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的模式
设计思维可以协助创业者重新构建“消费者”“设计者”及“生产者”三者之间的新默契,在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中,找到持续发展的新出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创新设计思维应用到商业中,以帮助公司解决具有挑战性和高难度的命题,很多大学也把创新设计思维普遍用作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方法。
具体讲,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地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它利用设计者的理解和方法,将技术可行性、商业策略与用户需求相匹配,从而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它被普遍认为是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说,设计思维技法是一个创新过程,其灵感来自于对用户的同理心,然后是构思和实施。设计思维技法适用于许多类型的问题,在新产品开发中,它是一种引导和集中创新的手段。设计思维技法使团队能够通过深入洞察客户面临的问题,从而来扩展发散他们的想法,同时可以引导团队专注于最佳解决方案。通过与客户一起测试原型,将客户反馈纳入后续迭代,并允许跨职能设计团队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质疑其原始假设。
设计思维技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常会包含如下步骤。
1.同理心
这是指创业设计人员应基于同理心观察客户,必须努力排除自己的预期假设,使用用户角色来识别顾客以及与产品的关系。要求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去理解用户的心理。同理心环节的目的是理解问题和用户的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极需要感性思维的应用,以换位理解用户遭受的痛点和不便利的因素。从基础层次而言,要了解问题症结所在,明白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等事实性的因素,从而对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把握。从第二层次而言,就是注意用户的情绪、处境、身份认同、性格、心智模式等因素,理解用户行为模式、情感需求、容忍限制和倾向习惯。从第三层次而言,就是去破译和定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问题,定义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2.下定义
这是指将事物归纳到直观的层次。下定义的目的在于给问题找寻一个可以解决的立足点,从而可以直观地了解问题的大小和本质。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不同,解决方案也会截然不同。比如某小区要建新的超市,如果问题是货品少,解决方案可能是大型贩卖式超市;如果购物装运不便利,解决方案可能是网上订购送货到家的超市;如果购物时间不灵活,解决方案可能是24小时营业超市。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所要满足的需求可能会有很多,线性思维能够帮助作出直观的取舍,清晰地反映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出发点。为了以人为本,设计思维必须旨在解决现实中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必须首先将问题定义为清晰简明的问题陈述。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并提供了评估成功和失败的方法。
3.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是指设计人员应该花时间去想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而不是遵循通常最没有想象力的第一个想法。记录每个想法也很重要,即使认为不可能的想法也要记录下来。提出想法的技巧包括头脑风暴等,头脑风暴,是指用发散的方式对一个问题形成多个想法,这个环节需要尽可能多地寻找思路,因此发散性思维能帮助形成想法。对于已经明确的问题立足点,团队成员爆发性地寻找解决方案,尽可能探索各个方面的可能性,一旦你有了一堆想法,就该仔细考虑,把它们分成“是”“否”和“可能”三大类,最终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
4.制作原型
原型是最终产品的快速构建的准系统测试版本。就像构思阶段一样,应该创建多个原型,并快速地提供选择,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脚。创建原型,可以使用从笔和纸到软件等多种工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建足够准确的产品。在制作模型的时候,需要用最快捷、低成本的方式去表达想法,所以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产品的思路,如何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产品,让用户产生好奇心和购买欲望。甚至在选择材料、规格、风格时都要考虑到技术制造、生产成本和商业价值的因素。因此,制作模型要把想法当作一种解决思路,多方面思考产品的表现形式。
5.测试
测试包括将原型(或某些情况下的成品)摆在实际用户面前,以评估解决他们问题的程度。在许多方面,这个阶段是整个设计过程的缩影。需要注意必须在观察测试参与者时采用同理心,必须重新定义他们遇到的问题,必须构思和原型更多的解决方案,然后再次测试。另一方面要注意测试广泛而多样的人群样本,收集更多有意义的反馈。一些常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包括焦点小组、调查和热图。此外,A/B测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尝试设计出略微不同版本,以调整最佳结果。测试环节需要去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因此要运用逻辑思维去反复测试,从而得到有效反馈并加以改进。想法本身的逻辑严谨性、用户的接受程度、技术的操作性和商业变现能力也会在这个环节被考量到。因此,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对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从大局看事物,从细节看环节的衔接。
测试还需要在解决方案与用户的需求之间进行反复考量,测试的范围应该尽量开放和广泛,让用户体验原型,并且观察使用时的行为,采访用户使用时的感受。并且最好回访当时所采访的用户,看看他的需求是否已满足。然后,故事讲述通常会借助一些道具或设备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项目,让一个吸引人的创意能打动你的团队。模拟消费者运用这个概念时的场景,故事是测试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过程的基础,故事为设计师提供一个上下文头脑风暴和开发新见解的语境,故事传达已经存在的理解并展望未来,故事贯穿于设计思维活动。一个好的想法通常都是从一个好的故事开始的。这种方法类似于品牌设计中塑造品牌故事,都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产品的概念。
【案例分享】
用问题引发灵感
IDEO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以产品发展及创新见长。他们曾为斯迪凯斯(一家办公设备生产商)设计办公室。他们设计的主题是“路径”,斯迪凯斯IDEO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想法,也对办公的要求比较明确,但IDEO负责此项目的人员并没有在交谈中找到好的创意。因此,在开始设计之前,他从基础着手,派了一批人到各个办公室去拍照、观察和提问题。虽然在和办公职员的交流中也没有产生创意点,但是通过观察上班的员工,IDEO发现,人们习惯把文件堆放在地板上、椅子上、活页本上,当然,还有桌子上或其他地方。看到这种情景,你马上会想到“成卷成堆”这样的词。你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把桌子上都搞乱了,你在哪儿工作呢?”这个由观察而提出的问题带来了创意的灵感。
既然人们总是在桌子上堆放东西,那么为什么不在大桌子上再安置一个小桌子呢?人们仍然可以在上面堆放东西,不过堆放空间和工作空间就不会被搞混了,桌面自身可以根据员工的需要而被移动,最终产生的“资料架”帮助节省了办公室的空间。斯迪凯斯公司为该创意申请了专利,以此为基础,为办公室的各个角落或未被利用的空间都补充了这种架子,从而给工作场所带来了一种更深的三维几何空间。最重要的是,资料架顺应了人类行为。我们没有试图改变堆放文件的原初需求,而是把这种需求导入了一种更有效的模式。
——节选自《创意力11堂斯坦福创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