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锂离子电池主要性能
4.1.2.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性能参数
锂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电压、电池容量、电池能量和电池内阻等。
1.电压
锂电池的重要电压性能指标包括开路电压、额定电压、工作电压、放电终止电压、充电终止电压等。
(1)开路电压:电池外部不接任何负载,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开路电压主要取决于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活性、电解质和温度条件等,而与电池的几何结构和尺寸无关。
(2)额定电压:在规定条件下电池工作的标准电压,也称为公称电压或标称电压。采用额定电压,可以区分电池的化学体系。
(3)工作电压:电池接通负载后在放电过程中显示的电压,也称负载(荷)电压或放电电压。电池在接通负载后,由于存在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因此电池的工作电压低于开路电压,当然也低于电动势。
(4)放电终止电压:电池放电时,电压下降到不宜再继续放电的最低工作电压值,也称为放电截止电压。对于所有锂电池,放电终止电压都是必须严格规定的重要指标。根据电池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放电条件,对电池容量和寿命的要求也不同,由此所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也不同。一般而言,在低温或大电流放电时,放电终止电压规定值较低;在小电流长时间或间歇放电时,放电终止电压规定值较高。
(5)充电终止电压:在规定的恒流充电期间,电池达到完全充满电时的电压值,也称为充电截止电压。到达充电终止电压后,若仍继续充电,则为过充电,这对电池性能和寿命通常是有损害的。
2.电池容量
电池容量是指在一定的放电电流I、放电温度T、放电截止电压V条件下,电池所放出的电量,表征电池储存能量的能力,单位一般为mAh(毫安时)、Ah(安时)。电池容量是由电池内活性物质的数量决定的。例如,1000 mAh是指能以1 A的电流放电1 h。电池容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放电电流、放电温度等。
(1)理论容量:活性物质全部参加反应所给出的电池容量。
(2)实际容量: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实际放出的电池容量。
(3)额定容量:在设计的放电条件下,电池保证给出的最低电量。
(4)比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极活性物质所给出的容量,称为质量比容量或体积比容量。比容量是为了对不同的电池进行比较而引入的概念。通常计算方法如下:
3.电池能量
电池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池对外做功所能输出的电能,单位一般用瓦时(Wh)表示。
(1)理论能量:电池理论容量与额定电压的乘积,单位为Wh。对于可逆电池,理论能量是其在恒温恒压下所做的最大功。
(2)实际能量:电池放电时实际输出的能量。
(3)额定能量:根据电动汽车行业规定《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6—2015),在室温下蓄电池以1 A电流放电,达到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能量(Wh)。
(4)比能量:单位质量和单位体积的电池所给出的能量,称为质量比能量或体积比能量,又称能量密度,单位为瓦时每千克(Wh/kg)或瓦时每升(Wh/L)。这个指标对新能源飞行器尤为重要。
4.电池内阻
电池内阻是指电流通过电池内部时受到的阻力,该阻力会使电池的工作电压降低。由于电池内阻的作用,电池放电时,端电压低于电动势和开路电压。电池内阻是锂电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电池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输出能量与功率等性能。对于锂电池,其内阻越小越好。
4.1.2.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状态参数
锂电池的主要状态参数包括充放电倍率、荷电状态、放电深度、循环寿命、自放电率、工作温度范围等。
1.充放电倍率
充放电倍率表示电池充放电时电流大小的比率(即倍率),单位为C。充放电电流的大小常用充放电倍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充放电倍率=充放电电流/额定容量
例如,额定容量为2000 mAh的电池以1 C充电表示以2 A的电流充电1 h将电池充满,以0.5 C充电表示以1 A的电流充电2 h将电池充满;反之,用2 A放电时,其放电倍率为1 C。
2.荷电状态
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表示在一定的放电倍率下,电池使用一段时间(或长期搁置)后剩余容量与其完全充电状态的容量的比值。
3.放电深度
放电深度(depth of discharge,DOD)表示电池放电量与电池额定容量的百分比,是放电程度的一种度量。当电池的放电量超过其额定容量的80%时,即可认为达到深度放电。放电深度的高低和电池的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放电深度越深,其寿命就越短。
荷电状态和放电深度之间的关系:
4.循环寿命
锂电池充电和放电一次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循环)。循环寿命是指在理想的温度、湿度下,以额定的充放电电流进行深度的充放电(100%DOD或者80%DOD),电池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0%之前能够反复充放电的次数,一般以次数为单位。
5.自放电率
自放电率是指电池在放置时,电池容量下降的速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即%/月。
6.工作温度范围
由于锂电池内部化学材料的特性,锂电池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为-40℃~60℃)。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使用,会对锂电池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4.1.2.3 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电池的放电温度降低,输出容量就会减少;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根据电极材料以及电极反应本身的限定来设定,一般为3.0 V或3.75 V)越高,输出的容量越少;随着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增多,电极材料逐渐失效,电池的放电容量会相应减少;电池的充电条件(充电倍率、温度、截止电压等)会影响充入电池的容量,进而决定放电容量。
1.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是影响锂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温度过低会导致实际容量下降,温度过高会导致锂电池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
锂电池对温度的敏感性主要源于其材料物化性质的温度敏感性。温度会直接影响电极材料的活性和导电率、锂离子在电极上的嵌入和脱嵌、隔膜的锂离子透过性等,进而影响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电池的寿命就会明显缩短,其性能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温度过低则电池内部活性物质的活性会明显下降,其内阻、极化电压会增加,充放电功率和容量均会显著降低,甚至引起电池容量不可逆的衰减,并埋下安全隐患。
2.过充与过放
锂电池的放电深度(DOD)对电池的循环寿命有着重要影响。一般锂电池的最佳放电深度为80%,过充、过放都会对其产生不可逆的损坏。
当锂电池的充电电压大于充电截止电压时,就形成了电池的过充电。此时,从正极脱嵌的过量锂离子会沉积或嵌入负极,沉积的活性锂易与溶剂反应,放出热量使电池温度升高。正极受热分解放出氧气,使电解液易分解并产生大量的热。当锂电池的放电电压低于放电截止电压时,就形成了过放电。在过放电的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上会过度脱出,下次充电时再嵌入就会比较困难。电池在过放电以后的循环过程中,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都会大为降低。
如果锂电池的自放电导致了电池的过度放电,其造成的影响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使再充电,电池的可用容量也会有很大损失,循环寿命会快速衰减。
3.充放电倍率
在大电流放电情况下,需要离子快速地嵌入、脱出正负极,反应速度很快,某些锂离子来不及脱嵌或穿越负极材料,放电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充放电倍率越大,电池容量衰减就越快。
4.1.2.4 锂离子电池的典型性能曲线
锂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它的工作电压总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变化,放电测试时记录的主要数据就是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锂电池的典型性能曲线。以电池的工作电压(电池的端电压)为纵坐标,以放电时间(或容量、SOC、DOD)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放电曲线。放电曲线中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包括容量、能量、工作电压及电压平台、电极电势与荷电状态的关系等,可以获取很多锂电池的性能参数,是典型的锂电池的性能曲线。
1.典型的放电曲线
图4-2所示为典型的电压-容量曲线,可以通过锂电池的放电过程直接测量数据进行绘制而得。
图4-2 电压-容量曲线
从电压-容量曲线可以看出,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锂电池的电压曲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也就是初始阶段。在此阶段,电池的端电压快速下降。这个下降速度与放电倍率有关,放电倍率越大,电压下降得越快。
阶段二:也就是中间阶段。在此阶段,电池的端电压缓慢变化,因此这段时间也称为电池的平台区。平台区的持续时间与平台电压、放电倍率有关,放电倍率越小,平台区持续的时间越长,平台电压越高,电压下降越缓慢。
阶段三:也就是结束阶段。在此阶段,在电池电量接近放完时,电池的端电压开始急剧下降,直至达到放电截止电压。
2.特性曲线包含的信息及处理方法
1)电压
在锂电池放电测试中,电池的电压参数主要包括平台电压、中值电压、平均电压、截止电压等。
平台电压:是指电压变化最小而容量变化较大时对应的电压值,可以通过dQ/dU的峰值得出。
中值电压:是指电池容量达到一半时对应的电压值,对于平台比较明显的材料(如磷酸铁锂和钴酸锂等),中值电压就是平台电压。
平均电压:是指电压-容量曲线的有效面积(即电池放电能量)除以容量,即
式中,V(t)——t时刻的电压;
I(t)——t时刻的电流;
T——最长放电时间。
截止电压:是指电池放电时允许的最低电压。如果电压低于放电截止电压后继续放电,电池两端的电压就会迅速下降,形成过放电。过放电可能造成电极活性物质损伤,失去反应能力,使电池寿命缩短。
2)容量
容量C可以通过在放电测试中采集的电流-时间数据,对电流进行积分计算得到,即
如果是恒流放电,则有
如果是恒电阻R放电,则有
3)能量
输出能量W可以通过在放电测试中采集的电压-时间和电流-时间数据,对电压与电流的乘积进行积分计算得到,即
如果是恒流放电,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