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脱险
根据资料统计,红军在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有一次遭遇战。在374天的长征中,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战上。
现在,1934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名的湘江之战,进入到最为残酷的白热阶段。连续数日的厮杀,阵地上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刻,炮弹仍在无情地呼啸,意大利黑十字架式飞机投下的炸弹爆炸声撕裂长空,挟带着血腥气的黑色烟云滚滚翻腾……
只有步兵轻武器的红军,正在迎击国民党军的疯狂猛扑……
就是在这个当儿,邓华陷入了空前的绝境。
他所在的一军团一师,于昨日凌晨奉命赶到二师扼守的全州以南的第一道阻击线脚山铺阵地,两个师共同抵御刘建绪四个师的进攻,至昨夜退守到第二道阻击线时,已经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午后,师部传来军团电令,部队节节抗击,向西转进。
原来,此时,整个长征队伍的核心——红星纵队和红章纵队,已经安全渡过湘江(按:所谓红星纵队,系由中央军委人员组成,红章纵队是由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机关人员组成);整个红军,除被切断未能渡过湘江的五军团的三十四师和三军团六师的一个团外,已经全部渡过湘江。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已被红军胜利突破。
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坚守阵地,阻击敌军,保障湘江渡口的战略使命已经完成。
邓华和刘瑞龙团长指挥着一师二团,在前面开路的刘瑞龙已经率部突破了封锁线;指挥断后的邓华,遇上从后面和左右方向三面的敌军的进逼。刚才,所部的一个营已经冲到前方山包后面了,而他,还有一名参谋、一名警卫员,被左右两方敌人密集的交叉火力卡住了。他们看到,前面收割完稻田后剩的禾蔸被子弹打着,屑片纷纷飞扬,后面的枪声也一阵紧过一阵。
三人匍匐在一条田坎边。
“遇上绝境了!”邓华心头升起一个闪念。
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
在战场上,不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突然遇险的情况,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不容许有任何犹疑!
狭路相逢勇者胜!
“冲过去!”邓华向参谋和警卫员命令。
他随即纵身猫腰起跑,飞步跨过三丘田块,耳边“嗖嗖”声不绝——那是子弹在他的前后左右穿梭。
他翻身滚到田坎下,回望刚才起跑处,不见参谋和警卫员跟进。
他了解跟随他多年的参谋和警卫员,他俩一向反应灵敏,动作快捷,此刻为何没有跟进?如果受伤了,邓华相信,他们也会挣扎着作出回应的;难道双双中弹牺牲了吗?
“冲呀!”邓华再一次发出了命令。仍然不见他俩起步,也没有听到回话或任何回应的示意。
“嗒嗒嗒……”前面山包处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
准是3营同志接应他们的压制火力!他赶紧一个箭步,飞奔到山包边。
终于脱险了!
参谋和警卫员也许再也回不来了。在这种时候,他丝毫没有责怪他俩犹疑、畏葸,而是深深地敬仰着他们:他们肯定是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自己的首长,而甘愿牺牲自己!他在心底里说:“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们!”
差不多20年之后,在朝鲜战场,邓华指挥百万大军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时候,一日,与伍修权闲聊,这位后来曾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将军,说他几次遇险,大难不死,堪称福将。邓华说:“我也是多次大难不死,也可以称为一员福将,然而,”他的话锋一转,“每当想起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友,肩上像压着沉重的担子一样。没有他们,我这个福将是福不起来的。”
他的心中长留着那位警卫员和那位参谋的崇高的形象。
邓华脱险来到团部,同团长刘瑞龙等人会合,然后下去看望部队。那情景,比在战场上惨烈的厮杀还要使人肝胆欲碎。两军对阵,大家横下一条心,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哪管它血肉横飞,尸陈遍野。如今,朝夕相处的战友再也回不来了,亲如手足般的伙伴葬身在血泊里了,好端端一个团就这么点人了。
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全团为3100多人,一路上人员不断锐减,虽然不断“扩红”,到这次湘江之战前,也不过1700多人,而现在,仅仅800人!
炊事班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搁在那里原封未动,竟然没有一个人吃,许多干部战士都在抱头痛哭!
“这哪里还像个部队!”邓华自语道。
他站在一个小山包上,向着自认为残兵败将的官兵们,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同志,确实痛心呵!”他的嘴微微向左下方抖动,这是他激动时特有的表情。此时此刻能没有感情的波澜吗?!但是,他是不轻易流泪的。
他立在那里,腰板笔挺,尖棱的古铜色的面庞向着人们,凹陷的两眼仍然喷射着严峻的光束。
没有在猛烈的沉重的风暴面前表现出强大承受力的品格,是无法成为称职的军事指挥员的。
“但是,”他抬高了嗓音,“我们全团指战员都是铁打的好汉,都是英雄。我们胜利完成了军委给予的光荣任务。告诉同志们,中央首长所在的红星纵队和红章纵队以及红军大部队已于今日渡过了湘江。同志们流血牺牲,已经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我们已经胜利开辟了西进的道路。”邓华顿了一瞬,两眼扫视全场,“同志们,吃饱饭,鼓足劲,迈开你的双腿,让我们去同兄弟二、六军会合吧!”
“现在开饭!”他示意随行参谋给他找来一个搪瓷碗,他舀了一碗饭,顺手折了两根树枝当筷子,便大口大口地吃饭了。
像闪电一般,在这个坡地里的数百名红军指战员,立时跟着行动,那一桶又一桶的饭菜,随之被吃光了。
半小时后,嘹亮的军号声响了。
刚才似乎丧失了信心的红二团,此时正踏着威严的步伐,向前,向前……
1936年2月初,邓华正担任一军团二师政治部主任,来出席在陕北延长县境的临真镇举行的一军团师以上干部会。会上,他听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委员毛泽东所作的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战役部署报告。
“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这回东渡黄河,就看你们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了。”接连吸了几口烟,毛泽东的兴致来了,借用唐代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略微作点变动,对聂荣臻等军团领导人和邓华等随同步出会场的师级干部说。
“报告总政委,我们红二师保证胜利完成任务!”刚满二十岁的干练的二师政委萧华迅速表态。
在这种场合,邓华本不想说什么的,他觉得,此时此刻这种表态,不符合他的性格。他有着刚烈暴急的一面,也有着不事张扬、冷静沉稳的一面。
善于观察人的毛泽东,发觉邓华眼神里异样的感情,对他说道:“怎么呀?突破阎锡山河防堡垒,东渡黄河困难大得很哇!”毛泽东猜测邓华考虑东渡黄河的困难去了。
“妙算在胸,谋深计远,士气高昂,不愁河防不破。”机敏的邓华顿了一两秒钟,迅即说道,“我刚才是想起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了。”接着,他一字一句地背诵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开阔,雄健,飞动,深远,真是好诗。”他隐匿了心中的奥秘。
“呵呀,一字不差!红军中还是有秀才的。”毛泽东笑了。
5月初,抗日先锋军回师陕北。下旬,邓华随二师参加了西征作战,11月又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之战。山城堡一仗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结束。
12月12日,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发生。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月,红军整编,邓华任中央军委直属第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担任了师一级主要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