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MPPT控制器

5.2.2 MPPT控制器

5.2.2.1 MPPT控制器的功能及组成

MPPT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状态,使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在此,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当前载荷需求必须大于或等于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可用功率,此时MPPT控制器才能真正发挥最大功率调节的作用。

MPPT控制器主要由功率转换器和控制单元组成,连接于光伏阵列和载荷之间,如图5-22所示。图中,N为萤火虫的数量;L b和Ub分别为变量搜索空间的下边界和上边界;i和j分别代表萤火虫i和萤火虫j;P Gbest为已搜索到的全局最大功率;P pv,i和P pv,i分别为萤火虫i和j所对应的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ε为阈值;Vref为萤火虫位置更新后对应的电压值。

图5-22 MPPT控制器的组成与所处位置

1)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包括电流电压传感器、多路PWM发生器、MPPT算法,以及用于占空比调整的参考值跟踪算法。其主要从两个层面(MPPT算法层、参考值跟踪控制层)进行控制,如图5-23所示。

图5-23 MPPT控制架构

(1)MPPT算法层:根据当前太阳能电池的电流和电压,采用一定算法(如扰动观测法、增量电导法等)给出下一步的电流或电压参考值。

(2)参考值跟踪控制层:根据参考值与反馈的偏差,采用超前-滞后补偿方法(如3 P3Z或PI补偿器)进行占空比调节,生成相应的PWM波,驱动功率转换器进行阻抗调节。

2)功率转换器

功率转换器又称DC/DC转换器,包括功率电感(L1)、降压开关支路(Q 1、Q 2)、升压开关支路(Q 3、Q4)、输入滤波电容(Cin)和输出滤波电容(Cout)等,主要用来实现太阳能电池的输出阻抗与负载的动态匹配。DC/DC转换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降压(Buck)型、升压(Boost)型、升降压(Buck-Boost)型三种,如图5-24所示。

图5-24 三种功率转换器拓扑结构

(a)Buck型;(b)Boost型;(c)Buck-Boost型

Buck型和Boost型均可由Buck-Boost型退化而成。当Vin>Vout时,DC/DC转换器工作在降压模式,Q 1和Q 2组成降压开关支路,处于动态开关状态,Q 3保持关闭,Q4保持打开,此时等效电路退化为Buck型,如图5-24(a)所示。当Vin<Vout时,DC/DC转换器工作在升压模式,Q 3和Q4组成升压开关支路,处于动态开关状态,Q 1保持打开,Q 2保持关闭,此时等效电路退化为Boost型,如图5-24(b)所示。

MPPT控制系统执行的软件任务可分为非周期性任务和周期性任务:非周期性任务依系统运行而动态执行,周期性任务则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周期性任务在MPPT控制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对定时精度要求高的任务,采用周期定时中断的方式执行;对定时精度要求不高的任务,采用循环查询定时标志的方式定时执行。MPPT控制系统的软件一般分为以下五部分:

(1)外设初始化:初始化微控制器外设模块,使其工作在要求模式下。

(2)串口数据通信:完成控制指令的接收和系统数据的发送。

(3)系统过热保护:采集温度传感器数据,当温度过高时降低输出功率。

(4)MPPT算法执行:根据输入电流电压信息,完成最大功率点的追踪。

(5)DC/DC转换器控制:根据输入输出电压信息完成对DC/DC转换器的稳压控制。

由于MPPT算法和DC/DC转换器控制对定时精度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采用周期定时中断方式执行。外设初始化是一次性执行任务,串口数据通信耗时较长、实时性要求不高,热保护任务的实时性要求比较低,因此采用循环查询定时标志的方式执行。

5.2.2.2 本实验平台的MPPT控制器

本实验平台采用自主开发的NE-MPPT V1.0控制器(图5-25),其主控芯片采用TMS320F28069,频率为90 MHz,具有浮点单元,可进行本地单精度浮点运算;采用SM72295全桥栅极驱动器,集成电流检测放大器,选择MOSFET作为开关整流器;内置增量电导算法;预留CAN接口、RS232接口,满足通信和调试。表5-3为其主要性能指标。

图5-25 NE-MPPT V1.0控制器

(a)控制电路板;(b)MPPT控制器封装

表5-3 NE-MPPT V1.0控制器主要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