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结果

西安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西安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分析,西安市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总体上仍然处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西安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结果

西安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评价及“十二五”思路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统计局

 课题负责人:刘 秦 西安市发改委   

 课题组成员:何秋长 西安市统计局   

       李虎祥 西安市发改委   

       李俊华 西安市发改委   

       张利民 西安市统计局   

       赵军平 西安市发改委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西安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分析,西安市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总体上仍然处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的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正确把握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必须要有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要有优良的投资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分析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2006—2009年,西安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7.7%、34.6%、32.8%和31.2%,均高于全国同期的24%、24.9%、25.5%和30.5%,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3250亿元,比2009年增加750亿元,增长30%。

(一)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2006年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6.62亿元,首破千亿元大关,同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50亿元。

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13亿元,比2008年增长31.2%,其中“四区两基地”和国际港务区完成投资761.49亿元,比2008年增长4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5%。

“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这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年均拉动率为16.99%。可以说,投资为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1.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的结构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全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激活了投资市场,拓展了效益空间,进入了城市价值兑现期,不断吸引民间投资者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者前来投资。

2009年,非公有经济投资比重达到51.09%,增速为31.5%。四年来,非公有经济投资比例稳步上升,推动投资主体结构趋于合理化。

2.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趋于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投资均增长显著。其中,由于中央和省市财政加大了农村民生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第一产业投资自2006年起增长迅速。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如制造业作为我市传统的重点投资领域,2006—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1119.6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9.25%。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不断增加,增长势头强劲,年均增速达到31.5%。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我市认真落实和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2009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96.34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与2008年相比有所放缓。

3.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结构呈多元化态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快速提升,分别为64.42%和14.13%,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作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占11.92%。我市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横向对比中占比较高,占6.12%。

(三)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十一五”共策划重大建设项目150个,总投资4800亿元。其中过百亿项目15个,总投资2233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860亿元)。分别为:西安地铁项目、西安铁路枢纽扩能改造项目、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安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西安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制造业项目、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项目、西安城墙内外环境整治项目、未央大道改造及城运村新城项目、西安高新区中心商务区项目、曲江新区国际中心商务城项目、曲江南湖生态城项目、西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扩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实施顺利。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又启动了总投资447.75亿元的46个过亿元项目,目前投资完成情况较好,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十分明显。

以2009年为例,全市235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802.9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39.4%。其中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完成年计划的152.1%,体现了“保增长、惠民生”的发展理念。

2010年1—3月份,全市330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86.3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目标的23%。2010年80个新开工项目中,有42个已提前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数量创历年新高。

二、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分析

我市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区域,投资快速增长对我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市年度投资规模分析

1.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呈整体攀升之势。2003年以来,我市投资率迅速提高,投资规模急剧扩大。2003年比2002年高出7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更是提高11.7个百分点,至2009年高达92.5%。

我市“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了对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固定资本形成率较高,从而导致这期间投资率出现跳跃式增长。鉴于我市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时期内的高投资率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投资率直逼理论上限值100%时,要关注投资率与消费率、净出口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2.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据统计,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欠账性消费”热潮结束,90年代后我市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型”已让位于“投资主导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逐年稳步上升,并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初期开始呈现跳跃式增长态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投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屡创新高,保持了我市年度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74,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可以充分反映GDP的变化。

三、我市“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差距分析

1995年以前用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持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则以1996年为拐点,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态势,投资差距与全国急速缩小,说明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的实施,我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跟上了全国的步伐,进入了快速起步阶段。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投资急速增加拉动的。1998年以来,我市投资规模的急速扩大,只是带动经济刚刚跟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差距的缩小,并没有带动GDP加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2005年全国人均GDP和投资与我市的差距最接近,而“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投资效果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市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全国平缓,应该说较好地抵御了经济危机,保持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但纵向来看,1991—2009年我市投资高速增长,但投资效果平均系数却由高于全国的0.40下降为0.20左右,呈整体下滑之势,说明,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

横向来看,1991—2009年我市与成都、武汉、南京、沈阳四个副省级城市的投资效果系数整体走势趋同。“十一五”前三年,我市投资效果系数同比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到2009年,我市一跃居于五城市之首,说明我市城市价值在提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投资GDP边际效应分析

1991—2009年全国边际投资GDP系数年均为2.278,即每增加一亿元固定资产投资,GDP将增加2.278亿元,低于我市的3.778。

从纵向分析,我市边际投资GDP系数却呈现持续下降,与投资增长速度负相关的趋势。这说明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市投资高速增长,但投资对GDP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投资效益也不理想。

四、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对我市“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和效益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出现背离趋势

从历年数据看,在1997年前,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保持同步,但1998年以后,我市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波动出现了背离现象,有40%以上的投资率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在“十一五”时期,这种背离有加速态势。

实践表明,高投资率在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目前我市不同程度上存在生产能力利用率过低的问题。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是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www.daowen.com)

第二,投资回报率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回报率低,有些建设项目投资回报率低,甚至根本没有回报。自2005年起我市的投资率已经大于收益率,也就是说目前净收益已是负值。“十一五”期间这一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投资效益整体不高,投资质量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重投入、轻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投资资金的低水平运作,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一是投资外延性扩张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仅为12%左右,而新建项目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接近50%。

二是技术含量水平不高。“十一五”期间全社会投资中体现技术进步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接近20%,而用于土建的投资比重却接近70%。

三是投资收益不高。从横向对比看,我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连年上升,已经分别由2006年的第6位和第15位,到2009年同时跨入第4位。由此说明我市经济发展在2009年已经开始缩小GDP与投资差距,但并未带来与之完全匹配的收益,我市投资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概括地讲,就是第一产业不足、总量小,比重仅仅为1.03%。第二产业比重低,仅为20%左右,工业不大不强,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寥寥无几。工业投资从结构上看,仍过于依赖能源、装备制造业。2009年,我市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工业投资的85.6%。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看,偏重于对传统加工业的投入,对高附加值加工业投资明显不足、比重偏低。2009年,高附加值加工业投资占城镇工业投资的比重仅为8.5%。三产结构不合理、城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房地产占据绝对比重,而金融、会展及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上述投资格局显然不尽合理。

第二,城乡发展不协调。“十一五”时期,我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投资相比,总量太小,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生产条件薄弱,总体上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

(四)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近年来,我市银行存贷差的不断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存款的有效投资转化率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市上市企业仅有四家,表明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较弱。利用外资和发行债券也是我市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但是所占比例极小。

五、我市“十二五”时期投资的总体思路

(一)保持我市投资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根据投资增长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发展规律,在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背景下,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加快投资结构优化仍然是我市十分必要的现实选择。

1.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市的经济增长还远未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周期,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还有待提高,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发展要求我市必须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速度、积累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十二五”期间,我市必须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区域均衡发展,通过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及后劲。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投资目标,改进投资绩效。

3.发挥潜在优势,继续保持投资又好又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保持我市投资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我市投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民间投资的启动将为我市投资增长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打造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投资的领域及空间。

(二)我市“十二五”时期投资的总体目标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我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为我市“十二五”指明了投资方向。因此,建设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是我市“十二五”时期投资的总体目标。

从2011—2015年,我市要搞好规划,打好基础,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人均GDP达到7万元左右。按照年均增长18%推算,2011—201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达到27430亿元,年均5486亿元;按照年均增长25%推算,2011—201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达到32830亿元,年均6566亿元。

(三)我市“十二五”时期投资的主要方向及举措

1.加大建设我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投入力度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我市必须紧抓机遇,加快建设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抓住三大突破口:一是以国际化城市标准,高起点建设沣渭、泾渭新区两大板块,推进西咸一体化;二是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三是优化旅游环境,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增加对主导产业,尤其是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力度

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要以我市“四区两基地”和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秦岭生态保护区等一流的投资环境为发展平台,依托我市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各类外资,不断提高其在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比重。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陕鼓集团、西化集团、高科集团、中钢集团、陕重汽集团、兵工产业基地、西部零部件基地、纺织创意产业基地、曲江文化等大型企业航母,实行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的立体化招商引资模式。

3.坚决抑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再投资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对产能过剩行业限制的产业政策。要以此为契机,正确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坚决抑制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无市场需求的低水平投资。此外,对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认清投资形势,提高对未来市场需求状况的预判能力,避免扎堆重复投资。比如当前的风电和多晶硅领域,属于新能源行业里的产能过剩领域,跟风投资现象严重,要及时提高进入门槛,抑制重复投资。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1.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引导全社会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形成更为合理的投资分工与合作的投资主体体系。政府的融资平台应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政策性投资主体,企业作为各类产业的经济性投资主体,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发挥互补作用。在继续提高国有投资的同时,减少乃至消除对非国有投资进入大多数产业部门的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并制定相应的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激活民间投资主体,引导和鼓励国内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参与投资。

2.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镇化和民生领域建设的投资力度

以国家新一轮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等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继续扎实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切实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整合涉农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增加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商品房价格合理回归;重视环保领域投资,实现我市经济建设和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关注投资规模和效益,保持投资与经济良性循环

在我市“十二五”投资调控中,从总量扩张到注重效益都应引起高度关注。要纠正基层单位片面追求年度投资完成量,引起投资率、贡献率等指标严重失常的片面倾向,在制定年度投资规模和投资计划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和速度与GDP增长相适应、相匹配,保持投资与经济良性循环。

(五)强化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1.注重项目研究,优先关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进一步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西兰、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加快城市轨道建设,适时启动第二民用机场建设,完善“两环十一辐射四联络”(即两环指我市绕城和我市大环线,长约440公里;十一辐射指西禹线、西潼线、西商线、西漫线、西柞线、西汉线、西宝复线、西宝线、西长线、西旬线、西铜线;四联络指机场专用线、西咸环线、乾岐线、法门寺连接线)的高速公路网络,提升我市的辐射效应。

2.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保证投资的连续性

围绕我市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在深入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策划和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同时,根据《陕西十二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已实施的项目探索扩大再投资机会,保证投资的连续性。

3.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投资的规范性

对已通过审批,进入实施阶段的项目,要加强项目管理和阶段性督察力度,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我市当前实施的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和跟踪服务,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和运行质量,保障投资的规范性和良好的投资效益。

(六)加强财源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1.利用政策优势,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我市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建设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两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市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和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市、区县及开发区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保证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对于重大产业化项目,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银行信贷部门密切合作,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2.发挥金融优势,积极探索信托融资

我市当前有西安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西部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共三家信托公司,分布密度居全国前列。市政府要利用这一金融优势,出台支持我市信托业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信托融资。此外,对我市预期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鼓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担保,相应减轻政府负担。

3.依托地方融资平台,进一步推动项目融资

根据《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省、市融资平台应积极应对政策调整投资结构,继续承担我市预期经营性收入稳定、依靠自身还款的竞争性项目融资任务,并适当扩大投资力度。

4.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重视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尤其注重建立和发展以各种债券融资为主、以股票融资为辅的长期资金市场;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西电、陕鼓动力上市基础上,继续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制约、调控和监督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我市投资良性循环;建立外商投资诱导机制,放宽服务贸易领域的进入限制;实施以资源换资金的战略,积极引导外资参与我市的资源开发,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在一些行业,鼓励跨国公司实行跨国并购;鼓励外资银行到我市设立代表机构和营业性分支机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