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磁暴与磁针跳动

太阳磁暴与磁针跳动

一位中学生手腕上戴了一只小巧玲珑的手表,表带上有一只精美别致的小磁针。它平时总是静静地指向南北方向。一天,磁针突然跳动起来了,不停地左右摆动,很久才静止下来。磁针静下来后,又静静地指着南北方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她觉得奇怪,就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楚。她去请教地球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告诉她:在她表带上磁针跳动的时候,地球发生了磁暴。

“磁暴?它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呢?”她一口气提出许多问题。

地球物理学家告诉她:磁暴是一种短时间的地磁扰动现象,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发生磁暴的时候,磁针或做微小的震动,或做剧烈的“颤抖”,甚至可以急促地来回摆动,然后猝然停止。

在磁暴期间,无线电通讯和有线电信都受到强烈干扰。例如,1958年2月11日发生全球性大磁暴时,世界各地的无线电通讯全部中断,瑞典的电力线和通讯线遭到破坏,铁路讯号无法使用。

磁暴引起的强大电流,足以使电缆上绝缘材料起火,烧毁安全阀甚至变压器。1975年7月的一次磁暴,欧洲和北美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全部中断,欧洲和远东之间的电报联系受到强烈干扰。

磁暴发生在地球附近,根子则在太阳上。这是太阳活动对地球所产生的一种影响。科学家发现,在太阳活动高潮或者在太阳耀斑爆发的时候,从太阳上抛射出大量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

这些“天兵天将”经过1.5亿千米的征程来到地球附近后,舞枪弄棒,搅得“四邻”不安。具体说来,紫外线和X射线使电离层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无线电通讯。

带电粒子被地磁场俘获后,按照它们的质量和电荷分成几类,分别送往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半径为2万~2.5万千米的巨大环形“电路”。在这种“电路”里流动的电流,在它周围产生的磁场和地球磁场互相作用,产生磁暴。

在一年里,世界性的强磁暴次数是不多的,在太阳活动低的年份只有几次,高的年份有几十次。但强度中等的磁暴或磁扰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极区,很少有磁宁静的日子。

其实,地球是一块大磁铁,在这块“大磁铁”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磁场。20世纪初以前,人们就对地磁场进行观测了。

1912年,英国科学家克利从以前的地磁资料中分析出,地球磁场受到一种扰动,这种地磁扰动具有27天的重现性。这个数字恰好和太阳赤道区域的自转周期相同。

天文学家认为,这两个周期相同不是偶然巧合,而有某种联系,它意味着地磁扰动和太阳黑子有密切联系。太阳黑子好像太阳上的一个灯塔,当它照射地球的时候,地磁场就引起剧烈的扰动。一个名叫恰普曼的科学家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假说:在太阳黑子区域有一股连续发出的粒子流射向地球,当粒子流同地球相遇时就引起剧烈磁扰。

由于太阳自转,每过27天,这股粒子流重新与地球相遇时,就会引起地磁扰动。这样,地磁扰动就出现了27天的重现性。

这个连续发射粒子流的区域位于太阳上什么地方?它的性质如何?当时都不知道。1932年,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尔斯把这个区域称为神秘的区域。“神秘”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是M,所以称它为M区。

自那以后,许多学者都想观测到这个区域。但因为日冕的物质很稀薄,在可见光波段辐射比光球辐射弱得多,所以都没有成功。1957年,苏黎世天文台的瓦尔德迈尔从地面谱线资料中发现,日冕中有些地区的谱线强度总是比别的地方弱,他称这些区域为“洞”。

20世纪60年代,一些探空火箭拍摄的太阳X射线照片和紫外线像上,也显示了“洞”的现象。但当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68年,美国才在“轨道太阳天文台”4号、6号和7号等卫星上,对日冕强度大尺度减弱进行定期观测。

img25

日 冕

大量观测表明,瓦尔德迈尔所说的“洞”的确是一种真实的客体,不是偶然看到的局部现象。1973年5月,美国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在8个月的连续飞行中,用白光日冕仪、X射线频谱仪、掠射式X射线成像望远镜、太阳紫外分光光谱仪、太阳远紫外频谱仪和紫外频谱仪等6套设备,取得了大量数据。

这些资料都表明有洞存在,因为这个洞出现在日冕上,所以叫它冕洞。现在,冕洞这个名称得到了科学界的承认。冕洞的发现,持续了40年的M区之谜才被揭开。至此人们才知道:冕洞就是M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