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岛

解放海南岛

1950年2月1日,进攻海南岛的作战会议正在广州市越秀区一幢别墅里举行,发表讲话的是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较量的对手,他总是认真调查、研究。他认为,低估对手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同样,夸大对手,贬低自身,更是指挥员的大忌。

邓华是1949年12月14日正式接受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任务的。这无疑是被寄予了厚望。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全岛面积达32200平方公里,该岛与大陆雷州半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宽度为30至50公里。此刻,在他的面前没有别的选择,那就是八个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毛泽东电令说:“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

没有海军运输舰艇,更没有空军用以空降,就连木船这种原始的过渡工具,也非常缺少——比较大的渔船都被国民党军掳到海南岛去了;雷州半岛沿海渔民,因受渔霸地主胁迫,驾船逃避到不知名的海湾和近海小岛上去了。

几万人连同他们的装备弹药粮食,何以为渡?

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请令邓(华)赖(传珠)洪(学智)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备几百个大海船的机器,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1950年1月下旬,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奉命从海南岛偷渡来到广州。1月25日,他向叶剑英和第十五兵团首长汇报了琼崖纵队三个总队兵力(约1万人)的部署,要求大军尽快渡海。符振中还特别转达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的建议,即趁敌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之机,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

邓华说:“小规模偷渡是乘木帆船,可以伪装成渔船,利用夜晚顺风顺潮顺流,一个晚上的航程,有琼崖纵队接应,从海岛内侧敌人防御薄弱地段登陆,坚信是可以成功的。”

于是,几天之后的渡海作战会议之日,邓华宣布了渡海作战的战役方针为: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举进行。要求第四十三军和第四十军各准备一个加强团,实施第一批小规模偷渡。所有部队要抓紧海上练兵,把陆军变成海军陆战队。

10天后,即2月12日,远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获悉上述指导方针和实施计划后,立即回电称:

“2月10日20时电悉,同意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

善于站在战略高度俯视全局的毛泽东,立即赋予这种偷渡作战以战略价值,他在回电中接着说道:“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偷渡,如同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也出现了一场虚惊。

第四十军的一个加强营800人,乘14只木帆船,于3月5日19时,从雷州半岛上的徐闻县西南的灯楼角启航,一路顺风顺流,上半夜,这个营先后发来两个电报:第一个称,“风向好,船速快。”第二个说,“前进200里。”参谋们在地图上计算里程,按这样的速度前进,拂晓前就可在海南岛登陆。突然,又收到一份电报:“风停,船行很慢。”军部立即回电:“全力划桨前行。”

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守候在电台旁边,等待进一步的消息。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也守候在电台旁边,等待首次偷渡的最新情况。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1时,偷渡营发报说:“发现敌机敌舰。”此后就中断了联系。

兵团和军部都几次电询琼崖纵队,答复是“情况不明”。

有的同志伏在收音机旁,想从国民党方面的广播中找到有关偷渡部队的消息,但是,一无所获。

三天三夜,邓华、韩先楚他们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揪心啊,揪心!偷渡的成败,不单是关系到800人的安危,而且将影响整个战役部署和全军渡海作战的信心!

突然,3月8日,琼崖纵队发来电报:偷渡部队于6日14时在白马井登陆,已同接应的琼纵部队会合,偷渡营未能继续发报,是因为电台在船上被水浸坏了。原来,偷渡营船队离登陆点10多里时,被敌机敌舰发现,勇士们冒着敌人炮火破浪前进,终于到达海岸,强行登陆,迅即与琼纵接应部队会师!

紧接着,3月10日13时,第四十三军的一个加强营1007人分乘21只木帆船,从雷州半岛东侧的硇州岛启航,于11日9时在海南岛东北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下午与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会师,随即突破敌重兵围追阻击,胜利到达琼纵根据地。

与此同时,第四十军的一个团于3月6日晚从北海市启航,偷渡涠洲岛成功,缴获多桅多帆大木船300多艘——这为大规模海上练兵和大军渡海提供了运载工具。

3月底,第四十军一个加强团2937名勇士,第四十三军一个加强团3751人,分别偷渡成功。

不论是一个营、一个团,还是一只单船,也不论是在敌人翼侧,还是正面,都能突破敌人防线冲上岛去!

大举渡海进攻的时机成熟了,邓华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决断:运载工具不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而以木帆船为主,并决定提前实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

时机也是十分紧迫,琼州海峡的气象特点是:从农历正月到清明,多东风和北风,对木帆船南渡最为有利;过了清明,风向变化较大,时东时西,对南渡来说,仍有东风可资利用;只是一过谷雨,则转为南风,帆船逆风,南渡十分困难。

邓华于4月10日在徐闻赤坎兵团“前指”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宣布:决定在4月20日(谷雨)前,主力大举渡海登陆作战,各渡海部队必须在4月15日拂晓前,完成渡海登陆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

1950年4月16日,是邓华最后确定两个军主力大举南渡作战的时日。

偏巧,这日天气变幻无常!

早上,琼州海峡上空东风阵阵,中午转为东南风,下午2时,右侧临高角方向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随即刮起了暴烈的西南风。从预定启渡点到预定登陆点,正是顶头风!

显然,顶着这样的逆风启航,用不着蒋军的飞机兵舰出动,也会是全军覆没的。

然而,这个日期的确定,是渡海兵团上下三个多月来观潮测海的结晶。

四处搜集海洋知识和海战资料,就连旧书摊上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弄来参考;从兵团以下营以上各级都成立了气象水文组,拜老渔民、老船工为师,研究掌握海峡风向、潮汐和水流的规律,并且逐日将测试分析的情况上报军和兵团“前指”。

4月16日17时,是最后认定的启航和紧接着的登陆的最佳时间:预计这日黄昏是琼州海峡北岸晚潮的高峰时节,这时从雷州半岛启航,船只可以随着退潮而增加前进的航速,使船只迅速驶离港口;17日拂晓前,琼州海峡南部开始早潮,船只可以随着涨潮的潮水而加速驶抵登陆场。预测这日晚间的风向为东北风(偏东),从启渡场到登陆地带正是顺风顺流。一眼——邓华早已从窗外撕心裂肺般翻卷的风向标得知海面的情况了,只是时不时朝窗外望望:风是不是停了,风向是不是变了。

“根据我们所作气象记录,10天前和18天前,也是上午东风拂面,中午转东南风,午后却刮起暴烈的西南风,傍晚却出人意料地吹来了东北风。”司令员淡淡回答,“应当不会有误吧!”话语中流露出不确切的担心。

“回电两军:部队暂不登船。整装待发。”邓华接着命令道。

忽地,传出了京剧的乐声。

有人唱道:“父女打鱼在河下,家贫哪怕人笑咱。桂英儿掌稳舵父把网撒……”

一曲终了,邓华定了定神,抬眼望窗外:嗬,奇迹出现了,呼啸的西南风过去了,用绸子制作的风向标正朝着东北方向拂动。

邓华眼里闪着亮光,惊呼道:“真是天助我也!”

4月16日19时30分——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世界的东方,在南中国海的北部出现了!

第四十军6个团在韩先楚副司令员兼军长的率领下,第四十三军两个团在龙书金副军长率领下,8个团25668人分乘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共500多艘,从雷州半岛南端各港湾启航。

按照邓华的统一部署,先期偷渡过海的近一个师的兵力和琼崖纵队主力,正向海南岛北部海岸运动,准备接应大军登陆。

启航船队采取横宽纵短的编队形式,实行一个波次宽大正面登陆,不搞换乘,也不依靠后缓——这种编队航行模式恰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占岛屿进攻样式相反。这是自身没有海空军支援,以木帆船队去进攻敌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的独特的最佳战斗编成,这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国民党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在人民解放军多批偷渡成功后,立即停止对琼崖纵队的“围剿”,重新部署兵力,全力加强正面防线。他一面将战役机动兵力五六个师向加积、海口的两侧集结;一面从台湾将太平舰,从珠江口将“溪口号”“中新号”等舰艇增调秀英港,令海空军力量集中于海峡昼夜巡逻,在解放军可能登陆的港外加强警戒。

正是在4月16日夜,薛岳向他的所部发出密电:“今晚北面共军电台活动频繁,各据点务必注意,不可轻心。”

“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

23时许,渡海大军船队即与敌舰敌机交火。装有五七战防炮、山炮的土炮艇立即迎战敌舰,按三艘土炮艇打一艘敌舰的编队,从正面和两侧向其攻击;主力船队一面阻击敢于闯来的敌舰,一面冒着敌人炮火破浪前进。经过彻夜海战,两军船队于17日3时到7时突破敌立体防御体系,分别在海南岛正面临高角、博铺港、雷公岛、玉抱港、才芳岭一线强行登陆。两军土炮艇和其他护航船队,不仅掩护了主力横渡海峡,而且还击沉敌舰一艘,击伤敌舰两艘;在与敌旗舰“太平”号的战斗中,击毙了敌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王恩华。

大军登陆迅速与接应部队会师后,立即向纵深发展进攻。

17日晚,薛岳调集所有战役机动部队共计5个半师的兵力,于18日由海口、加积乘五百辆汽车驰援澄迈,首先对付威胁其正面的第四十三军登陆部队,企图趁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将之歼灭于近海地区。

兵团前线指挥邓华司令员于19日16时令两军迅速靠拢,与敌军决战,到20日夜,第四十三军主力对内在黄竹、美亭包围了敌人两个团,对外又抗击了敌人5个师的进攻,处于两面作战的极端困境,苦战一昼夜,坚决顶住了敌人进攻。此时,邓华急令第四十三军克服一切困难,坚守阵地,紧紧吸住敌人;并令第四十军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迅速向美亭出援。

在海口的薛岳似乎还蒙在鼓里,他自欺欺人地宣称:“共军一二八师师长被打死,共军指日可歼。”

第四十三军在21日10时,终于将黄竹1个团部5个连全部歼灭,但美亭之敌一个师部和一个团则仍被包围。而对外抗击敌援兵战斗异常惨烈。形势仍然险恶。但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扼守风门岭之第四十三军的一个连,连续击退了敌人5个营13次陆空联合的轮番冲击,该连仅剩下13名伤员,仍坚决守住了阵地。

21日17时,韩先楚率领第四十军进至美亭东西两侧,与第四十三军形成对敌合围态势。22日两军协同,击破敌一个军和两个师的抵抗,歼其一部,同时全歼美亭突围之敌。23日,解放海口市。

24日1时至4时,四十三军指挥所率5个团也顺利登陆,进一步增强了进攻力量。

美亭决战之后,薛岳见大势已去,害怕全军覆没,于22日下达总撤退命令,他本人则于这日18时乘飞机逃往台湾。

邓华于24日向两军发出分东、西、中三路猛烈追歼逃敌的命令,到4月30日,追至天涯海角,解放海南全岛,胜利结束了海南岛战役。

整个战役歼国民党军51148人,其中毙伤俘敌33148人,收容溃散之敌18000人。解放军方面伤亡损失为4611名,敌我伤亡比例为11∶1。

指挥人民解放军开创胜利渡海作战先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赋予的光荣作战任务”的邓华司令员,就这样悄悄地回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