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纪事
20世纪20年代初的郴州,作为历代郴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还是粗具规模的:有一条商业街;有一所郴郡联立中学;有一所郴州甲等师范,是培养中初级师资的场所;小学则有三所——北湖小学、瑶林小学和新华学校。有志气的青少年,都向往着到郴州来求学。
三所小学中以新华学校名望最高。父亲说:“进学堂,就要进一个好的。”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邓华进入新华学校高小部。
安顿好之后,望着匆匆离去的父亲的背影,邓华耳边回响着父亲刚刚嘱咐的话语:“记住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邓华不觉一阵心酸,泪水几乎要涌了出来。
新华学校是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星期日要做完礼拜才能放假,做礼拜时由牧师领读圣经,末了还要说一声“阿门”。开饭前,学生坐定后,还要用手在胸前画“十”字,然后念道:“饭是上帝给的,我们要感谢上帝!”在家乡山野里放纵惯了的邓华,觉得很不是滋味。
然而,这里学习抓得很紧,邓华在这里不敢怠慢,他记住自己在爸妈面前说过的话语: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况且这里规矩极为严格:旷课八节者,勒令退学。早晚在教室自习,也有老师在场,不到者也作旷课论处。邓华勤奋学习,每次期终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优秀。
在学校里,邓华最爱听历史老师讲课了。一次,老师讲中日甲午之战,绘声绘色地介绍了黄海大血战的悲壮场景……中国海军致远舰,在邓世昌指挥下勇敢地向敌吉野舰撞去,不幸中雷沉没,全舰200多名官兵为国捐躯;尤其可歌可泣的是,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落海时,推开侍从刘忠递上的救生圈,慷慨地说:“事已至此,誓不独生。”他的爱犬衔住他的手臂不放,邓世昌奋力将犬推开,爱犬复又扑来叼住他的发辫,他又忍痛将爱犬按入水中,一同壮烈牺牲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此时,老师声泪俱下,许多同学也是义愤填膺。邓华抹去脸上的泪水,举手提问:“老师,这位邓管带是哪里人氏?”莫老师说:“广东番禺人,捐躯时年仅45岁。”邓华又央求道:“老师,您还讲点他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吧!”老师顿了一会,侃侃说道:“他从小就奋发学习,立志报效国家。他英文学得很好,能用英文会话写笔记,航海需要的天文、地理、数学、绘图、测量各科成绩都是上乘。”这位教历史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感动了邓华和同学们的心!
新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钳制极严,示威游行等爱国活动绝对禁止学生参加,一经发觉,立即开除。遇有郴州城发生此类事情时,便将校门紧闭,不许学生外出。邓华他们只好压抑心头的激愤。不过,第二天,邓多华从自己的行囊中寻出几件日本货:几小瓶人丹和几包牙粉,统统丢到茅坑里了。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划出租界,开辟口岸通商,除此之外,还派人在中国传道布教,开设学校——新华学校原来是这么来的。当邓华从历史学习中得知这个原委后,联想到平日所见所闻,对这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的学校,顿生厌恶之情。自己置身这里学习,仿佛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一次,在校园里,一个同学指手画脚同另一个同学开玩笑,正巧校长从这里路过,洋人不懂中国话,只从那同学说话腔调和手脚动作推断是讥笑他,说是犯了侮辱罪,不容分说,将这个同学拉到校长室,用竹板打了几十大板,方才罢休。当时,邓华赶上前去,要找在场的中国老师辩解,却被洋人驱走,他在稍远处只听得那同学被打得哇哇直叫。他也像是挨了打一样,心情异常沉痛:不平等条约给予我们民族的屈辱,就是这样刺伤着中国少年的心。这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毋忘国耻!毋忘国耻!!毋忘国耻!!!”
新华学校鼓励学生受洗入教会,在新华学校毕业的基督教徒,学业优秀者,学校免费保送到美国留学。邓华在新华学校三年,尽管老师启发,同学劝导,他始终没有加入教会。高小毕业后,他就走了,发誓再也不读教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