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神(此处指藏传佛教中的佛和护法神)是原型思想形式,属于报身。[14]神的寂静相和忿怒相在《西藏度亡经》提到的禅修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象征着对立面。在化身中,对立只代表人的多种冲突;但在报身中,正向的和负向的法则聚合在同一个人身上。这相当于一种心理体验,与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阴阳概念是一致的:没有对立面,就没有自身。有信仰,就有怀疑;有怀疑,就有盲信;有道德,就有引诱。只有圣人才有凶恶的愿景,暴君是自己仆人(valets de chambre)的奴隶。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性格,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如老子所说“高低相盈”,对立的双方互相依赖而存在,统一在一个本体当中。这在自卑情结中也很容易见到:自卑者总是在某些方面有些自大。对立面以神的形态出现,这个认识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它们的力量太强大了。中国哲学用阴阳来表述一个永恒的法则。当有力量试图对其加以分离时,其结合的力量就会增强。“当树长到了天堂,根就到了地狱”,尼采如是说。然而,上下是同一棵树。我们西方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这两方面分成对立的人格:上帝和魔鬼。同样明显的是,晚近以来,新教徒的世俗乐观主义,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巧妙地避免了魔鬼的出现。“上帝是全善的,所有的罪恶都来自人”(Omne bonum a Deo,omne malum ab homine),这并不好受。
“见到实相”显然是指心是最高的实在。然而在西方,无意识被认为是痴人说梦。“见性”是指自性解脱。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述,这意味着:我们与无意识过程的关系越密切,我们自身就会从欲望及其对立面中出离,我们就会与无意识更近,无意识的特性是一体、无限和永恒。这真的是远离冲突和痛苦束缚的自我解脱。“由此,心的本质才会被了知。”在这里,心显然是指个体的心,也就是其心灵。只要对无意识的认识是本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心理学就能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