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四平

血战四平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日本人投降了,抗日战争结束了!

毛泽东在这一年的4月24日在《论联合政府》报告的结尾中说的:“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共产党人正是为着这个伟大的日子,而去开拓,而去战斗的!为此他们正以急于星火般的紧迫,奔赴新的战斗岗位!

8月,邓华在延安参加干部会议时,聆听毛泽东所作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毛泽东告诫大家说:“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按照其方针,是要打内战的。按照我们的方针,人民的方针,是不要打内战的……如果两方面都不要打,就打不起来。现在不要打的只是一个方面,并且这一方的力量又还不足以制止那一方,所以内战的危险就十分严重。”

原先中央决定的总的战略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但就在同一天,又急电发出题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党内指示,指出全国总体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中央决定抽调大量主力部队和大批干部迅速向冀东和东北出动。中央在电示中高瞻远瞩地说:“只要我方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东北,已被置于关乎全国胜利大局的主要战略位置上。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急于夺取东北,它在美国海军和空军帮助下,向东北空运、海运部队。10月19日和29日,国民党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先后在秦皇岛登陆,大批后续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启运。

这时东北由苏联红军控制。根据苏联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军要把东北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但是,八路军捷足先登,早在9月5日,冀东部队即到达沈阳。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

为了争取合法身份进行合法斗争,进驻沈阳市的八路军称之为保安部队。11月8日,邓华出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

1946年3月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3月18日,邓华所部保一旅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伪满军警手中夺取了四平市。四平,地处东北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5月国民党夺占四平之后,极力经营,企图凭借四平的战略地位,达到分割东西南北满,进而各个击破解放军的目的。这次攻占四平是为人们所称的首战四平。

4月至5月,国民党军主力向四平发动进攻。在民主联军首长统一指挥下,邓华所部保一旅配合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地区血战一月。这次四平保卫战,被称之为二战四平。

1947年6月初,空前激烈、残酷的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拉开了序幕。

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发动夏季攻势,南北满两大主力同时行动,对攻四平地区。这个攻势的第一阶段,要求歼灭分散守备和增援之敌,打通南北满联系;第二阶段则是乘胜攻取四平。

辽吉纵队于5月下旬接到命令,协同第一纵队进行四平攻坚战。邓华立即率部向四平进逼,扫除其外围据点,并在四平西南郊挖掘战壕,构筑工事。在这个过程中,邓华像往常一样,进行认真的敌情调查,他认为,自己掌握的第一手的敌情,才是最可贵的——这是他以往指挥作战中用血换来的经验。

当时一般判断四平守军主要是陈明仁指挥的只有18000人的第七十一军残部,但四平地区的南面和北面则仍有重兵,特别是南面的沈阳地区是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总部所在地,仍有足够的机动兵力。因此,民主联军总部部署十七个师担负南北阻敌援军任务,其中南面打援兵力达十余个师。

根据邓华司令员的部署,辽吉纵队的直属侦察队和各师侦察队等侦察力量,立即运用多种手段:抓俘虏、抓逃兵,直至潜入敌区捕俘;各级指挥员特别交代,一定要抓获敌连以上军官。邓华和政委、参谋长等人,对来自多渠道的敌兵力情报做了全面的综合分析,并且分片划区逐点计算后,确认实际四平守军在30000人以上。

邓华在了解守军兵力的同时,还对其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进行了调查。面对所获悉情况,邓华立时陷入沉思:我两个纵队攻取四平,我与敌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比较有把握。他准备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出建议。他认为,如果打不好四平这一仗,人力物力遭受损失,不仅影响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可能短时期内使我在东北战场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随即草拟给上级的电报稿。

林彪没有回电,但增调了一个师,第六纵队第十七师于6月6日奉命南下四平参战。

6月14日20点,对四平的总攻开始,炮火准备二十分钟后,西南方向、西北方向和东面同时发起攻击,战况空前激烈,20点30分,西南方向首先突入市区……

到15日,西北方向辽吉纵队和东面第一纵队第三师均未突入市区。守敌因此得以集中主要力量抗击突入市区的第一纵队,该纵队伤亡之大,可以想见。

邓华明白,当务之急是竭尽全力指挥部队不惜代价,迅速突入市区。他立即带领三个参谋前往担负西北方向右翼的第一师指挥部……

却说四平守敌陈明仁为固守四平,精心部署,日夜构筑工事。他采取核心工事体系,不只是点和线的工事,而是包括钢骨碉堡、盖沟、暗堡等在内的全面的工事体系,加紧训练,备足弹粮。民主联军从两个方向突破,他采取法西斯督战队办法,强迫士兵,进行逐垒、逐巷、逐街地节节抵抗,并且不断向杜聿明总部求援,要求急调援兵南北夹击攻城部队。

至此,四平前线指挥部才察明四平守敌竟多达34000余人,敌人凭借永备工事拼死顽抗,并出动空军进行天上地下一体作战。这就是说,战前对敌兵员数量、战斗力和工事体系的估量,都不正确。

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在战后一次总结会上称这次作战是“打莽撞仗”。他说:“我们四平攻坚战,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平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

19日,预备队第十七师投入战斗,接替伤亡较大的第一纵队第一师;同时急电民主联军总部:火速增派援军。

战场真是达到白热化程度:

一条街一条街地往里打,开头还是沿街打,手榴弹频频爆炸,子弹上下左右穿梭,接着是挖墙打洞往里攻,有时还一层楼一层楼、一间房一间房地互打。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以及被炮弹打着的民房和其他建筑物,都在熊熊燃烧。夜里满城火光,如同白昼,白天浓烟滚滚,满眼火红血红。弹洞弹穴像筛子网一样密……

就在这个血与火疯狂交织的时刻,邓华来到市中心区的气象台。

“司令员!这儿危险!”辽吉纵队第一师师长马仁兴和政委邓东哲非常担心邓华的安全。

“少废话!快讲当前情况!”邓华声音嘶哑,他已经五六个通宵没有合眼,然而布满血丝的两眼,像是要喷火一般。“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军部大楼!”

这是6月19日,陈明仁本人已经撤离军部大楼,转往铁路东市区继续顽抗,而军部大楼则由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任团长的特务团死守。民主联军突入市区两三天来始终没有拿下这座大楼。

辽吉纵队第一师和第二师的两支突击队,在两线轻重机枪火网和兄弟师火力掩护下,向军部大楼发起了最后冲击!

随着一连串巨大的爆破火光,勇士们冲进了这座坚固的三层大红楼,经过逐楼、逐房争夺,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屋顶,并且在地下室里,活捉了陈明信。

至20日,铁道以西市区敌人已被全部肃清,从21日起转入对路东的攻击。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和第六纵队的十七师将敌逐至东北角,控制了四平市区3/5以上的地区。然而,经过十余天连续作战,第一纵队和辽吉纵队伤亡很大,无法进一步取得战果。

而四平守军此时也是伤亡惨重,守备军部大楼的特务团被全歼。第八十八师的主力团第二六二团3000余人,仅剩下100余人,团长程杰负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