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科与地球自转
傅科与地球自转
地球有公转,有没有自转?这个问题只要参观一下北京天文馆立刻就能明了。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有一只巨摆,它每天都迈着稳健的步子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地摆动着。乍看,它活像一只摆钟,滴答滴答地走动着。可是,仔细看来,它摆动的平面相对于地面在不断地变更着。
这种变更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这种摆叫做傅科摆,是1851年由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发明的。当时傅科在巴黎大教堂穹顶上安了一根长线,线的下端悬挂着一个大金属球,地板上画了一条白线,让金属球沿着白线摆动。开始的时候,金属球沿着白线一下一下地摆动着。
慢慢地,摆动的方向渐渐离开了白线,由东向西旋转着。几小时以后,金属球摆动的方向相对于白线转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在场的人都看呆了。
傅科对大家说:“看,谁也没碰金属球,它摆动的方向为什么会改变呢?不,这不是金属球摆动的方向有了改变,而是我们脚下的地球向东边转过去了。”
傅科的精彩表演和精辟的解释,使在场的观众活跃起来:“啊,我们见到地球自转了。”
现在看来,傅科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摆动方向的改变是地球自转产生的附加力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两极,这个力最大,只要24小时就能使摆动方向改变360度。到了北京,约要40个小时才行。如果在赤道上,你怎么也不会看到摆动方向有改变。如果傅科在赤道上做他的实验,则将以失败告终。
地球自转速度同地理纬度有关系,纬度越低,转动速度越快。在赤道上自转速度是28千米/分,在30度纬度地区是24.1千米/分,在纬度60度地区是14千米/分,在两极是0。
傅科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我们稍微留心看一看,就会发现,太阳、月亮和一切星星都是从东方升起来,越过天空,从西方落下去的。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除此以外,在阿拉斯加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育空河,它的西岸总显得比东岸险峻,而在西伯利亚由南向北流淌的鄂毕河,却总是东岸比西岸险峻。这两条北半球的河流,流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如果顺着河水流动的方向望去,它们都是右岸比左岸险峻,好像北半球的河水喜欢冲刷右岸似的。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好像南半球的河水喜欢冲刷左岸。
不仅河水是这样,炮弹也是这样。北半球打出去的炮弹往右偏,河水喜欢冲刷右岸;南半球打出去的炮弹往左偏,河水喜欢冲刷左岸。这些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这个力是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发现的,所以又叫科里奥利力。
地球的自转不但对地面的河流和炮弹有影响,也拖着天上的风一起跑。海员们都知道信风这个名词。它在赤道以南是东南风,在赤道以北是东北风。它相当稳定,按时而来,从不轻易失信,因此人们称它信风。古代商人利用信风推动风帆,漂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它又叫做贸易风。
信风是这样形成的:在赤道地区,由于烈日当头,终年高温,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一个永久的低气压带。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则是高气压带。高气压带空气往低气压带流动,便形成风。
若没有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以南不远的地区应该刮南风,赤道以北不远的地区应该刮北风。实际上地球有自西向东的自转,而这种自转还带着它周围的空气一道转动,因此,当风向赤道吹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个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而在赤道以南形成东南风,在赤道以北形成了东北风。由于地面上受热多少由太阳光直射点位置确定,而阳光直射点在一年当中定时在赤道南北来回移动,所以这种风按时而至,并在赤道南北来回移动。
气象学家指出,地球上有几个高低相间的气压带:在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是回归高气压带;两极是极地高气压带;在回归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副极地低压带。各气压带间的风向,都受地转偏向力指挥,因此地球上形成了一系列南北相间的风带。除了前面讲述的偏东信风以外,在回归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是著名的西风带。尤其在南半球,洋面广阔,受陆地地形影响少,常刮强劲的西风,因此,人们叫它咆哮的西风带。在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区之间,是偏东的极地东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