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与自转最有力的证据
公转与自转最有力的证据
旭日东升,白昼来到;夕阳西下,黑夜降临。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依照反射太阳光辉而照亮。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所以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因此被照亮的部分和照不到的部分在不停地移动,这样就造成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不相同。有一首小诗描写了四时景色:“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有人以为,四季变化是日—地距离变化引起的。从直观看,这似乎有道理。烤火的时候不是离炉火近热、离炉火远凉吗?
但四季形成的原因不在日—地距离的远近。1月3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近,应该最热,而在我们北半球,1月的天气最严寒。7月4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远,应该最冷,而在我们北半球,7月的天气最炎热。这同日—地距离关系正好相反。在南半球的冷热情况虽然符合日—地距离远近的关系,但它不是日—地距离远近变化引起的。有人做过计算,1月初地球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比7月初多7%。这样微小的差异,是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寒暑变化的。
地球公转示意图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地球轨道面和赤道面不重合,即有黄赤交角存在,这就使得在一年时间内,太阳光直射地面上的位置不断在赤道两边来回移动。阳光直射的地方,地面接收的热量多,天气热,是夏季;阳光斜射的地方,地面接收的热量少,天气冷,是冬季。介乎这两者之间的是春季和秋季。因为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不断地移动,所以地面上一定的地方接收的太阳热量有时多,有时少,这样,就形成了四季变化。
每年春分(3月21日左右)时,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南半球和北半球得到同样多的阳光,白天和黑夜的长短正好相等,北半球气候温和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当地球的北极逐渐转向太阳,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多,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少。在夏至的时候(6月22日左右),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得到的热量多,是夏天;南半球相反,得到的热量少,是冬天。
地球的北极逐渐偏离太阳,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少,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多。在秋分的时候(9月23日左右),太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地球上各地白天和黑夜都一样长。南半球和北半球接收到同样多的阳光,北半球是秋天,南半球是春天。
当地球的南极逐渐转向太阳,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多,北半球接收的阳光越来越少。在冬至的时候(12月22日左右),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南半球得到热量多,是夏天。北半球则相反,是冬天。
地球在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动着,太阳光直射到地面上的位置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样,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便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四季变化。
除了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季节不同以外,地面上不同的地方,由于得到阳光多少不同,温度高低也是不同的。
在赤道附近,太阳光直射,得到的热量最多,气候炎热;在南、北极地区,太阳光斜射,得到的阳光最少,气候寒冷;在赤道和两极中间的地区,得到的太阳光在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温和。因此,人们把地球上分成5个不同的气候带,它们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季节变化和气候带的分布是证明地球公转和自转最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