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方式
2025年10月14日
(一)生产方式
一般的研究会用生产方式来解释草原政体相对于农业政体的优势,现有的分析理论包括自然战士理论、贪婪理论、需求理论和解构理论。
笔者的研究是从气候条件入手。降水量和温度会影响当地的生产方式、食物链和人口。长城一带大致可以看作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无法开展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草原政体位于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政体位于长城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的差别会进一步影响到食物链。中原人以吃植物为主,游牧民族以吃肉为主。食物链的原则是每高一层级,就需要十倍的能量。这意味着在两地同等肥沃的情况下,游牧地区承载的人口只是农业地区的十分之一。更何况长城以北地区温度比较低,植物生长困难,恐怕能承载的人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人口密度的巨大差距给了草原政体在与农业政体竞争时的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比如,在草原政体取得胜利占领了农业地区后,他们就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农业地区人口带来的同化压力,结果往往是军事上取得胜利,而文化上却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