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绿宝石的品种及分类
金绿宝石除本身可做宝石外,根据其颜色、变色现象和光学效应以及质地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多个品种。
变石(Alexandrite),又称翠绿宝石、亚历山大石。变石是金绿宝石含铬的变种,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具有明显的变色效应,故宝石界称之为变石。1830年,在俄国乌拉尔采出了一些与祖母绿不太一样的绿色矿物晶体,晚上这些晶体竟然成了红色,而这天正值俄国亚历山大王子(即后来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成年之日。因此,人们便把这一奇特的变色宝石命名为亚历山大石。我国宝石界称之为变石。
变石属于斜方晶系,单晶体为短柱状、板状;颜色为黄绿、绿黄、蜜黄、褐黄、绿、翠绿、红、深红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为8.5,相对密度为3.70~3.73克/厘米3,折射率1.744~1.770,双折射率0.009~0.011,色散0.015。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可变色成红色;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微弱的红色荧光。优质变石在光学性质上有如下两大特点。
第一,强三色性。也就是有强烈的多色性,可呈鲜绿或宝石绿色、橙黄色、红色或淡红色。所以不同产地的变石在颜色上有所差异,但强色性却不会改变。

变石原石,金绿宝石簇系中,另一种有名的现象就是亚历山大石(Alexandite),这是一种白天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晚上在灯光下又呈现红色的变石,也属珍贵宝石
第二,变色效应。最为优美的变色效应为在日光下呈祖母绿颜色,在白炽灯下显出红宝石般的红色,故有“晨曦中的祖母绿,夜晚中的红宝石”之美称。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因此具有这种变色效应的变石简直太珍贵了。
俄罗斯乌拉尔出产的变石最为名贵,颜色从蓝绿色变为紫红色,并常含类似红宝石的羽毛状包裹体;市场上的变石主要来自巴西的米纳吉斯拉斯;而斯里兰卡的变石则多从纯绿色变为棕红色。此外,津巴布韦、坦桑尼亚也有少量产出。品质好的变石可与祖母绿、红宝石和蓝宝石等价,由于变石十分稀少,所以所有的变石都是非常昂贵的,也都是珍贵的收藏品。
猫眼(Cat’s eye),这是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的变种。所谓猫眼效应是指在金绿宝石中含有密集平行排列的细管状或纤维状包裹体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而变色效应由宝石中所含微量铬元素所致。将这种宝石置于点光源照射下,因包裹体反射作用而在宝石的弧形表面上出现一条细的亮线,即所谓的眼线。这条明亮的眼线可随视角改变而表现为一定的游动性,故又被称为游彩或迁游的光带,其状如猫眼的瞳眸,所以猫眼石一词也就是专指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除金绿宝石外,还有40多种宝石也具有猫眼效应,如锡石、石英、木变石、孔雀石、白铅矿、石膏、磷灰石、锆石、橄榄石、蓝晶石、矽线石、红柱石、石榴石、柱晶石、绿帘石、海蓝宝石、电气石、锂辉石、阳起石、蛇纹石、月光石、拉长石、钠长石、透闪石和丝光沸石等,但除金绿宝石中的猫眼石以外,其他的猫眼石均被称为假猫眼石。所以具有猫眼效应的其他宝石必须在猫眼之前冠以矿物名称,例如孔雀石猫眼等。

猫眼(产地为斯里兰卡)
金绿猫眼为金绿宝石的一个名贵品种,同属于斜方晶系,单晶多呈柱状;颜色为绿黄和棕黄、褐黄以及淡黄、灰黄、黄绿色等;玻璃光泽,半透明至微透明;硬度8.5,相对密度3.70~3.73克/厘米3,折射率1.744~1.770,双折射率0.009~0.011,色散0.015。斯里兰卡出产的金绿猫眼宝石品质最佳,有时可出现3条光带。世界上出产金绿猫眼宝石的国家主要有斯里兰卡和巴西,印度、缅甸、刚果民主共和国、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芬兰、美国等也都有金绿猫眼宝石发现。
金绿宝石(Chrysoberyl),这里是专指宝石级的金绿宝石,也就是将不具有任何光学效应的金绿宝石矿物加工后的宝石。它的颜色一般呈浅黄色、棕黄色、绿色或褐色,含铬而成翠绿色者则称为翠绿宝石。金绿宝石的包裹体有指纹状包裹体、两相(原生状或次生状)或三相裹体、针状金红石或细管,还可见到纤维状包裹体及生长纹等,对此类宝石来说,任何琢形皆可采用。金绿宝石的颜色与某些绿柱石、偏黄的橄榄石类似,光泽趋强,而折射率、相对密度与绿柱石则完全不同。一种浅黄色的金绿宝石与黄色蓝宝石极为相似,但两者相对密度有所不同。宝石级的金绿宝石大多数来自冲积砂矿,主要产地有巴西、斯里兰卡、印度喀拉拉邦南部、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赞比亚和缅甸等国或地区。

金绿宝石颜色多带金黄色调的蜜黄色、黄绿色、棕色、绿白色和茶色等
一颗与“希望”钻石同名的金绿宝石堪称金绿宝石之最,19世纪同样被英国银行家霍普(Hope)所收藏。这是一颗超一流的金绿宝石,雕琢得像一块多面体的钻石。这块罕见的金绿宝石透明度极佳,闪闪发光,漂亮得几乎完美无缺,堪称举世无双。1962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后震惊世界,目前被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史密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