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是个好帮手!”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邓华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席谈判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外交活动。然而,这场谈判是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之一。
……这是正在举行的第十九次会议,时间:8月10日,地点:朝鲜三八线南面的开城来凤庄。
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将军发言说:你方提出的“海空优势补偿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是在讨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问题,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联合国军方面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却说,战场的实际除了有一个地面战线外,还有一个海空战线,他们的海空军占有优势,确定停战后军事分界线,只能在地面战线和海空战线之间划定。他建议的分界线是在朝中部队阵地的大后方,即从现阵地后撤38~68公里。根据这个建议,他们不打一枪,不伤亡一个人就可获得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自7月26日开始讨论这项议题以来,连续八次会议,这一荒谬的反建议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
南日在发言中指出,联合国军方面没有理由拒绝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乔埃他们竟然一言不发。
在外交谈判中,只有一方发言,另一方拒不吭声,这真是谈判史上的奇闻。
邓华坐在南日的右方,不停地抽着烟。他觉得,美军谈判代表如此蛮不讲理,一个月来多次挑起事端,中断会议,是因为他们自恃还有力量。第五次战役之后,他们在涟川以东之线,又大举越过了“三八线”,较之年初,是松了口气,气焰就上来了。
这个开城谈判的时机选择得不很恰当啊!如果在年初时同他谈判停火,战场态势是我军越过“三八线”达到“三七线”,那么,朝中方面则是处于十分有利的谈判地位。
当然,从总体上讲,美方愿意来谈,是把他们从鸭绿江畔赶到“三八线”地区的结果,是朝中方面的胜利。
看来,对他们必须采取强硬态度。如同毛泽东主席于7月9日讲的,我们应作此次和不下来,还须继续打,还须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歼灭,然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
8月18日,经过一番思索的邓华以个人名义,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提出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线的建议,他在电文中说:“现地停战,我方亦不吃亏,因临津江以西“三八线”以南面积虽小,但人口财富较多,战略上,敌阵地离元山近,登陆易;但我阵地离汉城更近,亦易拊敌侧背。”
与此同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党委连日举行会议,集中讨论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差别到底有多大,经过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真分析研究,反复对比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以实际接触线亦即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对我并无不利。
8月22日15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专题向毛泽东主席请示。
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一提议,并商得金日成同意按照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的建议,向对方提出划分军事分界线方案。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意了朝中方面的意见,即以双方现在的实际接触线为停战时的分界线。
邓华这一建议的提出并最后成为双方认可的协定,是朝中方面在这项谈判中的一大胜利,因为这意味着对方完全放弃了所谓“海空优势补偿论”。这一建议是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争中停战的惯例,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对于打破谈判僵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美军首席代表乔埃事后也说“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
邓华8月18日提出的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线的建议,随之自然地带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设想以夺回“三八线”以北被占领土地,实现以“三八线”为停战后军事分界线为目的的第六次战役,成为可商榷的了。
早在7月1日,金日成与彭德怀联合发表声明,赞成与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的同时,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说:(停战谈判中)“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如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8月反击。”
停战谈判进行了半个月,即到了7月24日,连议程也未达成协议,彭德怀上报中共中央军委,拟以军事胜利配合谈判,他在电报中说:“我再有几次胜利的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我于8月中旬争取完成战役反击的准备,如敌不进攻,则至9月举行。”
这里所说的“8月反击”和“战役反击”,因是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筹划的战役,便被称为第六次战役。
对于计划中的这个战役,邓华是坚定地支持的。7月31日,他在开城与解方联名致电彭德怀,认为“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需作破裂之军事准备……战役准备,争取8月15日以前完成,准备破裂后的反击以8月内动作为宜……如谈判仍在持续,最好是乘敌进攻时予以有力地打击……或者我举行地区性的主动攻击敌人。总之,谈判需要政治攻势,特别是战斗胜利相配合才更为有利”。
8月8日,彭德怀司令员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基本部署:要求歼灭敌军两个师左右,将东线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彭总在报告中说:“如无意外变故,拟于9月10日下午发起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9月初向我进攻,我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最为有利。”
8月17日,彭总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战网正在悄悄拉开。
在开城北面松岳山麓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邓华,收到彭总签发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之后,立即认真研究,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反复思考。
前述8月18日邓华发至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建议以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停战后军事分界线的电报,实际是建议改变以“三八线”为界的停战条件。这个建议的背后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既然以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线,那么,设想以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实现以“三八线”为界为目的的第六次战役就没有必要了。
8月20日,邓华和解方致电彭德怀,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
彭德怀于8月24日复电邓华说:“17日预备命令是要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而非具体部署。”与此同时,还转来中共中央军委8月19日就第六次战役预备命令给彭德怀的专电,军委在专电中说,9月战役计划,“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可预防敌人挑衅和和谈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
接读彭德怀复电和中央军委8月19日专电后,邓华思绪联翩。
26日,他再次致电彭总并报军委。他在电报中说:“我在作战指导上应做长期打算,并准备敌人扩大战争,但也不放松任何可能争取和平的机会。”
接着,他就拟议中的第六次战役做了具体分析,他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为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几种可能,利害得失,他都做了分析;倾向性意见也很明白,就是在当前变化了的情况下,不打第六次战役。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邓华在8月18日向彭德怀并毛泽东拍发的电报中,还同时建议:
“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尽可能做战术的反击,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
“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与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是同一个意见。但邓华同时是积极求战的,他建议“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要“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要“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这是为以后战役反击中阵地攻坚做准备的。
而事实上,第六次战役被取消,开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期的阵地战。
通过这几次电报往来,彭德怀对邓华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为邓华能在关键时刻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兴,并多次表示:
“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