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与告白
晨风摇晃着他的白发,旭日光影将他挺拔的身躯拉成一段长轨。下车,入园,拾级而上,移步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老者走得庄重沉稳,每往前一步,似乎都在跨越一段遥远、漫长的岁月。
多年以前,德昌县烈士陵园的守墓人就能叫出他的名字:蔡方鹿。
献花。
鞠躬。
默哀。
宣誓。
蔡方鹿两侧和身后,是一张张恭敬、虔诚的面庞。当他开口讲话,时间的长河,奔涌在他的眼底。
“亲爱的长眠在德昌的战友,亲爱的兄弟!今天,蔡方鹿和四川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以及其他朋友,又来看望你们。今天,我们深切怀念长眠在成昆铁路沿线的战友,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与祖国山河同在……”
2022年7月1日,德昌县烈士陵园一百五十三座墓碑下方的英灵,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安息吧,亲爱的战友,明年还来看望你们!”
自2009年起,除了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蔡方鹿每年都率研究生开展“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暑期实践活动。十三个年头,一百五十五人次与他同行,包括两次随行的美国麦卡利斯特大学历史系主任、世界铁路史研究专家孟洁梅(Jamie Monson)教授,包括个别硬“挤”进来的校外师生。
若非名额有限,这个队伍不知会有多大。蔡方鹿很欣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安眠于德昌县烈士陵园的梁国仁,1968年3月和蔡方鹿一起从成都三十一中入伍参加铁道兵,来到成昆线。次年9月6日,汽车侧翻,轨料砸中梁国仁,导致内脏破裂。每一次来,蔡方鹿都把当年的同学介绍给今天的学生,然后,单独和老同学聊上一会儿。
聊点儿什么呢?当然是从成昆线说开去——
“兄弟,中国铁建,前身就是我们铁道兵。今天,他们是全球最具实力和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经营范围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兄弟,成昆铁路设计单位铁二院,也是成昆铁路复线的设计单位。2007年2月,铁二院更名为中铁二院。几十年来,他们勘察设计了代表当今铁路行业一流设计水平的武广(武汉至广州)、郑西(郑州至西安)、福厦(福州至厦门)高铁,以及浙赣(杭州至株洲)、成渝、西成(西安至成都)、成兰等重要铁路干线、支线上百条,是国内唯一两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的勘察设计企业。
成昆精神在年轻一辈中传承弘扬。图为蔡方鹿(右八着军装者)、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人和学生在德昌县烈士陵园缅怀筑路烈士(摄于2023年7月)
“兄弟,中铁二局——当年的铁二局——如今总资产超一千一百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达一千亿元。他们先后参与了一百多条重大铁路建设,共计一万四千余公里,参与了二百多条高速公路、二十余项水利工程、十多个机场港口、数千项市政工程建设,足迹遍布世界。曾经参建坦赞铁路的中铁二局,最近几年参与建设的非洲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
“兄弟,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去年12月3日,中老铁路(中国昆明至老挝万象)建成通车;今年年底,成昆铁路复线也要正式通车。北连首都,南接东南亚,新成昆不光连通‘一带一路’,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百年的奋进历程。你可知道,新成昆铁路所需的十四点一万吨钢轨,全部由攀钢独家供货。四十八年前,攀钢生产出第一支钢轨。现在,攀钢钢轨第五代产品成功出口海外市场。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攀钢在高速系列、重载系列、道岔系列、港口起重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都有了成熟可靠的拳头产品。全国每三公里铁路钢轨,就有一公里产自攀钢。
“兄弟,说到攀钢,当然要说说攀枝花。这地方当年是荒山野岭,现在可了不得。向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携手东盟,拥抱东南亚。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三线建设而生,因攀钢而兴。当年,她承载着共和国最初的强国梦;如今,英雄的攀枝花人民,又肩负起了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光荣使命。
“是的,兄弟,这些都是成昆线上走出去的队伍,都是成昆精神的继承人。我们这辈人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历史,但今天我们也要向他们鼓舞人心的成就、勇往直前的精神致敬!”
从烈士陵园出来,一行人去了金沙隧道。为隧道施工献身的英雄的故事,征服通天洞的过程,自己如何从“胆小鬼”成了“鬼都怕”,蔡方鹿先是如数家珍地讲起,再是画龙点睛:“幸福来之不易,吾辈更当自强。”
“第二课堂”也是“流动课堂”。这天下午,德昌县城一间茶馆,原铁十师四十八团八连战士罗志明、原铁二师八团女子民工队何美幻、原铁十师五十团民工三中队陈木生,成了“客座教授”。
峨边境内的三角石隧道石质破碎,1965年7月,一次隧道塌方,埋了七名战士。时隔不久,隧道再次塌方,三十七名战士被困。救援进行了一天一夜,积水不断上涨,一点点淹到腰部、胸部。无边黑暗中,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来越急促,活着出去的机会,越往后越显得渺茫。排长让战士们吐出心里的话。战士罗泽安第一个开口:“我们修的是成昆铁路,我们是光荣的。”战士王德康接着说道:“当兵的人,死在战场上,值!”就是这时,洞外抢险的突击队成功打开一个缺口,战士们得以死里逃生。当这段往事在罗志明的讲述中复活,讲的人和听的人,莫不为之动容。
何美幻用温和却不失激情的声音,为昔日“民工队”画像。清理坟场、打地基、搭帐篷她都干过,后来挖沙抬石头,班长是铁道兵。男民工干的活儿比女民工重,比如四个人将一块大石头抬到不能再高,手松石落,成了不烧油的“压路机”。早上出来,天黑收工,每天七毛钱,照样干得开心。
1966年12月,铁道兵部队到资中招民工,陈木生报名参加,分到西昌县经久公社。打碎石是他干得最多的活儿,其次,就是两个人抬着柳条编的装了土石的箩筐,当压路机用。1969年夏的一天,陈木生用翻斗车转运材料。再推一趟石头就是饭点,想着馒头在碗里等自己,陈木生不怎么迈得动的双腿又有了力气。前方是个陡坡,陈木生提前助跑。眼看就上顶了,一块石头,让他跌了一跤。失控的翻斗车倒退回来,一个车轮,轧在他的左脚。陈木生一年后才瘸着拐着出了西昌陆军四十五医院大门,今天,一块钢板还留在他的脚踝部位……
岁月掩盖了疼痛,说这些的时候,陈木生脸上,安恬的笑意若隐若现,如鱼贴着水皮在游,如太阳躲在薄云背后,“人老了,跟着我五十多年的钢板,离分家不远了!”
蔡方鹿重复起曾经有学生问过陈木生的话:“如果有来生,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陈木生的回答和当年一样:“当铁道兵——穿军装的铁道兵!”
“课堂”搬到锦川乡金沙村,九十三岁的村民王文礼张口就说:“即使是身上的肉,铁道兵也舍得割给我们!”
王文礼替此说找了三个“证据”。第一,村里插秧,部队派人帮忙。秧田缺水,抽水机、柴油机,连油料、技术员,部队一并支援。第二,铁道兵卫生所的门,一直向村民敞开,医生进村巡诊,不取分文。第三是件大功德。没有桥,村民过江全靠坐船。船年年翻,最多一回,淹死十八个人。铁道兵建起铁索桥,再没人为过河丢过性命。
越过安宁河,一条铁道线从漫水湾站附近延伸出去,于是有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除了是“北斗”“嫦娥”飞向太空的唯一母港,中心还承担了我国所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漫水湾到发射中心的支线铁路,当年被称作“长征专用线”,十六岁的女兵段海燕,参军后就来了这里。
“没有成昆线就没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北斗导航把我们带到大江南北,我们怎能忘记,铁道兵为此挥洒过青春和热血!”蔡方鹿哽咽了,心细的女生为他递上纸巾。
“课堂”搬到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关村坝火车站旁的铁道兵博物馆,一堂主题为“成昆铁路视角下的铁道兵”的“公开课”,大家听得全神贯注。讲解结束,提问开始。一声声“王老师”,叫得讲解员王帮华脸都红了:“你们都是高才生,我在这里讲解,只是个人爱好。”
王帮华从小听着成昆线的故事长大。后来读书,他徒步穿越关村坝隧道。没有成昆线,就没有通向学校的路,书本上的大千世界就和他毫不相干。2012年6月,把讲述成昆铁路建设历程作为重点之一的铁道兵博物馆在家门口落成,王帮华当了讲解员。
王帮华嗓门不大,但中气十足:“成昆精神需要世代传扬,修建成昆铁路的工人、农民、铁道兵,永远不能忘记!”
掌声响起来。
谁带的头,蔡方鹿没有留意,但掌声织就的花环里,插上了他的花枝。
他的“花”,献给王帮华,献给追怀英雄品格、秉承前辈意志的天之骄子。之前随自己重走成昆线的学生,十多人考上重点高校博士,两人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六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六人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你能说没有一种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力量支撑他们吗?你能说闪烁在他们精神支柱上的,没有成昆人品格、意志的光和亮吗?
那天在金口河,没有碰到雷才栋。但是一如既往,蔡方鹿想起了他。
缘分源自早已脱下的那身军装,源自对忠骨埋青山的战友日久弥深的牵挂,源自把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持续擦亮的不谋而合。
雷才栋家住成都市新津区花桥街道龚巷村3组。1969年3月,雷才栋参军入伍,成为铁八师三十九团五营二十五连战士,先后参建云南省禄丰县境内的龙山隧道、黑井4号隧道。
2008年3月14日晚,雷才栋刚进梦乡,就被电话叫醒。
四天前,雷才栋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想来,又是一通慰问电话。
听陈先建那语气,却像捡了金子:“好事情,好事情!”
雷才栋有些不悦。再是老战友,别人抱恙在身,开玩笑也要有个分寸。
下一秒,雷才栋眼里放出的光,却照得床前雪亮:“真的?!”
铁道兵要有家了,这个家,就是乐山市金口河区即将启动筹建的铁道兵博物馆,铁道兵历史和成昆铁路建设历程,是重点展陈内容。没有字的纸不叫书,没有展品的博物馆是空壳,为此,当地政府发布消息,广泛征集实物。
压箱底的铁道兵纪念章和当年在成昆线上穿过的帆布军装,雷才栋只在每年“八一”建军节翻出来摩挲一番。电话还没放下,他已做了决定,把纪念章和帆布军装送到博物馆,天亮就出发。
金口河在哪里,雷才栋并不知道。好在有司机。司机是花两百元雇的,但路不熟,绕到目的地,天早黑了。
交谈中,金口河区委宣传部领导喜忧参半。喜的是征集启事发出就有回应,忧的是规划中的博物馆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文物征集工作任重道远。忘了自己还在休养,雷才栋拍了胸脯:“铁道兵博物馆的事就是铁道兵的事,就是我的事!”
一通电话没白打。也有想捐又犯犹豫的,雷才栋登门拜访。什邡、金堂、遂宁、崇州、乐山、邛崃、眉山,川内有老战友的地方,都有他的脚印。
有战友先前还说下来再说,而雷才栋真的下来,却被堵在门口:“铁道兵解散二三十年了,这点老底,看家用。”
雷才栋说:“叶落归根,这些老物件,是替战友们聚在一起。”
有的战友寄来东西,又想替子孙要回。雷才栋说:“传一些捐一些,子孙有了念想,更多人也受了教育。”
真理是朴素的。雷才栋说得浅白直,战友听得进去。
出了三十团,出了八师,说话费劲。有老兵质疑他的身份,有人当他是文物贩子。雷才栋也想急流勇退,每当这时,一件往事,便会涌上他的心头。
1969年7月的一天,正在吃饭的雷才栋接到任务,奉命赶往甸心车站卸载道砟。一车皮道砟六十吨,四个战士,必须四十分钟拿下。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雷才栋脑子里嗡嗡作响。可是最后,车皮被清空,提前五分钟。那次经历让雷才栋相信了精神的能量,也让他对叶帅“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评价产生深度共鸣。当年的精神哪去了?脱下军装,人就变了色?雷才栋被自己问得冒汗。
成昆铁路是一部英雄史诗,建设者们用热血和奋斗为祖国铁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永远铭记。图为矗立于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广场的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摄于2022年)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传统,是志气,也是方法。雷才栋去金口河开了证明,东奔西走,马不停蹄。
为防闪失,征集到的老物件,分批送到金口河。每个月四百零三点三四元的商业保险收益,是雷才栋仅有的固定收入,去金口河,不可能总是包车。从新津到青龙场的短途车票五元,从青龙场坐慢火车到金口河十二元,来回一趟三十四元。雷才栋没从金口河方面拿过一分钱,就连车票也没报销过一张。老伴儿说他打肿脸充胖子,他不口软:“战友们命都舍得拿出来,心疼几个钱?”
自家的承包地不能荒废。有时请亲戚朋友帮忙,有时回来,大半夜了,雷才栋还在抽水灌田。雷才栋“不务正业”,没少受老伴儿数落,但教书的儿子和他站在一边。儿子说:“人活一场,总要干点想干、该干的事。”
铁道兵博物馆主展馆2012年6月28日正式落成,馆名由吕正操将军题写。近千件馆藏文物,经雷才栋和战友陈先建、刘金元之手捐赠的,有二百八十六件。
雷老兵可以安心扑在庄稼地上了。哪知地里的菜刚变成钱,他拉扯起二十多个老兵,再次向成昆线出发。沿线二十二座烈士陵园,他们去了十六座。每到一处,雷才栋都给兄弟们说:“我们记着你们,永远记着你们……”
二十年里,雷才栋和战友十次到成昆铁路沿线烈士陵园祭扫。
2023年7月5日,蔡方鹿第十四次出发。
四天前的7月1日,每日往返于成都南站和攀枝花南站的“攀钢号”动车组正式开行。成昆铁路一直是攀钢原料到达、产品外发的“生命线”,时至今日,攀钢集团仍有九成以上产品,经由成昆铁路外运。历经五十多年发展,攀钢实现了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的华丽转身,以大型材、板材、钒钛、管材、特殊钢和优质棒、线材为代表的系列标志性产品,业界有口皆碑。当雅加达至万隆高铁时速突破三百五十公里,当“和谐号”列车从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呼啸而过,攀钢人骄傲地告诉世界:承载中国速度的钢轨,攀钢造。成昆铁路建设至今,攀钢所在的攀枝花,由一个七户人的村庄,发展成常住人口一百二十多万人,年地区生产总值一千三百多亿元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通达时间每缩短一分钟,城市发展都会开启无限可能。成都至攀枝花“四小时动车时代”开启,带来了外界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赏花观景的攀枝花整体印象、感观的重构与期待——成昆铁路复线建成通车,攀枝花片区日均客流量达六千人以上,足见一斑。成昆线涅槃重生,攀枝花活龙鲜健,二者齐头并进,共生共荣,让蔡方鹿联想起筑路成昆时,青春和理想的热烈碰撞。
离发车还有几分钟。打开微信朋友圈,一条来自“新成昆”上的新闻,抓牢了蔡方鹿的眼球——
…………
阿牛什金从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斯觉镇长大,第一次走出大山是十多岁时,独自一人坐四个多小时的普速列车到西昌市读高中。2020年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后,阿牛什金先坐近五个小时的汽车从甘洛县到石棉县,再转车到达位于雅安市的校区。
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后,阿牛什金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便捷,她对未来也充满期待。“动车会带来更多外地游客,也能让我家乡的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我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一定能在家乡建设中发挥作用。”阿牛什金说,越来越多的大凉山学子跟她一样,有了“毕业后,我要回家乡”的职业规划。
每年芳菲4月,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乡乌拉村、米易县普威镇以及西昌市樟木箐镇的樱桃陆续成熟。这里的樱桃果子大、色泽艳丽、味道浓郁。但是樱桃采摘期短,不耐运输。2023年4月,一趟“樱桃专列”发车,在新成昆铁路攀枝花南站,铁路工作人员将十件二百五十千克樱桃装运在C72次复兴号动车组指定车厢内。
“客户寄出的樱桃一般每天6时左右从樱桃园里采摘,通常采用一点五至二点五千克的小筐和十五千克左右的大筐两种包装。动车全程有空调,适宜樱桃储存,部分中转时间较长的快件还会在包装袋内加入冰袋或者冰瓶来降温。”中铁快运成都分公司攀枝花站营业部经理牟玉娟介绍。
樱桃被装入高铁快运专用箱,不管是到成都、昆明、重庆还是贵阳,最快都能实现当日达。很多消费者反馈说:“收到的樱桃非常新鲜,就像刚摘下来一样。”
米易县白马镇黄草村果农姚舟勇经营着一处樱桃园。2023年的樱桃收获季,姚舟勇收入十二万多元。有了便捷的交通,黄草村的樱桃走出大山,品牌越来越响亮,樱桃种植户家家有了“致富果”……
苹果成熟季,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迎来了首批动车游客。这让依托园区搞旅游、做民宿的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
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党支部书记沙阿甲指着眼前的果园笑着说:“这可不仅仅是苹果园,我们当地人叫它‘苹果小镇’。为了迎接动车带来的新客流,我们在园区开放了露营研学基地。”不远处,一列动车快速穿园而过,驶向远方。
…………
重访成昆线,已于2019年退休的蔡方鹿没有“退役”计划。跟在他身后的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的主题没有变,抚今追昔、立德树人的初衷没有变,让历史的波涛推动远行的船舫,他的追求和期待,没有变。
变,其实也是他之所图所冀。
最初几年,活动经费是他自掏腰包。后来,学校解囊相助,成昆铁路沿线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施以援手。寻访团组织的活动,直接和间接参与者,有时成百上千。
同样是坐火车,成都到德昌,从前普通快车要十一个小时。成昆铁路复线全线开通后,搭乘动车的他们,行程缩短至四小时内。
铁道兵博物馆年年都去。过不多久,博物馆就要重装出场。一个时间深处的故事在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助力下向时代的潮头更进一步,蔡方鹿心生期待;新的展陈大纲设计方案参与者、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刁成林曾跟随自己踏访成昆,他备感欣慰。刁成林原来对成昆线一无所知,这些年,一头扎进成昆铁路的历史深处,在她的学生中掀起“成昆热”。
旧貌换新颜,这句话放到成昆铁路沿线来说,最是恰如其分。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德昌县所在的凉山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建州之初的1952年仅为零点四四亿元,1983年、1996年、2012年分别跨越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大关,2022年为二千零八十一点三六亿元。
此次与蔡方鹿一起踏上列车的,是二十四张新面孔。每次寻访归来,师生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会汇编成册。手捧头年的“行思录”,蔡方鹿隐约觉得,那些小伙伴,也在结伴同行。
指尖过处纸页响。蔡方鹿知道,那是岁月的回声,青春的告白。
“新成昆铁路开通一百天,运送旅客超六百万人次,日均客运量六万余人次;老成昆铁路同样没有闲着,每天要承担四趟慢火车、六十四趟货物列车运输任务,2023年上半年发送物资两千余万吨。老成昆铁路作为国防之路、繁荣之路、团结之路、幸福之路,早已融入了凉山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凉山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质载体、文化载体与情感寄托。踏上热血铸就的成昆线,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前辈的付出和牺牲,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用坚实行动向英雄致敬。”这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0级研究生严鹏程的心声。
老成昆气吞山河,催人奋进;新成昆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千里成昆线为西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动能。图为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乐山市沙湾区成昆铁路复线范店子特大桥(左),右侧是老成昆铁路泉水河大桥(摄于2022年)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巨著。这是中华民族交通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卓异创举,贯通其中的铁道兵精神,必将指引和支撑我们一往无前,勇攀高峰。”陈曙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博士生。蔡方鹿记住了这个名字。
“作为攀枝花人,我从十九岁起,七年在外求学,都是依靠成昆铁路出行。结束六天的寻访,我独自乘坐T8869次列车回家。这一次,因为有沿途的烈士守护,我不再害怕隧道里的黑暗。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无以为报,唯有继承、传扬,带上足够的勇气,翻越人生的高山险谷,在追寻初心与梦想的路上永不止步。”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研究生汪前明的心路历程,让蔡方鹿想起一句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站台向后,列车向前。岁月的回声裂石流云,青春的告白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