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红军指挥员

年轻的红军指挥员

1928年5月,继4月湘南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指挥的部队和朱德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此时的邓华已被调到七师政治部组织科任组织干事。

邓华随同部队撤出郴州,同从井冈山下来的毛泽东的部队接应。他们在资兴打了一仗,甩脱了敌人的追击,于4月中旬到达井冈山下的酃县县城附近。这时传来了整编部队的消息: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十师、十一师、十二师三个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邓华所在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缩编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

缩编后,三十三团立即奉命去打遂川。这时的邓华,已不是拿笔墨、提石灰桶的宣传兵,而是这个团的2营6连的党代表了。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时,只有2个营7个连,不到1000人。经过一年的边界割据,部队一下子猛增到12000余人。而他们立足的地方,只是周围550华里的井冈山。这里人口不满5000,产谷不足万担。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吃什么?

因此,红军决定:除编在十师的二十九团外,由永兴、资兴、郴县、耒阳来的农军,全部返回湘南,要求他们依托井冈山山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革命根据地。湘南特委当时在桂东一带活动,三十三团便奉命前往桂东山区打游击。

就在这时,决定的时刻到了。

是往西南,还是继续往东南呢?时间在催促邓华作出最后的抉择。

这时,在三十三团宣传队工作的表弟首培之急匆匆来到邓华身边,说道:“走,一起走吧!回家乡打游击,群众条件好,情况熟悉,能干出名堂哩!”

“三发呀,回不得呀!”邓华还习惯地直呼他的别号,“农民同志家乡观念重,回去会散伙的。”

呵,邓华早就思索过了,早就作出抉择了!

“我们有枪有人有组织,还怕吗?还能散伙吗?”首培之回答说。

“湘南暴动时,我们的人枪还少了吗?党的组织还不强大吗?要不是跟着朱毛往东撤到井冈山,恐怕是全军覆没了呵!”邓华毫不含糊。

“不见得吧。”首培之找不到有力的论据,“打回老家去,总会有办法的。”

“再说,你我都在反动派那里挂了号的,他们赌咒发誓要抓我们,这一回去敌人会放过我们吗?”话说到底了,“我看还是跟朱毛走吧!”

邓华未能说服表弟,他跟着大队人马往西南方向去了。大伙儿一商议,桂东去不成了,还是回井冈山去。

不久,从湘南方面传来消息,散回家乡的农军,大部分走散,一部分同志也确实组织了一些战斗,冲了一些“挨户团”,取得了一些零星的胜利,但很快被敌人打散。许多共产党员和干部,不是遇害就是被关押,或者流落他乡。

邓华他们回到井冈山地区的十都,毛泽东得知后,不但没有批评他们,反而派出三十一团3营8连连长李天柱前来欢迎他们,并且立即编队,邓华被编入三十一团的1营,任营委组织干事。

抉择是需要智慧、力量和勇气的。

邓华是幸运的,他的这一抉择,使得他从这个时候起,就一直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在广阔的军事舞台上纵横驰骋。

6月23日拂晓,三十一团1营在团长朱云卿的指挥下,从古城出发,在新七溪岭望月亭前即与敌二十七团遭遇。大路在山脊上,两旁是深沟,双方不易展开。顶了一阵,敌人虽是仰攻,但有机枪掩护;而主要靠梭镖、鸟枪作战的二十九团哪里压得住。1营3连和2连相继投入战斗。3连连长资秉谦、2连党代表向大恢接连阵亡。

邓华圆睁双眼,手提塞满复仇子弹的驳壳枪,纵身一跳,正要从设在望月亭后面的营部冲出去拼了……

山里人的质朴、义气,使他不由得冒出一种冲动,要为牺牲了的战友复仇。也是年轻气盛吧,在红了眼的当儿,真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真可不顾一切地。

“站住!听命令行事!”团长朱云卿大声喝道。

他收住脚,不得不退回原地。他注意到团长的眼神,没有责备,而是威严、沉着、冷静,甚至还包含着几分爱护和期待哩。指挥员不愧是指挥员呵!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原来还是一个新兵。是新兵,就得老老实实随时随地学习。

“传令1连上!”

团长的话音刚落,邓华就发出了1连冲锋的信号。

“冲啊,为战友报仇!”1连立即用火力封锁路口,阻止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

迂回敌后的二十八团,在团长的指挥下,正在老七溪岭同敌主力二十五、二十六团激战,从上午8时打到午后3时,敌三次冲锋均被打垮。正当敌开始动摇之际,预先埋伏在附近武功坛的三十二团小分队,在袁文才率领下,直捣敌指挥部;漫山遍野的赤卫队员和暴动队员也乘势猛冲。敌指挥部乱成一锅粥,杨如轩见势不妙,跨马逃窜,敌失去指挥,全线开始崩溃。二十八团与小分队会合后,即以小部追击残敌,大部急转新七溪岭,包抄龙源口敌人。

在新七溪岭敌我杀得难分难解之时,朱德军长带着他的卫队冲上来了。他的卫队的花机关(冲锋枪)立即在前沿“嗒嗒嗒”猛响,压得敌人不敢抬头。朱德军长在营指挥所听到老七溪岭方向枪声由上往下移去,判断二十八团已经得手,正向这边包抄过来,立即命令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1营全部出击。残敌退路已断,又是腹背受击,军心顷刻瓦解,在龙源口被红军歼灭。

“两只羊(杨)”就这样被打败了!

“军长的指挥真是天衣无缝!”邓华在心底里赞叹道。知己知彼,料敌如神,既有周密的应敌部署,又能身先士卒,灵机作出决断——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邓华,上了战场指挥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