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孩子的早期养育
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子宫里生命的大脑已经在快速发育。此时的大脑就像一台正在组装的电脑,元器件的品质决定了这台电脑的档次。胎儿大脑生理发育的好坏跟母体的关系,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范畴。跟我们的范畴有关系的是胎儿的大脑环境,对于胎儿来说,此时的环境就是他自己,自己就是环境的全部。胎儿出生以后叫婴儿了,就立刻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进入到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将伴随一生。在人生最初的三年里,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三岁孩子大脑神经元链接是成年人的两三倍,之后开始选择性断裂。这个时期的家庭养育方法,决定了这颗大脑所经历的发育环境。0到3岁的大脑发展,基本上决定了大脑的能力水平。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养育显得尤其重要,可惜很多人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不少人甚至还有“舍本逐末”的做法。
【早期养育帮助孩子发展情感智慧】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生命的头两年里逐渐形成;埃里克森认为,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岁月中,人格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能否建立和环境的信任关系。这两位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早期“我”的形成。很多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对于0岁婴儿啃自己的手指很在意,生怕他们将来变成一种坏习惯,所以要去阻止孩子的这个行为。其实那个时候,婴儿还不知道他在啃的那个叫手指,也不明白它属于自己,关于“自己”的感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与环境相处才会逐渐形成。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孩子不咬手指的时候,先跟孩子有手指的接触,可以轻轻逗弄孩子的手掌心,孩子会抓住你的手指,这种小动作——手指之间细微动作的交流,会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这个时候,他的关注焦点在手指上,愉悦感来自这种与环境的接触,他自然不用啃手指来获得愉悦感。那些与环境互动得越成功的孩子,把手指头放进嘴里的概率就越少。有些家长,为了阻止孩子把手指放进嘴里,想出了一些奇怪招数。比如,他们会在孩子手指上涂上辣椒,让孩子辣得不敢再把手指放进嘴里。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是想让孩子讨厌自己的手指吗?这样让孩子遭遇来自环境的恐惧和害怕,会换来什么呢?他们可能本能地继续把手指放进嘴里——这是胎儿在子宫里最自在的自我享受的动作。
是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唯一的表达方式是哭或者笑,要么就是呼呼大睡。笑表明他正享受着呢,哭表明他正遭遇不舒服。人类是依靠语言交流的生物,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靠没有语言的心领神会来交流。所以,主要的养育者(应该是父母)在和婴儿交流的时候,要能做到专心投入、心无旁骛,他们就能做到与婴儿的默契。这种默契对养育者和孩子都是很重要的。记得我自己在带孩子的时候,有一次半夜时分,我突然感觉到睡在旁边小床上的儿子要摔下来了,立刻伸手,居然在半空中把孩子接住。跟孩子默契,孩子的需求你能很快领会,并且予以满足。有些人很担心,这不是宠吗?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干嘛害怕宠爱孩子呢?可以这样来说,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对孩子万般宠爱都不过分。宠爱不等于溺爱,0岁孩子不存在溺爱。
对0岁婴儿来说,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包括父母亲这些照料者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出生之前,自己就是环境的全部,出生之后自己是环境中的独立个体。这个独立个体感知到的环境是怎样的,感知到自己和环境的互动反馈是怎样的,决定了他和环境的关系性质。那些在环境中感受到需求立刻被满足的婴儿,会产生环境是美好的感觉;他们更愿意与环境互动,从中获得愉悦感。那些需求被延迟满足或者被剥夺的孩子,会产生环境是可怕的感觉;他们从环境中较少获得愉悦感,转而更关注自我的生理需求,从中体验到愉悦感。
那些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婴儿是否得到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关注,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埃里克森把它叫做“精神活力的根本前提”,它会让儿童感觉到“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些婴儿在这方面被大打折扣,他们未能得到基本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都可能对他人是疏远和退缩的,他们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这两种基本的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感觉,来自父母亲不一样的养育方式。
一周岁以后,孩子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这个时期,人格发展中的第二个转折点逐渐呈现出来,即“自主性”与“羞愧和怀疑”两种不同的生命拐点。
这个时期,游戏是孩子的主要乐趣,也是孩子参与环境互动的主要方式。因为可以自己行走,孩子的世界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对于探索这个环境充满激情。日常生活和游戏几乎不能分开。甚至可以这样来理解孩子: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都仿佛是一场游戏。他们在这种“游戏”体验中完成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很快学会了报告和照料自己的身体需求,吃喝拉撒睡觉穿衣,都是一场见诸行动的学习。那些与环境建立了基本信任关系的孩子,更加愿意把这场学习付诸行动,因而他们收获颇丰,并且更加相信自己和环境;那些与环境建立了基本不信任关系的孩子,对付诸行动的学习过程具有比较强烈的迟疑感,因而他们收获较少,并且变得更加不相信自己,依赖于别人的喂送。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之前0岁时候被万般宠爱的孩子,继续享受着宠爱,养育者允许并且乐意创设条件和情境支持他们的游戏活动;他们快乐勇敢地走向环境,并拿回满意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之前0岁时延迟或剥夺孩子需求,刻意训练孩子的养育者,他们会继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种教条化单向灌输和训练的规矩,与那些游戏中形成的照顾各方利益诉求和事情逻辑合理性的规矩,是两种不一样内涵的生活规则——前者叫教条,后者叫教养。这些养育者,很容易以限制儿童游戏的方式,没有教养地训练孩子的教条化的生活规则。这个阶段父母的刻意训练或者过度保护,都可能限制了儿童的“游戏生活”,会阻碍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愧和怀疑的感情。
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会成为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这些孩子缺少与环境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和教养,他们比较容易成为俗称“保留了较多动物性而缺乏人性化发展的野蛮人”。他们不敢走向环境形成自主性。相反,羞怯和怀疑让他们退缩而关注自我,并且向环境索取,以满足自我的需求。他们的快乐感更多地被停留在生物性的满足上,主要是吃和肢体呵护。而那些自主性的孩子,他们的快乐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与环境互动的感觉,这些感觉丰富了他们的世界。
乐于和环境交流,是保持大脑神经元链接丰富化的基本前提。孩子在丰富的环境互动中刺激大脑的发育。什么样的孩子会和环境有更丰富的互动呢?毫无疑问,是那些和环境建立了基本信任关系的孩子,而不是那些畏惧环境、退缩的孩子。所以,这个阶段的家庭养育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故意“训练”孩子——很多人有一种为自己偷懒开脱的说法:孩子不要太宠,会宠坏的;所以,让她哭一会儿好了,习惯了就不哭了——实际上孩子经常可能是哭累了才不哭的。在0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根本就不存在被“宠坏”的说法,再怎么“宠”都不会过分。
0—3岁不宠爱,3—6岁很容易溺爱。
那些形成了羞怯和怀疑的孩子,3岁以后进入幼儿园,有较多的不适应。他们为了缓和自己的不适应,会身不由己向父母亲提出各种要求,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最好别人能够自觉地满足他们的欲望。对那些执拗而不明事理的孩子,父母亲没有好的办法。他们只能一方面应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我行我素,一方面因为害怕孩子的情绪发作而讨好孩子。没有办法而讨好孩子的爱,叫溺爱。溺爱的表面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不明事理的要求,实际上是为了掩饰家长自己的无能、缓和家长自己的内疚或焦虑。处于溺爱中的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他们苟且着。所以,溺爱又可以叫做苟且之爱。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苟且之爱若不能有效改变,会变成相互抱怨和指责。在家庭里面发生的抱怨和指责,多半原本是爱;爱也发生了“基因突变”——要改回来,是不容易的。
【早期养育帮助孩子更有学习能力】
我不敢说良好的早期养育可以使孩子更聪明——仿佛口气太大了。平心而论,到底什么叫聪明?通常所谓的聪明,就是记性好、富有想象力、注意能力强。1999年我参加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21世纪中美素质教育研修班”,来自美国的白宫教育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兰祖利先生,介绍了他们曾经的精英教育探索之路。提到了他的天才行为理论。我们并不需要搜寻天才,我们也未必要孩子成为天才;但是,孩子可以具备天才行为能力。它有三个部分组成:超出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敬业能力和创造力。超出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有一半的人可以做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智力有一半来自遗传,还有一半来自后天的发展,其中早期的大脑发展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我们是靠发达的神经系统来成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传递信息靠语言——可以记忆和逻辑分析的精神载体,所以,人类聪明与否,首先表现在对语言这个工具的掌握程度。与学习关系最密切的是语言记忆能力,当然这里说的是约定俗成的学习,不包括一些特殊的学习,比如说有些工作需要有超级的味觉或者嗅觉记忆能力。即便如此,这些工作依然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出生以后失去学习语言的机会,就可能永远学不会使用语言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狼孩,被大自然中的狼养大的人,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机会。等到被发现后带入人类生活中,狼孩已经很难学会语言,在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处于婴儿阶段。在美国,曾经发现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一直被单独禁闭“饲养”着,她叫吉尼。等到人们发现事情真相把吉尼解救出来,吉尼已经十二岁,她还不会讲话。通过专家们的教导和辅导练习,吉尼基本可以掌握单词发音,但她根本无法说完整的句子。她记不住完整的句子,不能理解句子,无法和别人进行借助于语言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吉尼能通过肢体接触感受到被抚摸的愉悦和关怀,却无法通过语言来感受到爱和关怀,这一步是在婴儿时期就已经经历过的。吉尼的心智水平被停留在那个时期。
早期语言练习可以让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他们会比较早和比较好地掌握语言。父母是在与孩子的语言交流中,让孩子感受语言,学会语言的。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0岁时尚未开始说话的孩子,其实已经在感受语言。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新。以往的观点把对儿童掌握语言的观察所得,作为规律。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成人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平均值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儿童到1岁末虽已听懂20个左右的词,但能模仿说出的词却只有几个,而且是不清晰、不完整的,要靠熟悉他的成人猜想才能懂得。1岁半时,言语发展较快的儿童已能说出一些简单句了。如“妈妈再见”和“爸爸好”等。2—3岁时复合句开始发展,这时的复合句只是两个简单句的组合,还没有用连词,如“不要你了,我自己睡”。这时句子明显加长,大部分的句子只有6—10个词。如果我们把这个观察发现当作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早期养育。那我们能干什么呢?
我提出创造非治疗性心理技术的最佳实践,就是要在更广泛的生活和工作场合,让心理学创造价值。实际上,人类从一开始就在语言环境中,婴儿一出生,他的大脑就被浸润在语言环境中。只是还未形成注意能力的婴儿,环境中的任何声音都会传入他们的大脑。被不加区分的感受。倘若你有能力去想象,大概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刺激。最佳实践鼓励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和孩子说话,最好是有一个照料者能够持续地长时间和孩子说话,这对孩子的聪明很重要。
你要怎么跟一个不掌握语言的婴儿说话呢?
第一,每一个与孩子有关的特定动作,要配上语言。比如,给孩子换尿布,你可以说“尿布长,尿布短,尿布臭,宝宝尿布真臭呀,换个新尿布喽”。
第二,同样给孩子做的重复动作,讲同样重复的语言,不用每次换新花样。
第三,语言要有节奏,孩子喜欢听重复有节奏的声音(对他来说,那还只是个声音——在周边各种混杂声音中最有节奏、他最喜欢的声音)。
第四,如果是爸爸照料孩子,爸爸讲话更好;因为孩子更喜欢听中低音。
第五,即便爸爸不能成为主要的照料者,也可以成为之后给孩子特意讲故事的那个人。总之,爸爸要尽量至少成为照料者之一。
第六,孩子醒着的时候,尽量以孩子直立身位姿态抱着孩子,让他看见一个正确的世界(好多人喜欢在孩子醒着的时候,让孩子仰天躺卧着抱孩子,还摇啊摇的——建议这些人现在自己仰天看着天花板,给自己脑袋晃啊晃的试试看)。孩子看见环境里的啥,你就跟孩子说啥。这很重要,而且家长自己抱着孩子时候也有事可做了。孩子醒着,抱在你的手里,你就得跟孩子交流呀——他看见啥,就说啥,这个叫交流。
第七,孩子跟你之间一开始就有了语言信息的交流,你很快能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会跟语言匹配。这是注意能力的开始。所以,不用等孩子会讲话,你就可以拿着有图画的书,给孩子讲故事了。故事不要复杂,但是有图画配着的。可以从认读单个图片开始,比如一样一样的水果。你跟孩子一边翻看图片,一边讲图片中事物的发音,一直到后来带孩子看着有情节的图画讲故事。这个“后来”并不遥远,在孩子会开口说话之前,就可以听你讲整整一本图画书的故事了。掌握一个基本的尺度:不要贪多,讲很多很多的图画故事书。只要一两本就可以。孩子喜欢听重复的故事,喜欢重复地听一样的故事。
你要理解,那个时候孩子多半(我只能用这个词)还不知道你讲的是故事,这些故事他将来也会忘记,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语言的敏感度快速提高。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是西方实证主义科学方法。如果要找到此时尚未开口说话的孩子是有记忆能力的证据,仿佛很困难。我对开展此种研究的兴趣不大,但是我可以分享实践经验,这也算是符合时下正在被广泛接受的现象学的:我自己孩子在中小学读书时候,记忆能力比较强,语言文字能力也超出绝大部分同龄人。在他七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图说话讲了不少故事了。有一次,我盘腿而坐,儿子坐我两腿之间,同向面向前面的图画书,正在讲故事呢。讲到一半,我停下来跟爱人说话,刚说完两句话。孩子不乐意了,他转过身来,用他的小手掰住我的下巴,把我的嘴掰回来,意思要我继续讲那个故事。这个动作说明四层含义:第一,他知道我刚才两句话讲的不是这个故事,他能鉴别语言;第二,他知道这个故事的准确配音,他有语言记忆;第三,他喜欢听这个故事,他有基于听觉的愉悦感;第四,他可能对故事情节有感受和理解。
生命第一年的科学养育,一方面是尽情宠爱,第二方面是跟孩子说话、讲故事、念儿歌。你不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听不懂你说的话;不要等孩子会“听懂”你说话的时候才跟他说话。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应当和孩子建立起紧密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快会被孩子下一个阶段的表现所印证。
从1岁半左右到3岁,是早期养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学会说话。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个快速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成长得比较好的孩子,以后会有比较好的表达和阅读能力。心理学更倾向于让孩子通过听力来吸取语言信息,听得越多孩子越聪明。在这个时期,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听故事、听讲话、听音乐。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继续和孩子说话交流,之前那些已经成功讲故事的亲子关系,从孩子两岁开始,可以给孩子讲复杂一些的故事了。不仅如此,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你会发现孩子能很快讲完整的句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速度比之前没有经历过“0岁丰富语言刺激”的孩子要快好多。两岁时候,他们可以听复杂的故事,也可以讲复杂的语句,他们可以完成绕口令。并且,他们会被那些复杂故事情节吸引——他们的注意能力也正在超出一般孩子。
在这个时期,孩子还发生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他开始会走路。走路和用手抓取东西会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孩子的世界由此变得大了很多,手指是大脑的延伸,孩子们通过各种接触,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感知。这个阶段,允许和鼓励孩子多探索、多接触会有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游戏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教育活动。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充当的是游戏中的角色,通过游戏活动,会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学习能力。
有人会问,那么玩什么游戏才好呢?这样问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对孩子世界中游戏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用“游戏生活”来理解,对孩子来说,这个时候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像游戏一样好玩,包括吃饭、睡觉、说话、上厕所间。市面上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玩具,玩玩具不等同于游戏——游戏是有玩伴一起来完成的,玩具是有固定格式的一个器具,玩玩具通常没有交流;和妈妈一起玩玩具,那叫游戏。孩子们喜欢玩具,更喜欢用玩具来游戏。
有些游戏是不需要借助于玩具的。比如,之前讲过的那些有趣的故事,现在可以表演故事了。表演这些他们已经知道的故事,孩子们通常很乐意,并在演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学到更多。他们的专注能力也得到锻炼。
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成年人在这个时期要么把孩子当成玩具(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好玩),要么把孩子乖乖的不作声响当作是福气。一些成年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喜欢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吃喝拉撒事情的发生。他们边带孩子边干自己的活儿,他们的注意力其实不在孩子身上。这种任务观点式的养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世界缺少应该有的丰富化,也不利于大脑走向聪明。可以这样来说,1岁半到3岁孩子养育行为的陷阱,是限制孩子的探索和游戏。那些较少探索和游戏的孩子,在看似乖巧的背后,是大脑神经元链接不够丰富化,聪敏的孩子不是这样发展出来的。这个时期神经元链接越丰富,大脑发育得越聪明。这种丰富化来自孩子的广泛接触环境和游戏活动。
从婴儿出生到3岁这个生命早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两个关键时期,它们看似矛盾实际统一。1岁前家庭养育的“超级宠爱”造就“基本信任感”,会走路以后,基本信任感越强的孩子越喜欢和环境接触,“放手鼓励”孩子的探索,“倾情陪伴”孩子游戏,会让孩子更聪明、人格发展更健康。在这之后,孩子进入幼儿园。毋庸置疑,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他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无法与之抗争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