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简介
《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这本书是由.赵鼎新著创作的,《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共有72章节
1
自序
本书收集了笔者近十年来写的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关心的一个重点是前现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性质,以及以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为主轴的现代社会的到来。本书所...
2
中国历史的模式
...
3
为韦伯辩护:比较的逻辑和中国历史的模式
多年来,马克斯·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Weber,1951)一直被当做负面意义上的研究出发点。[1]批评韦伯的人说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了解得非...
4
一、案例之间的差异与案例内部的差异
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韦伯或明或暗地将中国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作比较。换句话说,此书中的大部分论证是带比较性质的。 当韦伯(1951,p.145)在说中国政府对...
5
二、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如前所述,韦伯对宗教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已经遭到了来自两个不同角度的批评。在东亚四小龙崛起之后,有学者开始以如下的理由来批评韦伯:儒家伦理(包括勤勉...
6
三、儒家政权和中国历史的模式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表明,当把宋代中国纳入观察视野,中国和欧洲的经济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本节以《中国的宗教》一书中一些关键的韦伯式见解为基础,试图解释是什么因...
7
四、讨论
在上一节中,我论述了中国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国家更为强大,也使得儒家思想的社会主导地位更为稳固,却极大地妨碍了实现朝向...
8
参考文献
《广弘明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刘东:《韦伯与儒家》,载刘东:《理论与心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60—182页。 陈振:《中国通史...
9
霸权迭兴的神话:东周时期战争和政治发展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史家大多认定为霸主政治,而整个春秋时代当然就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了。但是,史家对于春秋期间哪几个国家可称得上霸主尚有争议。在...
10
一、四大战区的形成与归一
平王东迁,周室衰落,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大国争霸局面。传统观点一般把这一争霸时代的序曲定于郑国的崛起。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对《春秋》与《左传》...
11
二、东周历史中春秋、战国二阶段分期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史家一般以《春秋》编年终年(前481年)为界将东周历史分为春秋与战国二期,并认为:春秋时代是争霸时代,战国是兼并时代;春秋战争规模小,战国战争规模大;春秋为...
12
(一)封建危机
在春秋初期,一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领土扩张,但战场上的成功马上带来了一个怎么对扩大了的领地实行管理的问题。因此,在春秋早期,我们看到了两个并存的趋势。其一是在占领的...
13
(二)晋楚弭兵
春秋初期出现的霸主政治及“二级封建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周王朝的封建政体,但当历史演进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后,由于各国封建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其他原因,晋楚之...
14
(三)霸权时代的终结
传统史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印象:随着弭兵大会后晋楚战事平息,吴越扛起了霸主的旗帜,因此,春秋的霸权政治终于吴越的兴起与消亡。这种看法与事实可能有较大的偏差。无须否...
15
三、转型期——晋国的崩溃与官僚制国家的兴起
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后,楚国在吴国的军事压力下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潮,吴、齐、越在中原的争霸业均未成功,因此弭兵大会后主导中国政治走向的是晋国的分裂与魏、赵、...
16
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大规模战事不断,[1]加之税收系统效率低下、军制败坏,中央政府陷入空前财政危机。[2]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为扭转中央及皇室的财政颓势,万历...
17
一、理论背景
国内有些学者曾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万历年间苏州和湖广地区的民变作出过分析(洪焕椿,1980;汤纲、南炳文,2003)。在他们眼里,万历时期各地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
18
二、苏州民变(1601年)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苏杭织造太监孙隆奉旨“带征苏松等处课税”,即督征苏州及杭州周边府县的各类商业税收。孙隆将其衙门设置在苏州城中由他主管的苏州织造局内。苏...
19
三、武昌民变(1599—1601年)
武昌民变与苏州的相比无论在发生到发展上都有很大差别。太监陈奉是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被派遣到荆州市征收店税的。与苏州不同,陈奉在抵达荆州后所面对的是当...
20
四、总结
苏州民变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税使进驻后地方政府仍保留了处理当地事务的自主性,这使民变能够在地方科层的主导下得到处理。在民变发生前,苏州的地方...
21
参考文献
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二十四史·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冯桂芬总撰:《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22
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后始终处于分裂局面?面对这个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地理...
23
一、中国是怎么走向统一的?
一个国家为了赢得战争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军队、有效的经济生产和税收能力以及对国家的管理能力。战争因此会促进国家机器的发展和国家战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当一个地区国家力...
24
二、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得以维持的?
秦朝在始皇帝统一中国15年后就走向崩溃。但是,秦朝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却成了今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主流历史形态,即使是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和儒学式微也未能彻底...
25
阳儒阴法,双面皇帝——芝加哥大学赵鼎新教授专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批林批孔”的闹剧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年轻的赵鼎新在他所在工厂的宣传干事牵头下,参加了一个由五名青年工人组成的学习和写作小组...
26
一、东方专制的儒法国家
新民周刊:对儒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阻碍关系前人多有论述,但是对于法家,学者则涉猎较少。相对于儒家,法家导致的东方专制主义,排斥了社会中的多元化因素,是不是更成为一...
27
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接受科学?
新民周刊:西方的科学思想在明朝的时候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它们没有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与儒学思想的保守性有没有关系? 赵鼎新:儒家的思想肯定是不利于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
28
三、晚清之后,中国是否一定发生革命?
新民周刊:刚才您提到康乾盛世时的人口问题,您是否认为人口问题是清朝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赵鼎新:有没有西方的兴起,清朝都会走向没落,但是人口却并不是清朝走向没落...
29
文明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多族群国家,至今还存在不少族群矛盾和冲突,这和农业政体与草原政体之间几千年的冲突历史不乏关系。所谓“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便是指代惯称的“...
30
一、气候
纵观历史上草原政体与中原农业政体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不难发现气候条件的重要性。结合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重建的中国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来看,每一段寒冷期,碰巧都有游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