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的发现
银河系的发现
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很容易看到银河,它就是那条横贯夜空、隐约可见的白茫茫的光带。关于银河的起源,在古罗马的神话故事里,说的是大神朱庇特(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是一个好拈花惹草的天神,他和一位民间美女在凡间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赫拉克勒斯。由于婴孩没有奶吃,朱庇特把私生子悄悄地送到熟睡的妻子朱诺身边,据说只要吃了妻子一次奶水,以后孩子的身体就会非常健壮。
婴孩刚刚洗晕了几口奶水,朱诺发现了。她被吓了一跳,身体一下失去平衡,顿时丰腴的双乳喷出乳汁,撒向了太空,就形成了茫茫的银河系。“银河”一词的英文就是“Milky Way”,即“乳白色的路”之意。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看到更远的天体,人们需要更好的观天设备。当初伽利略刚刚把他的第一架望远镜指向银河,就发现了其中很多用肉眼看不见的恒星。后来,人们把望远镜每改良一次,就能发现一大批更多、更暗的恒星。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是一位从业余爱好者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根据天文史书记载,赫歇尔一生自己磨制的望远镜面多达400余块。赫歇尔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明白“宇宙的结构”。
1784年,赫歇尔决心要数一数天上究竟有多少星星,并且要研究它们在天空中的分布情况。要数清天上的星星,那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繁重艰难的工作。
当时,赫歇尔做了3个假设:①空间是完全透明的,因此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银河最外层的恒星;②恒星在空间的分布完全均匀,意味着星星越密集的天区,表示该方向上银河延伸得越远;③天上所有的恒星的亮度大体相同,星等的大小反映了其距离的远近。为了弄清宇宙的结构,赫歇尔非常有耐心和毅力地投入了观测。
赫歇尔选择了从赤纬-30度到+45度的方位,把星空分成683个区域,每个天区的大小为15′×15′,这正是他那架放大175倍望远镜的视场大小。赫歇尔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对每个选定的天区至少要在不同时日观测3次以上。
经过1083次观测,赫歇尔总共数出的恒星达到了117600颗之多。从数星星中,他发现了一种现象:恒星在某些方向上数量多,在某些方向上数量少;越是靠近天上那条乳白色的光带——银河,恒星分布就越密集,恒星数在银河平面方向上达到了最大值,而与银河垂直方向上的恒星数最少。
赫歇尔根据观测的结果,分析研究后认为,银河系是由恒星组成的“透镜”(或“铁饼”状)的庞大天体系统;所有恒星连同银河一起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的形状大致像凸透镜;银河系的直径与厚度比大约在5∶1到6∶1之间。
现代天文学家在观测中发现,星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空间尘埃所吸收,如果没有新的观测技术,这会使人们根本看不到远处的恒星,从而使得对银河系尺寸的估计偏小。现代天文观测表明,在盘状的银河之中的确存在许多尘埃,因此在银盘内看到的全是太阳附近的恒星,这就难怪人们曾错误地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了。
银河系
在赫歇尔之后的1个世纪之多的时间里,人们对银河系的结构轮廓的认识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银河系的空间范围上扩大了约10倍。当时,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太空中的星云和星团。
191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美国青年天文学家沙普利来到威尔逊天文台工作。1921年,他担任著名的哈佛大学天文台长。威尔逊天文台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胡克望远镜,这架反射式望远镜口径为2.54米。沙普利利用它开展了探索球状星团的工作,并且研究了其中一种称为“造父变星”的脉动变星。
沙普利先后观测了约100个球状星团。他的统计表明,有1/3的球状星团在人马座以内;90%的球状星团分布在以人马座为中心的半个天球。
以上观测结果引起了沙普利的沉思:假定银河系内球状星团和恒星一样对称分布,而且太阳在银河系中心,那么,地球上人们所看到的天空上的球状星团就应该呈对称分布。
可是,观测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太阳实际上处在远离银河系中心的地方。因此,地球上的人们才观测到球状星团呈现不对称分布的现象。
最后,沙普利大胆地把太阳从银河系的中心移开了,并指出银河系中心是由各球状星团组成的天体系统的中心,该中心就在人马座方向,距离太阳约15000秒差距。
沙普利利用周光关系估计,较近的球状星团距离太阳12000秒差距,著名的武仙座球状星团为30000秒差距。沙普利指出,球状星团组成的天体系统范围实际上就是银河系的范围。从那时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天文学观测检验,一再证明沙普利描述的银河系模型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继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后,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银河系的多数物质就分布在薄薄的中间凸起银盘之中,其中主要是恒星,也包括部分气体和尘埃。银盘的中心平面叫做道面,银盘中心凸起的椭球状部分称为银河系的核球,核球中心很小的致密区叫银核。
银盘外面是一个范围广大、近似球状分布的系统,叫做银晕,银晕中的物质密度比银盘中低得多,银晕外面还有物质密度更低的、大致呈球形的银冕。根据天文学家的估计,银盘直径约30000秒差距,中间部分的厚度约2000秒差距,核球长轴约5000秒差距,厚度约4000秒差距,结构比较复杂。
如果从银盘上面俯视,银河系颇似水中的漩涡,从银河系核球向外伸展出几条旋臂,它们是银盘内年轻恒星、气体和尘埃集中的地方,也是一些气体尘埃凝聚形成年轻恒星的地方。
一般来说,旋臂内的物质密度比旋臂间大约高出10倍。在旋臂内恒星约占有1/2质量,剩下的1/2物质是气体和尘埃。由于旋臂内多有许多亮星闪耀,在通过大口径望远镜拍到的照片上,可看到漩涡结构。
太阳除了自转外,它还携带着太阳系天体围绕着银心公转,在半径约3万光年的轨道的速度约250千米/秒,公转一周约2.6亿年之久。银河系中所有的恒星都像太阳一样在绕着银心旋转,这就是说,银河系也存在自转。银河系的旋臂也在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通过观测发现,银河系作为一个整体还朝着麒麟座方向以214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