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它的真实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但比起地球的大小来,地面起伏的差异又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讨论地球形状这一课题时,为了使它的总体形状特征不被地面起伏的微小差异所掩盖,人们不去考虑地球表面的形状,而是研究它某种理论上的表面形状,这就是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
所谓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指的是海面的形状。它忽视地表的海陆差异,海面显然要简单和平整得多。所谓静止海面,指的是平均海面,它设想海面没有波浪起伏和潮汐涨落,也没有洋流的影响,完全平静。
所谓全球静止海面,它不仅包括实际存在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而且以某种假想的方式,把静止海面延伸到陆地底下,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这是一个重力作用下的等位面,是地面上海拔高度起算面,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6~前194年)在历史上第一次粗略地测定了地球的大小。当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埃及南部阿斯旺(旧时称悉尼)的天顶,阳光直射深井的井底,埃拉托色尼据此认为,阿斯旺地处北回归线。他还估计,亚历山大与阿斯旺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相距约为5000斯台地亚(古希腊长度单位)。这样,他只要测中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大阳高度,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大小。
埃拉托色尼并不直接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而是用圭表测定正午影长,这种圭表是半个空心圆球,圆球中央有一根竖直的轴,这根轴就是圆球的半径。当圭表放置地面的时候,这根轴便垂直于地面,指向天顶。
埃拉托色尼测得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圭表轴投射在圆球上的影长,约为整个圆周的1/50,即约7.2°,古希腊人已有相当完备的几何学知识。埃拉托色尼推得,圭表轴投射在圆球内表面的影长与圆周长度之比,等于阿斯旺与亚历山大两地间的经线弧长与地球周长之比。换句话说,地球子午线周长等于阿斯旺至亚历山大之间距离的50倍,即250000斯台地亚。1斯台地亚合158米,那么,地球周长为39500千米。这与近代的测定值40025千米相当接近,换算成地球半径约为6370千米。
严格说来,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的工作,实际上只做了一半,即测定两地的纬度差,而两地间的距离是估算的,并非实测。最早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则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名张遂,公元637~727年)。
公元724年,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太史监南宫说率领一支测量队,在今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分别测定了大体上位于同一经线上的滑县、开封、扶沟和上蔡四地的分至日正午影长和极高(即纬度),同时丈量了上述各地间的水平距离,从而得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
一行没有球形大地的概念,他只是以实测数据否定当时“日影千里而差一寸”的说法,而没有把“极差一度”看做地面上的纬度。因此,一行并不理解自己所做的就是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就像后来的哥伦布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陆地是美洲一样。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古代东西方人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视野比较狭窄,所以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所谓的“天圆地方”。公元前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很多现象,如: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由远驶近的船只,总是先看见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等等,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直觉的推测。
僧一行
公元前5~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前500年)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念;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以后,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认识。
毕达哥拉斯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出地球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
1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1672年法国人里舍把一个在法国巴黎运转准确的单摆钟,放在赤道附近南美洲的圭亚那的卡宴,却每天慢2分28秒,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差。他不得不根据恒星的运动来校正他的摆钟,把摆长缩短4毫米,使摆钟恢复正常定时。
两年后,里舍回到巴黎,却发现钟又走快了,加快的数值恰好就是当初在南美减慢的数值。他把钟摆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于是,钟又走准了。研究了这一现象后他认为,地球在赤道附近是凸起的,于是得出结论: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的扁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