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美军将在仁川登陆
1950年7月13日9时许,在广州东山的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室里专线电话铃声急促地响着。邓华拿起听筒:是罗荣桓政委打来的。罗告诉他:调他出任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并说十三兵团所部须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中央还同时决定,组建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十五兵团部机关则与十三兵团对换。最后,还特别郑重地说道:要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他不由得心头一震:这可能要同新的敌人较量了!
刚刚满40岁的邓华,英年锐气,立即在电话中回说:“服从组织的安排。”
他放下话筒,点燃一支香烟,凝视着作战室墙上我国东北地区地图和朝鲜地图。他棱角分明的脸庞上,透露着一种凌厉威严之风,他那凝重深邃的目光,显示出一种睿智机灵之气。现在,他似乎看到了远在东北亚的朝鲜半岛上的滚滚硝烟。这场战争的最新战况如何?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与其说他习惯于命运之神对他的挑战,倒不如说他是渴望这种挑战!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他就密切关注那儿的局势,这是对兄弟的朝鲜人民感情上的沟通,也是出于军人的本能。如今,朝鲜战争的每一步发展,都竟然同自己紧密联系着!
他立即将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告知兵团党委,由兵团赖传珠政委向机关作了部署:各部门准备迎接新的使命。
7月8日,毛泽东主席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7月7日通过决议(常任理事国苏联未出席会议),授权由美国组成司令部、指派指挥官,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内战的各国部队。
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
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略者之间,邓华和麦克阿瑟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了!
邓华为朝鲜人民军的神速进展而高兴。继6月28日解放汉城,7月4日拿下水原,13日进抵锦江后,20日夺占大田,俘美军第二十四师师长迪安少将。21日起,人民军发起洛东江战役。
然而,邓华关注更多的是,人民军是否歼灭其敌方的重兵集团。他注意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汉城战役虽然歼灭南朝鲜军21000余人,但其基本兵力未遭合围。
美国出兵侵朝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针是:在美国出动大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灭李承晚军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
邓华心想:但愿人民军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就像克劳塞维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一厢情愿也许要坏事的。
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当时仅有的5位五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的经验。他的军事生涯长达52年之久,如今他已年届七十,仍然在战场上驰骋,无疑,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作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就是要在战略方面向中央提供决策参数。“对,我得把我的想法报告中央。”
邓华从巨幅地图前转过身,伏在案上奋笔疾书: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点含糊。
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的企图后,明确指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到8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92%以上的人口。8月15日金日成首相发布命令,要求在8月份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国土。但到8月底双方仍在南部洛东江地区激战,敌人最后一道防线即“釜山环形防御圈”始终未能打破。
而正是这个时候,麦克阿瑟的冒险计划——仁川登陆计划获得美国最高当局批准。
仁川,是汉城附近的一个港口,这个港口航道狭窄,潮汐涨落差高达30英尺,而且一个满潮期只有两三个小时,如果遇上不利情况,超出这段时间,登陆舰队就会在泥滩上搁浅而失去战斗力。当这个登陆计划一经提出,便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多数决策人的反对,称这一行动为“五千比一的赌博”。
麦克阿瑟反驳说:“你们提出了有关登陆行不通的种种论据,然而,正是这些论据可使我确保达成突然性——突然性是现代战争取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麦克阿瑟力排众议,8月29日仁川登陆计划最终获得批准,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诸项准备工作。
然而,两天后,8月31日,在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司令员邓华在兵团党委会上说:“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小部兵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
麦克阿瑟在反驳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对反对他的仁川登陆计划的人曾经夸下海口,说选择仁川登陆可“确保达成突然性,因为敌指挥官会认为,没有人会如此地轻率地进行这样的尝试”。
在这里,邓华却明确判断美军主力将在仁川(即汉城地区)登陆!
兵团党委会议一结束,邓华立即执笔,把讨论意见上报中央。报告分六个部分,即:关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我们的作战方针,关于部队装备和训练问题。文末署名为“邓(华)洪(学智)解(方)”,时间为“1950年8月31日”。
半个月后,9月15日,在麦克阿瑟亲自指挥下,“联合国军”果然在汉城附近的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截断在南朝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朝鲜战争局势急转直下。
麦克阿瑟在实施仁川登陆计划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他的高级参谋惠特尼说:“会不会泄密呢?”他最担心的是登陆计划的保密问题。
然而,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怪物,尽管它错综复杂,形象万千,佯动与虚晃迭出,灵机与妙算无穷,但它总是有端倪可察,有规律可循。
邓华,这位中国杰出的军事家,就准确地判断了麦克阿瑟的这次“五千比一的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