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形成及成分
当外来物体通过自然进入或者外来侵入以及人工植入等方式,进入到珠母贝属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时,外套膜因受到了异物(砂粒、贝壳碎片、寄生菌等)刺激,在其周围便会不断分泌出珍珠质并不断积累,层复一层地将异物包裹起来,待珍珠质固化后,便形成了具有“年轮”状的同心层构造,最后便发育成一粒完整的珍珠。
珍珠有天然珍珠、养殖珍珠两种;按生成环境有海产、河产之分,若依珠母贝的不同,又可分为蚌珠和蛤珠。
(1)天然珍珠(Natural pearls) 天然珍珠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痕迹下,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珍珠,传统上称其为真珍珠或真珠。天然珍珠又可分为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两大类。海水珍珠形成和分布于海洋中,故又称为咸水珠;淡水珍珠则形成于江河、湖泊等淡水之中。天然珍珠的形成可说是一种巧合,一般认为,砂粒进入牡蛎(贝壳)中,慢慢地便孕育成珍珠。其实较多见的是,许多贝类为了争食而形成戳斗,或者纯属偶然,使水底一些贝壳类的残片、碎片进入到贝类中,最终形成了色泽圆润的珍珠。这是天然珍珠形成的一般规律,从中可窥见天然珍珠的形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此它的贵重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天然珍珠一般呈米灰色偏白色,或者米黄色偏白色,也有的呈珠光银灰或珠光黄色;在阳光折射下,因含有朦胧的玻璃光泽而显得珠光宝气,有的珍珠还带有粉红色或其他颜色的晕彩。
(2)养殖珍珠(Cultured pearls) 目前,世界珠宝市场上的珍珠,大多是人工养殖珍珠。而在养殖珍珠中分为有核养殖(Nucleated cultured)和无核养殖(Nonnucleated cultured)两种。其中,有核养殖珍珠占了较大的部分。有核养殖珍珠所植入核的直径一般为l~4毫米,有的直径可达6~7毫米,甚至8毫米,如澳大利亚的南洋珠即属这种类型,有核养殖珍珠始于日本的琵琶湖。市场上的无核养殖珍珠均是淡水珍珠,因而世界珠宝市场上,往往把无核养殖珍珠称为淡水珠。无核养殖珍珠的特点很多:从形状方面来看,一般不十分接近球形,而不同程度地趋于蛋形;从颜色方面来看,略呈现银白色,若与澳大利亚银白色珍珠相比较,澳珠的银白色较偏暖色调,而无核养殖珍珠的颗粒显得较小,最大成品珠的直径也不过6~7毫米,俗称米珠。
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珍珠层的厚薄。将一颗天然珍珠与一颗养殖珍珠置于X光下观察,就会发现天然珍珠里里外外通体都是“珍珠”,但养殖珍珠是以贝壳类为核,外面仅裹了一层薄薄的珍珠层,似乎缺乏天然珍珠那种沉厚的、富有灵气的色泽。
珍珠既然是珍珠贝新陈代谢的产物,除含有大量无机成分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成分。

菩萨形珍珠
珍珠既是人见人爱的贵重宝石,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慈禧太后深知珍珠能养颜,使人延年益寿,因此她的一生吃了许多珍珠,珍珠的药用作用是因为珍珠中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珍珠所含的有机物主体是由珍珠贝类外套膜细胞所分泌出的角质蛋白(又称壳角蛋白或固蛋白),这种角蛋白在碳酸钙结晶体之间起着“凝固”或“黏结”作用。如果将这种角蛋白分解,就可以得到10~20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珍珠的主要无机成分是碳酸钙(82%~92%)和少量的碳酸镁,含水约4%。除此以外,许多珍珠还含有微量的钾、钠、锂、铁、锰、镁、锌、铜、镍、铬、磷等元素。海水养殖的珍珠和淡水养殖的珍珠的基本组成和化学成分应大致相同,差别在于海水珍珠中钠、镁、锰、钾、钡、锶、硫的含量要高于淡水珍珠,而淡水珍珠中的铁和铝的含量要高于海水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