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语录(1)
一
或以《儒行》为伪书,亦无碍。篇中所述,皆儒所应如此者,何必斤斤辨其真伪哉?
二
晏平仲实近儒家,后人强以归入墨家,乃因墨家称崇晏子故耳。晏子之同于墨家者,仅在一俭字。
三

章太炎篆书扬雄《太玄经》轴(起首钤“菿汉”印,落款钤“章炳麟印”印)
近人喜讲墨子《经说》,想系爱其文字深奥,实则墨学精萃,不尽在此,乃致有买椟还珠之憾。
四
臧文仲亦是墨家。大概鲁国在孔子未出之前,墨家之势甚盛。
五
纵横家出于行人者流,此行人非《周礼》之大行人,盖凡曾出使者,皆得称行人也。
六
《世说新语》有哲学思想,《梦溪笔谈》有科学思想,此亦小说家中之佼佼者。
七
《纲鉴易知录》昔为商贾幼童诵记之书,不为学者所重。而今之熟是书者可为历史大家矣,可笑孰甚?
八
近日桐城马其昶提倡讲三部书,即《孝经》、《大学》、《中庸》。余意治人已可,不必论天。《中庸》讲天,似可去之。应增入《儒行》,以励气节。
九
曾国藩得力于《文献通考》,胡林翼得力于《资治通鉴》,左宗棠得力于《方舆纪要》。
一〇
左宗棠为林文忠公所举,曾国藩为穆彰阿所举,故左恒鄙曾。
一一
历史能运用各种学问,乱世尤须注意。
一二
中国九流中无纯粹哲学者,亦无纯粹宗教者。如墨子宗教家,亦讲政治;庄子哲学家,亦言政治。史书、子书两相贯通之理,即在于此。
一三
古无在野师,故弟子事师如仆从。孔子不为鲁司寇,恐亦无如许学生。其后流风所播,遂有在野之师。
一四
九流盛于战国,儒家实导其源。使在官之学问一变而为在野之学问,孔子之力也。
一五
庄子于孔子,有讥有誉,但对颜渊则绝无贬辞。
一六
古之春夏不决囚,必于秋冬者,似有阴阳家意味。
一七
中国向重人事,八卦虽表天地,然亦不指物而言,乾健也,坤顺也,皆人事也。中国学问之统系,亦即由此而来。
一八
晋人清谈,亦不敢十分反对礼教,虽有刘伶、阮籍之徒,究属少数。
一九
爱国者实爱人民,爱人民乃由家庭爱起,即由爱父母兄弟而组成爱国家之观念。故爱国者不可不读《孝经》。
二〇
孟子“爱亲敬长”,即后之所谓“良知”。
二一
王学中罗近溪。亦谓“良知”不过是“爱亲敬长”。
二二
从前人学问,走入魔道者多为五行阴阳所惑。今人学问之走入魔道者多,坏在疑古太甚。疑古须有根据,如史载后稷之生,汉高祖之生,此种神话,固不可信。然倘无根而疑,亦何异痴人梦想?古称疯病曰疑疾,其亦此意欤?
二三
近有人倡汉族西来之说,言中国人种由巴比伦来,因巴比伦用象形文字,中国亦用象形文字。此说似近似。但两地相距甚远,而相距之间之民族并不用象形文字,知此则不为是说所惑矣。
二四
圣贤迭出,文化演进,正如花开有序,菊、梅不必同时。
二五
权术与诈谋不同,三代亦未尝不用。
二六
所谓“先觉”、“好谋而成”,皆用权术也。
二七
道、儒皆有权术,道家则明白教人,儒家则不言于口。
二八
太史公评管仲曰“因祸而为福”,“因谋而为功”,斯为道家之妙。
二九
管仲佐桓公,奏一匡九合之功。范蠡教句践,张良辅刘邦,皆以柔制刚,而功成身退,如出一辙。此皆道家权术之妙用。
三〇
伊尹、太公皆道家,可知道家不限出于史官也。
三一
老子为柱下史,熟知古今成败之理,于是著五千言。故道家于成败之机最为灼然。
三二
后人读经,往往将实语作空解。如“天禄永终”,明明示不传于己子也,空解则谬矣。
三三
唐蔚芝问余哲学、理学异同,答曰:一空谈,一实行。
三四
欧洲哲学真如清谈一样。
三五
《春秋》仅有褒贬,《左传》则论成败。
三六
学问如武器,须人运用。
三七
墨家好言鬼,所以出于清庙之守也。
三八
王壬秋说经,摹拟郑、毛文,然亦多有不能了然者。
三九
当今之世,宜言常道,不宜多讲性理。
四〇
理学大别之。曰程、朱、陆、王,至清则再分为颜(习斋)、李(刚主)、彭(尺木)、罗(台山)。
四一
六经皆史,信然。《史》、《汉》中已有礼、乐、书志,太史公见解毕竟高人一着。
四二
非惟六经皆史,四部中子、集两部,亦何者非史哉?
四三
太史公作《司马相如传》,着墨不多,而录赋数篇实之,可称诗史。
四四
韩非子叙事,最明白易解,其引历史处亦甚多,堪称一代史家。
四五
汉碑鲜叙事,撰者不过略加考语而已。
四六
汉须太守始可称府君。
四七
南朝不许立碑,乃以墓志代之。至唐朝则墓志渐盛。
四八
苏东坡因贬不得立碑,故子由为兄撰墓志。此志长有四五千字,当时或未刻石。
四九
《周礼》赋税甚重,皆十取一。何以如此?曰:王畿千里。千里之外,虽属辖地,但不征其税。而朝聘祭礼之事,所需殊繁,仅征王畿一隅之税,以行全国之事,故不得不重税以济之。王安石不明此意,取《周礼》理财之法以行新政,宜其败矣。
五〇
《周礼》祭祀独多,徒糜财力,无裨实际。
五一
史籀作大篆,所以同天下之文也,出代古文而行。三体石经依古文不依籀文,知孔子传经仍用古文。
五二
《说文》云“秦焚书之后,古文由此绝焉”,此言不过指其大概耳。实则秦火未曾灾及卜筮、医学、种树之书。且始皇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七年崩,二世元年陈涉已揭竿起事,首尾仅四年,古文当有存者。迨汉之世,故老犹在,识者尚多。故太史年十岁而通古文。《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称汉武得古铜器,李少君以为齐桓公时物,已而验其刻,果然。此皆古文流传未绝之证。
五三
汉代经学盛,而小学反衰。
五四
金石学之开端,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然其释文亦多无根据。
五五
清儒以六书解释钟鼎,已嫌臆测。今或用甲骨为证,更是穿凿。
五六
钟鼎之字,当时但重美术,不必依六书之正也。此不独钟鼎为然,秦碑亦然。后世碑版亦多破体。
五七
今人有以钟鼎改《说文》者,可谓大谬。盖钟鼎之字,不可尽知,考释之家,尤多臆说。
五八
释文之可笑者,可举一笑话以明之。设有一“天”字,见于钟鼎,人皆不识,或竟以为“大”字。若以六书释之,更可释作“牛”字,因天字从一从大,《礼记》曰:“牛,一元大武”也。
五九
若谓《说文》中字字无误,亦不尽然。如十干、十二支,亦似近附会。
六〇
大抵最初之文皆有韵,如《尧典》之类,其后文乃渐趋于散。
六一
《尚书》犹如汉碑,多质直语。
六二
《尚书·皋陶谟》乃议论文,于此可知议论文之发创甚早。
六三
议论文盛于七国,汉时议论文已渐退化,仅能作奏议而已。
六四
《春秋》出而叙事之文乃备。
六五
魏晋因清谈盛行,而长于作名理之文。
六六
文有世禄之文,豪杰之文。豪杰之文虽多谈王说霸,但亦未必一定无规矩。如汉之贾谊,唐之刘蕡,宋之叶水心,皆豪杰之文也。
六七
文章纵不能入秦汉之室,亦当贯通唐宋八家。
六八
列传与碑志之别,列传乃史官之文,碑志乃文人之文。
六九
议礼文不可乱作,非深于三礼,阅尽唐宋礼书者,则落笔动辄得咎。谈命理之文亦不易作,非有哲学思想不可。
七〇
《通典》多议礼之文,说理有识见,可看。
七一
唐宋八家文,只有韩、柳不俗,其余皆不能免。
七二
欧阳修《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宰相,衣锦而归故乡”,俗即在此二“而”字。
七三
恽子居曾骂苏子瞻“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语大有八股气。
七四
昌黎、河东两家不擅作考据文。
七五
寿序之作,创于明之归熙甫。
七六
王弇州集中多奇节异行传,归熙甫则喜与老学究伍,故生平无奇文。
七七
清好兴文字狱,故有清一代学者,论史多考据,而少议论也。
七八
恽子居文堪称雅健,其雅则可学,其健则不可学。
七九
韵书始于晋之吕静《韵集》。静之前尚有李登(三国时人)《声类》,其分部不可知。静则分宫、商、角、征、羽五部。倘以宫商为四声之始,然四声止有四部,而宫商乃有五,或平声分上下,如今之《广韵》耳。
八〇
《诗经》中平声、上声分否正不可知,但歌诵时平、上不分,亦无碍音节也。
八一
梁武帝问周捨何谓四声。捨对曰:天子圣哲,是则四声之起。当在齐梁之际。
八二
东、冬、钟、江四韵,江在最后。江与阳、唐,则江在前。因江与东、冬、钟古在一部,宋以后则几与阳、唐相乱。又如歌、戈、麻三韵,古麻韵多读入歌韵,今之苏、松、太诸地麻韵之字多读入歌韵,可以为证。隋陆法言定《广韵》,乃合南北之人而商定之,故长孙讷言序中有酌古准今之语。
八三
《广韵》独用、同用之例,相传为许敬宗所定。吾意不然。许敬宗之诗,见于全唐诗,亦多有未能与同用、独用之例相合。东、冬、钟三韵,王、孟诗中有合用者。又如庚、耕清,今同用,青则独用。然王、孟诸人诗中常有于庚、耕、清中阑入青韵者,是则同用、独用之例,或唐末五代时人所定者。
八四
孙愐《唐韵》多依《法言》而定。《唐韵》之后,又有李舟《切韵》,《切韵》之韵部多有与《广韵》不同者。《广韵》之一先二仙,李舟又分出三宣。
八五
李舟于杜工部为后辈,杜诗中曾言及之。如舟之流,且可定韵,则知当时作诗,未必尽依《唐韵》。孙愐不过陈州司法,名位甚卑,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决不肯用彼之韵也。
八六
《广韵》之后有《集韵》、《礼部韵略》,即依《广韵》同用、独用之例而定。
八七
反切世传始于三国时魏之孙炎。孙炎反切,见于《经典释文》、《尔雅》。但据《汉书》注,应劭已有反切,服虔《通俗文》(不过此书颇有疑为伪作者)亦有反切。吾以为经书释音用反切,则始于孙炎,并非炎所创也。顾亭林考不律为笔,当亦是反切之端。
八八
反切后以讳言反,乃改翻切。《广韵》章,灼良切;灼,章略切。灼、良、章、略,反覆成音,故谓之反切也。
八九
双声始于晋《世说新语》,此婢能作双声语,郭冠军家事可证。
九〇
叶奂彬见余文,始极称之,乃以为不应言双声叠韵。实则古人虽无双声叠韵之名,已有双声叠韵之实,然则因之可也。奂彬之言,未免不达。
九一
《汉志》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三千三百里,当以人行道计之。提封田一四五一三六四零五顷,则方田实数也。以算法明之,古六尺为步,方步三十六,二百四十步为亩;亩八六四方丈,里法一百八十丈,方里三二四,亩法比里法三七五。古尺比今尺三之二,古一百八十丈,今一百二十丈。古三万二千四百方丈,今一万四千四百方丈,古方丈比今方丈九之四。古一方里今零四四里不尽。《汉志》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三千三百里,为方里一二三六九万。又云提封一四五一三六四零五顷,以三七五除之,得三八六八七千方里有奇,不及三分之一。以是知东西南北是人行道里,而提封为方田实数也。《汉志》三八六八七千方里有奇,即今一七一九二千方里有奇。东有乐浪,朝鲜。南有交趾、九真、日南,安南。北有五原、九原、云中、定襄,河套。故今十八省仅有一四六十万方里也。
九二
文字之表数者,既为数而造,则其造之也当本乎算术,而许君多以阴阳五行解之,夫亦迂阔而远于事情矣。若一二三四诸文,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谅无待乎解释。唯四之字从口从八,口者平方之形。平方之法,广与从各二,则其积四,其周八。然则从口者象其形,从八者定其数也。算术一自乘仍为一,其实一从一横相乘,其积十也。是故以一从一横表十之数也。平方之积十,自其弦分而为二,则各为五。古文㐅者,平方之二弦也。小篆从二,明其为二五也。平方之积一,则其弦一四一四不尽,中分之,则零七零七不尽。七者,许君云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衺出者,谓其一画当如平方之弦,笔势小变,乃成屈曲尔。然则七从一者,谓平方之数也。从中衺出者,谓中分其弦也。平方之数始于四,立方之数始于八,解之则为立方者八,故曰八,别也,谓数之可以分别者莫如八也。六之字从入八,入犹内也。立方之积莫小于八,立方之冪凡有六面,言内八,而外六可知矣。九之字二画皆为曲线,直线可以算数,曲线则不可以算数。究尽曲线者,算数之能事毕矣。故曰九,究也,此数之极也。数十十为一百。百,白也。古文从自,此节算家言自之也。从一者,推十合一也。千,十百也。从十,人声,人长八尺,伸两手亦八尺,是人体方也。千为十之立方,故举声以包义也。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十千为万,汉碑有万字,《广韵》万与万别,明古有万字,而许君遗之。万当从一从人。从一者,一十百千万皆一也;从人者,盖与千同意,万为百之平方也。《语》曰“本立而道生”,《易》曰“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其是之谓乎?
九三
说《诗》贵能以《左传》、《史记》相征。马通伯尝以所释《毛诗》示大师,固请评其是非。大师观其书,以为未能会通史事,不逮其族人马瑞辰所作。遂为指摘十余事,如《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马君疑当时诸侯不能用《周礼》者不独秦。秦不用《周礼》,终于代周有天下,安见其无以固也?大师云:《封禅书》称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此郊天也。春秋诸侯虽放恣,固未有敢郊天者。诗人所以刺之,《蒹葭》白露则秋祭白帝之时也。且秦居周之旧土,周遗黎民不服其教,故作是诗。秦之代周,固非诗人所及料矣。又如《扬之水》刺平王,远屯戍于母家,马君疑平王忘其仇雠。大师云:笺云申国迫近彊楚,王室微弱,数见侵伐,是以戍之。顾栋高申之曰:申侯可雠,申地不可弃,此说本可通。抑屯戍者非必保其寡小,亦将监其背叛。鲁侯谓齐侯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是知近楚诸姜不服王命久矣,劳师屯远,盖为此也。
九四
《史记·孔子世家》“仲尼曰:木石之怪夔罔阆”。韦昭云:木石,谓山也。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抱朴子》云:魈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楚辞》有山鬼。王注引《庄子》山有夔。杜诗亦言山鬼一足。《说文》:“夔,神魖也。”“魖,秏鬼也。”按夔与鬼本一字,鬼从甶。甶,鬼头也。鬼无形,不可象,盖象夔头也。夔头似猴,从甶可证。从儿者,象夔有足。从厶者,夔能惑人也。
九五
子路妻兄颜浊邹,《孟子》作颜雠由。《左传》齐大夫颜庚字涿聚,《吕览》以为梁父之大盗,后为孔子弟子。《古今人表》有颜雠由、颜烛雏,为二人。师古曰:烛雏即涿聚。今按:浊邹、雠由、涿聚、烛雏,皆一语之转,盖一人也。其字当以雠由为正。《释虫》雠由樗茧,蚢萧茧。颜雠由名庚,庚当是蚢之借,名字相应。
九六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弗读如《中庸》“费而隐”之费。郑注:“费,犹危也。”《释文》本又作拂,徐音弗。道不行所以解弗乎弗乎,何以自见于后世所以解没世而名不称也。
九七
《孟子》“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陈侯周臣犹言晋灵公周狗。忠信为周,此即今云忠臣义犬尔。
九八
西医言知识在脑,汉医言知识在心,二说皆可破。下等动物无脑亦无心,然有知也。今若立一量,曰有生必有知,则睡眠闷绝以及无想定灭尽定时,神经之用已歇,血液之循环如故,其人未死,如是可说知在心,不在脑矣。大抵六识依于脑,阿赖耶依于心,四体百骸皆赖血以为养,是生之大原在心也。又西医说大脑司知觉,小脑司运动,然又有随意不随意之说。试问知觉运动如何联络?此即非说阿赖耶不可。
九九
《起信论》言真妄相熏,《摄大乘论》言出世种子由闻熏习而来,二说皆可破。中土文人有恶取空见,名家有戏论,如鸡三足、卵有毛之类。西洋哲学有怀疑派,如言我之有无不可知。此人未尝闻佛说,何以有此言也?可知意识虽隶属阿赖耶,而妄想本是变动不居,阿赖耶虽无出世种子,意识不妨有此妄想,然则《起信》所说,何遽不如唯识家?
一〇〇
真如与无明,即觉与不觉之谓。譬之学作文者,其始作之,文理必不通。作之既久,乃通。不通之时,通性固在。及其既通,则不通之性已不可得。唯识家不立如来藏,实不能自圆其说。
一〇一
文章之事,知行合一。行未至者,即以胜义告之,亦勿能喻,凡艺术无不如是。
一〇二
韩文壮美,欧文优美。韩务去陈言,欧则痛恶佶诎聱牙之作。然而以韩、欧并论者,皮相之谈也。韩、欧所同,不过在排斥当时四六文及辟佛二事而已。
一〇三
汉、唐之文壮美,六朝、两宋之文优美。若置骈散不论,则六朝人所作,与宋人未见有异。若云事出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六朝、唐人所同也。
一〇四
贾生《过秦》,壮美之文也。《治安策》,优美之文也。扬雄、司马相如所作,壮美之文也。刘向、董仲舒所作,优美之文也。陆士衡所作,皆是优美,《辩亡》虽拟《过秦》,终不见其为壮美。
一〇五
《文赋》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此自造新词之谓。韩退之云词必己出,即本此义。苏子瞻称韩文起八代之衰,原是过为推崇之语,自燕许所作,已为佶诎聱牙,而退之之文则原出独孤及。大抵文章变化,由于时会。退之虽贤,岂能突如其来,独倡一格?当时李元宾、樊绍述之流,并非学退之者,乃其佶诎聱牙,甚于退之。退之要是此中俊杰耳。
一〇六
唐人碑铭,皆是文言。退之所作,皆学汉碑。惟汉碑多用经典成语,退之必自造新词,此为有异。至宋人作碑,直与传状无别,乃失汉魏以来旧法。
一〇七
凡文章背于时会者,必不能衍为一派。干宝之在晋,陆敬舆之在唐,宋祁之在宋是也。当时未尝有效之者。
(1) 一至九〇据《余杭先生语录》,皆徐澂记;九一至一〇七据《制言》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四十四期,皆孙世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