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农业政体冲突中的中国历史

四、游牧—农业政体冲突中的中国历史

亚欧大陆上最强大的游牧帝国都出现在中国边境,例如匈奴、突厥、蒙古等。这可以用以上相互学习和模仿的分析来解释。农业政体在其盛极之时非常强大,草原政体统治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地学习、适应。出奇强大的中原帝国系统,也启发了野心勃勃的游牧族群统治者去效仿。

草原政体的军事力量再强大,也没有能力建立一个跨越长城内外的帝国(除了短暂的元朝)。历史上,反而是军事实力并不强大的东北半游牧族群在与中原帝国的竞争中得利,并多次建立了持久的帝国,控制长城内外的人民。东北游牧族群很少处于游牧帝国与中原帝国的战争前线。这种边缘地位也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同时吸收双方的优势。当其中一方衰弱或瓦解的时候,东北的游牧族群就开始扩张。东北游牧族群半农半牧,同时具有农业政体与草原政体的优势,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游牧族群,但是“汉化”程度更高,更善于向农业政体学习。他们所处的夹缝位置,使其经常成为东北亚战争中出人意料的胜利者。

18世纪,清朝、俄国、准噶尔三大帝国相互竞争。准噶尔能够与清王朝长期竞争吗?历史学家濮德培(Peter Perdue)给出了肯定答案。笔者认为其机会微乎其微:一方面清朝经历过康乾盛世,中期发展很稳定,清朝能够在远离北京的边疆上攻击准噶尔,但后者却无力回击。准噶尔面对的不再是明朝一样的敌人,而是游牧出身、并很有野心控制亚洲大陆的清王朝。另一方面准噶尔在与清王朝形成胶着状态后一直内乱不断,游牧帝国容易因领袖去世或者掠夺无力实现,产生内部争斗。准噶尔在清王朝盛极之时兴起,时机不对。最终噶尔丹失败,领土被清朝和俄国瓜分。这个结果并非巧合,这皆由于在农业政体对抗草原政体的数千年历史中,在18世纪时农业政体在整个欧亚大陆占据了组织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本文由观察网朱康琪、周小婷、刘晓丹根据赵鼎新讲座及书稿Competition and StructureThe Rise of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nd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编译,发表于《文化纵横》2012年第6期,第9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