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爱的种子

第三章 爱的种子

第三项修炼:学会养育

每个孩子的禀赋和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一些,其实整个人类都希望我们的后代更聪明一些。除了遗传因素,后天养育有没有可能让孩子更聪明一些呢?

坚定地推动他们放弃过去的快乐,去发现一个又一个他们的年龄允许得到的新的快乐,这样做将使孩子把快乐和成长结合起来,使其对快乐的追求不再服务于一种贫瘠且制造贫瘠的停滞,而是服务于其生命,使孩子能够把对快乐的追求变为自己成长的动力之一。

我们说心理学,与之对应的不是我们的心,而是我们的大脑。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学其实是关于大脑的科学,是关于大脑功能特性的科学,是关于大脑生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我们常说的某个人心肠好不好,当然不是说他的心脏和肠子好不好,而是指这个人的头脑里形成的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好不好。

我们至今无法真正清楚人格是怎样通过受精卵遗传给下一代的。通过对成年个体的研究(双生子研究)发现,人类亲子生命个体之间在人格发展上具有高度的遗传率。有观点认为,人类智力50%的变异与基因遗传有关,而人格特质40%的差异要归于遗传。这些数据说明遗传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特质和智力。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数据还会发生变化,但这不是我们要加以关注的地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不受遗传影响的概率——以上这些数据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特质和智力基本上来自我们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对于智力和人格特质的塑造不亚于或者超出遗传的影响。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基因遗传,但是我们可以创造环境。

我们的大脑时刻保持着与环境的互动。大脑是我们人体所有器官中最特殊的一个,别的器官都受我们自己的影响,而大脑不仅仅受我们自己的影响,它有时候甚至不听我们自己的话而更受别人的影响,但它是我们的总司令——我们拥有一个不听话的总司令在指挥我们自己。这个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大脑浸泡在这个环境里面被染成什么样,和这环境有密切关系,也和大脑的自身质地有很大关系。这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人的心理发展,既受自身遗传的影响,也受所在环境的影响。大脑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以发展。

我经常告诉一些期望别人给予方法来改变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最基本的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其实差异很大,除了那50%的遗传之外,还有早期养育的方式方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遗传不是孩子自己能选择的,早期如何被养育,也不是孩子自己能选择的,这都取决于父母亲。所以,如果孩子学习能力不够,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埋怨或指责孩子不够努力,而是首先要向孩子打招呼——不好意思,是我们没有遗传给你足够的记忆能力,我们早期养育你也没有做得更好些,让你学习时太费劲了。然后才可以问问孩子,需要你怎么帮他一把。学习,不该是孩子独自承担的事情。建立了这样客观的认知,父母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对应人体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反应区已经都被科学家们找到。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查看脑科学类的书籍。大脑的生理现象和我们的心理现象存在高度相关。在大脑中存在着庞大的神经元链接,正是这些神经元链接之间释放和接受化学分子的过程,让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获得电流变化来实现计算一样,拥有了储存、记忆、分析能力,人脑的精细和复杂程度,目前还没有一架计算机可以相比。我们的情绪也来自大脑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对环境的回应,也可以说是大脑记忆库对环境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