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

1950年10月24日,邓华被正式任命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并担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

早在三天前的21日凌晨3点,邓华接到来自毛泽东的电示:即去彭德怀处,将十三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10月23日17时,毛泽东再电邓华等人,令其“速至彭处,与彭会合,在彭领导下决定战役计划并指挥作战”。

而另一方面,“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根据美国军政当局的指示,于10月2日下达命令,规定在中朝、苏朝国境线至定州、宁远、兴南一线的作战任务,由南朝鲜军承担,而不使用美英军等非朝鲜部队。到了10月24日,麦克阿瑟干脆废除前出控制线,下达最后追击命令:“各级指挥官应全力以赴向韩国北端进击!”

10月25日上午,南朝鲜第六师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从温井出发,向北开进。他们认为朝鲜人民军有组织的抵抗已不复存在,因此,搜索和警戒部队都不派出,乘坐汽车直向鸭绿江开去。他们的满不在乎,有的在车上啃着苹果,有的在嬉闹,如入无人之境。

当他们进到丰下洞至两水洞之间时,在彭德怀、邓华等人指挥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部,立即采取拦头、截尾和腰斩战法,发起突然而猛烈的攻击,迅速将其全部歼灭。

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天正式打响。

从这一天开始,彭德怀、邓华等志愿军领导人,利用志愿军是秘密开进,掌握了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没有料到中国会出兵,而以团营为单位分兵冒进),指挥志愿军进行了第一次战役。到11月5日,经12天激战,歼敌15000余人,将窜至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赶到清川江以南,开始稳定朝鲜战局。

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志愿军总部不断收到敌人迅速组织进攻的消息。

11月5日,美军第二十四师越过清川江,建立桥头堡。

11月6日,南朝鲜军第一师一个团从新安州渡过清川江,前出到孟中里。同日南朝鲜军第七师、第八师向德川、宁远一线发起攻击。10日,第七师占领院里。

“敌人现代装备,机动快,组织进攻也快,”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邓华对彭德怀说,“好像没有了战役之间的间隙。”

“这与过去同国民党军作战不同,美军现代化程度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彭德怀两眼仍然盯着墙上的地图,“不仅如此,东线的美陆战一师,美第七师,伪首都师也在继续进攻,”彭德怀转眼向着他的第一副司令,“邓华呀,面对这个形势,你是怎么考虑的?”

邓华迅速回答说:“我同洪学智同志商量了。彭总不追击清川江以南敌人,是避我之短处,发挥我军的长处。我考虑,清川江北部山区是一个好战场。而且朝鲜这地方,愈往北就愈宽,敌人东西两线,越往北犯,它们之间的缺口就越大。我们前次战役利用了这一点,下次战役仍可利用这一点。美伪军的西线集团与东线部队之间将会有80到90公里的缺口。东线我们仍然阻击,在西线,我军可以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因此,我军可以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歼灭敌人。”

邓华滔滔不绝地说道,显然是深思熟虑了的。

“看样子,我们还得继续示弱骄敌纵敌,要让麦克阿瑟高烧到四十度。诱敌深入就这么定了。”彭德怀拍板,并且提醒道,“老子说得好:‘祸莫大于轻敌。’麦克阿瑟并非等闲之辈,如果我们战役计划不周,战术措施不当,稍有差池,也会陷于被动的。”

彭德怀迅即发布了命令,西线部队继续退至定州、泰川、云山、杜门洞、韶兴洞一线,东线撤至柳潭地区。诱敌深入,准备聚歼敌人的口袋阵正在严密部署中。

这是1950年12月3日,第二次战役反击打响后的第九天。

渡过清川江,越过价川,来到了军隅里。

两辆吉普车,飞速向南驰去。

空中,三架F-80战斗机,呼啸着俯冲下来。

前面吉普车中的军人立即命令司机紧急刹车,几梭子弹,在车前四五十米的公路上弹着,溅起冰花泥土四散飞落,当飞机带着旋风掠过之后,两辆吉普车又向南飞奔……

前面车上坐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后面车上坐的,是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杨迪副处长。他们受彭德怀司令员的紧急指派,一反夜间行车常态,大白天驱车,要赶到设在青谷里与龙源里之间的第三十八军指挥部。那里即将举行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

战场形势如此迅猛发展,彭德怀的兴致很高,他本来要去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但邓华认为,从志愿军总部大榆洞到第三十八军指挥部有200多公里,路上随时可能遇到敌机轰炸扫射,还有敌人撤退时埋下的大量地雷,彭总亲自去太危险。邓华和洪学智等人高低不让,彭德怀只得同意不去。

一场血战刚刚在这一带结束。

在吉普车驰过的公路上,美军的尸体,翻倒在路旁的被击毁的美军坦克、汽车,被丢弃的完好坦克、大炮、汽车,以及各种军用物资,比比皆是。

这一线是从清川江败退下来的联合国军必经之路,他们向南在三所里、龙源里无法越雷池一步时,便掉头向西从安州方向夺路南逃。

经过第一次战役,近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出现在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似乎是视而不见,他的顶头上司、他的情报部门、他的前线指挥官,都向他提示:遇到了“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中国部队,但他认为,中国部队“最多不过六七万人。而且正在“怯战逃走”,他再次力排众议,决心发动“结束战争的总攻势”。李奇微曾经评论他的这位前任说:“对自己讨厌的事实将信将疑或置之不理的弱点,在麦克阿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彭德怀、邓华等指挥志愿军执行故意示弱,纵敌、骄敌的诱敌深入方针,更加助长了麦克阿瑟这种致命的弱点。

11月25日,麦克阿瑟驱使所部进至志愿军预设战场时,震惊世界的第二次战役打响了。联合国军右翼南朝鲜第二军的第七、第八两个师大部和第六师一部被歼,美军第二师受到歼灭性打击。接着,经由南逃之敌的通路,被志愿军战役迂回部队截断,眼看即将成为“瓮中之鳖”的联合国军,12月1日开始转向安州方向突围,于12月3日向三八线总溃退。

邓华和杨迪来到设在一个山洞的第三十八军指挥部,韩先楚副司令员和西线6个军的军长政委们早已在这儿等候了。

入朝40多天来,几乎被敌飞机超低空轰炸扫射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志愿军的军长政委们,面对堆积如山的战利品,面对敌军溃退的胜利局面,那个爆发式的欢乐劲儿,简直要把这个山洞顶上的高山掀掉似的。

邓华的出现,让这个沸腾的山洞立刻平静了下来。

“敌军正在溃退,为了不给敌以喘息时机,我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三个军各以一个师分路向舍人场、肃川、成川方向追击,威胁平壤,如敌守平壤,则准备以一部佯攻平壤,而集中五个军首先歼灭成川、江东、遂安、谷山、新溪地区之敌。”

邓华一向以威严凌厉的战斗作风著称,他的简明干脆的话语,在山洞里发出铜鼓般的回声。在总结第二次战役中西线各军胜利作战的经验之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彭德怀指示精神,此刻,他正向军长政委们发布命令。

“得手后,主力随之南进威胁汉城,调动平壤之敌南撤,乘敌南撤在运动中追击、侧击之,如敌主动放弃平壤、元山线,我即追越三八线,相机进攻汉城。”

部署完毕,邓华点燃一支缴获来的美国香烟,猛猛地吸着。他的冷静沉着,给人以不动声色的印象。只有跟随他多年的杨迪,从他那品味有名的弗吉尼亚烟草芳香的神态中,看到了他的满足与兴奋。

10天前,当联合国军发动这次进攻时,麦克阿瑟曾经乘坐他的“斯卡帕”专机,从东京飞抵清川江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洋洋得意地断言:战争“在两个星期之内就会结束,圣诞节时可以把孩子们送回家”。

然而,联合国军遭到惨重打击,狼奔豕突般向南溃逃,这就该由邓华在这儿发布乘胜向南挺进的命令了。

到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作战结束,共歼联合国军36000余人,其中美军24000余人,不仅解放了除襄阳外的“三八线”以北地区,还拿下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这次战役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