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信息

1.2.2 信息

信息就是有用的数据。可以简单地将信息解释为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按照人们的需要经过加工并已经赋予意义的数据。我们前面已经讲过,“105”本身是一个数据,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当表明“105”是“金华工资105元”时,“105” 就是一个信息。掌握信息的概念,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信息的加工应该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的,否则只会得到一些杂乱无章的所谓的新数据,而无法得到符合人们要求的信息,我们要计算产品的工业总产值,就应该用产品产量去乘以该产品的计划价格,如果在计算过程中,没有遵循计算公式,或者没有使用正确的计算单位,那么就无法得到正确的产品工业总产值;二是得到的数据应赋予其意义,如果不赋予意义,人们也难以从信息的角度去利用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比如300吨表示某厂的某产品产量,5万元/吨表示该产品的计划价格,那么1500万元就是该产品的工业总产值,如果只是列出式子300×5=1500,得到的1500这个数据就无法正确地利用,我们应该赋予其意义:1500万元工业总产值。

信息既然是有用的数据,那么显然它就具有数据的所有特征,除了这些特征之外,信息还具有五大属性。

第一,信息具有真伪性。信息的真伪性是指与客观事实的接近程度。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有时就会在信息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方面体现出来,或者体现信息欠真实,或者体现信息欠准确。为了防止这种偏差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人们除了以精确的数值表示信息之外,有时还会采用一些其他方法来表示信息,如采用模糊的字眼来表示信息,叫作模糊级信息,如“差不多”“大概”“还可以”“好些了”等等;或者采用一种数学上的概率方法来加以表示,叫作概率级信息,如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或环境分析,某工程队的中标可能性为0.7,根据人口出生率的统计,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为0.5,等等;另外,还可采用范围级信息表示方法,即对事物发生的范围取值做一说明,如某厂的产品销售量在3万吨至4万吨之间。

模糊级、概率级和范围级三种信息表示方法虽然不如精确级的信息表示方法更与客观事实相吻合,但它们也是特定条件下的信息的真实性反映。我们说明这一点,并不是说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滥用模糊级、概率级和范围级的信息表达方法,比如在统计、财务等一些发生在事后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认真做好信息的收集、辨别与处理工作,坚决反对凑合、捏造甚至伪造数据的行为,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准确。

第二,信息具有层次性。信息是有层次的,低层信息是高层信息的数据。例如,生产班组的生产统计表是数据,统计结果则是信息,可供班组长决策用。对于生产车间,各班组的生产统计结果又是数据(是班组加工后的信息),车间统计结果值是车间主任需要的信息,又成为供厂长使用的数据……由此层层加工,前级信息总是后级信息的数据。

信息的层次性表现在信息加工方面,就是数据的加工和再加工,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信息)还可以被当作数据用来进行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结果,获得更新的更有用的信息。我们前面举的例子中,“金华工资105元”是一条信息,那么,“王厂长同意金华工资105元”这一条新的信息中,“金华工资105元”就是被当作一个数据来进行加工处理的,它是王厂长(客观事物)态度(属性)的一个值。在实际工作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财务和统计报表中通常有原始表、一次生成表、二次生成表、行业汇总表、地区汇总表等,这些其实就是信息的不断加工与再加工的结果,它们分别作为不同层次的信息提供给不同层次的领导做决策之用。

第三,信息具有动态性。信息的动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则表现在时间性方面,即信息通常只有在特定时刻才体现它的有用价值。信息对时间有着很高的要求,如“西北地区现在微波炉供不应求,应马上到那里开展销会,打开销售渠道”。如果半年之后才知道这个信息,可能那里的供应已经好转。

二则表现在信息的多变性方面。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中,一部分信息可能是对已有信息的扩充、更新和修改;另一部分信息则可能是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属于以前不知道的、全新的信息,这两部分信息中无论哪一部分信息的产生,都可能会导致整个信息体系的各外在表现发生变化。比如,1994年国家财税制度改革,就导致全国整个财会信息处理方法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同时还影响到国家统计报表体系中各统计指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则表现在信息为人们所认识的渐进性和不完全性方面。由于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限制,客观事物的全部信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人们所掌握和利用,人们总是在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利用,从而获得新的信息,产生新的认识,再周而复始地对信息进行新的加工处理和利用,直至永远。财务和统计工作中,每年都要对有关指标做若干预测与调整,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则表现在信息的滞后性方面。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值,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随着数据的运动而变化,因此信息总是落后于数据,信息的取得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而且加工、处理、传输都需要时间,因此信息具有滞后性,滞后的时间可以是天,也可以是秒,只有改进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的手段才能缩短信息的滞后时间,从而满足信息对时间的要求,保持信息的价值。

第四,信息具有多样性。信息是被赋予了意义的数据,因此信息在表示数据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上就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时期性方面,即同一数据在不同时期,其信息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如今天我们所说的“工资”,在古代可能被称为“俸禄”,同样是表示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报表,在财税制度改革前,我们使用“利润表”和“资金平衡表”这样的名称,但在财税制度改革后,则使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这样的名称,这就是信息多样性在时期性方面的表现。

除了时期性之外,信息的多样性还体现出地区性、部门性的特点,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地区或业务部门,其信息表达方法可能也有所不同,甚至,因为业务信息的处理都是由业务员操作进行的,不同的业务员之间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表示习惯上的差异。这些都说明信息的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试图以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囊括所有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表示是行不通的。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工农业产品的代码,就无法做到全国使用唯一的产品代码,财政部门有财政部门对产品代码的信息处理要求,统计部门又有统计部门对产品代码的信息处理要求,还有其他各主管部门都有对其所管辖的产品进行处理的特殊要求,那么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来说,就难以做到只用一个代码体系,而只能充分地适应信息的多样性。

信息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缺省性方面,即在某一特定的信息处理环境中,某一数据所表示的属性有着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在工资核算中,数据“金华”一般表示的是人员的名字,而在浙江省物价指数处理系统中,“金华”则很可能是表示地区的名称,等等。这种约定俗成的缺省性,表明我们有时在提供数据的时候,其信息的含义具有不言自明的特点,而不必做更多的累赘说明。

第五,信息具有重要性。信息的重要性是反映信息的重要程度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信息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重要信息除了应通过验证的手段保证其输入真实和准确外,还需采用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如保留后援副本,采用密码、密纹,确立权限等等。

分清信息的重要性,对于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区别轻重缓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要的信息加工处理子系统通常被称为关键成功因素,它总是比不重要的信息加工处理子系统先行开发完成。但有时重要的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层次,需要更多的基础信息加工子系统支撑,这时科学界定和合理安排各类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进程、分工、相互衔接等,就成为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