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锦州

攻克锦州

辽沈战役即将打响!

毛泽东在1948年9月7日给林彪等人的电报中说:“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这时,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集团,兵力达55万人,其中正规军48万,主要龟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孤立地区。东北人民解放军则已发展到12个纵队,还有若干独立师和特种部队,共70万人,外加地方武装33万人,合计103万人,并且已经解放了东北97%的地区和86%以上的人口。

这一场辽沈战役,不仅关系到能否歼灭东北国民党军,而且关系到预计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整个革命。

这对于一个有作为的军事家来说,对于一个站在时代的巅峰敢于搅动历史风云的军事指挥员来说,对于一个早就盼望着这一天到来的身经百战的将军来说,该是何等地心潮起伏、热血澎湃!

然而,此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却是沉稳到近乎冷漠而严酷的状态!

在纵队司令部的作战室里,巨幅的辽沈地区地图上,红色的、蓝色的箭头,似乎在跃动,带着硝烟,带着血与火,在这个锦(州)榆(山海关)唐(山)地区,激烈地碰撞!

邓华,他时而铁定地立着,注视着战争之神的黑色大氅所覆盖的地图;时而急促地踱步;时而舒缓地走动,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着香烟……

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邓华受命指挥两个纵队,即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会同第三纵队和第八纵队,担负攻歼锦州守军的任务。

锦州守军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的新编第八军三个师、第九十三军两个师(其另一个师据守锦州外围的义县),第六兵团直属的第一八四师和由沈阳空运来的第七十五师(欠一个团),此外,还有指挥所直属和野炮营,105榴炮连和战车连,兵力达10万余人。

以4个纵队12个师,攻击敌7个师,我军并没有形成起码兵力一倍于敌的优势,且不说这锦州乃敌军坚固设防的势在必争的战略要地。

难道还要重踏四平攻坚战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覆辙?

按照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的部署,在攻取锦州之战时,12个主力纵队中,有7个纵队用于锦州南北方向打援,即两个纵队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援敌,五个纵队拦截沈阳方向援敌,另一纵队用于围困长春之敌。

邓华的眉头紧锁:这样的部署阻援虽有把握,但攻击锦州的兵力就不够了。9月12日我军完成对锦州外围义县守敌的包围,于17日开始攻击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连日来没有多大的进展。

义县一个师的守敌尚且如此,有七个师镇守的锦州,难道能够小看吗?攻打锦州不能速决,时间拖长,南北援敌就有可能会师锦州,那么,“关门打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反之,如果增加攻击锦州兵力,在敌南北援军未到之前迅速拿下锦州,歼灭守城敌人,那就不只是回师阻援问题,而是像中央指出的,打前所未有的大战,一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问题了。

锦州,锦州啊,这可是这次大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之处啊!

“司令员!”邓华一惊,沉思中听到参谋长的招呼,“东总(即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来电,转来锦州城防工事图。”隐蔽在敌人巢穴的地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报传过来了,对锦州敌指挥部的一举一动几乎了如指掌,这正是指挥员求之而不易得的事。

“老高,我还是积习不改呀!”邓华接过城防工事图,只是瞥了一眼,“我看,得向‘东总’发个电报,表明我们的想法:攻锦州应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即六个纵队,这样才有把握在援敌未赶到之前迅速拿下锦州,这样就取得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

“打援部署的兵力大,可能是林总担心卫立煌从沈阳倾巢出援。”

“蒋介石早就有打通沈锦线,把东北主力撤回关内的意向。卫立煌倾巢出援,有这个可能。”邓华同意参谋长这个分析,可是,立刻回到本题,“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迅速全歼锦州守敌,扼住锦州这个东北的咽喉,这样封闭东北蒋军才有可能。”

邓华当然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歼敌这个古往今来兵家奉为经典的军事原则,四平攻坚战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对敌情判断错误,轻敌急躁,作为总部指挥员则是没有亲临前线。四打四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23个小时全歼守敌,便是他指挥艺术的杰作。而眼前,正当这个战略决战的关口,能不能在锦州作战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与空间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呢?

如果说,在三战四平之后,他在林彪心目中有过什么“信任危机”的话,那么,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林彪对他则是十分器重的。要不,怎么会部署他在攻取锦州之战中担负战役方向的指挥员呢?他不只是指挥一个第七纵队,还同时指挥第九纵队哩!

认定了的事,24门排炮也轰不脱的。邓华,没有瞻前顾后,建议用六个纵队兵力攻取锦州的电报发出去了。

10月1日,第三纵队和配属的第二纵队第五师攻占了义县,全歼守敌第九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师。

他所指挥的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已经到达锦州南部地区,会同兄弟部队分别歼灭了绥中、沙后所、兴城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等地。北宁铁路锦州到秦皇岛段敌人被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东北地区敌军通往关内陆上通道因之切断。

林彪对邓华的电报没有回复。

林彪怎样回答呢?

正是在这个时候,10月2日,林彪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正在考虑下一步行动方案,一攻锦州,一攻长春,原定攻锦,因敌新五军及九十五师增葫芦岛,恐一时难下,长春经数月围困后易攻,但部队往返不易,又加拖延时间。请军委同时考虑并指示。

原来,是攻取锦州,还是回师打长春,林彪还有犹豫,举棋不定。

中央军委、毛泽东于10月3日17时和19时,两次电令“东总”: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是很不妥当的。并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

至此,林彪最后铁定了攻锦的决心,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急调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由辽西南下,参加攻锦作战。这样,攻取锦州的兵力达到六个纵队又一个师,外加炮兵纵队主力和一个坦克营(其中有一个纵队位于高桥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打援方面,以两个纵队又三个独立师共九个师对付锦西援敌,以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敌。

1948年10月14日早晨,锦州战区上空弥漫着乳白色的浓雾,被铁桶般包围的城内国民党军,偶尔打出几发炮弹,零碎爆出几响枪声,除此之外,一切归于沉寂。执行攻歼任务的20余万人民解放军,连同他们的战车,大炮,轻重机枪,等等,仿佛都从地平线上消失了。设在锦州西北牤牛屯的东北野战军总部,同各个纵队之间的无线电联系也暂时停止。这是总攻前令人心焦的可怕的静默。

林彪司令员命令的总攻时间为:以雾消散为标准。

城南女儿河畔,钢轨和木头构造的半地下掩体指挥所里,邓华举着望远镜,不时看看前方——蛛网般的交通沟,为浓雾掩盖,什么也看不清;他不时瞧瞧天空——辽东湾的海风没有吹来,晨雾看来不会马上消失。他再次摇通主攻师第一三二师师长李化民的电话,询问第三九四团突击队的情况。

战场上的情况错综复杂而又瞬息万变。战役指挥员的高明之处,在于从不可捉摸的变化中,判断出并且紧紧抓住那能够左右事态发展,开辟胜利道路的一环,在于从万千现象中迅速发现并且果断处置能够影响全局进程的细节。

现在,总攻即将开始,突击尖刀能否顺利穿过小凌河,邓华还在牵挂着也许是微乎其微的细节。

李化民师长在电话中向他报告了昨夜突击队王云之战斗小组查探小凌河的情况,他说,战斗小组在小凌河来回摸了几趟,哪儿深,哪儿浅,哪儿是硬帮硬底,哪儿是稀泥,他们都弄得清清楚楚;在冲锋道路上:河边撒了石灰,河里插了标杆。

邓华满意地放下话筒,接着摇通第九纵队詹才芳司令员,询问攻城准备和突破后打纵深的部署。

邓华举起望远镜,遥望城北方向:仍是白蒙蒙一片,那里有由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的两个纵队(第二和第三)和第六纵队的第十七师,是这次攻锦作战的主攻方向;东面有由段苏权任司令员的第八纵队;南面和东面均为助攻方向。

林彪提出的作战方针是首先以五把尖刀(五个纵队)插入,分割打乱敌人指挥建制,而后分别加以围歼。

10点10分,数十万人焦灼期盼的时刻到了,决定东北战局命运,甚至影响全国战争进程的时刻到了:在锦州城的南北东三个方向的天空升起了闪亮的红色信号弹。

顷刻间,无数颗炮弹呼啸着飞向预定攻击的城垣段,飞向城内敌军的各个要点。

总攻开始了!锦州城内浓烟滚滚,火焰翻腾。

对方回击的炮弹、枪弹,雨点般落向我方前沿阵地。

掩蔽在小凌河南岸地底下的第七纵队主攻师的突击连的战士们,按捺住怦怦急跳的胸膛,注视着我方炮弹的落点,说不清是三颗四颗,还是五颗六颗,轰然而来的炮弹,几乎是同时齐落在一处城垣:“轰开缺口了!”突击连——第七连的勇士们,在己方炮火和两侧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网,沿着昨夜王云之战斗小组开辟的胜利道路,冲过了小凌河,第八班的战士立即打了烟幕弹——这是表示已经过了护城河,要求炮火延伸的信号。

10点25分,突击连第六班飞跃登上突破口城墙,一颗登城信号弹高高升起,后续部队跟着在锦州城垣第一面飘扬的红旗,潮水般涌进。

10点35分,又一颗信号弹高高升起——这是突击团第三九四团大部进城的信号。

勇士们按照预定部署,向锦州城内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邮政局、锦州电影院等核心阵地猛进……

“坚决爆破前进!”是邓华火爆式的命令。

此刻的爆破前进,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是第七纵队总结去年冬季参加全歼彰武守敌第七十九师作战的经验:在遇到敌街垒碉堡而一时难于摧毁时,为不影响尖刀部队直取敌指挥中心任务的快速完成,改为不沿街前攻,而是爆破街房墙壁,炸出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一往无前地穿插,穿插!

12点45分,第七纵队的第三九四团,又是第一个首先打进敌人核心阵地!

在攻打锦州电影院时,第一次用150公斤炸药,仅仅炸开一个缺口。指挥员命令:再以十倍的炸药再炸!于是,一千多公斤炸药被装在车上,勇士们头顶着几层湿被子,冒着纷飞的弹雨,将炸药车推上去,轰隆一声,300多敌军全部炸死、震晕!

此时,继电影院之后,第七纵队的部队已经分别占领了范汉杰的指挥中心等核心阵地。

解放军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汉杰设防重点也在城北。范汉杰没有想到,解放军却在城南首先突破。他急调锦州指挥所总预备队和卢浚泉的第六兵团预备队往南堵截,但在邓华所部各个尖刀连队猛力穿插和坚决爆破前进攻势面前,哪里抵挡得住!他的核心阵地,包括他的指挥中心,在12点左右,不是被占领,被摧毁,就是被包围,被孤立。指挥系统被打得稀巴烂,电话全部中断,首脑机关与作战部队失去联系。指挥官和他的警卫部队被分割数地,范汉杰逃到第六兵团指挥所邮政局,他的手枪连却被消灭在白云公园的日本式房子里。

范汉杰和卢浚泉的指挥实际上已经瘫痪,各个部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下午2时半,由北面破城突围进来的主攻兄弟部队与第七、第九、第八纵队部队,在中央银行、白云公园一线胜利会师。

到此,锦州守敌大势已去。

午后4时许,范汉杰在邮政局卢浚泉的第六兵团指挥所召开会议,城破,有线指挥中断,外援无望,他们决定弃城逃跑了,并于当日黄昏带少数随从仓皇潜出,但范汉杰、卢浚泉等人迅速被解放军俘获。

邓华指挥的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作战中神速突破(总攻开始后15分钟即首先登上锦州城)和勇猛穿插(总攻开始后不到两小时,即首先突入敌核心阵地,打烂敌指挥中心),对于攻取锦州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邓华指挥的城南方向作战,本来不是攻锦战役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指挥员的能动作用,战役战术诸方面处置得当,辅攻方向也能够出人意料地发挥“正兵”的作用。

到15日18时,攻击锦州的战斗结束,十余万守军被全歼,国民党通向东北的大门被锁住了。

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战役中歼敌30140名,其中俘敌新八军参谋长李文昭、第一八四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第五十四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高级将领以下达26894名。

攻锦战役结束后,10月20日至28日,邓华率领第七纵队东进,参加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再歼敌10094人,生俘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等将领多人。

辽沈战役胜利后,部队即将入关作战,全国解放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