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子石的主要品种

2.石榴子石的主要品种

根据石榴子石的物质组成、宝石特征、产地及产出状况,可将宝石级石榴子石分为下述5种主要品种及亚种。

公元前15世纪制作的镶满了石榴子石的项链扣钩(长8.9厘米)

(1)红石榴子石(Pyrope) 即镁铝石榴子石,来自希腊文“Pyropos”,是火一样的意思,化学成分为镁和铝的硅酸盐,呈赤红或红中带褐的颜色,等轴晶系;折射率1.746,硬度7~7.5,相对密度3.65~3.90克/厘米3,显玻璃光泽,有的具有金刚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吸收光谱在576纳米、527纳米、505纳米处有3条宽的吸收带。含稀疏的针状金红石包裹体,平行于菱形十二面体的晶体排列,有的常含大颗粒浑圆粒状包裹体。世界上宝石级红石榴子石(镁铝石榴子石)主要产于前捷克斯洛伐克,有波希米亚红宝石之称。一些极佳的产品常出现在南非钻石矿区,如DeBeer、Kimberly,有产自美国亚利桑那州或墨西哥地区的红石榴子石原石,常被磨成圆形或小片形,其品质非常优异,但都比较小,重量很少超过2克的。

(2)贵石榴子石(Alniandine或Almendite) 即铁铝石榴子石,来自拉丁文“Alabandine”,又被称为紫牙乌,化学成分为铁和铝的硅酸盐,颜色呈暗红带褐色,或呈赤红带紫、带黑色,等轴晶系;折射率1.790,硬度6~7.5,相对密度3.95~4.20克/厘米3,显玻璃光泽,有的具金刚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吸收光谱在黄区(576纳米)、绿区(527纳米)、蓝绿区(505纳米)有3条宽的吸收带,在蓝区或橙区有1条或几条弱的吸收线。单晶体常为菱形十二面体及四角三八面体,集合体为粒状;含有较稀疏的针状、平行于晶体方向的两组金红石包裹体。当这些针状包裹体内含物稠密地分布于整个宝石内部时,就可以表现出四射或六射星彩效应。不过,贵石榴子石的星彩效应仍比不上星光蓝宝来得好。世界上宝石级的贵石榴子石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西、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马达加斯加等国。

(3)钙铝石榴子石(Grossular) 来自拉丁语“Resem-bling a gooseberry”,有绿色的水果的含意,化学成分为钙和铝的硅酸盐。大多数系不透明浅绿或玫瑰红晶体,为浅至深黄或浅至深绿色,等轴晶系;折射率为1.735~1.770,硬度为7,相对密度3.61克/厘米3;呈强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铁致色石榴子石可有407纳米、430纳米吸收带。钙铝石榴子石内部含有大量短而粗的圆柱形包裹体,常具有较好的晶形,如透辉石、磷灰石或锆石等。单晶体为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或为两者的聚形,在矽卡岩中则常为致密块状集合体。世界上生产宝石级钙铝石榴子石的国家有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

(4)锰铝石榴子石(Spessartine) 为石榴子石宝石中的重要品种之一。锰铝石榴子石化学成分为锰和铝的硅酸盐,颜色为红、橙红、棕红、玫瑰红、浅玫瑰色,其中以橙红、橙黄为最美;折射率1.790~1.851;硬度7~7.5,相对密度4.21~4.19克/厘米3,显玻璃光泽,有的具金刚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吸收光谱在紫区432纳米处有1条非常强的吸收带,另在光谱的短波一侧有2条强吸收带,在蓝区和蓝绿区还可以见到3条较弱的吸收带。单晶体为菱形十二面体及四角三八面体,粒径较大,晶面条纹发育;含有波状、羽状的气液或液体包裹体。世界上出产宝石级锰铝石榴子石的国家有巴西、美国、俄罗斯、瑞典、缅甸、斯里兰卡和纳米比亚等。

透明至半透明的锰铝石榴子石,具强玻璃光泽和亚金刚光泽

17世纪制作的皇家高脚美酒杯,在景泰蓝上镶嵌钻石、石榴子石、翡翠及矢车菊蓝宝石(高29.2厘米)

(5)钙铬石榴子石(Uvarovite) 为石榴子石宝石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品种之一。其英文名称来自俄文,又称为乌瓦洛夫石,化学成分主要为钙和铬的硅酸盐。颜色呈绿色、深绿祖母绿色,相当漂亮;折射率1.850~1.870,硬度6.5~7.5,相对密度3.77~3.90克/厘米3,均质体,但常有光性异常现象,可出现带状构造。世界上出产宝石级钙铬石榴子石的国家有芬兰、俄罗斯、法国、美国、挪威和南非等国家。

石榴子石是天然宝石中一个大家族,素以用途的多样性、耐用性而驰名世界。石榴子石主要用于制作首饰、戒面、耳饰、胸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