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利珠”带来的惊喜

知识与笑声——日食、月食趣闻

日食和月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联想,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从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古代,日食和月食可以轻易地改写历史,也可以轻易地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今天,日食和月食可以通过影响天气和通讯来影响人们的日产生活和工作……

当然,日食和月食并不只是影响人类的生活,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被它们影响着。许多动物在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行为非常有趣。很多人在此时甚至忘记了观测日食和月食,只顾着去观测动物了。

img85

大象在日食时休息了

日食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1987年9月23日,我国发生过一次罕见的日环食天象,那是我国20世纪见到的最后一次日环食。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日环食的情况。其实,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由于月亮离地球的距离较远,月球只能挡住日面中心大部分,在太阳边缘剩下一圈光环,故称日环食。

这次日环食地带,从新疆边陲博乐市起,经乌鲁木齐、太原、上海延伸到太平洋,横贯我国中部长达4000多千米,宽度达150~200千米。

日食对环境和人体有哪些影响呢?人们还记得1981年7月31日中午那次日食,黑龙江省漠河的食分达0.96。

据当时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当日食来临时,天空随之转暗,仿佛黄昏来临,10分钟内气温迅速下降8℃,天空中的鸟儿急速地飞入林中的草丛,地面上的公鸡啼鸣,母鸡领着鸡雏迅速归窝,蚊子也顿时活跃起来……

img86

蜜蜂在日食前返回蜂房

在我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中,也有关于气温骤然下降,有时还伴有大风的记录。日食既然要影响环境,也必然会影响到生物。

据国外研究者观察发现,在日全食时,蚂蚁会静止不动;蜜蜂在食前半小时就开始返蜂房,不再外出,直到日食过后1小时才大量飞出;大头金蝇在日食环境中可发生形态变形;白天活动的飞禽,日食时活动减少,而夜间活动的鸟类却开始活跃;信鸽在日食时会失去定向能力……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日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与日食食分大小有关,日全食时影响最大。

1980年2月16日,那次日全食,上海中医学院科研小组的同志前往全食地昆明,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对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综合检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病人原有的主要症状加重,直到日食后两三天,病人的血压、脉搏、交感神经兴奋性才逐渐恢复到日食前的水平。

国内外许多观察记录表明,日食对环境及人体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日食时月球遮住了太阳,使地球上的光线、温度、磁场、引力场、微粒辐射等物理因素发生短暂的突变所引起的。

但是这种影响是局部、十分微妙的,加上一个地方遇上日食的机会又较少,科研部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深入,掌握的资料也不够充足。日食为什么会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这些奇观的影响呢?要解开这个谜底,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日全食将离地球而去

在漫长的岁月中,地球的自转在渐渐变慢。使得地球变慢的主要因素是潮汐作用。潮汐的影响在今后将使地球和月球呈现出一些有趣的天文景象。

我们知道,月球的视半径略大于太阳的视半径是发生“日全食”的首要条件。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太阳的平均视半径略大于月球的平均视半径。但是,由于地球的轨道和月球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因此,目前当太阳位于远日点而月球位于近日点时,月球仍会全部遮住太阳而发生“日全食”。

潮汐使地球自转变慢,因而地球自转角动量逐渐减少。由于地球的总能量守恒,自转角动量的减少必定引起月地距离增大以达到平衡。

当月球从现在平均离地球356334千米向外推延到375455千米,即月球与地球距离比现在再远23121千米时,“日全食”就不可能发生了。演变到这种状况约需7.5亿年,事实上所需时间可能会更长,因为当月球远离时,潮汐的作用减弱了,同时推移的速度也慢下来了。

据估计,要达到上述这段距离可能需近10亿年。这就是说,尽管在今后的每世纪里日全食的次数将逐渐减少,但要等“日全食”现象完全消失,则可能还要近10亿年的时间呢!

丧失“日全食”的观察机会,无疑对天文工作者及天文爱好者都是一个损失。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日全食”次数的减少,“日环食”的出现机会在逐渐增多,这对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目前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半个月球是永远向着地球的,另半个月球是永远背向地球的。将来,月地距离变大,月球旋转速度减小,周期变长。但地球的周期增长更快,当地球自转速度慢到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时,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就停止,于是地球也以一面朝向月球。

如果那时在月球上观看地球,那只能看见半个地球。反过来,在地球上观看月球,那也只能在朝向月球的那个半球上。背向月球的另一半球的居民,为了“赏月”,只能长途旅行到朝向月球的半球上。至于哪半个地球将朝着月球,现在是不能预料的。

不过,我们目前还不必担心哪一天月球会“不辞而别”。因为要去“旅行赏月”,至少是50亿年后的子孙后代考虑的事。或许那个时候,人类早已经迁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了。

日食与短波通讯卫星导航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天文奇观。它不仅是人们欣赏“天狗吃太阳”这一神奇现象的难得机会,也给人们研究和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绝好契机。

但是,日食,尤其是日全食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明显的是短波通讯。万物生长靠太阳,由于太阳的普照,才有人们生活中熟悉的风雨雷电等天气过程,同样也正是由于太阳辐射,使得地球上空100千米到数千千米的大气层中产生了带电粒子,这些包含了带电粒子的地球大气层被称为电离层,是最接近人类生存环境、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空间天气层。

说到日食对电离层的影响,就不得不说一下电离层的形成,电离层是由于太阳辐射(主要为紫外、远紫外及太阳X射线辐射等)电离了大气的中性粒子(主要是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等),使得高层大气中出现了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可以严重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次日全食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一次快速的“日落”和“日出”过程,由于太阳辐射的突然消失,高层大气中电子和离子突然失去了源头,电离层不同高度的电子和离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

在低电离层高度上,由于太阳辐射是电离层电子的最主要来源,日食期间太阳辐射的减小,会造成低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快速减小,其响应时间和日食时间对应较好;在稍高的电离层高度上,产生电子的来源主要是电离层中本身的输运和扩散等过程,日食的效果不如低电离层明显且响应时间滞后日食时间。

总体来说,随着月亮的阴影扫过地球表面,对应地区上空的电离层会出现电子浓度减少的现象,就像日落后电离层电子浓度下降一样;伴随着日食的恢复,太阳辐射重新使得高层大气中出现了电子,就像日出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快速上升一样。

在日全食过程中,由于太阳被月球遮挡导致地球电离层发生类似“快速日落日出”的变化,使得这段时间的中波和短波通信出现反常,有兴趣的人可以用可接收中波和短波的无线电收音机监测、记录日全食期间远处电台的信号变化。

由于调频(FM)广播电台、手机、对讲机、无线上网等都使用超短波,因此日全食对这些广播通信业务不会产生影响。但对于利用电离层反射进行的短波通讯和通过电离层的测绘、导航等用户来说,需要关注日食期间电离层变化导致的影响。

因此,专家们建议在日食发生前1小时至日食后3小时内,航空、航天、测绘、勘探等部门避免进行高精度作业,日食带所覆盖的城市注意调整其短波通讯频率,避免进行野外探险或考察活动。

日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日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除了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以外,最明显的就是它对天气的影响了。

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相应发生着异常甚至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地面天气变化天文学是不研究的,又不属于气象部门正常的业务范围,因此历史上鲜有这类研究报告问世。

有幸的是,1955年6月20日,亚洲地区有一次日食。日全食区虽位于我国西沙和中沙海区纬度,但我国北纬30°以南地区食分都在50%以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更在75%以上(日全食时为100%)。

而且,日食不仅正好发生在全年太阳高度最高的夏至日附近,而且发生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中午前后,因此是一次极难得的观测机会。当时中央气象局(今为中国气象局)为此曾下文南方气象台站,要求进行日食气象观测。

美中不足的是,6月20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是日许多地区有雨,仅广东和海南省天气条件尚好,因此日食气象变化也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日食发生的时候,气温会逆降急剧。查阅我国当时南方气象台站报表,发现有数十个气象台站有日食气象观测记录。

气温变化以较晴的深圳最为显著。日食开始前4分钟即10时32分时,深圳气温为30.2℃,随着食分的增大,气温反常地从上升逆转为下降,食甚时(12时11分)降为26.3℃,即逆降了3.9℃之多。食甚后气温重又上升,复圆(13时29分)时回升到29.2℃,仍未达到日食开始前的温度。

(2)地面温度的变化比气温更大。这是因为气温昼升、夜降的热、冷源都在地面。

可惜当时深圳并没有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另选海南儋县为例。儋县初亏时气温32.4℃,食甚时30.2℃,即因为天上有云,日食过程中气温仅逆降了2.2℃。可是地面温度却从42.9℃剧降到32.5℃(复圆后升到51.4℃)即剧降了10.4℃!估计深圳当时地面温度变化比儋县更大。

(3)日食温度变化入地深度只比10厘米略深。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气象台在日食过程中每4分钟观测一次气温,这使我们能够知道日食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不是发生在食甚,而是食甚后约半个小时,虽然气温不过比食甚时低0.2℃。

琼海每4分钟一次的地下温度观测还揭示了日食造成的地面温度逆降一般只影响到10厘米略深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地下15厘米深度上,日食时温度已不再逆降。

(4)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逆升。日食时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有急剧变化。本来,在无日食的正常情况下,午后最高气温出现(约14时)前,相对湿度规律性持续下降(因气温持续上升),可是日食过程中因气温出现逆降而使相对湿度逆升。

例如深圳的湿度从初亏时的71%突然逆升到食甚时的88%。食甚后虽恢复正常下降,复圆时降到78%,但仍高于往日。

(5)日食使中午变成黄昏月夜。各地描绘日食时的天空变化很有趣。例如广州气象台记载:“食甚时太阳光度甚弱,大约比平时减弱80%,阳光照在人身上也没有往常那种热的感觉。整个天空像月夜。”

广西百色报告说“地面上呈黄褐色”。广西南宁和北海分别描写天空呈“黄昏暗惨色”和“阳光很弱像傍晚”。云南丽江则记载了云色的变化,说透光高积云“云色淡黑,浓淡不匀”。

被日全食欺骗的动物

1980年2月16日,正值新春佳节,农历庚申年正月初一,云南省发生了日全食,在日全食过程中,人们都很有兴致,除了进行各种项目的观测活动外,还专门注意到一些动物的异常表现,感到颇有些意思。

在日全食即将发生时,因为今天的“黄昏”来得如此突然,天地忽然间蒙眬起来,使得在田野里安详吃草的黄牛,着急地自动自觉地往村寨的牛圈走去……

人们还看到,昆明动物园里的一对大象,一反常态,在整个日全食过程中,它们奇怪地都将屁股对着太阳,好像不愿目睹太阳发生的这一“不幸”。就连笼子里的白玉鸟,也认为太阳“出了问题”,慌乱地乱飞乱撞,仿佛十分心烦的样子,待到日全食开始时,它们都静了下来,头都朝着一个方向,还有的用双翅趴在地上,似乎在代表它们的伙伴跪着向上天“祈祷”,祝太阳“平安无事”。

日全食即将发生时,人们又看到几批野鸟和大雁都急促地向东飞去,好像有什么在追赶它们一样,这正与月影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日食时,月球的影子以1千米/秒的速度由西向东扫过,在高空的飞鸟正是看到这个黑影在追逼它们。成群的大雁由于受到惊吓而乱叫着,但是它们的“人”字队形却不变,可见其组织纪律性的严格,真的叫人钦佩。

鸡鸭的表现,更是有意思,它们可能认为是黑夜来临了。日全食开始前,天地呈现黄昏的景象,鸭子们就像寻找安全岛而躲避灾难一样,惊叫着向鸭舍飞奔。

日全食一开始,已经回到鸡舍附近的鸡群,也争先恐后地回到鸡舍,在鸡舍内开始夜间的休息。日全食结束,有些公鸡竟然伸长脖子“报晓”,刚进鸡舍才几分钟,它们以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一边欢迎黎明的到来,一边又在呼唤人们起来工作,而这些鸡鸭也陆续出来觅食。至于这一“夜”为什么如此短暂,想必这些动物永远也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是来源于什么道理。

历史上的战争与日食、月食

日食和月食非常有趣,更有趣的是日食和月食还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历史上,日食和月食决定战争胜负或阻止战争的事例不止一次发生过。

公元前6世纪,在爱琴海东岸,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居住着米迪斯和吕底亚两大部落。两部落本来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两部落相互敌视,要用刀和剑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仇恨。战争已残酷地进行了5年,战争拖得愈久,双方积怨愈深,老百姓遭受的苦难也愈重。

古希腊天文学家泰勒斯痛恨这场无谓的战争,决定利用一次难得的日全食来消除战祸。泰勒斯熟悉天文知识,预先推算出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地将发生日全食。

于是,他公开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将吞食太阳向大家示警。如若双方再不肯休战,到时将大难临头。”

交战双方都认为上天是他们的庇护者,不可能对他们发难的,因而也都把泰勒斯看成是一个疯子,根本听不进泰勒斯的劝告,两军对战更加激烈。

5月28日,正当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忽然间,日全食发生了,一个黑影闯进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往肚里吞”,眩目的太阳光盘一点一点减少,大地上太阳光慢慢减弱,好像黄昏降临。

动物不安地躁动起来,鸟儿归巢,鸡犬返窝,气温下降。等到黑影把太阳全“吞没”时,顿时天昏地暗,大地呈现一片夜色,天上的星星也出来了,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就在这时,交战的双方都被推入茫茫的“黑夜”。

尽管过了几分钟,黑影又开始慢慢将太阳“吐了出来”,灿烂的阳光又撒满大地,但是,这种奇异的天象给交战双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的僧侣经过一番商讨以后,都相信泰勒斯事前警告的话,是上天不满他们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于是双方一致同意握手言和,心悦诚服地签订了永久恪守的和平契约。

泰勒斯以他的聪明才智,巧用日食签和约,从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也有因为错用月食而延误了战机的。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傍晚,雅典征服西西里远征军的兵营中,传令兵飞奔各军营,秘密传达远征军统帅尼西亚的撤军命令。顿时,百艘战舰及30艘运输船的3万多人已经做好准备,整装待撤。跟随远征军的商船队,听到撤军命令,也赶忙收拾行装,处理不能带走的物品。指挥官索尼,正在挑选1000名水手、2000名精壮军士,组成后卫队,预备阻击追赶来的敌军。

当天夜晚,月明风清,夜里10点3刻,正当远征军离开西西里海面向东急驶时,突然一下出现了许多艘锡拉库萨的战船。远征军统帅尼西亚手提利刀,指挥战舰向敌船展开勇猛的冲杀,敌兵败下阵来,远征军将士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正当此时,月亮上突然出现了暗影,慢慢地愈变愈大,月光随之消失,天空繁星闪烁,月亮却变成了一个暗红的圆盘——月食出现了。海面一片黑暗,远征军将士不知何故,于是纷纷走上船台祈祷膜拜。统帅尼西亚见状,立刻传令:“正当撤军途中,突发天变,应遵天意。立即停止撤军,离船上岸,原地待命,等21天后再行撤军。”

命令一下,各船大乱,划桨手纷纷逃亡,一些商船也偷偷返航。锡拉库萨统帅从逃亡的远征军士兵中得到雅典军因月食而停止撤军的消息后,立即调整了部署,加紧包围。两军相接,雅典远征军毫无准备,战舰大部分都被击沉。叙拉古军乘胜追击,索尼虽然勇猛善战,却阻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叙拉古军,索尼战死,尼西亚被迫投降,不久即被处死,其余7000余名雅典残兵则被赶入露天采石场,终生从事苦役。

战后,锡拉库萨全城彩灯高悬,人们摆下祭品,感谢月神显示月食,使锡拉库萨军由败转胜。

两个天文官与日食的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同样的日食曾对两个天文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个天文官被处死了,另一个却流芳千古,受到世人的敬仰。

话说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

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

人们大喊起来:“天狗吃太阳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百姓们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

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旁边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

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下属,才知道他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仲康大帝得知羲和酗酒误事后大怒,下令将羲和推出斩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虽然记录中没有“日食”二字,但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风就是那时涌现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它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img87

李世民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预报,李世民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李世民不高兴地说:“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画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小会儿,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此故事见于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正因为李淳风编撰的历法精密,他有这份自信,才敢冒风险预报这次前人漏报的日食。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能预报了,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它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还要搞救护仪式?这反映了在人们认识提高的同时,封建体制和传统意识的相对顽固和滞后性。到明末和清朝,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警告,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得很透彻,日食、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

比如到清朝,虽然仍有庞大的司天机构,历法和天文仪器的精密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对政治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除了历法颁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对天象的关注只剩下象征意义而已。

月食使哥伦布化险为夷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哥伦布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能够准确的预报月食。凭借这一点,他曾化险为夷。

1451年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他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女王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崇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

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

img88

哥伦布

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3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

1504年哥伦布再次远航西行,来到南美洲的牙买加地区,这是他10多年前发现的“新大陆”之一。这次他是旧地重游,心情特别高兴。

哪知登岸后,他的水手船员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争执,后来矛盾急剧恶化。傲慢的白人激怒了加勒比人,他们仗着人多,把哥伦布一行团团围困起来,要将这些傲慢的白人活活饿死。哥伦布等人毫无办法,只有坐以待毙。

傍晚,一轮明月冉冉从东方升起,哥伦布望着月亮在思考着。突然想起今天晚上将发生月全食,于是计上心来,他大声向围困者宣布,如果你们不马上送上食品和饮用水,我马上不给你们月光!

迷信的加勒比人听到哥伦布的警告,半信半疑,不知如何是好,送给他们食品又怕上当,不送食品又怕真的没有月光。他们惴惴不安地望着明月发呆,不一会儿,月亮果然渐渐被一团黑影吞没,最后变成一个稀依可辨的古铜色园盘,任凭他们大叫大喊也无济于事。

加勒比人害怕了,认为哥伦布是神,统统跪拜在哥伦布面前,祈求神通广大的哥伦布宽宥他们。就这样,哥伦布化险为夷了。

“倍利珠”带来的惊喜

在繁华的闹市区,商店的橱窗是琳琅满目的,透过橱窗可以见到丰富多彩的商品,却看不见明净的橱窗玻璃。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地球上有,太阳上也存在。包围在太阳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就是这样的“橱窗玻璃”。它们稀疏得像透明玻璃一样,允许我们透过它们看到太阳上种种现象,而它们自己却隐身匿迹,不为世人看见。

幸好,天赐良机,日全食帮助人们看到了它们。在日全食时刻,一轮明月掩住眩目的太阳圆面时,太阳周围的天空由于没有被太阳光直接照亮而变暗了。此时,在暗淡的天空背景上,月亮边缘好像镶上了明亮的光环,这就是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

每逢日全食,从事太阳研究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总要跋山涉水前去观测。俄国有位名叫阿·巴·甘斯基的天文学家,一生从事太阳观测,对拍摄太阳照片很有研究,可惜,30多岁就死了。

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为了观测日食,不断地在外面旅行。人们风趣地说:“要找甘斯基,只有在两个时间能找到他,一个是见面问好的时候,一个是分别再见的时候。”

1896年,他刚从敖德萨迁到普尔科夫天文台,和同事们还没混熟,就整顿行装到新地岛去观测日食了。

我国天文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日食观测。在历史上,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建国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日食都组织了观测。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组织下,还去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了观测。

1980年2月16日,在我国云贵高原发生一次日全食。这一天正是春节。为了观测日食,300多名天文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云集在云南省的昆明、潞西、丽江和瑞丽。

按照紫金山天文台的精确计算,2月16日日食初亏时间是17时27分12秒。天遂人意,日食期间,当地天气晴朗。17时27分12秒,月亮按照预报的时间如期和太阳相切了。这时,在日面西部边缘上闪出一个阴影,不断扩大,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太阳,天空渐渐暗淡下来。

将近18时30分,太阳变成一弯“新月”,天空暗得像黄昏。18时31分41秒,食既时刻到来了,太阳光芒顿时全部消失,在日轮东北部边缘上出现两个明亮的小光点,恰似晶莹闪亮的珍珠。

“啊,倍利珠!倍利珠!”有人惊喜地叫着。

倍利珠是日食时偶然一现的现象,光彩夺目,非常好看。可惜,它只存在1秒左右的时间就消逝了。这一现象是英国天文学家倍利最早发现的,所以叫它倍利珠。倍利珠是从月面山谷里透过的太阳光形成的。

在此以后,黑暗的月轮四周现出一圈玫瑰红色的彩环,呈锯齿状,有许多小火苗。这个彩环就是色球。

在这以后,“夜幕”降临了。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繁星满天,晶光闪耀。原来隐没在太阳光里的太阳四周,浮现出一大片青白色日冕,皎洁,淡雅,放射出悦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