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儒阴法,双面皇帝——芝加哥大学赵鼎新教授专访
2025年10月14日
阳儒阴法,双面皇帝——芝加哥大学赵鼎新教授专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批林批孔”的闹剧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年轻的赵鼎新在他所在工厂的宣传干事牵头下,参加了一个由五名青年工人组成的学习和写作小组,在这片火热的革命海洋中看尽世态炎凉。
这是他对儒法斗争最切身的体会。
他记得,工厂里的一位青年工人因为在批判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勇敢地说了一句“刘少奇说的都是大实话”而受到批判。面对此情此景,赵鼎新沉默了。在小组中,有一年的时间,他没有写一句批林批孔的文字。他让自己沉浸在阅读中。正是在这个小组中,他第一次有机会读到荀子、韩非子乃至孔孟的著作,还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很多材料本是批判的对象,却成为这位如饥似渴的青年最初的学习养料。
他发现,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儒学传统的国家,强权与帝制思想也是根深蒂固。它们的结合形成的是一种帝国儒学:法家政治权力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合一。几千年来,在这帝国的疆域上,在儒家温文尔雅表象的背后,则是法家残酷的屠戮与权力斗争。
这就是为什么,在欧洲,相似的中世纪列国战乱时代导致的是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代议制政府的产生,而在中国,东周战争最终的结局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和几千年的帝制。
2006年,赵鼎新写下了一篇英文长文,阐述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这篇长文就是后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共同出版的《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这本在学术界引起层层涟漪的著作其实只是赵鼎新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个提纲。
这两天,赵鼎新教授正忙着完成这个写作计划的初稿,恰逢辛亥革命百年,回顾中国的历史,反思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变迁,挖掘其根源,亦可以观照当下,思考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