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爱的魔镜
第四项修炼:学会陪伴
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们由儿童发展到了青春期。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阶段,对父母亲来说,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期。很多人寻遍良方,却没有发现良方就在自己身上封存着,从来没有离开。
经常应邀到中小学给家长或老师讲课,每一次只能讲个大概,因为时间确实有限;也有一些学校,发现讲座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就来个系列的课程。每次给家长讲课后,父母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不离其宗:我的孩子怎么办?其实他们是想问:怎么来办我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想从我这里得到某个诀窍,回家击中孩子要害,搞定孩子。我这里没有,因为我这里的“诀窍”是给家长用在自己身上的,不是拿回去“搞定”孩子的。如果孩子们需要搞定的话,力气也通常花在家长身上,他们需要首先搞定自己。“搞定”这个词太粗糙,实在不合适用在教育行为中;那些想要搞定孩子的家长,通常处于搞不定中,因为他们实在搞不清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很多人已经搞得自己走投无路了,那孩子咋办呢?
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前一天,有位初二年级男孩的妈妈来找我咨询,她的诉求是“孩子根本不想要读书,怎么办?”
我问她:“你这个‘怎么办’是指什么意思,谁怎么办,要办谁?”
她说:“我啊,我儿子啊,怎么办?”
“你要办啥?”
“办啥?让我儿子认真读书,他现在什么都听不进去,跟他怎么说都没用,犟得要死,根本就不想读书,怎么办啦?英语数学都不及格,叫他去补课,他又不肯去,说那是浪费钱。他其实蛮聪明的,除了成绩不好,别的都蛮好的,动手能力也很强,读小学时候就会自己修自行车。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办啦?”
“你想叫儿子去哪里补课?”
“去‘××一对一’呀,人家都去的,他就是不肯去。”
“嗯,他没讲错,对他来讲,去那里补课可能确实是浪费钱。”
“可是,现在大家都去补课的呀,而且很贵的;我一个朋友去‘××一对一’补课,四个学期20万。现在大家都这样的。”
“你咋知道大家都这样的呢?就说你那朋友吧,花了20万,孩子怎样?学习变得很好了吗?”
“好像……也没有。可是老师也说,不行的话,双休日去补课。”
“哦,我猜那老师的意思可能是:花20万没用,不如花2万给我好了,我肯定比那‘××一对一’有用,哪怕没用,你还省了18万了,对吧?傻呀?”
“哎——哎——,对的,对的,现在老师也是家里补课。他们上课不教的,大家都要补课。真是没办法!”
“谁说老师上课不教,是‘××一对一’的人说的吧?这种广告宣传——学校没用的,我们才能救你的孩子,我们才能培养出高分孩子,我们有专家……这些商业广告的噱头,你都信啊?那你今天来找我,要是我对你孩子有用,你是不是准备也付我20万啊?”
她知道我在开玩笑,很明白地笑了笑:“呵……呵……”
“算了,20万免了,给你来个便宜的吧:第一,你想要找到办法让儿子不再抗拒你,愿意听你的话;第二,你想要让儿子变得愿意认真读书;第三,你想要儿子创造优良成绩,明年初三有个好结果;第四,你想要儿子去补课;第五,你想要帮儿子找到方法,提高学习自信。你认为你要的到底是哪一个?”
“都要!”
“都要?那就先第一个吧,你觉得儿子什么时候开始不愿意听你话了?”
“哎哟,好像他从小就不大听话,脾气很倔。”
“孩子小时候不是你自己带大的吧?”
“对——对——那个时候我自己年轻么,要追求事业,所以……确实不是我带的。”
“孩子读书要靠本事的,他们的读书能力有高低的,比如记忆能力,差异很大。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能力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养育,尤其是0—3岁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我经常跟家长们说——你可能要向孩子打招呼的——不好意思,宝贝,是妈妈把‘记性不好’遗传给了你,小时候又没有办法让你记忆力变强。所以,让你现在读书这么辛苦。你跟儿子打过招呼吗?”
这位妈妈换了一种不明白的笑容,冲我摇头:“嗯……这个……哎哟……真的没有想到。可是,他现在这个样子,以后怎么办?”
(我真想跟她说,先回去打招呼,过两个星期再来。)
“对呀,按照你对儿子目前学习情况的理解,你想让他以后去哪里呢?明年就初三了,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也不知道,他这样哪里也去不了,所以我着急啊。可是他根本就不听的,真是没办法。”
“你是说,你不知道儿子初三毕业后应该去哪里?”
“对的,哪里去啊?他考不取的。”
“我认为,按照他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以及他动手能力强的特征,他应该去***职业学校(本地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他可以学一门真正有用的技术,未来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那个学校一点也不好的喽,去那里,行吗?”
“谁说那个学校一点也不好?啥意思?他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被企业招录去上班了,就业率那么高。好多本科生找工作焦头烂额,他们这些掌握了一定职业技能的职校生,倒是不愁就业。哪里不好呢?怎么说一点也不好呢?”
“他们老师也这么说的,他们班主任跟学生说‘谁以后进了那所流氓学校,将来就不要叫我老师’;真的,我儿子跟我说的。”
这下她把我震住了。我相信她儿子那位班主任真的会这样说。我理解那位班主任的用意是想以这种威胁来让她的学生努力读书,她在试图“搞定”她的学生。可是这位班主任的方法也实在是太不专业了,而且可能她内心确实也对“那所职业学校”不认可,或者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知。
显然,由于缺少认知或者多了一些错误认知,这位妈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确实迷茫。自己没有方向可以提供给儿子做参照,却要儿子努力学习,还要加入补课大军,儿子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她就恼火。现在,首先要发现和解决的是她的认知问题。于是,咨询不得不插入一段关于“职业教育”知识普及工作。
……
“相老师,那你看我儿子现在的成绩,能不能进入‘***职业学校’?”
“按照以往情况,我认为可以。不过,这个预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回去跟儿子讨论要去哪里,邀请他一起上网查找上海有哪些职业技术学校,各有什么特征,他喜欢哪个专业领域,找到了,就奔着那个目标去。或许他就有动力了。”
“没用的,他不会努力的。”
“你没试,你怎么知道他不会愿意的?”
“以前我也一直说,他根本就不听的。”
“以前你自己也不知道儿子的方向在哪里,你跟他说好好读书,当然没用;现在你要做的不是教导他好好读书,而是邀请他一起寻找和确认一个方向。你还没做,就说儿子不行的。那他行也变成不行了。所以,你看,你儿子不是不听话,而是不听你的话,别人的话他未必不听,只能说明你没有讲出他要听的话;你儿子跟你犟,不是说他天生就犟,他跟别人可能不犟;你儿子也未必是不想读书,他只是不想按照你要求的样子去读书;他也未必真的偷懒不肯努力,他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所有这些,都是需要你转变方式、方法和态度,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的。”
“对,看来我是要改变一些。”
“你要改变哪些?”
咨询进入第二个环节,关于这位妈妈自己的。跟以往很多家长一样,她首先说出来的当然是要改变对待儿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关于她自己的。当然,既然她付了钱来咨询了,我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我会让她看到自己。
几乎所有的问题孩子背后,都有家长问题的存在。有一段时间,市面上有一句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认为这只是一句不现实的口号,要是喊口号能解决问题,大家都上街喊口号好了。生活教育我们,“没有养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养的父母”才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