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天文官与日食的故事

两个天文官与日食的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同样的日食曾对两个天文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个天文官被处死了,另一个却流芳千古,受到世人的敬仰。

话说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

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

人们大喊起来:“天狗吃太阳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百姓们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

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旁边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

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下属,才知道他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仲康大帝得知羲和酗酒误事后大怒,下令将羲和推出斩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虽然记录中没有“日食”二字,但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风就是那时涌现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它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img87

李世民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预报,李世民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李世民不高兴地说:“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画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小会儿,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此故事见于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正因为李淳风编撰的历法精密,他有这份自信,才敢冒风险预报这次前人漏报的日食。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能预报了,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它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还要搞救护仪式?这反映了在人们认识提高的同时,封建体制和传统意识的相对顽固和滞后性。到明末和清朝,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警告,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得很透彻,日食、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

比如到清朝,虽然仍有庞大的司天机构,历法和天文仪器的精密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对政治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除了历法颁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对天象的关注只剩下象征意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