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后,中国是否一定发生革命?

三、晚清之后,中国是否一定发生革命?

新民周刊:刚才您提到康乾盛世时的人口问题,您是否认为人口问题是清朝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赵鼎新:有没有西方的兴起,清朝都会走向没落,但是人口却并不是清朝走向没落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清朝这个朝代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进步”,清朝的不同在于:第一,他们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朝代,把对游牧部落的认同感一直保留了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游牧民族一进入中原就“腐化”掉了。第二,他们锐意改革,到了清朝晚期,皇族中还出了许多改革派,这也非常难得。如果没有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朝可能还能维持更长的时间。

但是清朝在19世纪的积弱却有着其特殊性。在当时,谁统治中国都要倒台。这是因为中国在当时碰到了一个全新的对手,即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它与传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完全不同。所以当时即使是汉族统治者也一样要垮台。

新民周刊:经济、城市和人口的发展在唐、宋、明、清时都达到过高峰,彭慕兰指出:“从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如果没有西方殖民入侵,清朝这样一个经济体是否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仍然可以保持繁荣昌盛?

赵鼎新:那也不会。当时清朝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南富强也没有到可以维持清朝统治的程度。因为江南还是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宋以后,中国技术发明的速度大大减缓,不足以维持经济长期的繁荣。

新民周刊:日本的问题对于中国似乎也是有镜鉴意义的。通过一次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就走上了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可是在中国似乎就不可行,是不是中国必然要走上革命的道路?

赵鼎新:历史有很多可能,中国也不见得一定就会走向革命。但是就具体的历史现实来说,革命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首先,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少数族群统治的王朝,具有国内的族群矛盾和对外的民族矛盾两大矛盾,曾国藩和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满人和汉人之间的族群关系大大增进,所以像军机大臣这样的要职都交由汉人来担任。但是孙中山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之后,满汉关系就不一样了。慈禧太后搞改革,一方面希望能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是另一方面想通过改革来加强满族人的势力。她的做法给汉族精英带来了失望,袁世凯这样的高层官员以及各省的汉族地方精英于是就离心离德,这才是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武昌起义本来并不是很大的事,但是武昌起义之后,十三个省的汉族地方精英马上就宣布独立,这就不好办了。即使如此,如果袁世凯想镇压武昌起义的话,这也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只是袁世凯不想镇压。你排挤我,还差点杀了我,我为什么要忠于你呢?内部的族群矛盾和对外的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历史向着革命的方向发展。

新民周刊:王国维自杀也有被解读为“殉清”的,清亡后,汉族是不是也有许多人在心态上成了遗老?

赵鼎新:当然会有,剪辫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废除小脚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去自杀。如果是你,缠了许多年小脚,让你放掉你肯不肯?清军入关的时候,为了留辫子问题杀了不少人。清末也是,为了剪辫子死了一些人。这同样都是历史事实。

(采访者:何映宇,发表于《新民周刊》

2011年5月30日,第76—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