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挥积累+运用功效的优化方法

发挥积累+运用功效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强调温故而知新,强调对古诗的积累。除课文中有古诗词外,在“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都出现了大量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与储存量。对小学生来说,积累这些古诗将成为学习传统文化、储备知识、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二)落实语用,传承创新古诗中藏有大量习作“生长点”。只有将古诗“精髓”有机释放,运用于习作,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发挥积累+运用功效的优化方法

古人强调温故而知新,强调对古诗的积累。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推荐了75篇古诗文。挑选篇目时,教材还考虑作品的经典性和丰富性,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知名度等。除了增加数量外,统编教材还在古诗词选文上出现一些新变化、新导向,诗词主题鲜明,突出生活童趣、传统文化、品德情怀等,从体裁上看,小学阶段,古诗以短小精炼的五绝、七绝为主体,注重节奏、声韵、文字流利、自然,随着阶段的上升逐渐出现词、律诗、乐府诗等。

小学一、二年级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使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亲近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三至六年级则在诵读、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辅助下,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古诗,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涉及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些习题的设计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古代文化常识等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容。

除课文中有古诗词外,在“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都出现了大量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与储存量。

(一)不断积累,习得方法

古诗是一个人、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录史。社会经济、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都浓缩在这短小的篇章里。特别是传承到现在的名家名作,里面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小学低年级要“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10]

统编教材部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习俗、古代神话传说相关。如《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采莲曲》《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等。《寒食》一诗描绘了唐代寒食节天都城的繁盛景象;《十五夜望月》表达出诗人中秋赏月、思念亲人的情感;刘禹锡的《浪淘沙》则描摹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写出了潮水壮阔汹涌的气势。对小学生来说,积累这些古诗将成为学习传统文化、储备知识、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诗词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为强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古诗词因为有严格的格式和音韵要求,所以在写作上更为严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将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表现力。“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生机盎然的春景表现得生动有趣,因此学生可以在对诗词的学习中不断锤炼语言。

用巧妙的语言创造深远意境,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形象记忆,还可引起人对事物的回味和深度思考。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创造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穿越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同境共情。

又如《暮江吟》中后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生动地描写出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满江面的景色,而“瑟瑟”和“红”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创设出黄昏阶段,诗人伴着自然界的美景,游玩到夜间的动人情境。

修辞手法从古到今在生活中都被大量使用,说明其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掌握与运用修辞手法,对其一生有着深远影响。如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就经常出现。如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就用比喻手法描绘了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弯弓挂在空中的可爱夜晚,《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自己对朋友的友情,就如同冰一样晶莹纯洁的玉壶。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互文”的手法,“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另外,统编教材增加了一些咏物诗、写景诗,丰富了原人教版的教学内容,也积累了大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

比如《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鸟鸣涧》及《从军行》(王昌龄)、《竹枝词》(刘禹锡)等。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察庐山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样子。全诗借物喻理,道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明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都是“言志”的爱国诗;六年级下册李贺《马说》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但又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立”两个动词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二)落实语用,传承创新

古诗中藏有大量习作“生长点”。只有将古诗“精髓”有机释放,运用于习作,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如涉及爱国之情,我们可采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母爱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思念亲人时就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入文中;朋友离别,送上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能生动地表情达意。

用典故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用典可以起到避免直白的作用,使其婉转而含蓄,提高作品的表现与感染力。如三年级上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西子”就引用了西施的传说,寓意西湖之美就如同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神韵独特;四年级上册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就引用汉代飞将军李广抵御外敌的典故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借用有关项羽的典故,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愤恨与谴责。

“学而不化,非学也。”[11]许多古诗词中的习作方法是可以仿照学习的。如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愉悦飞翔,水中漂浮的桃花顺流而下,鳜鱼在水中欢动跳跃。可见,这首诗中的动态描写、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典范。

《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有典型的环境描写: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环境的烘托让人仿佛回到古战场,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战士的孤独,思乡的惆怅,这是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最佳案例。

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等叠音词的运用,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在习作上可以借鉴使用此方法,将音韵与语言有效结合,增添语言的感染力。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句中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古诗“留白”的地方较多,具有较大艺术加工与描写空间。为再现古诗意境,丰富人物、事件等的直观性,感染力,可以在原有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加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更充沛。如五年级下册《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一句将诗内诗外相结合,在感受边疆景物的孤寂、冷飒、恶劣环境下,想象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遥望玉门关,孤独地思乡思亲,盼望回到家乡与亲人相聚,而家里的老人、妻儿同样隔地相望,望子早归、望夫回家,催人泪下的感人场景。经过语言加工,融入两地亲人的画面描写,将人物的外貌、动作、心情具体化,扩写之后,就更能增添“代入感”,引导读者置身画中,情景交融,与诗人产生共鸣。

又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描写的景致: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这种意外之喜写出了诗人的心境。所以,看到如此美景,会对世外桃源、悠然自得的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就可以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把山路、人家、白云与红叶串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不是成语、故事新编才可以续写。诗词在充分利用续写之后,就对诗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简单的一问,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可怜家乡人却成了客人。此时的贺知章在如此心境之下,一定有无限感叹,他会想什么,说什么?后来,晚年在家乡又会是什么样的境况,这“留白”之处正是续写的“生长点”;同样,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弥留之际,陆游空怀一腔爱国之情,却无法报国,只能看见山河破碎。在有生之年,带着遗憾,希望后人在国家收复失地时,告知自己。面对此情此景,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若干年后,后人在祭拜陆游时的情景。苟安的南宋朝廷,不仅没有收复失地,而且面临灭国危险,在地下的陆游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指导学生续写,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体会诗人当时壮志未酬的心境。(表1-10)

表1-10 统编教材“古诗词”习作“生长点”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www.daowen.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