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艺术风貌差异

第三章 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艺术风貌差异

就两岸转型期乡村叙事而言,因为转型期社会现实的刺激,作家本身又身在这种现实之中,这就使得其文学创作更注重对于社会现实的直击,对于此一社会现实中的问题的呈现和思索,对于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价值的表现和体认,从而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都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文学的风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以下几种主要形态: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的兴盛大约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正是在此期间,西方社会经历了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逐渐转化的时期,工业文明在带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暴露无遗。与此同时,人本主义唯物论、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潮和实验科学广泛发展和传播,这不仅在物质基础方面,也在哲学方面为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条件。”[128]事实确实如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它关注社会转型给人的生活、心理、道德造成的冲击,它将悲悯和怜惜的目光投向那些在社会发展中失落的人:失势的贵族、底层的平民、不如意的中产阶级……这些凡俗和庸常的小人物代替了英雄、历史人物成为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对象,这样的文学以其对普通人、对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其平易、朴实的写实风格,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在当时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等。

自然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大致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泛传播。自然主义文学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产物,它受实证主义哲学(如孔德)的影响,也受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的影响。它注重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和生理学因素,从而将文学与自然科学进行了关联。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代表作家是福楼拜、莫泊桑、左拉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1870年到1880年达到巅峰,后因许多自然主义作家转投其他流派逐渐衰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法国之外也有传播,但是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很快就被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取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被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俄国1905年革命之后。在此之前,受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无产阶级文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如英国宪章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等,但其真正有标志意义的发展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成熟阶段,即1905年俄国革命之后,高尔基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母亲》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精神指导,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施以理性主义的观照,强调作家对社会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发挥文学在认识世界尤其是改造世界这一实践过程中的积极的、鼓舞性的作用。这种文学思潮在“五四”之后伴随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建国之后的“工农兵文学”,都是这种文学潮流在中国的发展形态。

其实,我们一般意义上而言的现实主义文学,就是指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即发源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现代文明中的人的异化处境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文学,也即它内在的精神属性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化的。有人认为,以这个标准严格而论,我们的新文学中,其实缺少这种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比如“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它的批判对象是封建文化,精神指向是肯定现代化,而不是批判现代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更多的时候更是一种“伪现实主义文学”(有人称其为“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所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我们的新文学中,可能只有少数作家(如老舍)的某些创作(如《骆驼祥子》)才算是,其他的都不是。[129]但是这样的界定和筛选,未免过于严苛。“现实主义文学”是否必须以西欧的那种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准?按照这个标准,俄国的果戈理、契诃夫的很多作品,可能也都无法归于现实主义,因为他们的作品很多也是批判封建文化的。其实现实主义文学虽诞生于西欧,但它之后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它原本所具有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酿就的精神特征,即批判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已经有了变化,但是它思想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变:宣扬人道主义,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精神内涵的背后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所共同树立和尊奉的人文精神、启蒙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只要这种人道主义的、批判的基本精神和立场不变,不管是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还是批判封建文化的吃人,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精神的显现,所以它们也都是现实主义文学。

由此观之,大陆20世纪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并不是占绝对的主导,但从20世纪以来整个历史来看,它仍然是绝对的主导。不过,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具体的精神诉求上,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是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以鲁迅批判国民性的文学为代表,它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前现代的文化;第二是具有反思现代气质的现实主义,如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它们包含有对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批判。而到了新时期之后,因为拨乱反正运动的影响,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被广泛号召,以致到今天,反愚昧、批判国民性仍然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如高晓声、阎连科、李佩甫等的创作)。

与此形成对照,在我们的新文学中,反现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并不发达。在当代文学中,反现代的文学主题表达是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浪漫主义一支,从废名、沈从文到迟子建、红柯、高建群等,现代主义一支,则从李金发、新感觉派到高行健、残雪,都可谓一脉相承。但是整体而言,尤其是和启蒙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反现代的现实主义文学还十分孱弱,我们缺少一种建立在切切实实的社会分析之上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相对于靠感性的激愤施以控诉和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更强劲、更理性,因而也更具有某种切实的说服力(而非仅以情动人)。然而纵观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文学只在少数作家——如茅盾、路遥、陈忠实等——身上多多少少展现过。

90年代之后,大陆文学发展日趋多元化。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融合、吸收各种其他文学风格和思潮,从而呈现出某种“开放”性。也许这只是表面上的表现,更为内在的背景是,大陆社会现实发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文学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传统的反封建、反现代主题追求所能概括的。正是这种复杂,召唤着我们去认识这种新的时代现实,在认识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更为有力的一种文学样式。现实主义文学90年代以来在大陆文坛的复兴,70年代在台湾文坛的重振,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转型这一时代历史对文学所做出的一种历史性选择。但是现实主义文学目前在大陆的发展,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台湾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也有其缺憾。下面我们分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