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差异的原因探析:由左翼文学传统的考察入手

第四章 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差异的原因探析:由左翼文学传统的考察入手

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差异,折射着两岸文学传统的差异。台湾作家对文学改良社会功能的重视,其所倡扬的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其作品所彰显的理性品质、社会分析色彩,以及其平实、质朴、通俗的现实主义文风,都使得他们的文学表现着一种典型的“左翼风”。台湾转型期乡村叙事与大陆转型期乡村叙事相比较来看,后者在同样面对社会转型,面对贫富差距、社会分层、农业萧条、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虽然同样激愤不平,但是从深在的对历史的认识和判断上,却没有那么直截了当、果断鲜明,而是表现出了更多的犹疑、彷徨。

这种情感和态度上的差异形成因素众多,但宏观地来看,其实与两岸的文学传统,以及其背后更深远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关。而更直接地说,中国左翼文学——以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为代表——一直有着台湾“乡土文学”这种关怀社会、介入现实、体恤弱者、追求行动的精神传统,但是源于左翼文学在两岸的不同历史命运,这种左翼文学传统在两岸的继承、发展,也完全相异。这使得海峡两岸转型期乡村叙事在表现左翼文学精神气质方面,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