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家庭成长

四、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家庭成长

家庭成长包含在家庭中的成长,但不是仅仅指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而是指“家庭”这个对象自身的成长,它也包括了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成长。没有这些家庭成员个体的成长,也就无所谓家庭的成长。

用我自身体会来对照:我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在我还小的时候,他们用最大的努力和付出支持我上学读书,而我只知道完成有限的作业,并不喜欢广为阅读。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父亲如我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那时的我比起现在我的儿子来,在认知水平和思维成熟上要差好多。这并不是说我父母对我教育引导不够,而是说他们已经付出了他们最大的努力,那时的我依然还缺乏很多为人处世的认知,而我的儿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见识,足以让他超过当初的我很多。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两代之间的巨大变化是一种成长。

从上一辈手里接过生命情感的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让下一代更优秀,是一种家庭成长。改变家庭困境,改善家庭人际关系,让家庭发生可喜的变化,创造家庭成员幸福的空间,这也是家庭的成长。在前面方女士案例中,如果方女士和她的儿子、媳妇能够建立起新的互动关系,逐渐走向和谐稳定的未来,他们的家庭就有了可喜的成长,也为他们家庭第三代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的生命有期限,所以家庭成长有周期。人的生命要从出生开始算起,家庭生命周期不能从你出生开始算起,而要从一代人的家庭形成开始算起。所以,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是从年轻人独立成家作为周期的开始。

我在《落地的感觉》一书中有这样一张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表:

续 表

这是参照美国人的家庭成长周期表来设计的,它以一代人为基准,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生命时期在家庭中的作用和需要面对的成长挑战。实际情形是在每个家庭中,各个阶段的诉求和挑战同时存在于不同代际间的个体身上。由此可见家庭中的心理结构有多复杂。现代心理学已经有很多研究这个结构的理论和技巧,用来进行家庭治疗以促进家庭和它的成员的成长。

我们从儒家“五伦”和“弟子规”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对结构中的个体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的是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它给纷繁复杂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符合天理的归纳梳理,形成一般规律,照此规律办事,堪称无忧。

孩提时代,按照“弟子规”来教育成长,长大以后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青年期困惑”。家庭人伦关系又给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规则,有了规则就不会由着性子生乱。至于更广阔的社会行为,中国哲学指引个体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目的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家庭成长的精神护佑。

【注释】

[1]第八项修炼是将一到七项修炼融会贯通。