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飞过吉尔木梁子
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七标段的事,远在陕西的齐永立是听别人说的。
2017年9月16日晚9时,七标段上的吉尔木隧道2号横洞掌子面,上台阶拱顶流出的水突然变大、变浑。安全员愣了几秒钟,吼出两个字:“快跑!”
“快”留在原地,安全员拖着“跑”字,拼尽全力往洞外飙。三个工人紧跟其后,跑不多远,掌子面垮了,乳白色长龙从垮塌处向外猛扑!三个工人跑在后面,情急之下,爬上一台挖掘机,死死搂住大臂。大臂上的人,连同十多吨重的挖掘机,被排山倒海的力量,推出一百多米。
将横洞堵得满满当当的“长龙”,不是水,不是泥,不知为何物。
此时,全长十一点二公里的吉尔木隧道,正洞进尺仅四百五十八米。心惊加心凉,项目经理把担子一撂,不干了。
他这一走乱了军心。派谁去七标段力挽狂澜,领导大伤脑筋。此役非比寻常、非同小可,不是横刀立马的虎将,没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去也白去。
领导头一个想到齐永立。宁夏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进场不到十六个月,齐永立挂帅的项目部完成产值六点五亿元,领跑全线。三个月前,中铁十六局在陕西境内靖神铁路(靖边至神木)中标,项目经理的担子,还是由他来挑。进场一个月,靖神项目夺得临建、上场速度冠军。
左右开弓,箭无虚发。节骨眼上,难怪领导想到他。可这两个地方都正是用人的时候,若有人顶得上去,最好别打他的主意。
但找来找去,没有人能接如此重任,还是得抓齐永立。
齐永立答应得没一点拖泥带水。朋友也是纳闷:“七标段难度大,风险更大,你不怕吗?”
齐永立说:“老成昆铁路不难?照样修下来了。中铁十六局是铁建的队伍,铁建前身是铁道兵,军装脱了,军魂还在!”
2017年9月22日,齐永立走进七标段项目部。还没落座,一群人围拢过来,有的要他拿主意,有的找他诉苦,有的等他批条子走人。齐永立后背刮起凉风,脑子里跳出三个字:来错了!
不是没想到困难多,真要没困难,他还不来呢。“豆腐有什么味道?豆子才香!”齐永立爱说这话。豆子香是因为有嚼劲,只是七标段这颗“豆子”比金刚石硬,他是一万个没想到。
工地在尼日河右岸,项目部扎营左岸。去工地,五公里路走了两个小时。路是单车道、路面大坑小凼、中间没几个会车点,不是全部原因。当地群众把酒桌摆在路面上,“借道”要好言好语,要耐心十足。
工期过去四分之一,进尺不到一成。路堵着车,也堵着齐永立的心。他问材料部长:“大型罐车怎么走?会车怎么办?”材料部长苦着个脸:“我要有办法,轮不到你来操心!”
一号拌合站距离隧道口十二公里,拉一车混凝土到隧道口,最快八十分钟。负责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这地方除了山就是沟,不是坎就是坡,根本没地方建标准拌合站。”
“再没别的办法了?”
“就差打报告,去成都借块平地。”
花了两天时间,齐永立把工地周边上下左右走了个遍。果然地无三尺平,齐永立的心,一寸一寸往下沉。
一片苞谷地闯进眼帘,齐永立脸上晴开了:“真是背着娃娃找娃娃!”
再难也要试一试,齐永立请求镇上出面协调“借”地。镇领导拍了胸脯:“修路的是你们,受益的是我们。‘支铁’有传统,包在我身上!”
拌合站有了落脚处,齐永立开始收拾人心。
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并肩前行,管内二十一公里,建有三座烈士陵园,修建成昆铁路的近两百位烈士长眠于此。国庆节,齐永立率队扫墓。临走,对着项目部一班人,齐永立讲了一番话:“我们的前辈仅凭钢钎二锤也能钻山越岭,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向先辈致敬就要迎难而上,把修建新成昆的经历,当成终生炫耀的资本!”
临近中秋节,齐永立安排班子成员下到十四个施工队,同工人一起过节。从北到南,从中午到深夜,齐永立一个队都没落下。每到一处,齐永立都留下一句话:“‘新成昆’不建成,齐永立不挪窝。是男人的,一起把根扎下来,不打胜仗不收兵!”
对9月16日喷出的乳白色长龙,别说没对策,就连它姓甚名谁,当时也一无所知。
查明“敌情”刻不容缓,中铁二院成昆铁路复线配合施工项目部派地质专业负责人李向东常驻现场。夹皮沟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同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李向东完全无感。9月16日发生的事,因为“地质预报不准”,他挨了批评。男子汉大丈夫,不怕摔跟头,就怕没有机会重新站起。
资料查了无数,试验做了若干,李向东团队终于摸清了“长龙”的来路:白云岩砂化,叠加高压水流,形成突泥涌水。具体来说,就是震旦系的白云岩历经几亿年地质演化,一部分成了“豆腐渣”,形成大大小小的“囊”深埋地底。地下水爱往软弱处挤,当隧道经过或靠近,将“囊”的保护层削薄甚至洞穿,地下水和碎屑混为一体,喷涌而出,成了“流沙”。
此前,世界铁路工程领域从未遇到过白云岩砂化,砂化的岩层形状、走向全无规律可言。正感慨对手深藏不露,1号横洞又涌出一千多方突泥。这次突涌规模不大,正好练手。战友眼中的坏事,在齐永立这儿成了战机。老成昆线“战斗组”的经验被平移过来,中铁二院、西南交大等相关单位专家和工程人员组成攻关小组,1号横洞,成了实验室。
封堵隧道涌水,常规方式是帷幕注浆。但这招在这里不管用。砂化白云岩吃水不吃浆,无论耐心“撮合”还是强力“压迫”,“两张皮”终是没能锻造成铁板一块。今天掘进八米,明天埋掉五米;这个月累计掘进四十米,倒推回来的却有三十五米。
小心翼翼试,大刀阔斧闯,办法想过、试过不少,拔河般的一年间,吉尔木隧道只往前推进了二十米。那天钻出隧道,阳光照在身上,齐永立心里却是湿漉漉的。往日里说起逃兵,他总咬牙切齿,然而此刻,他相当程度上理解了前任。
没有退路可言。那么,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个黑影在山坡上移动,从他的眼前,到他的身后。齐永立散乱的目光向黑影聚拢,再投向湛蓝色的天幕,捕捉到一只鹰。雄鹰高飞,山脊下沉,常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大山,被搏击长空的翅膀,遮蔽了骄横倨傲。
雄鹰飞过吉尔木梁子,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路在义无反顾的奋斗中,在不甘平庸的志气里!
情况汇报上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派出调研组。无论是成昆铁路复线按时开通的进度需要,还是为川藏铁路大概率要遭遇的相同困境扫清障碍,突泥涌水难题都必须尽快攻克。
2018年11月4日,正在北京开会的齐永立接到电话:1号横洞再次突涌,当年仅有的二十米进尺,直接抹成了零!
国铁集团会议室里,为吉尔木隧道量身定制双模盾构机的思路被大胆提了出来。
双模盾构机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研制出兼容土压模式、泥水模式一键切换的利器,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生产厂家在郑州、长沙,工地在大凉山深处,把巨无霸开进小山沟,难度太大。
兵分两路,一路去盾构机生产厂家调研,一路精细摸底,论证双模盾构机的可进入性。齐永立则两头跑,隔三岔五还要去北京开会。2019年,吉尔木隧道进尺为零,齐永立的飞行记录,却有五十六次!
研制双模盾构机,技术难关一一突破,远程运输又成了新的难题:一百二十米长、不可拆卸的主体部分,两百多吨的机器,必须取道昆明,从京昆高速运到泸沽镇,再翻过小相岭,从乃托镇、玉田镇运到施工现场。全程有二百六十个涵洞、二十六座桥梁需要加固,必经之地乃托镇,加宽路面必须拆掉一整条街。此外,从泸沽到吉尔木要经过多处沉降地段、一百多道弯,一百多米长的车会不会卡在路上?
绕了一年的路,重新回到起点。突泥挡住去路,工期步步紧逼,躺在床上,无边黑暗中,齐永立一会儿觉得自己是一粒装满碎屑的囊,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是比纸薄的囊壁,随时可能被不断累积的压力击穿。
实在睡不着,齐永立索性打开手机相册,在往日时光里酝酿睡意。越酝酿,齐永立头脑越清醒——他想起了修建成昆铁路时牺牲的战友,想起了在南尔岗烈士陵园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画面,想起了那天自己说过的话:“我们是铁道兵的接力者,不是垮掉的一代!”
似梦初觉惊坐起,齐永立对自己说:“都像你这样遇到点困难就失魂落魄,哪来成昆线?!”
凌晨两点,李向东的手机骤然响起。电话里,齐永立说:“钢板桩围堰施工是用钢板隔开水流,突泥涌水同样是来自外部的干扰。用围堰施工的‘矛’破突泥涌水的‘盾’,应该可以!”
齐永立脑子中的灵光,点亮了李向东的眼睛。
这道光射向掌子面,却被不留情面地挡回。钢板桩,不可能横着打进岩体。
低迷的情绪如潮湿的空气弥散在隧道里,让人发冷。齐永立一席话让攻关小组成员的心重新回暖:“阿波罗登月计划历时十一载,高峰时期,动用了两百多所大学、八十多个科研机构。这说明什么?——理想和现实,从来都不是一键切换的!”
都来动脑筋,都来出主意。
一再试错,复又重新出发。
走过的路,没有一步是多余的。2005年成都地铁1号线施工时的情景浮现在李向东眼前。当时,刚挖两米就遇到地下水,再往下是砂卵石层,深井降水引起垮塌,危及地面安全。后来,直到垂直打入水管,用出水不出砂的办法稳住地层,才闯过了那一关。如果把白云岩碎屑看作砂卵石,采用管道泄水的方式释放压力,掌子面是不是就稳住了?
想到就干。超前地质预报打前站,九米长的钢管随后插入山中,水从管口涌了出来。
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使成昆铁路复线工程施工更安全、更高效。图为吉新隧道内,多功能凿岩台车正在进行凿岩作业(摄于2020年)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分类施策。新理念支撑下,注浆堵水、靶向泄水、分水减压的战法小试牛刀,成效初显。
乘胜追击,支护管棚,开成棚幕,预防溜塌……
钢管、水泥铸成的壳,真的稳住了地层。
损失的时间得抢回来。从钻孔、起爆、排烟排险到出碴儿、立拱架、喷锚、仰拱、衬砌……每个环节,每个工班,都是开足马力,无缝衔接。
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作业,不间断有好消息传出。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2020年3月,一千六百二十米的碎屑地段,被成功甩在了身后!
实际上,此时的吉尔木隧道,已同一桥之隔的新白石岩隧道合并为吉新隧道。
苦战功赏,劳绩可宣。全长十七点六公里的吉新隧道成为当年成昆铁路复线样板工程,齐永立手上,捧起一座沉甸甸的奖杯——“成昆雄鹰”。
同属七标段、紧挨吉新隧道的吉布甲隧道掘进到一千米时,卡了壳——人到洞中,别说干活儿,光是站着不动也大汗长淌。
人们以为是通风不好所致,隧道里增设了通风机。但冷风进洞秒变热风,工人额上脸上、前胸后背,汗珠子滚得到处都是。
即使工人打赤膊工作,还是热。越往前越热。测温仪往岩石上一打,低的三十八摄氏度,高的四十五摄氏度。
一个工人倒在掌子面上。接下来又是一个。人立即被送进了医院,大家心有余悸:这么干下去,怎么受得了?
有人嚷嚷着不干了。
情急之下,齐永立拍了桌子:“这是干工程,打硬仗,不是过家家!”
不急齐永立就不在工地上了。春节后复工,天津到甘洛,两头开路条,齐永立都是走的“后门”。他是穿着一次性雨衣、戴着塑料手套回的工地,整整一天,粒米未进,滴水未沾。
他虽来了,工人进不来。协调各方,点对点包车,从湖北、云南和四川各地组织施工力量,齐永立的嗓子,哑了不止三回。
不就为了抢工期,不给按时通车拖后腿吗?
必须把人留下来。
双管齐下降温。采购制冰机,每八小时往洞内送两吨冰;仰拱栈桥上设置喷头,形成人工降雨。
有效果,但高温并未明显下降。
缩短送冰周期、加密喷头,仍是效果有限。
齐永立剩下最后一招:发扬老成昆精神,攻克“高地温”。
齐永立讲得热泪盈眶,工人们听得聚精会神。结尾处该有掌声雷动,却只有岑寂一片。突然一句话冒了出来:“你说的我们都信,只不过,你都不在洞子里,怎么向你看齐?”
有人等着看笑话,齐永立没给机会。衣服一脱钻进隧道,他铁塔般站在了掌子面上。
吉布甲隧道如重启的电脑开始运行。2021年8月,吉布甲隧道进口1号横洞小里程(起点方向)终于贯通,浩荡清风长驱直入,“高地温”夹起尾巴,逃得没了踪影。
尽管稍迟一些,春天仍是来到了大凉山上。
2022年3月31日,吉新隧道胜利贯通的喜讯,瞬间传开。
北京发来贺电,成都发来贺电,兄弟单位纷纷发来贺电:
“克服世界级难题白云岩砂化的胜利,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成昆精神的胜利!”
“你们发扬‘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先争优’的宝贵精神,战胜了‘高地温’!”
“一年开挖八公里,一年完成四年任务,这是破碎石质下隧道掘进的奇迹!”
泪水流啊流。没人在的时候,齐永立也不去擦。人生难得几回搏,人生难得,有几回热泪纵横!
大半年没见妻儿了,天津开会,齐永立借道回家。拖着行李箱的他,先是直奔儿子的学校。放学的铃声响了,齐永立踮起脚,在孩子堆里寻找,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
四天后,他又离开家,一头钻进吉新隧道。成昆铁路复线年底就要通车,剩下的工作必须百倍抓紧,不敢放松丝毫。
那一天,钻出洞口是下午3时。“叮咚”一声响过,手机里传来一条信息。
是妻子拍下的儿子的作文——《我的爸爸》:
那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我迎着夜幕前最后一丝霞光,走向学校大门。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的爸爸,一个小有成就的铁路工程师。从内蒙古到宁夏,从陕西到四川,他的足迹遍布各地,我对他的感情却从最初的思念到后来的想念,到再后来的平淡。可这一次,当我看到他眯着眼睛、踮起脚,不禁鼻子一酸。我第一次发现他前额的头发已经花白,一根根“银刺”触目惊心。
我第一次意识到,爸爸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身高只有一米六的他,并不伟岸的肩上扛着家,扛着牵动人心的工程。
手机屏幕花了,齐永立拿衣角擦了擦眼睛,郑重写下一行字发送过去:“等着我们通车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