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气质
1910年4月28日,在湖南郴县(现郴州)西南角上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陂副邓家,一个小男孩诞生了!
这个未来的军事家,人民共和国的上将,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
孩子的父亲邓养源,是这一带的饱学之士,20多岁考中秀才,随后经岁科两试,成为廪生。他没有步入仕途,而是在乡中坐馆任教。孩子诞生后,父亲为他取名邓多华,有春华秋实之意。邓华则是他赴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后为自己取的。
离陂副邓家5里远有个仁和圩,是周围几个村子兴办的集市。这日圩场上请来班子唱大戏,台上正演出《长坂坡救主》,邓养源让多华骑在肩上观看。一阵紧锣密鼓,赵子龙全身披挂上阵,邓华便学着舞台上的腔调把式,手舞足蹈大嚷起来:“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弄得阿爸打个了趔趄,差点把多华摔了下来。邓养源忙把他放在地上,他又模仿台上动作,在人群中冲冲撞撞,引得人丛中一阵哄笑。
看戏回来,邓华央求他的哥哥多英(邓家一共五个孩子,邓华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做了竹刀木枪,加入铜锣坪演武行列。从此,他对戏台上的英雄武将,诸如赵子龙、岳飞、薛仁贵、李逵等人着了迷。他用芭蕉叶撕成细条挂在嘴边当胡须,用稻草把衣袖口、裤脚口扎紧,抡起竹刀木枪和伙伴们一道,冲来冲去,杀进杀出。一次,三姐春黛正在踢毽子,多华玩得来劲,“杀”的一声,木枪朝着三姐腿上刺去。破皮流血了,春黛哭倒在地,多华知道闯了祸,扔下木枪赶紧跑到山里躲将起来,直到天黑才被找回家来。以此,邓华得了个“调皮鬼”的称号。
山民的剽悍好斗风气,中国古代英雄战将的精忠勇武,像晶莹的雨露清泉,滋润着成长中的邓华的性灵。
1922年秋天,邓华已经满12岁,决定离开山村去县城读书。他留了个小平头,穿着一件白土布对襟衣,用白线把衣服的敞口袖扎紧。他觉得这样不仅像舞台上武打演员那样,一派赳赳武夫的样子,而且干净利落,行走动作轻快。他来到铜锣坪小伙伴中间,小伙伴们已经风闻多华要到县城去读书,七嘴八舌地说:“你这会儿看世界去了,就好玩了呵!”邓华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是到县里学堂读书求学哩!”
当邓华在铜锣坪向他的伙伴们告别的时候,他的母亲一边给他准备行装,一边泪珠不由得滚滚而下:最小的儿子即将远行,实在舍不得,12岁的年纪,没有爸妈在身边,他过得惯吗?学堂的饭菜不好,他会吃得饱吗?要是跟人打架,伤了哪里,如何是好呢?……她甚至后悔,不该同意丈夫让他去的,不到县城不是同样能读书吗?!
父亲则坐在书房里,不停地吸着铜制水烟袋,心头思涌着:邓华这小子够伤他的神了,他们父子间一旦发生冲突,他就没拗赢过这小东西。
童年时期邓华喜欢钻到父亲的书房里,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籍,他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十分丰富有趣的世界。有时他抱着一部书,藏身浓密的树林子里,竟至废食忘寝的地步,弄得妈妈到处寻呼。
这时正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华大地争相亮相。远离北京的闭塞的郴县,在1919年5月30日这天,由“郴县学生联合救国团”主持,在郴县文庙召开了各界人士大会。会后各界人士列队示威游行,愤怒声讨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卖国贼,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实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郴县的先进青年黄睁源、李翼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也在郴县地带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但是,这一切,对于处在边远山村的少年邓华来说,只是风闻而已。然而,生性好动而又不安分的邓华,却朦胧地感觉到外面有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要走出这个闭塞的旮旯,迎接那个新的变化。
一日,他向父亲提出:“阿爸,我要去读书。”父亲非常高兴,回说:“那好,就快开学了,送你到包公祠石陂高小去。”邓华说:“不,我要到县城去读书。”“不行,太远了,还是到包公祠去。”父亲怎么也没有料到儿子会提出这个要求,以不容分辩的口气迅速回绝了。“阿爸,你不是说过‘一辈子偎在山冲里,是没有出息的吗’?让我去吧!我在那里好好读书。”邓华语气里透露着坚定。
这使邓养源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时他领着多华去看一个朋友,在返回途中,顺便去仙岗岭参观了何孟春的墓庐。何孟春是郴县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在明朝历任兵部主事、云南巡抚、吏部侍郎等职。墓庐很有气魄,墓周是青石砌成的内外两圈石墙,当中立有石碑三块,两侧石柱上刻着对联:“龙章龛锡光千古,马鬣长封护万年。”
“这个何文简是什么人?好威风啊!”邓华第一次见到这样规模的坟墓。
“他是我们这地方在朝廷做官做得最大的一个,他敢于向皇帝进谏,文章学问也都很好。墓庐和祠堂都是他死后明朝皇帝赏赐给他的,就连何文简这个名字也是皇帝追谥的,用以表彰他对朝廷的贡献。”
“他小时候也住在这里吗?”邓华饶有兴趣地追问。
邓养源瞥了儿子一眼,便将何孟春少时聪颖异常,被人称为奇童,发愤读书,赴京赶考,中进士,以及以后做官的经历说了一遍,末后加重了语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头来只有一辈子偎在山村里,那是没有出息的。”
现在,听儿子说出自己曾经说过的话,邓养源心中由惊异转而喜悦,不由得记起私塾老师邓八先生夸奖儿子的话:“多华看样子爱耍贪玩,也未见他下功夫读多少书,背诵起来却是一字不差。我教了30多年书,第一次见到这样高的天资的学生。”于是,邓养源改口说道:“好吧,我问问你妈,看她舍得你去不。”
邓华见父亲松了口,知道这事儿有八九成了。
就这样,1922年秋,邓华走出了山村,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县城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