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发生
第一章 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的发生
海峡两岸转型期乡村叙事具有相同的发生背景,它们都起源于社会转型的全面加速——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社会转型全面加速的历史原因各有不同。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开始了一个政治上高压统治的时代,1947年“二二八”事件、1950—1952年“白色恐怖”等,作为“戒严”时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它们也象征着国民党高压统治给整个台湾精神文化史留下的“巨大伤痕”。但让人诧异的是,在这种高压政治统治之下,经济上的发展却颇为吊诡地展开:国民党当局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13]将大地主的土地通过赎买政策,分配给农民,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外接受美日援助、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及此后利用美日产业升级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在50年代至70年代短短二十年时间,实现了社会转型和经济腾飞。而大陆的社会转型加速,则明显与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直接关联,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力的“放开”,还是在整个社会层面的“搞活”,都是以一种以我为主、借助他力,借以发展自身的策略,这和台湾受制于各种外部政治因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利用外力(尤其是美国、日本)以图发展的路线,还是有根本的差异。
但是不管原因如何,两岸社会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社会转型所共有的现代性内核,使得两岸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变迁、伦理道德动变等方面,都表现出诸多相似,这也决定了反映此一社会动变的文学在许多方面的相似:都以表现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传统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遭受冲击)为主要内容;都尤其注重表现乡村和农民在历史转型期的悲剧性处境与命运;都倡扬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而单就两岸这股社会转型刺激下的文学创作潮流而言,它们在具体的发生上,也有着共同的发生学表现,即都以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拨起步,这是很有意思也颇耐人寻味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