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仿真验证
本节对于DBNP算法进行验证,同样利用NS-2仿真软件对于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场景参数设置同表4.7。
本环节将选取两个重要性能指标端到端平均时延 (Average end to end delay) 及丢包率 (Drop Ratio) 对DBNP及AODV的协议性能进行对比评价:
Averageendtoenddelay[124,125]:端到端平均时延是指数据分组从源节点到达目的节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包括路由发现时延、 数据包在接口队列中的等待时延、 传输时延以及MAC层的重传时延。 此指标可以反映路由的有效性。
Drop Ratio[122]:丢包率,作为衡量网络可靠性的有效方式,是指在应用层上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占到源端所发送所有数据包的比例。
接下来,对本书所提出的DBNP协议及经典AODV协议进行NS-2仿真,具体仿真结果及分析如下。

图4.14 平均端到端时延与移动速度关系
从图4.14 (a) 可以看到, 随着节点数据的增加, DBNP与AODV协议路由建立的时延略有增加, 但是显然DBNP路由建立时延远远小于AODV水平,这主要是因为DBNP取消了路由控制消息洪泛寻路的时间; 图4.14 (b) 的曲线表明, DBNP协议产生的端到端平均时延随速度的增大并明显的起伏波动, 时延保持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 可见, DBNP在缩短网络时延上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服务, 通过DBNP路由策略发现并建立服务执行路径对于服务路径QoS时延将有一定的保障。

图4.15 丢包率与移动速度关系
如图4.15, 在基于服务覆盖网的QoS中, 我们讨论过, 网络可靠性可由丢包率来衡量。 无论是图4.15 (a) 还是 (b), 基于DBNP的丢包率明显优于AODV, 充分论证了DBNP在路由可靠性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可以为上层服务组合决策提供更好的底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