异于一面照彻我们自身的心灵之镜。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李勇凭借比较研究的路径,深入到两岸乡村叙事的特定语境,溯源乡村叙事何以在海峡两岸发生,比较两岸乡村叙事形态与艺术面貌的异同,发掘各自的内在精神特质与文学传统底蕴,探究特定背景下两岸乡村叙事差异的深层原因,厘清两岸文坛乡村叙事的创作资源与经验教训;因而,这面“呈像的镜子”,更成为以他山之石互为参照、启示和推动两岸乡村叙事的艺术借镜。强烈的镜像意识背后,是李勇决心走进社会视野和文学语境,探寻文学如何表现和照亮社会生活的艺术路径及思想力量的学术之旅,是他有心于整合两岸文学资源、在比较视野中呈现中国文学之全景影像的研究意识。其自觉的人文情怀与学术志向,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身处台湾文学研究“边缘”地带、缺乏在地的相关学术团体与资源支持的河南,李勇的研究方向选择与学术坚守,是于寂寞耕耘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当然,对于研究者而言,他还有许多等待开发的学术空间,以及需要拓展的台湾文学视野,包括这面“呈像的镜子”所能折射的更丰富、更开阔的时代面向和文学内涵。
李勇的学术前景远在前面,新的出发已在路上。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部著作,那将是独辟蹊径、辛勤耕耘的另一番学术风光。
是为序。
樊洛平
2020年冬于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